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训练组织与实施:中日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合作研究解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一)

2011年7月,作者参加了青海多巴第二届国际高原运动医学研讨会。在会议上,听取了我国及来自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多位专家近年来在高原训练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受到很大启发。意想不到的是,作者在会上遇见了18年前开展的中日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合作研究的日方课题组副组长小林宽道先生。多年未见,双方一见面十分高兴,自然提起了18年前的那次合作,当时的许多场景还历历在目,令人印象深刻。由于作者本人参加中日合作研究并完成了研究成果的撰写工作后,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竞技体育的一线工作中,远离了高原训练的研究和实践。参加这次国际学术会后,作者认为,在高原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国内、外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研究项目像中日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合作研究这样规模之大(双方科研人员多达30人),研究项目之多(17大项、上百个分项指标),训练计划和科研计划之统一(双方共同执行同一训练计划和科研计划),取得成效之明显(双方各10名运动员分别有8名和9名运动员提高成绩、课题产生各1个总报告和10个左右的分报告),并且首次在田径项目训练中采用高原不同海拔地区进行反复交替训练的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完整的高原训练系统研究。这是我国第一次在高原训练方面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在国际间合作也是首次。取得这样的成果令人振奋。合作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出版和发表了不少与此相关的著作和论文,但是,合作如何产生、合作的思路如何形成、合作过程怎样进行、这种合作将对今后的高原训练实践和研究以及组织的形式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行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因而大大降低了该研究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作者参加了合作研究的前期谈判、科研和训练计划的制订、工作流程图的制作、合作研究的实施过程、合作成果的后期谈判等内容的整个过程,是合作研究的主要参与者。有幸的是,作者保留了当时参加合作研究的大量的、较为完整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为再现中日合作研究的整个过程创造了条件,也因此萌生了写书的想法。为了能更加真实地反映活动的整个过程,作者特别请教了该合作研究活动中方的主要策划者、总指挥、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王钧,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国家体育总局游泳管理中心主任李桦,原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翁庆章等领导和专家,商量此事,大家一致认为,很有必要将这个历史事件通过写书的形式完整地反映出来,使该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得以充分展现。他们的支持,坚定了作者写书的信心。

完成本书的写作,除了要叙述合作的过程之外,同时要尝试对中日双方的研究成果、主要观点和合作以及那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才可以说是对整个合作研究过程的完整回顾。特别是日方的论文,根据双方的协议,日方当时给我国送来了50本日文论文集,但一直没有翻译成中文,导致科研成果的展示并不完整,这对我国的高原训练研究学者来说是个遗憾,作者正是想通过这本书的出版来弥补这个缺憾。于是,作者想到了时任日方课题组副组长的小林宽道先生,请他帮忙。为了联系方便,作者找到了刚刚从日本中京大学博士毕业的魏燕玲女士,请她与小林先生联系。小林先生很快给了回信,由于事关重大,他建议我们与日本体育协会联系,并把协会的联系方式发给了我们。我们迅速给日本体育协会发去信函,主要内容为:1.要求日方准许我们使用合作研究中日方的论文;2.希望提供合作研究的相关信息。日本体育协会接到信函后,很快以日本体育协会正式公文的形式给予了答复,同意我们的请求,并希望尽快看到著作的出版。日方的回复,对完成该书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在本书的完成过程中,只要我们提出所需信息,日本体育协会和小林先生都会尽快回复,使撰写过程更为顺利。现在看来,当时没有将日方的论文翻译出来,导致我们对日方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如:高原环境对EPO、肌力的影响,高原训练的心理变化,营养对高原训练效果的影响,白细胞对机能监测的作用等研究)推迟到今天才得以了解。就现在的高原训练来讲,这些研究成果所提出的观点仍是比较新颖的,而我们运用这些成果却推迟了20年,十分可惜。

中方论文的使用,也得到青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马福海所长也对该书的撰写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使该书的完成成为可能。

(二)

