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篇
大成拳的拳学理论是大成拳的核心部分,是大成拳功法训练的理论指导,是理解大成拳科学性的前提。大成拳理论,在继承中国武术传统拳学理论的基础上,给拳学理论充实了新的内涵,如对武术、拳术的内容和范围有全面明确的定义,对武德内容有新的见解,对武术的养(养生)、练(练功)、用(技击实用)的内容和方法,有明确的区分和确定,对武术养、练、用三者之间的关系统一为一体,相互为根。
大成拳拳学理论为中国武术注入了新的内容,如人的自卫搏击本能的恢复与武术的重要关系、六法归一、练气不想气、神意训练应贯穿于武术的各种功法练用之中、以静功为基础进行武术训练、武术中的声功原理和声力并发等。在这种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练功者能够求得拳学真谛,能够尽快得到拳学的真髓,以发挥拳学的真正实用价值。
1.大成拳是如何创立的?
大成拳源于形意拳,所谓“形意”即是以形取意,也就是摹仿动物以及人类搏斗时的形态加以明确的意感;另一种说法认为“形意”是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其实两种说法都是一个意思,即形和意并重。20世纪20年代初期,王芗斋先生在上海授徒时,发现有的学生只重形式招法,遂将自己所习形意拳改为“意拳”,其意是为了强调在武术练用中,不应单纯追求外在形式和招法,而必须有意念活动贯穿始终。此后10余年间,王芗斋先生又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广会武林各派,认识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和见解。王先生认为拳术中的功法训练与实战应用包括:神、形、意、气、力、声六个方面,拳道六法不可偏废,不能过分强调“意”。拳法乃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养、练、用合一之法,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学术,一切故弄玄虚,假托名人之术,皆自欺欺人。王先生这种脚踏实地严谨治学的精神,使其武术达到大成之境。20世纪40年代初,王先生返回北京,将他多年研究中国武术的新体会,以形意拳的圆整笃实之力为基础,吸收了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四大要点和柔化之力,吸收了少林拳法中的立禅功和冷、脆、快之力,又吸收了八卦掌舒展的身法和灵活多变的手法、步法,以及儒、佛、医、道、武五家气功的精粹,融会内外家武术和西洋拳击的长处,推陈出新,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武术门派。王芗斋先生拳术高超,在北平(现北京)登报以武会友,未遇敌手。友人推崇其拳法,命名为“大成拳”,以表其拳道大成之意。王先生欲却之,后来听之任之。
1944年前后,王芗斋先生著述了《大成拳论》,从理论和功法上确立了大成拳的拳学理论基础,该篇文章标志着大成拳正式诞生。
2.大成拳中“大成”二字的来源和命名初意是什么?
大成二字载于《孟子·万章下》: “孔子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也。”赵歧注之解曰:“孔子集先圣文章大道,以成己之圣德者也。大成者,道德之谓也。”“集诸家之大成”,是指“汇集诸长,去其之短。合而为一,融会贯通。承先推新,集而成之。”
而大成拳之命名,原为北平(40年代北京之名)社会名流张壁先生于1940年4月2日,在北平《实报》发表北京四存学会体育班以《大成拳的命名》为题的演说文章,认为王芗斋先生之拳学已臻大成之境地,推荐以“大成拳”名称命之,其中亦有武之大成的含意在内。而“意拳”之名为王芗斋先生于20年代亲自命名,并有《意拳正轨》一书问世。1944年,王芗斋先生著《大成拳论》,本对大成之名欲却之,而当时社会多用“大成拳”称谓,遂听之任之。此后,王芗斋先生亦多以大成拳之名授拳及对外发表论述与刊著。
当今年代,更应对“大成拳”名称正确理解,应为“集诸家武术之长而成”之意,而“惟我独尊”的看法是对“大成拳”名称的偏解、偏识,并非大成拳习练者的本意。“大”为远大志向,“成”为抱远大志向坚求苦研必有所成,合二字为“大成”。大成无固定标准,亦为无止境的追求拳学境界的心法。因为事物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任何学术都无止境,拳学为学术,也无止境,所以永求进取,不断发展进步方是大成之真意。
3.什么是拳?拳学的真谛又是什么?
