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知识篇

散手运动概述

散手,是以踢、打、摔为内容,以双方格斗为形式的对抗性体育竞赛项目,是武术徒手搏击的组成部分。

历代由于名目不同,称谓也不同,有“角力”、 “手搏”、“相散手”、“卞”、“弁”、“白打”、“抱手”等说法。

(一)散手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简况

武术徒手搏击,源于人与兽斗和人与人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武术徒手搏击的产生,从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劳动所决定的。

远古时期,“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考古化石表明,当时猛兽极多,特别是剑齿虎,牙齿扁平锐利,十分凶猛。在云南的沧源原始岩画中,就有人与野兽搏打的描绘:画面上有两人双臂展开与兽搏斗,另有一人两手各持短棒似赴援者。《淮南子·览冥训》讲:“往古之时,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山海经》说:“封 (野猪) 蛇,皆为民害。”《毛记》说:“暴虎,空手以搏之。”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人类为了生存和获取食物,除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外,还必需依靠自身的徒手技能与大自然斗争。但人与兽斗毕竟是生产劳动的内容,而人与人斗,则与武术徒手搏击的萌生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据记载,早在原始部落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之前,原始先民之间便为争夺头领、领地而进行争斗了。 《吕氏春秋·荡兵》说:“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又说:“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由于物质利欲,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而使用武力就成为他们掠夺财富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蚩尤作兵,伐黄帝。”(《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五帝本记》)。在这些战争中,除器械之间的拼杀外,徒手搏击也不可避免,要求人们必需掌握一定的搏斗技能。经过长期实战并自觉地运用,就产生了武术徒手搏击的萌芽,并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当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即夏、商、周时期,作为具有独立形态的武术徒手搏击即“手搏”形成了,成为服务于奴隶主的一种技能。

商周时期,《诗·小雅·车攻》载:“搏兽手敖。”“敖”是地点,意为在敖这个地方“田猎搏兽”。《诗·郑风·大叔于田》说:“袒裼暴虎,献于公所。”《毛传》释:“空手以搏也。”《殷本纪》说:“帝纣……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可见这种“搏兽”已非生产技能,而是独立的服务于奴隶主贵族田猎活动的搏斗技能。除“搏兽”外,亦有“搏人”的记载。《周礼·夏官·环人》载:“(环人)搏谍贼。”“搏”在这里是拘捕的意思,拘捕之法应包括“手搏”之技。《礼记·月令》载:“孟秋之月……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这是西周奴隶主贵族为防止奴隶的反抗暴动,让司法人员重视搏执的练习。这表明武术徒手搏击在周代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步兵的崛起促进了徒手搏击的发展。《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候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杜预注:“搏,手搏也。”《左传·成公十六年》述:“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所轼。”《荀子·富国》说:“是犹鸟获与焦绕搏也。”上述资料都反映了“手搏”技能此时已作为专门的搏击技能存在了。《庄子·人间世》载:“且以巧斗力者,即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这里所说的较力相搏是有技巧的,反映了当时的武术徒手搏击也有摔法的内容,并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秦朝收天下之兵,实行在民间禁武的方针,然秦王朝两世即灭,对武术徒手搏击的发展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在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中出土的一件木蓖上,有描绘这一时期手搏的彩色漆画。

到了汉代,武术徒手搏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汉书·甘延寿传》载:“(甘延)试弁,为期门,以材力爱幸。”孟康曰:“弁,手搏。”这说明当时是通过手搏科试来选拔期门军的武生。而且汉代《汉书·艺文志》录有关于论述手搏的专著《手搏六篇》,可惜亡佚了。《居延汉简甲编》第1304号简有六个字,释文是:“相错畜,相散手。” “相错畜”,即拿摔纠缠; “相散手”,则是分离后的相互击打。这说明角抵和手搏已相互分离,但更丰富了武术徒手搏击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的动荡时代,民族战争和阶级斗争日益频繁而尖锐,使得各种武技在相互对抗、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迅速发展,起到了上承两汉,下启隋唐的重要作用。这个时期手搏活动也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安成忠肃公何无忌自寻阳引兵拒卢循,……”参军殷阐曰:“循所将之众皆三吴旧贼,百战余勇,始兴溪子拳捷善斗,未易轻也。”说明吴时所辖之地手搏已是民间娱乐活动之一,加快了武术徒手搏击在民间的普及,并得到延续和发展。