1993年的多巴中日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合作研究已经过去了20年。20年来,合作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在对高原训练的推动和提高多巴基地知名度上的影响更为深远。本书通过对1993年的中日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合作研究组织和实施的回顾,就这次合作的背景、中日双方合作的初衷、训练和科研计划的产生和实施的过程、合作产生的结果、合作成功后产生的效应以及合作取得的经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分析,力求把训练合作研究的全貌展现出来,为今后高原训练合作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模式。

高原训练是在竞技体育竞争日趋激烈、运动水平迅速提高的形势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训练方法,从1956年前苏联等国开展高原训练以来,国外已有30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墨西哥奥运会和20世纪80年代两个高潮,尽管对高原训练的效果颇有争议,但它在提高运动水平和成绩上的特殊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我国的高原训练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集中在云南省昆明市,并开始进行研究。由于理论上没有大的突破,方法手段也有不足,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高原训练的效果都不明显。20世纪80年代中期,原国家体委相继聘请前东德和西德专家执教国家游泳队和中长跑队,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他们的训练方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利用了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特别是前东德专家的一套 “高原训练理论”对我国游泳队以及耐力性项目训练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的科研人员在学习他们的高原训练理论的同时,根据我国运动员的特点,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高原训练理论。从那时开始,每遇大赛,游泳队都要在昆明进行高原训练,同时不断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逐步成为了世界游泳强国之一,并涌现了一批像翁庆章、缪素坤等著名的高原训练专家。原国家体委及时向全国推广国家游泳队的经验,高原训练在各运动队特别是耐力性项目开始推广并不断得到普及。

与国内、外高原训练基地相比,如美国的科罗拉多、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和我国的昆明,多巴基地要年轻得多,但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多巴基地的成功问世,是青海人自己打拼出的天下。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30多年中,青海培养出一批像女子中长跑的罗玉秀、女子投掷的周毛加、男子投掷的王道明、男子射击的马军和林济成以及男子国际式摔跤武海平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秀运动员,特别是在1988年第5届全运会上,青海队获得4金、6银、3铜并有2人3次平世界纪录的骄人成绩。一个在当时只有300多万人口、地处边远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体育基础设施较差的小省,居然在强手如林的全国运动会上表现出如此强劲的实力,这震惊了我国体育界。

是什么原因能够促使青海运动员如此迅速地提高运动成绩呢?取得好的运动成绩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长期在高原进行训练是青海运动员取得收益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造就这批优秀运动员的沃土就是当时仍鲜为人知的多巴高原训练基地,这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对有志于为竞技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来讲,产生了一种神奇的诱惑。

1986年,多巴基地迎来的第一批外省运动队是来自北京、福建等省市的射击队,然而,引起轰动效应还是第一支外来的田径队——辽宁竞走队。1987年7月,著名竞走教练员王魁带领由队内二流选手组成的辽宁女子竞走队赴多巴训练,备战第6届全国运动会。在进行了首次多巴高原训练后,王魁带领的队伍就在六运会上战胜了国内所有一流选手,包揽了女子5000米和10000米竞走的前三名,并由2人次超1项世界纪录。这一成绩在国内田径界特别是耐力性项目圈子内产生了极大的反响;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来自非洲高原的肯尼亚运动员一举夺得5枚金牌。这一系列高原训练后产生的奇迹,对我国体育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1988年开始,包括国家自行车队、国家男女竞走队、国家男女中长跑队在内的国内许多队伍来到多巴基地进行训练。1989年,闻名世界的辽宁女子中长跑队开始了“八上多巴”进行高原训练的历史。训练当年她们就在全国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上获得5金、4银、3铜的好成绩,在随后的1991年全国城市运动会上,辽宁女子中长跑队经过在多巴的训练后,大批运动员进入了中长跑项目前8名的行列,在我国田径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如果说,多巴高原训练从1982年~1991年还是量的积累,比赛成绩只是在国内领先的话,那么从1992年开始,训练进入了质的飞跃阶段。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在多巴训练的竞走和中长跑运动员,取得1金、1银、2铜的辉煌成绩,使我国田径竞赛项目在奥运史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青海自己培养的射箭运动员王红、竞走运动员李春秀在强手如云的奥运赛场上,也取得1银、1铜的好成绩,使青海在全国的奥运会奖牌榜中排列第十三位。1993年,在多巴训练的辽宁女子中长跑队再上新台阶,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在中国队获得的4枚金牌中,她们就占了3枚;在随后举行的第7届全运会上又有5人次破3项世界纪录,从此中国的女子中长跑项目开始从国内走向世界,并且自豪地向世界宣告:中国人不仅能在技能类项目上夺得世界冠军,在体能类项目上也能称雄世界。这一年,经多巴基地训练的“多巴兵团”在第7届全运会上大出风头,有数量可观的运动员获得各项目比赛的前3名。从1986年~1993年的近10年间,多巴基地共接待过除海南省、台湾省外的我国所有省份的3400多人次的训练,其中包括田径、自行车、射击、射箭、柔道、摔跤、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除球类项目外,所有项目都取得过全国冠军,国家自行车队也取得了建队以来的最好成绩,特别是田径的耐久力项目成绩更为引人注目,获冠军和名次的情况远远好于其他项目。