拳学的真谛:首先要处理好武术练、用、养体认中的各个矛盾,再从中悟出正确的答案,在精神、理念上得到正确的解悟。
中国武学博大精深,极难又极易,奥妙之极,而且富有很深的哲理。何为拳?就是学理问题。人们知道:“制人而不制于人谓之拳。”所以“拳”不是世人所想象的那样,打打砂袋,练练招法,戴上护具和手套,每天实战互相打几个小时,就算是练拳了,有实战经验了,于是就天下无敌了。殊不知如此的练法反距拳道的大门越发得远了。因为“拳”是一种修为。具体地讲,“拳”是一种灵感的追求。如果你不去细心地寻求和探索,就是一辈子也得不到“拳”的真意。就算是天下无敌也未必懂拳。如:美国黑人拳王泰森,他在拳击运动中是天下无敌,能说泰森精通中国武学吗?充其量只是一个高级打手,一个拳击运动员而已,距拳道相差甚远,他只是掌握了敢打敢拼的一些运动技能。
真正的拳道,与人们所想象的完全不同,练“拳”根本就不允许你总是单纯的打打杀杀,这势必走入方法、技巧的途径,这与拳道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早有明训:“练拳习武之人要用意而不用力。”他再三强调“用力则力穷,用术则术罄”的道理,启发后人只有无为才能无所不为,只有不想打人才能做到随意打人的这种境界。当然,做到这步谈何容易,要经过几个层次的修炼才可达到。然而,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苦心追求必然能成功。
4.大成拳与意拳是同一拳种吗?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叫法?
大成拳就是意拳。大成拳是20世纪40年代王芗斋老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少林和气功及诸家武术之精华汇集而成,养、练、用合一的实用拳学。大成拳之名并非王芗斋老先生自己命名,是因当时王芗斋先生的拳学造诣高深,社会人士深为敬服,大家公认王芗斋先生的拳学己臻“大成”之境界,故推崇拳名为“大成拳”。意拳之名是20世纪20年代王芗斋先生对该拳的命名。
意拳和大成拳都是指王芗斋先生所创拳学的名称,只是一为本人所起,一为社会推荐。就其功法内容来说都是站桩、试力、摩擦步、推手、操拳、发力、试声和断手,其拳理、功法内容完全一致。所以,大成拳和意拳发展至今,只是名称的区别。名称只是符号,这与把“中国人”称为“炎黄子孙”一样,名称不同,字也各异,但都知道这指的是中华儿女,其道理是一样的。大成拳、意拳本是一家。
5.大成拳主要特点是什么?
大成拳是近代产生较晚的一门传统中国拳学。与其他武术门派相比,大成拳具有许多独特优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10点:
(1)大成拳集诸家武术之长。
(2)大成拳养、练、用合一。
(3)大成拳具有完整的拳学理论。
(4)大成拳具有系统的、科学的训练程序。
(5)大成拳特别强调神、意在练功与实战中的作用。
(6)大成拳注重科学实效,不迷信、不封建。
(7)大成拳没有循经导气、通关守窍之说,练功不会出偏。
(8)大成拳注重人的本能和自然力修炼,没有固定招法和套路。
(9)大成拳具有全面锻炼的效果。
(10)大成拳学练没有年龄和性别限制。
总之,作为一个成熟的拳学体系,大成拳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特点。
6.大成拳功法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中国武术功法起源年代久远,分类方法也是各不相同。从大成拳的观点看,功法类型有如下几种。
(1)静 功
大成拳的站桩功是静功的代表功法。静功为武术入门的基础功,其作用是在身体静止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姿势进行以神、意为主的训练,在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训练过程中锻炼形体,由静求松,由松求整,求得松静沉实,最终达到调节体质、增长功力、恢复本能的功效,为武术的下一步功法打基础。其他门派如少林拳的立禅功、形意拳的三体式等也属静功范畴。
(2)慢动功
大成拳的试力功是慢动功的代表功法。慢动功是在静功训练的基础上,静极而动,缓慢地进行各种武术动作的训练,从形、力方面细心体认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的细微之处,是由神、意为主的基础功法转至形、力功法训练的过渡训练功法,其功效在于求得动作上的自然均整,协调自如。其他门派如太极拳套路等皆属于慢动功。
(3)动 功
大成拳的操拳功法和步法训练是动功的代表功法。动功是在慢动功的基础上适当加快速度,在训练过程中进一步体认整体动作的松紧、快慢、进退、起伏及整体与局部、间架与角度、开展与紧凑的相互关系和各种环节的配合,以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其他门派如八卦掌的转掌、形意拳的拳法操拳等皆属动功。
(4)速动功
大成拳的发力功和蹚步训练是速动功的代表功法。速动功功法是将神、形、意、气、力进一步统一训练,达到武术动作快速运动阶段,训练中全身无处不放松,无点不弹簧,瞬间应变,以求得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境界。其他门派如通臂拳的操手、少林拳套路等都属于这一类功法。
(5)激动功
大成拳的断手功(即实战)是激动功的代表功法。激动功为武术练用的最激烈形式,是在速动功基础上将训练转化到应用的过程,即武术中练用合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习练者相互进行实战对搏训练,双方必须在神意上进行真实搏斗,在练中求用,用中求练,从而进一步达到应机而发,发手便是处的高层武功境界。其它门派的对打、散手、现代散打等皆属激动功法。
7.学练大成拳应遵从哪些武德?