隋、唐、五代,尤其是唐代,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空前繁盛的历史阶段。这时有了武举制,既促进了武术向精炼化、规范化发展,又促进了武术在民间推广,从而激发了更多民众的习武热情。这一时期,“角抵”、“相搏”、“手搏”已经混称并用。据《角力记》载:“后唐庄宗性多能,癖好俳优并角抵战,或云自能此戏。尝诏王门关,与其角抵斗胜。又先约之曰:‘卿不可多让。’ 门关退谢者数回,又谓之曰:‘卿一拳倒者与节制。’ 及出手,果一拳下而仆,寻除幽州节度使。”这表明在角抵中亦用拳法,已不纯是跤法了。《资治通鉴》齐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载,南汉殇帝刘玢“好手搏”,“与储王宴于长春宫观手搏。”可见当时的武术徒手搏击不光人民喜爱,亦是统治者宴乐观赏活动的重要内容。

两宋时期的手搏,已是“肘”“拳”“脚”兼用,并有翻转的各种变化。《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中曰:“二人拳手厮打,四下人都观看。一肘二拳、三翻四合,打倒分际,众人齐喊一声,一个汉子在血泺里卧地。”据《宋朝事实类苑》卷五十六《将帅才略》记载:知河南渑地县令种世衡,了解到修庙宇之梁重大,众不能举,遂令“其干剪发如手搏者,驱数对于马前,云:‘欲诣庙中教手搏。’ 倾城人随往观之。既之而不教,谓观者曰:‘汝曹先为我至庙梁,然后观手搏。’ 众欣然趋下山,共举之,须臾而止。”这段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对手搏这项活动是有极大兴趣的,而钟世衡正是利用众人欲观手搏的心理来完成移梁之事。也说明武术徒手搏击不仅能比武,而且也能表演,这是武术徒手搏击的重大发展。

在元代的八、九十年间,宫廷曾先后10多次下禁令,严禁民间持有兵器和习武,但无数次的起义又推动了民间武术搏击的发展。元代角抵盛行,但《元史》中同样也有关于“手搏”的记载,并且有了一定的发展。

明代是中国古代武术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我国民间武术进入全面成熟的时期。此时的手搏多称为“白打”,亦称“角拳”或“搏击”,被列为当时的“十八般武艺”之中。明徐应秋辑《玉艺堂谈荟》卷31《白打钱》载:“按白打,徒搏也。武艺共十八般,……十八白打。”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12说:“白打,即手搏之戏,唐庄宗用之赌郡,张敬儿仗以立功。俗谓之 ‘打拳’,苏州人曰 ‘打手’,能拉人骨至死,死之速迟,全在手法,可以日月计。”可见白打是体现武术徒手搏击的一种主要形式。戚断光说:“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文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云 ‘艺高人胆大’,信不诬也。”这里所说的“艺”既搏击技法,而不是花套。“试敌”,即手搏,要求习武者,得艺还要手搏,由手搏来提高艺的水平,说明在学习武术徒手搏击或套路时,首先要掌握招法,然后使这些招法能够在实战中运用,这样才不致于是“花拳绣腿”。

清朝前期是我国民间武术蓬勃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民间武术不仅进一步门派化、理论化、搏击化、套路化,而且兼有多种锻炼方式及功能。到了清朝后期,人们开始重视武术的健身祛病、自卫御敌、养性修德的作用,这种趋势的发展,加速了武术进入体育化的进程,开辟了武术在体育领域广泛发展的前景。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连年战火,虽影响了武术的发展,但从总体看,仍呈发展趋势。这一时期,受西洋文化的影响,武术已趋向现代体育。上海成立了“精武会”;河北马良创编并推广了“中华新武术”;中央国术馆也相继成立,并于1928年10月28日由国民政府中央国术馆举行了“第一届国术国考”。 “国考”的正试内容包括徒手对抗的“拳脚门”(散手)和“摔角门”及持械对抗的“刀剑门”和“棍枪门”。这次武术徒手搏击对抗赛,不分级别,不限流派,不带护具,可用手、肘、脚、膝,但不准攻击眼、喉、裆部,三局两胜,采取双败淘汰制。虽然竞赛规则简单,但开创了近代武术徒手搏击(散手)对抗赛的先河。1933年举办的“第二届国术国考”,就有了护具规定和要求,并在一定规则下进行对抗比赛。而同年在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设置的武术徒手搏击对抗赛,较“国术国考”前进了一步,采用了体重分级、录取名次的新规则,但没有时间限制,以至使竞赛的“国术场成了斗牛场”。

