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与体育人才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温州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逐步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高速增长靠的是知识的载体——人、人才、人力资源。过去,世界列强是为争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而战;如今,是为争夺智力资源、高层次的人力资源而较量。新世纪国际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强调人才、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拥有比资金的投入与积累、市场的占有和扩大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人才,正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强大竞争力量,未来人才的开发、培养与使用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邓小平说得好:“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中共中央、国务院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党和国家把“人才强国”提高到和“科教兴国”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体现了对人才问题认识的高度。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开发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我们要认识到人才的开发过程是资本的投资过程,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本,必须要加大人才资源投资的力度,只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才能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开发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教育发展需要资金投入,资金投入要依赖经济发展作保证;经济发展要以高素质的劳动者作支撑,教育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后劲。经济领域内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供求关系、管理方式、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变革,以及社会生活中各种结构性变化,将要求教育迅速展开与之相适应的发展与改革。回顾建国以来,经济与教育的发展态势,经济与教育之间的同期波动:经济发展,教育也平稳发展;经济“大跃进”,教育也“大跃进”;经济调整,教育也调整;经济加快发展,教育也加快发展;经济大起大落,教育也大起大落。我国经济与教育之间的这种同步趋势,反映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普遍规律。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也要随之发展,经济决定教育;反之,教育的发展,也推动经济的发展,教育又制约着经济,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根据国外的经验与近十余年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成就可以看出,建立“教促富、富兴教”的良性循环是振兴经济和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区域经济和区域教育的发展、中央与地方教育管理权限的合理划分,以省为基本行政单元的区域教育将日益向省以下基层地方化发展,并逐渐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每个国家客观存在的现象。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也导致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在扩大。

近年来,民办私立教育热潮正在全国各地兴起,并且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民办私立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再度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社会主义经济日益发展的必然产物。民办学校如同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一样在改革大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重新出现在神州大地上,并且逐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国体育的改革如同教育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且不同地方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改革取向,我国部分竞技体育项目相继推行了职业体育俱乐部制度,运动竞赛社会招标及商业性比赛不断涌现,为竞技体育向社会筹集发展资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社会各行各业赞助各类体育竞赛及运动队的积极性高涨;职业体育俱乐部正由联办型向实体型、股份公司型方向发展,社会资金在竞技体育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张林.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投资体系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 2002。与此同时,社会兴办的运动项目学校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大量涌现,它们少用或不用政府投入,却为这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这都表明政府独家办竞技体育的格局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

毫无疑问,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体育体制改革的同时,教育体制改革也引起了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变革。体育走产业化道路,竞技体育明确了职业化方向,市场经济体制、教育体制正推动着我国大、中、小学由幕后走向前台,成为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和基本力量。我国体育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和教育资源。学校,在优秀后备人才培养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体育与教育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和选择。在现代国有高、中等体育专业院校系科的基础上,拓展综合性院校兴办体育专业教育和各种民办体育专业教育的渠道,加强教育与体育系统合作以及社会各界共办体育的体教结合的新型体育教育形式。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所处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不同、改革开放的程度不同以及国家投资倾斜的重点不同等各种原因,各地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我国体育人才也表现出区域性的差异。在这些因素中,经济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并制约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经济也影响着体育人才的培养。现阶段沿海地区进一步搞活开放,对国际上先进文化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必然促进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变革和文化心理性格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体育的发展。近年来,沿海地区国际间的交往比较频繁,带动了体育赛事的增多,使人们对体育的热情和需要也在增长。沿海地区的体育社会化会加大与内地、边疆的差距。另外,随着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在体育的投入上也会呈现新的不平衡。经济制约体育,体育只能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容的限度内才能发展。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育与当地的经济环境。体育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同时还必须遵循教育与体育的规律。我国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正在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浙江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尤其是温州,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张仁寿(2003)总结温州的八大贡献温州人大会.温州商报,2003-10-12:“温州的第一个贡献是让人们看到了民间的力量,是温州人创造了“温州奇迹”和“温州模式”。温州第二个贡献,在于使人们看到市场的力量。温州第三个贡献,在于使人们看到了分工的力量。温州第四个贡献,在于使人们看到了观念变革的重要性。温州的发展靠的是具有市场经济观念的温州人。温州第五个贡献,在于使人们看到了政府的有限边界。温州第六个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经济模式。温州的第七个贡献是把市场经济的种子撒向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经济模式。温州的第八个贡献是昭示了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和希望,在温州的变革中,曾经经历过“主义”之争,尽管如此,温州还是坚定一个信念,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路线长期不变。”

温州经济模式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之一;温州还是我国私人办学发展较快的地区,是我国民办教育四大模式民办教育四大模式:一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东部沿海地区“民办公助”模式,“民办公助”模式主要有公助民办和国有民办两种形式;二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教育储备金”模式;三是个体经济发展较快的浙江省“温州模式”;四是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地区“扶贫教育”模式。之一。温州民办学校模式,与温州当地特定的历史条件、经济因素以及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但经济因素起着最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处在这种背景下的温州体育及其人才培养也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风采。

那么在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到底应该如何运作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温州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本研究以区域经济发展与体育人才培养相结合这一视角对温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行分析,以探索区域经济发展对体育及其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变化,为今后我国区域体育的发展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与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