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基于奥运传播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路径

身份不是根,乃是果实,其重要特征是“成为”,而不仅仅是“是”斯图亚特•霍尔语,刘岩.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焦虑[A].见:刘岩等.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身份研究[M].北京:凤凰出版社,2008:19.。也就是说,身份处于形成和塑造的过程之中,而不会保持目前稳定不变的现状,更不会“永远固定于某个本质化的过去”。在媒介传播的意义范畴中,文化身份并不是简单的“通过由媒介或技术渠道传输的产品或语言和图像而被创造出来的”玛丽•简•科利尔.理解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身份:十步调查目录[A].见: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M].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30.,文化身份的建构与媒介意义生产之间具有互文性,二者都不能离开具体的时代背景与相应的社会主体对媒介的使用及解读。

一、主要研究框架

本书以奥运传播作为开放和延续的社会现实场域,以文化身份的建构为研究主题,力图呈现文化身份维系与更新的动态话语体系,从预置因素、主导模式与协商模式三个部分对文化身份建构的“主导——协商”模式进行结构分析。

第一章由时代背景入手,将奥运会在中国的文化传播历程与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对文化身份的追寻相联系,阐述奥运传播与当代中国文化身份建构问题相互“嵌入”的现实语境。文化身份的建构受到相应的时代语境、主体文化身份期待和文化身份建构方式的制约,上述三者概括为文化身份建构的预置性因素,并由此展开对奥运传播与当代中国文化身份建构问题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文化身份建构的主体性进行分析,指出文化身份中存在集体与个体两个层面的双重主体,并将主体对文化身份的期待视野分为自我期待、发展期待和交往期待三个方面。进而以文化身份主体的双重性为主线,论述分析文化身份建构的两大原则,即在身份认知中遵循他者逻辑并依赖于主体的媒介使用。

第二章着眼于文化身份的集体层面,论述以民族国家为代表的文化共同体在文化身份建构中的目标指向,通过媒介事件的意识形态传达、媒介议程的设置与铺展、媒介仪式的情感机制与集体记忆的书写四个方面阐述官方话语的实践形式,归纳出文化身份建构的主导模式,并将当代中国文化身份的主导建构与奥运周期中的危机治理相结合,归纳主导模式中文化身份建构的危机——调适机制。

第三章与第二章相呼应,着眼于文化身份的个体层面,论述个体文化身份在奥运传播中呈现出以文化协商为特点的媒介图景,新型媒介空间的出现缩短了社会权力距离,媒介融合使得个体的媒介使用方式发生变化,个体文化形象更加多元与具象。在奥运传播中,观看式参与、对媒介意义的解读以及新媒介平台的身份表达构成个体文化身份建构的协商话语方式。在日渐生长的公共话语与日常话语空间中,替代性文化共同体的浮现使得个体文化身份呈现出与国家主导的集体文化身份之间的整合态势,文化身份建构中的协商话语与主导话语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主导——协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