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术套路被列为推广项目,随后在武术的研究发展中,主要将武术套路作为表演和竞赛的重点,但武术徒手搏击(散手)在民间仍有流传。

(二)散手竞赛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976年以来,祖国各行各业经过调整、整顿,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态势,文体界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也走上了正规,同时出现了全国的“武术热”。

由于民间对武术的狂热,许多人在学习武术和对武术的认识上存有很多偏见和误解。为了破除迷信,使武术在人们心目中有正确的认识并在比赛中得到检验和改进,从而全面继承和发展武术这一宝贵文化遗产,1978年原国家体委运动司武术处成立了武术对抗项目调研组,在同年的全国武术套路比赛期间听取了部分教练和工作者的意见,尔后又通过对个别武术家的访问座谈,向原国家体委递交了《关于开展武术散手运动的报告》。原体委对报告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开展武术搏击要“积极、稳妥”的方针,从而为散手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979年3月,原国家体委决定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三个单位进行武术散手项目的试点训练,以便取得经验后逐步向全国推广。同年5月,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试点单位作了汇报表演。9月,在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原国家体委又调集浙江省和北京体院散手代表队赴石家庄赛区,与河北省体委选拔组成的散手队进行了公开表演,在此基础上,初步拟定了武术散手的竞赛办法。在1980年5月太原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散手表演的省、市较前增多,同时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进行了内部技术交流和座谈,为武术散手技术的规范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同年10月,在昆明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赛期间,原国家体委调集了散手试点单位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着手研究和讨论全国散手竞赛规则的工作,并拟定了《全国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1981年5月,在沈阳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北京体院与武汉体院进行了第一次公开对抗表演赛。1982年1月,原国家体委又调集北京、山东、河北、广东等省体委及北京体院、武汉体院有关人员,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散手竞赛规则研讨会,确定了《全国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初稿)》,并按体重分设9个级别。随后按照这个规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对抗项目(散手)邀请赛。同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在题为《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开创武术新局面》的报告中指出:“技击尚处在实验阶段,要逐步积累经验,对待技击的开展要保持慎重稳妥的态度。”最后在大会总结报告中又提到:“关于武术技击,目前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

自此,武术散手本着“积极、慎重、稳妥”的方针,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武术对抗项目(散手)表演赛,并在不断总结、改进中充实和完善规则。在1988年兰州举行的散手表演赛上,开始采用设台比武的办法,从而确定了以擂台为民族特色的武术对抗项目竞赛形式。

同年,在由中国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国际武术节期间,在深圳举办了首次国际武术散手擂台邀请赛。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名运动员参加了如期3天的激烈角逐。中国队获得了7个级别中的5个级别冠军。这一竞赛形式和办法,很快被参加比赛的各国代表队所接受,他们称赞说:“中国散手安全、刺激、有特色。”

这一时期,武术散手得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的普遍重视和支持,各地武术馆、校也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散手运动在群众中已有了广泛、深厚的基础,出现了可喜的局面。随着开展活动和参加比赛的单位不断增加,先后在成都、重庆、郑州、沧州、武当山等地举行了各种类型的全国性武术散手邀请赛。

在此基础上,1989年原国家体委把散手列为全国正式竞赛项目,同年出版发行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并依照规则在江西宜春市举行了第一次散手正式比赛——全国武术散手擂台赛。

1990年,原国家体委正式公布实施了《武术散手技术等级标准》。同年批准了14名散手武英级运动员。中国武术散手裁判员队伍,经过数年的实践和努力初步形成体系。同年,经过考核,原国家体委又批准了第一批国家级武术散手裁判员。而且散手比赛的评分也采用电子计分器。

1991年,全国武术散手比赛分为上半年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团体赛)和下半年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个人赛)。1993年,散手比赛被列为全国运动会竞赛项目。1998年,散手比赛被列为泰国曼谷举行的第12届亚洲运动会竞赛项目。