武术源于中国并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自有武术之日起,武德就是武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伴随着武术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习武者必须遵从的美德和思想道理方面的重点信条标准与规守原则。“练武者,先修身”,已成为习武者普遍遵循的道理。
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对武德极为重视,在《大成拳论》中载有“习拳即入门,首要尊师亲,尚友须重义,武德更谨遵”,“信义仁勇,悉在其中”,“不即不离,礼让谦恭”,“恭慎意切和”,“……更须有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己从人之蓄志,苟不具备,即不得谓拳家之上选,至于浑厚深沉之气概,坚忍果断之精神,抒发人类之情感,备敏捷英勇之资质,尤为学者所必备之根本要件。否则恐难得传,即传之,则亦难能得其髓矣”,“平易近人,理趣丛生”,“拳道极细微,勿以小道观”,“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民,固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王芗斋先生为大成拳规定了如下信条:“护幼、信义、仁爱、智勇、深厚、果决、坚忍”,以及“四容”(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八要”(静、敬、虚、切、恭、谨、意、和)等等。
大成拳对武德是非常重视的,可以说没有大成拳的武德,大成拳根本不会发展到今天这种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成拳武德应有更多内涵和更高的标准。
8.怎样理解大成拳武德中的“武不善作”?
大成拳断手中的击、放,在实战中均有使对方伤残的危险,甚至有时可致死亡。所以大成拳习练断手的初衷是为研习拳学技击而练用,非是争强好胜,以强欺弱的手段。王芗斋先生曾明确指出“武不善作”,“若或论应敌,拳道微末技”,“应有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己从人之蓄志”,“拳学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所以习技击必先正人心,修武德,否则师不授功,徒不入室。习拳力主养练为重,技击为次。当然,防身、见义勇为,为捍卫国家、民族、社会的正义,立武扬威,惩恶除害,与坏人恶者做斗争之用武,则另当别论。
总之,习者应遵从王芗斋先生教导,以养生、健身、强体、自卫为研习目的,心中不忘国家、民族,以造福人类、利国健群为己任,方为习拳正轨。武术家与打手有本质的区别,习武应目的正确,提高思想境界,崇尚武德,尊重科学,悉心体认,把拳学作为一门科学、一种学术和民族文化来研求,将拳术作为一门技艺和艺术来探讨方是正途。
9.大成拳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如何?
大成拳发展至今是由于王芗斋老先生所创拳学特点而定的。第一,大成拳养、练、用合一,有着广泛的实用性;第二,大成拳集诸家武术之长,具备很多优点;第三,大成拳的养生效果和技击实用性强;第四,大成拳简便易学,老少皆宜,易于掌握,不出偏差;第五,大成拳集武术功法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实用性为一体;第六,练大成拳具有出功快、效果好的特点,故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认知和喜爱。
就发展来说,因为有以上特点,大成拳由王芗斋先生创立至今,其学生、弟子已有第三代、第四代甚至第五代传人。王选杰老师和他的学生、弟子及再传的学生、弟子在全国不计其数;还有很多前辈老师,如王玉芳前辈、李见宇前辈、于永年前辈、常志朗前辈,均在国内外教拳。王芗斋先生的弟子和传人,如姚宗勋前辈的后人姚承光先生、姚承荣先生,姚宗勋前辈的弟子薄家聪先生、崔瑞斌先生、王斌魁前辈后人王永祥先生、弟子崔有成先生、夏成群先生、王铁成先生等等,均有众多意拳弟子和学生。大成拳发展到今天在中国己形成极有影响的一大拳种,比上世纪50年代末练大成拳的人多了很多倍,当时练大成拳的人多在京、津地区,而现在已经发展到全国各地,今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这是因大成拳的特点和优势而决定的。国外也有更多的人在追求大成拳,就其发展形势来说,用“方兴未艾”来形容最为恰当。
10.如何科学合理地选练功法和安排时间?
