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两国冬季项目教练员培养体系对比及思考
在加拿大学习期间,我们听取了加拿大专家做的体育管理、专项体能、高原训练、训练学(间歇训练)的报告,观看了加拿大冰球队的体能训练、青少年体能训练、花样队的技术训练等,加拿大冬季项目教练员的培养体制和梯队建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比较分析中加两国冬季项目教练员的选拔与培养体制,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
一、加拿大教练员培养体系及特点
(一)加拿大教练员培养体系
加拿大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教练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是以加拿大教练员协会(CAC)为核心,各单项协会、各省地方政府紧密配合的较为完善的“国家教练员资格证书制度”五级培训体系,其中,1-3级的主要对象是社团及省级教练,采取自学或函授方式进行,4-5级主要针对国家级教练。加拿大教练员协会在政府支持下全面主持本国教练员培训工作,负责制定全国教练员培训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国65个国家级运动项目协会的教练员培训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加拿大的教练员培训体系强调以能力为导向,并分类分级进行。获得证书的教练员每年必须接受培训,如4-5年没有经过考核将自动取消资格。
(二)加拿大教练员培训过程与特点
加拿大通过举办夏令营和俱乐部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少年儿童对体育的兴趣,初级教练员多数都是对各个体育项目比较爱好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孩子家长来担当。加拿大初级教员(1级)是自愿报名,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可以,但初级教练员必须经过1-2年学习1-2门课程,每门课程6-10个小时,时间安排在每周的某一个晚上或一个月中的某一天进行系统培训。一级教练员无论什么职业的人都可担当。而高级教练员则需通过考核上岗,教练员都是业余的,但其专业水平很高。加拿大国家青少年冬季项目的体能训练,每个项目都由专业的技术教练和体能教练共同完成。
根据执教对象的不同需求,教练员分为社区志愿者、竞技体育教练员、专项教练员三个系列,每一个系列的教练员都分初级到高级,2-3级不等的培训等级。初级教练员由学生家长和社会上有兴趣的人员组成,逐步升级,经过培训和考核可成为国家级或联邦聘任的高级教练员,负责组织选拔高水平运动员及运动员的训练工作,为参加世界大型赛事服务。
(三)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培养教练员
加拿大利用高等院校体育院系的师资及教学设备进行教练培训工作是其一大特点。早在1986年,加拿大全国教练员学院就在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设立培训中心,开办了一年制的全日制教练进修培训课程,接着又相继在卡尔格尼大学、埃德门顿大学、西奥特路大学和雷克荷德大学开设了教练员培训课程,并可授予教练员硕士研究生学位。
(四)教练员培训手段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
加拿大教练员协会已实现了培训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每年约有5万人参加各类教练员的培训。以高山滑雪项目为例,任何高山滑雪项目的教练都可以按照本人的培训需求得到讲座课程、VCD光盘、网络课程等不同的培训产品。同时,加拿大教练员协会的教练员培训数据库非常完备,任何项目的教练员参加培训的情况都可以在数据库中检索和查询。
(五)教练员的考核形式
加拿大教练员的考核分面授课和自学两种考核方式。面授课的考核只在3级教练员中进行,包括运动生理、心理和运动技能培养的一系列考查和一次笔试。自学方式的考核在三个等级中都进行,采用交作业的方法,然后由教员评阅。
二、我国教练员队伍的选拔培养情况
(一)教练员的来源与培养过程
我国教练员的来源主要有退役的运动员、体育院校毕业的学生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部分资金充裕的单位也开始有计划的从国外、省外引进教练员。教练员的培养过程一般是由初级教练员培训——中级教练员培训——高级教练员培训所构成。我国初级教练员必须是从事专项训练、比赛多年,具有一定的训练水平和执教理念,在重要赛事中获得过优异成绩,才能能为一名初级教练员,然后经过培训,逐渐获得教练员等级的职称。高级教练员是初级教练员和中级教练员的提高和升华。
(二)教练员的选拔形式
我国教练员在选拔方式上,主要有上级委派、单位内部选聘、公开招聘、外地引进等方式,其中上级委派的教练员大多是刚刚退役的运动员,虽然有较好的运动技能,但往往理论经验欠缺,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经验不足;公开招聘的教练员多数刚刚从体育院校毕业,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是带训的实践经验不足;单位内部招聘教练员的选拔面狭窄,外地引进教练员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年富力强的教练员。因此,这些选拔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各单位业余训练教练员人事上相互独立,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来协调教练员的选拔和聘用,没有形成健康、有序的教练员人才市场等,这必然造成教练员的流动困难和各单位选拔面的狭窄,不利于教练员资源的合理配置,单位在选拔教练员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练员的角色特点
正如刘鹏局长所说,我国教练员扮演的角色较多,担当着采购员、设计员、指导员、教师、导师、管理员、外交家、朋友、学生、科研人员、推销员等角色,教练员具有高风险、低权威、高投入、低回报等特点。这使得教练员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和科研工作中。
(四)教练员的培训机制
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管理体系是在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岗位培训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项目管理中心负责本中心所辖运动项目教练员岗位培训和组织高级班培训工作。各省市体育局负责本地区教练员岗位培训和组织中、初级培训班工作,形成有关院校承担培训任务的条块结合、纵横交叉的管理体系。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在各中心和各省市体育局有专人负责并开展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了教练员培训工作的开展。
(五)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培养情况分析