目前,武术散手的竞赛、规则、教学、训练、裁判已初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组织程序和体系,武术散手运动的发展,必将推动和加快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

(三)散手运动的特点与作用

散手运动经过近20年的总结、改进和发展,已成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它本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已逐步与国际竞技体育接轨。目前,散手运动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和普及。散手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由它本身的特点和作用决定的。

1. 特点

(1)体育性

散手运动从初步研究到试点开展,从经验总结到全国推广,直至成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曾经历过许多困难、矛盾和阻力。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散手比赛与人们想象的武术徒手搏击形式截然不同,有人甚至认为散手不是武术,而只是“拳击加腿击”。因为民间流行的武术搏击,一般都认为是防身自卫,一招致敌;或者象电影、电视、武打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出神入化,风雨不透。这是武术在许多形式上给人以神化夸张的错觉而造成的误解。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不能让散手在狭窄的拼杀中去生存,应把武术之精华溶入简单易行的运动形式,不仅能自卫还能强身,这样才能有广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于是,原国家体委武术院经过试验、论证后,认为散手的技法是以增强体质,交流技艺,防身自卫,提高技术水平为出发点,从传统武术徒手搏击术中取舍动作,使散手成为体育,即寓技击术于体育之中。

由于决策正确、方法得当,散手运动才得以顺利的开展和推广,从现在的散手运动形式来看,散手与其它运动项目基本相同,属于体育,但又突出地反映出武术的特殊本质——技击性,同时又明显地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技击术,不包含致人于死地的绝招妙计。散手规则严格规定了不准向对方后脑、颈部、裆部进行攻击,也不允许使用反关节动作及肘、膝的技法,但可以运用武术各种流派的技法。

(2)对抗性

散手运动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它以相互对抗的形式来表现,所以,散手的基本形式就是对抗性。这种对抗,是在双方掌握了散手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经过一段的训练,在没有固定格式的情况下,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较技、较勇、较智,一分上下。

(3)民族性

武术散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演变发展形成的,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散手不同于拳击,也不同于跆拳道,更不同于用头顶、肘撞、膝击的泰拳和不能用脚,只能用摔、拌、擒方法的柔道等项目;由于散手设擂比试,又不同于西方国家有揽绳的自由搏击,也不同于日本的空手道、相扑、踢拳道、格斗术,以及法国的忍拳等。武术散手要求“远踢、近打、贴身摔”,它的民族形式不是凝固的,也不能理解为“过去形式”、 “历史形式”或“传统形式”。民族形式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的、演进的。

2. 作用

(1)健体防身

散手是一项体育运动,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够发展人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同时散手又是一项对抗性体育运动,可以发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坚持散手训练,可强筋骨、壮体魄。

散手是以双方互相对抗为运动形式,这就要求习者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进攻的时机,防守要到位,反击要及时,从而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对手和双方临场的变化,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击打和抗击打的能力,这一切都完全起到了掌握防身自卫和克敌制胜技能的作用。

(2)锻炼品质

散手训练,从开始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练习,到条件实战以至全面实战的练习过程中,在每个阶段和每个层次都对人的意志品质具有不同程度的考验和锻炼。

初学散手时,要忍受拉韧带的痛苦;攻防练习时,要承受击打和抗击打的皮肉之苦;加量加强度时,要克服疲劳之苦;进行实战时,要克服胆怯、犹豫、紧张、冒失等不良心理反应。通过长期的散手训练,可以培养习者勇敢、顽强、坚毅,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拼搏的精神,进而形成成熟、稳健、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3)竞技观赏

武术搏击之所以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延续到现在,除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运动的本身特点有极大关系外,其搏击形成所具备的较高观赏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历史上,擂台比武除霸安良已传为佳话,当今不仅练习散手的多,而且观看散手比赛、对散手抱有极大热情的观众也日益增多,说明散手比赛不仅刺激、激烈,而且斗智、斗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4)竞技交流

中国武术徒手搏击,早在1000多年前就传到日本,当时称“唐手”,后来改称“空手”。现在,有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不仅喜爱中国套路武术,而且也喜欢散手运动。通过与各国选手较技,不仅可以促进国际武艺交流,将中国散手运动推向世界,而且也可以增进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国际文化交往。

