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高校体育的发展走向
近二十年来的高校体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尤其是选项课与选修课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特长。从而也活跃了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
然而,高校体育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仍然还很淡薄,锻炼习惯尚未养成,终身体育能力与体育文化素养较差,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现在的情况是,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不爱锻炼。北京某大对1321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5年追踪调查:每周能坚持3次以上1小时锻炼者,一年级时占33.1%;二年级时占28.1%;三年级时占20.6%;四年级时占13.2%;读研究生时下降到10.0%;毕业后只占7.2%。这一调查结果是发人深省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但高校体育到底应当怎样改?怎样改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从目前情况来看认识不尽一致,做法也各不相同。但从总体上不看,其基本走向是:
一、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将逐步走向个性化
如前所述,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它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新修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比较鲜明地反映了这一趋势。
(一)课程目标
根据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定的;发展目标是针对少数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而定的。发展目标也可以所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
(二)课程实施
实行开放式教学,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情况与不同需要。
(四)教学评价
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其中。
二、课内外体育将呈现一体化趋势
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强调要“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外体育辅导、有组织的校外活动、训练等纳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形成课内、课外、校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为此,高校体育的重心,将逐渐地由课内转移到课外。例如,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获取体育信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开展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体育夏(冬)令营、体育节、郊游等活动;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自然环境开展体育活动。高校体育必将冲破学校的樊篱,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表现出更加开放,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满足广大同学的不同体育需求。
三、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将更具群众性
由于大学生体育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高校体育特别是高校课外体育的组织形式将更具群众性。
(一)体育俱乐部将成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为了适应大学生的不同体育需要,高校将根据自身的条件,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俱乐部。这些体育俱乐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发展学生体育特长、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竞技体育俱乐部;一类是以健身、健美、娱乐为目的的群众性的体育俱乐部。学生将自主选择参加。
(二)体育社团将在高校得到发展
高校的体育社团是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由参加的群众性的体育团体。一般由学生会、团委出面发起组织,得到学校体育部(教研室)的支持和指导,大都以单项体育协会的形式出现,如篮球协会、游泳协会、网球协会、健美协会等。学生根据协会章程,自愿报名参加,交纳一定的会费,民主选举管理人员。这种形式已在一些高校出现,今后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非正式体育群体的活动将越来越活跃
所谓非正式的体育群体,就是非行政的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的体育群体。这种群体的组成,除体育兴趣外,还受性别、性格、情感、体育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主体意识。这种群体主要活跃在课外体育、节假日体育、校外体育中。但,目前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旦受到重视,必将为高校体育注入新的活力。
四、高校体育将呈现出多样化和小型化
随着高校体育重心的逐步转移,高校课外体育,将向自主确定锻炼目标、自主选择锻炼内容、自主组织锻炼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体育将呈现出多样化和小型化。但,一些传统的学校体育组织与活动形式,也将得到继承。如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运动会,或以院系为单位组织的群体竞赛等。
五、生存训练与拓展训练将在高校逐步开展
生存训练和拓展训练源于二战期间。据说二战时大西洋上很多军舰船由于受到攻击而沉没,绝大多数的船员不幸牺牲了,但仍有极少数的人历经磨难后得以生还。人们发现这些生还下来的人并不都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而大多数是些年老体弱的人。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关键在于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时有个德国人库尔特·汉恩提议,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后来他的好友劳伦斯于1942年成立了一所海上训练学校,这是拓展训练最早的一个雏形。
由于生存训练和拓展训练形式新颖,对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具有良好的效果,因而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发展到全世界。近年来生存训练和拓展训练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引起了我国学校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已着手创建训练基地,培训骨干。可以预计这种形式的训练,必将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欢迎,成为高校体育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