大成拳的练、用过程的功法选练和时间安排,应是科学、合理的,不能无目的、无计划地选择不适于个人条件而随意制订。在功法选练时,可以说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应当非常客观、非常实际的在可行性的原则下,有条件的安排选择。一般情况下,老师教学生是集中统一的,学生学时也是相同的。但自练时则要因个人的条件所定,因为有人是业余练,有人是专业练,有人工作时间长,有人空闲时间多,有人基础功好,有人是初练或过去自练、改练正规功法,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安排;而且学拳目的也不一致,所以要因人而异,自己安排练功时间。功法的练功内容也要根据自己的个人条件安排,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功法习练、掌握的程度和追求功法练、用的目的而安排;另外,每种功法在每个学拳人的个体上,理解、掌握的进度也不相同,所以在没有完全理解、掌握、运用某一功法要领时,必须比一般常情下练功的时间要长,也可当作这阶段选练的功法重点安排,不能与其他人绝对一致。所以,教拳的内容、时间由老师安排,而学生练功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安排。
11.为什么练养生功更应当懂功法和功理?
如若只知两脚分开、两手抬起,闭目一站,这样练功极不容易练到上乘功夫,也达不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应知站桩时双手抱球式(撑抱式)所形成环抱三角的框架姿势其中含有的功理是,既有二争力的作用,又有启动力和增强力的作用。若只知抱球式而不懂功理,就很难说能将姿势摆正确。姿势摆不正确很难练出功力来,还有可能练得腿疼胳膊酸。所以,对任何功法都应当知悉、知透。
练站桩,首先要磨练性格,锻炼修养。这个功法与一般体育运动的四肢活动方法是相反的,而与中国古代修炼家的说法一致。老子说的“致虚极”就是“放松”,“守静笃”就是要“静”。王芗斋先生将它改成不仅是要求全身“放松”,而且“松而不懈”,同时要求“凝神、定意”。“放松、凝神、定意”比“致虚极”、“守静笃”明确多了。武当山道家张三丰说“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是说依照常情靠四肢活动,不枯燥不寂寞,性情怡然的练功,得到的结果依然是平凡的常人;如果颠倒过来,全身不动,寂静练功,可以练出本能力和精气神来,可以健康身体,可以祛病、延长寿命,即为成仙,“仙”并非指永生不死,即所谓的“真实的修炼家”。
由此可见,练养生桩或疗疾学练站桩功更应懂功法和功理。
12.怎样理解大成拳是一个新拳种?
大成拳是上世纪40年代王芗斋先生所创建的新拳种。所谓新拳种,并不是编写一些不同于固有拳术的内容,用不成熟的一些简单的道理,再编造抄袭一些平庸的套路动作,就能在武林界随便确立的。
作为一个新拳种,应有其明确的确立条件:第一、必须有新的特色;第二、必须有全面的理论体系;第三、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充实、丰富,形成系统全面的功法内容;第四、必须在练用实践中有明显的效果;第五、必须有广大武术界同仁的认可和赞许。大成拳具备新拳种各项条件,习练大成拳的人养生效果显著,技击战绩惊人。大成拳具有科学系统的拳学理论作为练用的指导核心。因此,大成拳在国内外发展壮大。在正确的大成拳理论指导下,练大成拳者都能在短期出现明显效果。某些“新拳种”在出现之后不久就消亡的原因,正是不具备上述条件所致。
大成拳的理论,来源于传统的拳学理论,继承了历代拳学的精华,而且还具有比传统拳学理论更先进更科学的新内容。大成拳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国拳学理论,而不是一味的生搬硬套。大成拳的理论发展到今天,越来越证实它符合现代科学理论和新出现的边缘学科的原理,所以,用大成拳理论指导大成拳功法训练,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13.怎样认识、理解大成拳的拳学理论?