(四)散手运动对运动员生理的作用

散手运动是一项以动力性为主的、强度不断变换的运动,属于非周期性运动。而散手比赛是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净打3分钟,各局间歇1分钟。由于比赛激烈,间歇时间短,运动员在间歇休息中不可能达到体能的完全恢复,因此运动员常处在大负荷下的运动状态。所以,散手运动对运动员的生理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有很高的要求。

1. 神经系统

散手运动包括基本动作、基本技术、条件实践和全面实战。从掌握散手的基本动作,到运用基本动作去进攻、防守、反击,直到与战术配合进行实战,是一个全面、系统、长期的训练过程。单以散手的基本动作看,就有步法、拳法、腿法、跌法和摔法,而每一种方法里又包括许多动作,从而使各方法、各动作之间又能组成众多的不同组合。所以各种运动技能在不同条件下的发挥和变换运用,都要求运动员有较高功能的神经系统,这样才能反应灵敏,动作敏捷。

2. 感觉器官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运动员经过散手训练后,会出现视觉运动反应时间缩短,皮肤痛觉和触觉的敏感性明显下降,前庭机能稳定性提高等。但是一旦训练中断,他们感觉器官的敏感性会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视觉是散手运动的主导感觉。运动员通过视觉观察对手的意向和行为,作出视觉信息的反馈,加之其它感觉器官的信息反馈参与活动,就会综合激发和影响到下一个动作技能的正确实施。所以在散手运动中,运动员的视觉和肌肉感觉负荷是很大的。

3. 运动器官

运动器官由骨、关节和骨骼肌所组成。散手运动是人体全身的活动,通过训练,可经常地对骨骼进行机械性刺激,增进其坚固性,并能刺激骨质密度增生。受过训练的运动员,关节软骨的接触面会增大,从而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单位表面积承受的力量就会降低。

散手运动需要力量、柔韧、速度等来保证技术动作的发挥。所以通过散手训练,可使肌腱和韧带体积增大、增强、韧性好,从而提高其牵强力量。而在骨骼—韧带—肌肉系统中,韧带与骨骼的附着点是最薄弱的环节,经过训练,这些附着点会变得更牢固些。

4. 心、血管系统

长期进行散手训练,可以使人的基础心率和运动心率均减慢,而心搏量增大。其原因是训练可引起中枢性迷走神经冲动加强,并伴随交感神经抑制机制提高。研究证明,经过训练可加强心脏对全身的血液供应。

训练后血压的变化,尚未得到一致的看法。但经过训练后,心脏体积增大、心肌血管分布增多、心肌收缩力量增强等一系列的变化,已得到充分证明。

5. 肺通气机能

对于散手运动员来讲,训练对肺活量的变化不大。但散手是对抗性项目,它不仅要求出击快,而且还能承受打击,这样在进攻与防守挨打的瞬间呼吸时要产生暂时的屏气。如果运动员长时间屏气会造成氧消耗减少,氧债增加,从而影响到整体工作能力下降。另外,屏气结束后,人体会出现反射性的深吸气,胸内压骤减,胸内静脉血流迅速涌入心房,使心肌过度伸展,血压猛增,这对缺乏心力的人十分不利。

因此,散手运动要有合理的屏气,要求屏气前吸气不要太深。在吸气后可微启声门,使呼气肌在强力收缩压迫胸腔时,让少许肺气有节制地从声门挤出,作“嗨”声呼气,如同打夯时的吆喝声,这样可相应地增强肌力。另外,呼吸要与动作配合,原则上是两臂前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或展体时吸气;在完成与上述动作方向相反的练习时呼气。从事散手等项目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调整好呼吸,是保证击打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6. 排泄系统

散手运动员参加激烈紧张的比赛后尿量减少,尿比重增多,尿液中各种中间代谢产物含量升高。

7. 体重

参加一场散手比赛后,运动员的体重一般要减少1~2公斤。

(五)著名爱国武术搏击名家简介

中华武术搏击源远流长,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尤其在近代抗击外国殖民侵略的战争中功不可没。众多武术志士,在洋人设擂比武较技中,为雪耻国辱,扬我国威,表现出了精湛的武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中国武术搏击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1. 丁发祥