我国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培养过程包括职前教育、在职教育和任职后教育。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教练员任职以后,固定的进修、学习机会比较少。教练员的职前教育偏重于学历教育,大部分教练员学历教育一般通过函授等途径进行,学习时间、考核形式相对宽松,学历的取得“水分”较大。在职教育以岗位培训为主,根据职称的高低和评定职称的需要,教练员要参加初级、中级、高级和国家级教练员培训班,岗位培训注重职业能力的提高,培训周期短,专项突出,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建设方面尚不完善,培训的场所和教材主要依托体育学院的资源,师资队伍中教练员比重不大,培训偏重理论,实践课比例极少,培训的针对性不高。职后教育规范化不高,主要有攻读研究生、出国进修、年轻教练员跟训等方式,三种教育方式的衔接松散。由于教练员平时要忙于训练,难于抽出整段时间学习,因此,如何协调教练员的职前、职中和职后的学习、训练工作,完善教练员的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是各职能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我国冬季项目教练员队伍选拔培养策略
我国教练员特别是雪上项目教练员整体处于一种水平低、底子薄、人才稀缺的状况。近几年随着冬季项目运动成绩的提高,我们也意识到教练员队伍的培养与建设问题。
(一)改变传统教练员选拔模式,注意力社会化
建立一支优秀的教练员团队是一个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可以借鉴加拿大初级教练员的选拔模式,利用举办“夏令营”、“冬令营”或者其他户外运动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和学生家长的体育兴趣,让更多的家长成为孩子的体育启蒙教练,聘请国内外知名教练员或运动员进行指导,各行政主管部门应全方位地给予包括师资、经费等方面的帮助,以扩大教练员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练员选拔标准,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
中高级教练员的选拔应该具有科学的选拔标准,综合考虑被选拔者的运动技术水平、带训经历、业务水平、科研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和人品等综合素质,在选拔形式和选拔标准上合理、严格、规范,杜绝一切不规范的操作。为了完善我国冬季项目教练员的培养体制,还要充分发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的职能和作用,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养途径,加大教练员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
(三)改变青少年竞赛体制,避免早期专项化
运动员过早期专项化的一个重要诱导因素是与我国竞赛体制有关,青少年特别是16 周岁以下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形态、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训练应注重全面身体素质的发展,而我国很多项目的青少年竞赛却以专项形式来决定成绩,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教练员过早地对运动员进行专项化训练。国际训练成材规律显示,除极少数运动员在6-8岁进行专项体能训练外,大多数在10岁或者更晚才进行专项体能训练。在国外一些训练队中,青少年运动员定项的年龄也比较晚,加拿大、美国的青少年运动员在16岁以前很多不定项目,要练很多项目,只是在长期训练后,经过周密分析才确定参赛项目。所以,我国的体育部门要在青少年竞赛体制上进行反思,尽量避免“拔苗助长”现象的发生。
(四)运动员的培养模式注重“人性化”
多年来,我国坚守的“三从一大”训练指导思想束缚着很多教练员的指导思想,训练时间长、运动负荷大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极少注意运动员的营养和恢复。多数青少年运动员经过多年的大强度训练心理产生厌烦情绪,不注重恢复而导致运动员伤病的经常发生,运动员文化水平差导致退役后出路受阻已成为很多运动队的诟病。为解决这些现实难题,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切实从运动员的角度,从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体教结合”、“俱乐部”的培养模式,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此外,我国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时间有限,导致理解掌握运动技能的水平较差,基本都是教练员安排运动员练习,而运动员在练习方法、恢复手段等方面与教练员的沟通、交流较少,导致他们的运动技能提高幅度有限。所以,应深入研究“体教结合”模式,切实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以及自学能力,为今后的就业铺平道路。
(五)创造条件,切实提高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教水平
通过多年系统训练为国家培养一个运动人才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经过层层筛选进入高级训练阶段时,我们更应很好的爱惜每一个运动员,以免运动员出现损伤过早地离开赛场,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也使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劳苦付之东流。因此,相关部门应广开门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练员的业务素质,使其在训练过程中,科学地把握运动训练负荷,特别要对强度的控制、机体的适时恢复等加以重视,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尽可能延长,提高成才率和人才利用率。
(六)加强交流,提倡开放,克服保守思想
我国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束缚,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尚存,这种思想在教练员队伍中也存在。优秀教练员的成功都会有其“成功秘诀”,或者是在技术上,或是在理念上,而这些都深藏在教练员的头脑中。所以,我国教练员的理念开放、技术开放、学术开放对整个项目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加强交流、提倡开放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翟廷立,赖群.8国及地区教练员培训情况的比较研究. 湖北体育科技,2002(4):406.
[2]周晓东. 加拿大教练员培训形式. 中国体育教练员,1995(1):41.
[3]中国教练员培训委员会代表团. 加拿大、美国教练员培训体制及其特点.CSC培训之窗
[4]孟范生. 业余教练员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发展对策. 福建体育科技,2006(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