大成拳理论,在继承中国武术传统拳学理论的基础上,给拳学理论充实了新的内涵,如对武术、拳术的内容和范围有全面明确的定义,对武德内容有新的见解,对武术的养(养生)、练(练功)、用(技击实用)的内容和方法有明确的区分和确定,对武术养、练、用三者之间的关系统一为一体,相互为根。
大成拳学以科学和务实的拳学理论代替了旧拳学理论中的神秘的迷信内容。大成拳拳学理论为中国武术注入了新的内容,如人的自卫搏击本能的恢复与武术的重要关系,六法归一、练气不想气、神意训练应贯穿于武术的各种功法练用之中、以静功为基础进行武术训练、武术中的声功原理和声力并发等。在这种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练功者能够求得拳学真谛,能够尽快得到拳学的真髓,以发挥拳学的真正实用价值。
大成拳的功法理论体系不同于体育型武术和传统的体育运动,传统体育运动是纯用器械速度来锻炼人体的加码训练,如举重、哑铃、打砂袋等体育运动是采用缺氧型锻炼原理。大成拳的理论认为武术练用,应以有氧锻炼的温养功法为主,这种锻炼形式更符合人类自身的养生和宇宙的自然、和谐、统一。长期坚持大成拳训练的人既能够健身长寿,又能够获得技击实战效果,使自然赋予人体的优良素质得到正常发挥。在正确的大成拳拳学理论指导下的养、练、用功法,是以收入大于支出的储能理论为主导的科学功法。
14.为什么大成拳拳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恢复人类的自卫搏击本能?
自卫搏击本能是保护自身生存,免受伤害,同时消灭敌人,获得更好生存的能力的本能。大成拳学理论与功法练用,就是挖掘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即恢复人类自卫搏击本能,并发挥其在技击中的作用,在实战中更有效地发挥人的极限力量和快捷迅速的反应,以达到应敌制胜的技击目的。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与动物共同生活在自然界中,那时的人类祖先为了生存,除了猎取动植物为食外,还得抵御凶禽猛兽的侵袭,同它们进行殊死搏斗;古人类个体与群体之间也不时为了生存发生肉搏战斗,所以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具有很强的自卫搏击能力。当历史由原始群居状态发展到人类社会过程中,人类祖先在长期进化中,逐渐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人的生活条件有了根本的改善,不再居于荒山野林,生命的安全也逐渐有了保障,以生死搏斗求得生存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人的头脑也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大脑的发达、工具的使用,使得更多的智力取代了先天的本能,自卫搏击的本能也因之逐渐减弱了,进入了人体潜存的状态中。
为了提高人的搏击能力,长期以来武林中人做过多种尝试,同时也创造了数量众多的功法和拳种,近代大成拳的创立即是其中之一。随着武术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武术养生、技击理论和功法内容之间的进一步统一,使得大成拳这一拳种更以其拳学理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而显露于世。大成拳拳学理论以恢复人类的自卫搏击本能为目的,以此来提高武术技击的实用效果,明确确立了再现古人类自卫搏击本能的训练目的和功法内容。大成拳强调精神、意感和自然力的修炼,不同于尚形式、重着法、讲蛮力、费脑力的武术。大成拳理论强调功法要简捷明快、精神和意念要真实、技击实用性强三大原则,尤其在恢复人类的自卫搏击本能方面要下功夫。在功法多如繁星的当今武林,大成拳理论正以其养生效果和实战成就令世人瞩目。
因此,习练者必须要谨记,学拳要首先不失拳学理论的最基本原则,恢复和运用人类的自卫搏击本能就是大成拳学理论的最基本原则,舍此不能称为大成拳。
15.为什么神意训练在大成拳功法练用中起重要作用?