康熙十五年,沧州孟村人丁发祥北游燕京,适逢两名俄罗斯大力士摆擂炫耀,几位中国技击家接连被击败。丁发祥挺身与他们搏斗,将两位大力士连连打下擂。一时名闻宫禁,皇帝与诸大臣召见他,并题匾相赠,以示嘉奖。

2. 范旭东

精于铁砂掌和螳螂拳。光绪年间,沙俄大兵在西伯利亚霍地市大摆擂台数日,讥笑我偌大中国民孱国弱而无能人。范氏奋勇前往,连连挫败沙俄拳击家10余人,夺锦标回国。

3. 释德根

嵩山少林寺和尚。清末化缘入京,因见英国皇家拳师丘斯威尔摆擂击死、击伤我多人,愤于不平而登台与其搏斗。他先后使用“蝴蝶展眉”和“梅花拳”,但都被对方击败。他奋勇三登擂台,使开“掏心拳”,指上打下,声东击西,虚实并用,激烈拼斗。当对方右拳向裆部打来时,他用右劈掌劈折了对方的小臂,同时自己的右臂也被对方的“飞风拳”击伤。他忍痛侧身,左手疾去一记“掏心拳”,打得丘斯威尔七窃出血,一命归天。当时释德根的年龄刚满18岁。

4. 纪德

满族人,字子修,名纪三,姓吴扎拉氏。光绪十七年,戍守汉俄边界。在与俄军将校的一次交锋中,以一记岳氏散手“披肩式”把对方摔跌在地。对方站起猛扑,他用“双冲式”两臂下压,借对方抵抗之力将其抛起。仅此两招就制服了一个自诩能隔衣数层用手指袭人的沙俄军官。

5. 单刀李

李存义,字忠元,河北深县人。1890年八国联军入京,他加入义和团奋起抗击,身先士卒,勇猛杀敌,血染重衣。在天津老龙口一役中,他单刀上阵,往来冲杀,使敌人尸横遍野,望风而逃,因此当时人们称他为“单刀李”。

6. 杜心武

湖南慈利县人,早年做过镖师。1890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农科大学。1903年在东京举行的全日大学生柔道比赛上,他作为中国留学生邀请代表参加,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几位名手,轰动了全东京。后来他加入了同盟会,担任过保卫孙中山先生的工作。

7. 张占奎

清朝年间,打败了一个曾在6国摆擂,挂着6国金牌的德国大力士,赢得其6枚金牌而名震京津。

8. 霍元甲与霍东阁

霍元甲,天津人,以家传绝技“迷踪艺”驰名武林。1909年前往上海与在上海设擂的西方大力士奥皮音对擂,赛期未到,奥皮音已畏惧其名而悄然离去。此后,有日本武士师徒二人上门挑战,日方徒弟与霍氏徒弟刘振声交手,未见高低。接着双方师傅出马,几个回合后霍元甲主动进攻,一个“鲤鱼翻身”把对方翻扑在天阶下面,使其折断了右臂。霍元甲礼貌地上前将他扶起,此日本人却怀恨在心。在霍抱病在身之际,他献上药品,诈言有特效,霍元甲不知,饮服后病剧而亡。

那年他的次子东阁年方15岁,闻此噩耗,肝胆俱碎,发愤继承父志振兴国术。1919年,他一人离开祖国在南洋侨乡传授武艺,名震群岛。他曾先后与许多欧美拳击家交锋,都打败了他们。

9. 韩慕侠

又名金庸,天津人,张占魁的大弟子,精通形意、八卦。1919年随师进京,在六国饭店挫败讥华人为“病夫”的俄人康泰尔。一开始,康氏抓住韩的左腕,韩以“八卦转环掌”绕避,同时下盘以“勾连腿”猛扫对方小腿,就在康氏身体摇晃的刹那间,韩慕侠出右掌以劈石开碑之功闪电般冲击康氏前胸华盖穴,打得康氏痛不可忍,应声跌出一丈开外,扑倒不起。康泰尔甘拜下风,立下字据,亲手将其周游46国没有输过一场的11块金牌献给韩慕侠,狼狈出京。