随着来训练的运动员在国内、外大赛中屡获佳绩,多巴基地的面纱逐渐被揭开,这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正以其绚丽多彩的身姿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芬兰等国记者纷纷前来采访,对多巴基地进行了大量的报道。

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位于青海省西宁市以西26公里处,海拔2366米,是目前亚洲海拔最高的训练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具备了较好的训练设施和接待条件,它所处的海拔高度和气候适宜,特别是其适宜训练的最好季节恰在国内、外大赛前,故效果明显、成功率高。作为高原训练的一个理想地点,与其他高原基地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关注和重视。

高原训练是寻求提高运动员生理机能和运动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对高原训练进行了较多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国中长跑、游泳、竞走、自行车等耐力性项目在高原训练效果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运动成绩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对高原训练的认识和研究,我国还只是停留在零散而不系统的状态之中。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高原训练研究和认识,原国家体委准备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而善于研究的日本人,在各国体育界人士还在对高原训练进行猜测、探秘的时候,他们就捷足先登,率先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签订协议,探索多巴高原训练的奥秘。

1991年10月,应中华全国体总科教部邀请,日本体育协会科研所所长塚越克已和日本奥委会官员中森康弘考察了多巴高原训练基地。

1992年5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科教部代表团应邀访问了日本,同日本体协代表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合作研究的项目、形式、运动员人数、时间、地点等具体事宜达成了协议。双方确定1993年6月在青海省多巴基地再次举行会议,以确定和落实各项具体问题。

鉴于中日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受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科教部的委托,由原青海省体委承担,青海省体育科研所完成,中日两国合作完成 “中日竞走多巴高原训练合作研究”课题(以下简称 “合作研究”),并被原国家体委列入委级课题计划。

1993年6月,日本体育协会和日本田径协会代表在多巴基地与中方代表举行联合会议,共同商谈了合作研究的形式、训练日程的安排、训练计划制订、测试的各项指标和时间安排、仪器规格型号、食宿标准、交通安排等问题,并达成了协议。双方形成了《中日多巴高原训练合作研究联合会谈纪要》,至此, “合作研究”进入实质性的准备阶段。双方商定,在竞走项目上开展科研合作,中日双方各有10名运动员参加(男、女各5名),采取共同训练、共同测试的形式。高原训练期间的机能测试工作主要由青海省体科所完成。要求训练计划统一,高原平原期间测试的指标要尽可能统一(包括仪器型号、规格),所测试的数据要及时进行交流。检测项目共16项,包括:身体形态、体温、体重、血液生化、心率、血压、超声心电图、心阻抗图、血细胞计数、血氧饱和度、血气、血乳酸、尿生化、肺通气、促红细胞生成素、心理测试等。

