特色体育及阳光体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包容性增长与体育强国建设

王建琴1 葛春林2 陈 维3

(1.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3.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通过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包容性增长理念对体育强国构建的有益启示。研究表明,以人为本是“体育强国”的逻辑起点和终极价值,质量、效益优先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本源诉求,全面、协调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的现实路径。在包容性增长的理念下,科学合理调度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的关系,包容国内外体育环境,提高各关系链的发展,并从发展实践中不断提炼出能够代表中国民族气质的独特体育文化,体育强国才能得以真实地构建。

关键词: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以人为本;包容性增长

作者简介:王建琴,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1 体育强国建设:北京奥运会后的新命题

体育强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情结的词汇。在“允许一部人先富起来”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竞技体育,采用举国体制模式,把不多的体育财力相对集中于培养有限数量的竞技选手。在一定的时期内,集中力量发展竞技体育是更好更快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正确选择,因为以奥运会为代表的重大国际比赛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和可比性,也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鲜明指标和表现特征之一。同时,竞技体育的光辉榜样和成功范例在体育事业建设中有着强大的辐射功能和突出的领引作用,竞技体育的强势发展能够带动大众体育,并有力地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然而,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立,成全了中国迅速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大国的行列,却也给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带来诸多不和谐的,甚至是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例如,运动员体育文化的缺失、“荒漠”;作为经济生产力一部分的体育产业的严重短板;与民生休戚相关的群众体育的缺位,国民体质排名不尽如人意,青少年体能整体下降等。这些现象引起媒体和大众的热议,人们追问体育的本质是什么?中国体育发展的定位在哪里?

胡锦涛总书记在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和《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给出了“体育强国”建设这一明确的答案。

2 包容性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

包容性增长概念源于社会排斥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前者始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对贫困以及剥夺概念的探讨;后者关注个人生存和发展能力,关注公平、正义等问题,关注人类福利的增长。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包容性发展”的概念,其目的是为了分析中国经济过去30年增长的特点、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和所带来的问题及挑战,探讨通过实现包容性发展或共享式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选择。

2009年11月15日,胡锦涛主席发表《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讲话,首次引用了“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当时有分析人士认为,胡主席在国际正式场合公开阐述这一概念,表明中国决策者将更加注重更趋公平、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2011年4月14日,亚洲博鳌论坛年会将主题定为“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包容性增长”这一理念又一次得到深化和升华,并传递出一种已然到来的社会和谐发展模式。

3 包容性增长理念中的体育强国构建

3.1 以人为本的体育强国建设

包容性增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传递着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和理念。“包容性增长”强调“参与”和“共享”,这与“社会包容”的内涵一致。有且只有所有的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和“共享”时,增长和发展才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普通大众和弱势群体不是体育发展成果的消极被动接受者,而是获取机会、争取权利、发展自身能力,进而参与体育强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构建的积极推动者。因此,政府应通过合理的体育制度和权力分配,避免大众体育因管治缺位和市场低效而被边缘化,既要保证他们拥有一定的体育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更要保障他们有充分的权利和能力,合理分享体育发展成果,让他们拥有公平建设体育强国并为之作出贡献的机会。

第二,竞技体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促进竞技水平提高、多拿金牌、彰显国际影响力,更要成为运动员和教练员等个体完满发展、彰显人的精神和创造力的最佳舞台,以避免竞技体育“异化”现象(如假球、黑哨、兴奋剂、年龄门、裁判们、罢赛门等)玷污体育殿堂,杜绝“冠军搓澡”“冠军行窃、乞讨”“打架风波”现象的重现。在“十二五”时期,优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夯实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尤为重要。其次,根据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复杂性,把能力培养作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突破口,紧密围绕运动员的专项特征和学习需求,切实促进运动员学习兴趣、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提高训练质量、参赛水平和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提供服务。

第三,体育产业作为经济生产力的一部分,除了为经济助力增利,关键在于体育产业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的和谐建设。虽然中国体育产业从初见端倪到人力资源、资产存量和资本增值在快速增长,但中国的体育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处于体育产业核心层的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如何将体育服务业中的主体——职业体育产业和健身产业按商业体育运作,还有待重新定位。其次,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中国体育自身固有的潜力和优势,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体育产业经营方面的经验,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在体育器械及体育用品的生产经营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和发展体育相关产业,使体育产业在发挥其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发挥其社会效益,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2 绩效优先的体育强国建设

强化体育强国构建的质量观、绩效观,能促进转变观念,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从而提高体育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体育事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追求质量是体育强国构建的现实诉求,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本源诉求。如果说“大”从某种程度上是数量和规模的表现,那么“强”则是整体、质量和效益的表达。同理,如果把奥运金牌增长看作是量变,体育强国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质量建设、内涵建设。其实,人们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认识到体育强国是可能的,但决不是必然的;体育大国是体育强国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随着科学发展观、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出现,体育强国建设前行的方向更加清晰。包容性增长理念的积极意义在于促使人们对竞技体育的关注从量转到了质;关注竞技体育乃至体育事业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以及产生体育事业整体质变的可行性;关注体育大国通往体育强国的逻辑通道和实践路径。