10. 王子平

回族,河北沧州人,精通多种拳术。1916年曾在济南击败日本青年团的佐藤氏。1920年曾在青岛击败日本人宫本氏和德国人克泊玛氏。

1919年9月,俄国号称“环球大力士”的康泰尔在北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五色土设“万国赛武大会”,预定摆擂三日。第一天比武开始,王子平上擂应战,康泰尔上去就抓这个比他矮一头的中国“病夫”。王子平左手一闪,右掌打在对方胸上,接着一闪腰,右手拿紧对方的膝盖,左手抓住其腰,一下子将康泰尔摔倒在地。康泰尔“大败愧怍万状,抱头窜去”,“遂不敢再登台矣”。

为应付当时青州车站德国鬼子的挑战,王子平举起了大磨盘,获“神力千斤王”之称,招来一些外国大力士的嫉妒。青岛美国学堂体育教员阿拉曼要求比武,握手时竟想暗算,被王子平一招“摔跤仆脚”将其摔了个仰面朝天。阿拉曼起来再战,王使出几招擒拿法,使他又跌仆败倒。

1921年,美国人沙利文在上海主持设立“万国竞武场”摆擂,王子平受上海武术界推选参加打擂。当他照约在台上讲话时,忽然斜刺里窜出一个彪形大汉发出了冷拳,王闪身躲过,待其第二拳打来时,他气愤地一个箭步上前,只一拳一腿,就把对方打翻在地。当天深夜,万国竞武场悄悄送来一张纸条,申明比赛取消,溜之大吉也。在这些被吓跑的许多武士中,有英国人齐泊、法国人彼得及不明国籍的丁柯尔。

另外,王还挫败过西方大力士马志尼、柯芒麦,并在上海打过外国人康斯顿的擂台。

11. 石大斧

姓石,因善劈掌砍斫功夫而得“大斧”绰号。1919年在台湾谋生时,日本武士山边田夫找上门来,交手后拳脚交加,力凶势猛。石大斧先是躲避,当对方腾身飞脚踢来时,他侧身退后,并起五指狠力一斫,掌到处,山边田夫的小腿应声而折。

12. 刘百川

安徽六安县人,自幼习武,得少林高僧杨澄云秘传。中过武举,中年走镖关外,擅长腿法,有“江南第一脚”之称。他曾游历香港,以“子母鸳鸯连环腿”击败英国大力士。孙中山当时在场,亲书“尚武精神”横匾一额,嘉奖他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壮举。

13. 李晓臣

河北冀县人,曾事清朝会友镖局;曾在慈禧面前表演过“八仙庆寿剑”;曾教过京剧武生杨小楼演《安天会》(即《闹天宫》)中的猴拳动作;曾教过京剧旦角大师梅兰芳演《霸王别姬》中的舞剑手法;曾开过鼎盛一时的“武术茶社”;曾主持过名声赫赫的“北京精武体育研究会”。日本侵占北京后,会八卦和柔道的日本军官武田西找他较量。先比拳,两次都被李打倒在地。接着比日本战刀,来往不到一分钟,就被他一脚踢飞了战刀。在南京李与日本人比武,让过对方三拳之后,他大喝一声:“你下去吧!”猛起一拳把对方倒栽葱打下台去。解放后,李在怀仁堂为毛主席和中央首长作过精彩的武术表演。

14. 吉万山

1903年生于河北献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3年6月,以摔跤著名、自称“走遍欧亚无敌手”的俄国大力士杰力柴夫来到哈尔滨四处寻找对手,欲与吉万山见高低。比赛开始,吉万山见其扑来,向右一闪,顺手牵羊,抓住对方双臂猛一带,将对方带了个趔趄,然后顺势左足插进对方裆间,用“鬼推磨”招数贴近对方身体全力一推,把他四脚朝天地撞倒在地。杰力柴夫恼羞成怒,起身一记耳光打来,吉万山左手一挡,右足插进,扣住对方脚跟拳身齐进,一个“虎拉头”照准他的左肋就是一拳,打得杰力柴夫“哎呀”一声倒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第二天大力士悄悄溜出了哈尔滨。

15. 沈三

北京著名摔跤师。1934年在北京一举击败俄国大力士麦加洛夫。

16. 李小龙

原籍广东,精习咏春拳,自创“截拳道”。18岁赴美留学。留学期间,遇三段空手道拳手的日本留学生山本向他挑战。三四个回合后,一记鞭拳就把山本打倒在地。山本站起反扑,被他虚晃两招,突然侧身猛踹,再次将山本踢倒在地。