1993年8月13日~9月9日,“合作研究”在多巴基地如期进行。日方派出了以顺天堂大学教授青木纯一郎为研究班长、东京大学教授小林宽道为副班长的研究队伍共24人,其中:男、女运动员10人,教练员、科研人员、医生、营养师等共14人。双方按照多巴会谈纪要精神,在中方的主持下,制订了较为系统的训练计划和科研计划,双方共同实施,共同进行训练和测试,及时交换各项数据。在高原训练期间,并进行了高原不同海拔的交替尝试,到青海湖(海拔3200米)和兰州市(海拔1573米)各训练了3天,整个合作训练研究按计划进展顺利,双方人员配合默契,获得了合作的经验。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海拔2366米的高原上进行这样诸多指标、较大规模的高原训练研究,通过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高原期间的合练结束后,中方运动员在青岛、日方运动员在东京分别进行了为期22天和60天的平原训练,测试了与高原训练相同的有关指标,获得了一批平原训练期间的数据。训练也取得了圆满成功,中日双方分别有8人和9人超过个人最好成绩。

这么大幅度地提高运动成绩并获取大量的科研数据,在国际间合作中尚属首次,为今后国际间进行高原训练合作的成功积累了经验,为此,日本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冢越克己建议,多巴高原训练基地改名为 “多巴国际高原训练基地”。是年,韩国、澳大利亚、法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体育界人士也对多巴基地产生了兴趣,打算到多巴基地看看。随着多巴基地知名度的提高、生活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变,有更多的国内、外运动员来多巴基地训练,多巴已不只是中国的多巴,它已经开始成为世界各国运动员的多巴。

1993年11月,按照1992年5月东京会谈的精神,中方课题组成员一行4人访问了日本,同日方研究班成员举行了联合会议。会议讨论了双方研究人员在高原合作训练及在平原收集的各种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多巴高原训练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双方分工总结撰写论文的指标,广岛亚科会发表事宜和论文集出版等具体问题。

参加 《中日多巴高原训练合作研究》的中方课题组成员:李桦、翁庆章、闵筠、雷欣、陈俊民、马福海、刘海平、胡建忠、罗筱蓉。组长由王钧同志担任,李桦、翁庆章同志担任副组长,吴天一同志担任顾问。

日方课题组成员:青木纯一郎、植木真琴、大畑好美、川原贵、小林宽道、铃木茂雄、白井一夫、鸟居俊、藤崎明、村冈功、吉田优子。组长由青木纯一郎担任,小林宽道担任副组长,塚越克已、雨宫辉也、加藤守、冈田纯一担当研究员。

合作研究结果形成了中日双方各一部 《论文集》。

中方 《论文集》汇编了中方人员对血乳酸、超声心电图、心电图、血气、肺通气、血细胞计数、心率、体脂、尿生化等检测项目的分析研究结果,我们期待着它将对耐力性项目进行高原训练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对高原训练的理论研究。

日方《论文集》汇编了日方人员对训练计划与训练实施内容、状态的变化,外科学方面的支援,高原训练对血液成分的影响,有关血液及尿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变化,关于摄氧量、心率以及乳酸,有关心理学的测试(TSMI),由Cybex装置测定腿部力量、腿部肌肉耐力,关于饮食调查和营养供给及高原训练的效果等内容。

“中日多巴高原训练合作研究”得到了原国家体委科研所、青海省体工大队、青海省多巴高原训练基地、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原甘肃省体委体工一大队、原山东省体委青岛训练基地和原青海省体委所属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次合作取得的成果是我国青藏地区海拔1520米~3200米之间高原训练较为完整的、宝贵的生理生化研究资料,已经对这一地区高原训练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巴基地因中日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合作研究的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耐力性运动员来这里进行训练,以求取得运动成绩的提高;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参观这个神奇的地方;医学人员也蜂拥而至,共同探究多巴高原训练基地提高运动成绩的奥秘。如今,多巴基地已经成为国内、外一流的高原训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