第一,当今之中国竞技体育已经走过了要素驱动的发展阶段,进入了效率驱动的发展阶段。竞技体育发展要在《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指导下,深入研究运动训练项目的本质特征和训练规律,加强训练手段创新,改革训练管理体制,避免运动训练的形式化、表面化、“时间战”和“消耗战”,探索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提高训练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不断增强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强体育市场规范管理,以优质的服务促进体育消费。加强政策宣传,研究大众的体育消费观念,合理引导高、中、低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和区域城镇化发展特点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体育产业发展效益。

第三,群众体育发展不仅在数量上而且重在质量上成为促进强身健体、愉悦精神、提升生活质量、形成和谐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首先,在制度设计上实现包容性的群众体育发展,使得被体育边缘化的大众有更为公平的、均等地参与体育发展利益的分配。其次,通过体育教育、环境和物质资源等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大众对体育价值信息的感知能力和获取体育资源的能力,不断加大广大群众发现和利用体育机会的可能性,从而实现群众体育动态的包容性增长,以求在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之间重建关于体育发展的共同认知,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够融入到体育强国构建的主流之中。另外,有效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给予青少年体育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切实有效的扶植力度;加大体育教育改革力度,满足学生对优质体育教育和锻炼的需求。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健全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服务机构,提高大众参与体育的科学化程度。

3.3 全面协调的体育强国构建

单纯竞技体育发展机制驱动下的体育不仅不能保证是包容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曲高和寡、甚至制约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中国竞技体育取得的非凡的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大大加强了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对我国体育成就和综合国力的认同感;但随之而来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凸显,具体表现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良性互动机制没有形成;各领域内部也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例如,在竞技体育领域中,不同类型项目的发展不平衡,竞技水平的提高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的不协调;群众体育领域中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场地设施缺乏,地区、阶层、城乡差异明显,大众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科学指导,体育锻炼的消费结构不够合理等状况;应试教育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体育教育的功利性、表面化和边缘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体育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职业体育的发展历史较短,职业联赛水平和市场化还有待开发;体育用品制造业缺乏有力的科技引导,品牌化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健身体育的市场需要花大力气投资和完善;我国体育文化影响力还没有形成等等。因此,要实现竞技体育均衡发展、全民健身蓬勃开展、体育产业兴旺发达和体育文化独具魅力这个目标,中国体育还需要做相当大的投入和相当长的时间努力。

第一,政府履行好责任,消除制度障碍,完善相关法律,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同时鼓励体育产业制度创新和体制完善提升竞争力,确保机会的平等获取。“十二五”时期,面对社会多元体育利益构成和多元体育价值取向,要以民主的思维仔细分析体育事业发展不包容的真实构成,了解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增强政府保障能力,逐步健全符合国情、区情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要加快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的建设,推动体育市场、技术等各类信息的扩散,减少农民和欠发达地区的体育盲点,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坚持体育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推动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体育消费需求。

第二,努力推动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由数量和规模向质量和效益转变,使创新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对运动项目进行合理布局与结构调整,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科学配置资源,统筹国内区域间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促进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现代新兴体育项目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基础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的协调发展。

第三,遵守分享权利的原则。首先,不能赢家通吃。竞技体育的发展再不应该是单兵独进,而应该处理好与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同时也处理好与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形成共赢局面。其次,各个组织每个人都各自具有自己的权利领地,只能相互妥协,相互理性地协商。当然,要实现体育事业与社会各行业、各产业、各方面保持相互渗透与和谐共存的关系以及体育事业内部的和谐互动、相得益彰,只有按照国家“十二五”总体部署和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要求,与其他行业以及体育系统内部通力合作,由此推动体育强国建设。

3.4 大国胸怀的体育强国建设

从世界发展角度看,当今世界一体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与国之间应互惠互利、携手共进、包容发展。“包容性增长”理念运用在体育领域,体现了世界体育均衡发展、共同发展,有利于践行奥林匹克精神。第一,体育强国构建不能脱离世界体育发展的宏大背景,应有国际视野和眼光,在与世界和地区的普遍联系中寻求中国体育的定位,在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的互动中看待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问题,寻求高效的体育强国构建路径。第二,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具有开放心态。因为社会系统只有通过对外开放,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换,才能不断增加内部系统的有序程度及其生存发展的内在活力,以此来维持和促进自身系统向高层次有序演化发展。所以,以邻为伴是中国体育事业“和谐稳定”发展的外部条件。中国体育的发展必须以灵敏的机制不断调适自身结构,适应外界变化;时刻关注世界和地区之间的体育事业发展,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优秀的体育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增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活力;自觉把国内发展同国际发展结合起来,理智地树立中国在世界体育发展中的良好形象,使体育在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树立一个优良的典范的同时,也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特殊贡献。

4 结 语

在包容性增长的理念下,体育强国构建要树立人本观、质量观和整体观,包容国内外体育环境。于外适配国际形象,与国际接轨;于内科学合理调度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的关系;增强各利益群体之间的交流,满足各利益群体对体育的诉求;为国内体育发展提供自由、公平、竞争的环境,体现分享、共赢及协作发展的体育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http://www.sport.gov.cn:2011-04-01.

[2]胡锦涛. 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N]. 光明日报,2010,11(15).

[3]张国献. 当前国内包容性增长研究述评[J].现代经济探讨,2011(2):56-60.

[4]中国体育:体育强国辩析与建设——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观点摘编[J].体育文化导刊,2009(8):1-13.

[5]鲍明晓.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6):1-6.

[6]汲智勇. 关于体育强国认识的演变历程与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