大学毕业后,李小龙在西雅图办起一个武术馆,许多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和美国拳击好手找上门,都败北而去。有一次在美国唐人街,他见4个持刀歹徒正胁迫一位华人少女,便立即上前解围。赤手空拳一对四,把他们统统打倒在地,从而名震纽约。

李在泰国拍摄电影《唐山大兄》时,他曾与泰国拳王察猜比武。拳王向以手力快猛、腿力雄劲著称,往往在一两个回合内就能把对方击倒不起,取得过多届冠军,被称为“无敌手穿云脚”。激战多时,最后李小龙施展其绝招——厉害非常的“连环三脚”将对方击倒。

17. 孙禄堂

大约在1923年,日本武士道大力士坂垣奉命来北京找他比武。孙闪展腾挪,使其无用武之地,后以点穴等手法出击,终使之服输。

1930年秋,日本6名武士到上海虹口孙禄堂的住处找其比武,自称“拳可推动千斤,脚可踢动八百”。孙躺在地上,让其一人按住头,两人按住脚,两人各按一手,一人发号施令。当“一”、“二”刚过,“三”字尚未出口,孙即使用游身八卦法,一个“蜈蚣蹦”便从地上跃起,5个日本武士都跌倒了,他们爬起来后大惭而去。

18. 张福全

1941年在成都,25岁的张福全应战国民党双流飞机场的美国顾问、空军上校彼尔逊,赛前规定不准用腿。开始时,彼尔逊一路直拳直攻张头部,当双拳逼近眉睫一瞬间,张一个“燕子钻帘”突然腾空而起,挥手一招“洗脸破面”,一拳打得彼尔逊鼻血迸发,跌坐在地。他爬起后改用横拳进攻,张福全低身蹿步躲过对方横拳,贴近对方,一记“通天炮”击中对方下颔,打得彼尔逊拔地而起,昏倒在地。

19. 蔡龙云

曾任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研究院教授。

1943年12月,西洋拳击界正式提出与中国武术界进行对抗赛,上海武术界著名技击家王子平、蔡桂勤(蔡龙云之父)等毅然应战,选出了8名选手与之决斗。蔡龙云在8人中年龄最小,只有14岁。12月13日,蔡龙云与西洋拳击界名手、俄籍拳师马洛索夫对垒。马洛索夫30岁,体形魁梧,技术全面。对搏开始后,马氏以直拳猛击蔡的脸部,蔡以少林拳的“连环”手法和华拳的“迎面三腿”反击。“迎面三腿”用得最为精妙,打得马洛索夫防不胜防,仅两个半回合,嚣张一时的马洛索夫就被打翻在地,再也爬不起来。

但马洛索夫并不甘心,3年后又以“唯用拳击而非腿”的约定相挑衅,他挑动美国重量级拳击手鲁塞尔(黑人)与蔡龙云打擂。蔡龙云再施绝技,用少林拳、华拳的拳法击败了鲁塞尔,威震上海十里洋场。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在赠给蔡龙云的诗中写道: “少林拳击进莫当,动迅静实力蕴藏,蔡君得之制强梁,……一洗东亚病夫耻。”

20. 蒋浩泉

曾任安徽大学体育教研室主任、教授,精通拳击和逍遥拳。

抗战爆发后,为慰问前方抗战将士和救济孤儿募捐,他在重庆、上海等地连打了十几场拳击,场场皆捷。先后击败英国拳击手史文森、美国莱州业余拳击冠军白克勒等外国拳击名手,威震拳坛,被誉为“一代拳王”。1947年为上海孤儿院筹集营养费资金,他与俄国拳师马克诺夫进行了一场拳击比赛,仅4个回合便将对方打倒在地而取胜。

21. 周士彬

出身精武会门,在我国拳坛上有“拳王”之称。曾任上海体院教授。

1946年,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七国拳击赛,挥动直拳连赢对手。最后他与俄国的巴利柯夫争夺冠军。一开始,俄国佬自恃身粗劲雄,步步进逼,周有意东躲西闪,耗其体力。待其气喘,便发动猛攻,两拳左右开弓如雨点,最后一记左勾拳,巴利柯夫应声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