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的责任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社会的矛盾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由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公众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我国正处于从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渡、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为首要任务。因此,政府必须以增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能力为目标,关注和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体育需求。
一、享有公共体育服务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大众的“体育权利”也与其他各项基本权利一样,日益引起公民个体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体育权利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它和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一样,对公民的满足与实现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与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保障并满足公民的体育权利,还是要依赖于政府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也是服务型政府最基本的职责之一。
早在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就对人的发展权利作了专门阐述:“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他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1978年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20次会议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一条指出:“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每个人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为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需的。通过体育运动发展身体、心智和道德力量的自由,必须从教育体制和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以保证。”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并作为国家意志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21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规定:“国家提倡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增强身心健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支持、扶助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从以上的国家法律中可以看出,现代社会将体育权利视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任何公民均有享受体育活动的权利和义务,依法享有平等的体育运动权利。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精神,保证公民体育权利的实现,切身提高国民身体健康水平,国务院于1995年6月20日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全民健身的奋斗目标:“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2002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更进一步地要求各级政府“努力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要逐步改善群众性体育运动条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服务;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坚持体育服务的多元化,适应各方面的体育健身需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这是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体育服务体系”和“体育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于是,在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强调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这是国家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强调公共服务的背景下,在建设“体育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又一次提出了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所有这些对体育工作的要求,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集中表达了全国人民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的共同愿望,也是政府为了满足公民多元化体育需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权利的体现。
二、享有公共体育服务是社会公平的体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与政府财力增长均超过了100倍,城乡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经济增长并不是我们改革的唯一目标,其中,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更加需要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的实现。
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相比,社会事业,包括体育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公民作为“单位人”,其社会身份决定了他们能够享有单位提供的包括公共体育服务在内的各种福利。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由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社会公民的身份也逐渐由“单位人”转变成为了“社会人”,“单位人”原来在单位内享有的各种福利,也应该转变成享受政府为全体公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了生产力,让国民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如同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一样,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也处在缓慢地重建过程中,造成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短缺,也引起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种体育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具体表现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仅总量有限,而且各项公共体育服务在总量、结构和质量等方面都存在供需矛盾,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以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的差距为例,2009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3.33∶1,如果加上各种社会福利保障及其他公共服务,这个差距将达到6∶1。正是这种差距的存在,使得社会公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可度发生扭曲,即严重低估社会公平正义的存在,引致社会现实矛盾的日益尖锐。可见,我国政府在努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要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合理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格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之后,将会出现一个大众消费和公共服务消费的新阶段,大众消费由温饱型消费和小康型消费升级为以服务型产品为主的富裕型消费。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其结果是自我支配的余暇时间显著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层次。出于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和对生活品位的追求,富裕之后的人们会把较多的时间用于体育健身。由于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以及公众法律意识的增强,社会公众强烈要求政府提供有利于大众参与体育健身的必要条件和设施,要求政府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体育权利,提供能够满足社会公众体育需求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
三、享有公共体育服务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设施;二是提供人力资源发展所必需的公共物品和服务。说到底,就是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这也是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将物质资本的发展视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扭曲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平衡发展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已证实:经济增长依赖社会发展,社会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必须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身心素质而获得。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也依赖于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显然,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必然要加大对教育和人民身体健康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是政府公共服务的经济效率取向与社会公正取向的结合点。国际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来实现。人力资本投资本身具有以人为中心、以公民权利为基础、以增强国家总体人力资本存量为宗旨的特点,因而,人力资本投资又具有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意义。社会公正包括收入分配的公平、受教育的公平和参加体育运动机会的公平等。目前,我国政府将效率与公平相结合,关注的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有九年制义务教育、政府公共科技支出、基本公共医疗保健、基本社会保障、社区体育服务等。
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要求各国政府投资于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教育,促进经济增长。同样,在经济国际化的过程中,仅有技术和知识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再优秀的人才,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也难以发挥自身能力。所以,政府在大幅提高对教育投资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对医疗卫生和全民健康的投资。
政府为公民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项人力资本投资。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为纳税人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从眼前利益看,是全体公民从公共体育服务中获得了好处,是个体受益。但从长远眼光看,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国家。因为每一个公民在享受和消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后,增强了身体素质,增进了身体健康水平,不仅降低了缺勤率、减少了医疗卫生的成本,更主要的是提高通过劳动者身体素质,直接提高了生产劳动的效率和效益,其结果是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案例1-1 上海市推出全国第一部地方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1年正式颁布的《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以“天天运动,人人健康”为口号,将重点针对在职职工和青少年学生两类人群,实施全民健身设施工程、全面健身示范工程等五大工程。其中:“六项指标”明确指出,到2015年,上海社区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95%。此外,上海基层体育组织覆盖率达到90%、市民体质监测达标率达到95%、全民健身品牌活动覆盖率达到80%、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达到85%、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0.15%。
2004年颁布的《上海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上海已建成社区健身苑点7741个、公共运动场764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33个;建成健身步道469公里;全市80%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同时,上海全市已建成9个区级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和81个社区体质监测站,根据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和81个社区体质监测站,根据体质测试结果开具运动处方,指导科学健身。
(摘自2011年2月22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