精神和意念活动在大成拳练习和应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没有精神和意念的作用,习练大成拳将难以达到预期的养生目的,也更无从谈起技击的练用。
对此,王芗斋先生曾在《大成拳论·自志》中写到:“今夫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炼。”在大成拳的理论中尤为突出精神意念方面的研究,而以“精神真、意念紧、动作松、心地狠”为原则。
按常规解释,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而意念则是人的具体念头和想法,但在武术练用中,精神是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应,而意念是人对外界反应时自身所要采取行动的一个过程,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应。人的生活活动往往受精神的主宰,它的变化常常可以改变人体的某些功能。例如,一个胆小的妇女突然遇到一个持械行凶的坏人时,她会吓得全身发抖、手脚无措、惊恐万分,而成为敌人的牺牲品。但是,当她发觉这个坏人要去伤害她的孩子时,为了孩子的安全,她因母爱的天性所至,精神上马上发生变化,为了保护孩子的生命宁愿牺牲自己,她突然变得勇往直前,而奋不顾身地扑上去主动与其搏斗,变成了一个不怕死的人,甚至战胜凶恶的坏蛋。由此可见精神作用的变化产生的意识、行为的巨大威力,它足以使胜负发生变化。所以,在武术中精神是支配人体反应的重要因素,而意念则只有在精神作用下,才能更好地做出相应得当的有效反应,才能产生快速应变的得当动作,以有利于在实战搏击中达到预期的搏击效果。
16.在学练大成拳时怎样进行神意训练?
人的精神状态在不同的意念控制下是有区别的。要想在精神上培养出拳术中大无畏的气概来,必须在练拳的同时加强精神假借的诱导训练,再配合众多不同的拳术意念活动,才能逐渐地达到精神真的效果。正如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所说:“按拳道之由来,原系采禽兽搏斗之长,相其形,会其意,逐渐演进,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则,始汇成斯技。”
(1)精神假借训练
精神假借诱导训练中视观功与精神假借配合训练时,以两目远视,似观云端飞鸟有所见又无所见,要心胸开阔,神态自然,视自身如大洪炉无物不可陶熔。全身放松,有顶天立、气概豪雄之感,此即大成拳桩功中的扫除万虑默对长空之法。
(2)意念诱导训练
意念诱导训练,养生以内视为主,以自然、松静为本,双目微闭,自然站立或采取站桩姿势,意念中设想全身一羽不粘,微尘不落,全身放松,悠然自得,体会全身气血流畅,有与天地合一之感。耳听静虚,外界高空鸟鸣,远处微雨,声声入耳。总之注意自身,又不能放弃与外界的联系,一切感觉均在似有似无之间。此即拳谱中“执着已身一无是处,离开己身无物可求”之谓。应在自身与身外有物的意态中体认相互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只要在练用中按照大成拳的要领将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训练结合到拳学练用中去,就能恢复人的自卫搏击本能。大成拳主张:“只要神意真,莫求形骸似。”
17.如何理解“六法归一”原则?
大成拳的拳学理论中,“六法归一”是很重要的拳学理论。“六到之功”是大成拳“六法归一”理论在练用中的具体体现。如果不严格区分,“六法归一”与“六到之功”可以混称,简称六法或六功。
对六法,王芗斋曾写道:“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声由内运,气贯全身。”
“神”是指精神而言。大成拳要求精神真实,无论在练和用时精神上都要有大无畏的气魄和饱满充足的精神状态。只有在精神真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出人的自卫搏击本能。
“意”是指明确切实的意念活动。其中包括对功法的理解和练用中的有关思维诱导。也就是目标要明确,比如功法要领、技击的目标、进击的形式、相对的位置(与客方相对而言)、相应的动作等等,都要通过意念活动来完成。
“形”是指形体。包括人体各部位的相对位置、角度、间架结构和动作变换等。大成拳要求形的动作是整体的动作,只有整体之动,才能使得身体各部运动匀整、协调,充分调动肌肉、骨骼、体重在动作中的集中作用。
“力”是指通过动作发出的一种人体能量。大成拳的力非局部之力,而是由形的整体动作所传导而发出的一种完整的力,即所谓“力不出尖”。只有这样,发出的力才是整体完好无缺的力。发力时应自然协调,以“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为要领,蓄而待发,收、发自如为宜。
“气”是指呼吸之气。大成拳所有的功法练习与应用时,都要求呼吸自然顺畅,决不许有努力导引现象的存在。只有匀称自然的呼吸才能使全身各处气血运行正常畅通,以保证头脑意识的清醒、筋骨肌肉运动的快速灵活。
“声”即发声。声功的练用皆由丹田而发,通过腹胸共鸣震荡而出,在发力的同时发声,所发的是内声,与气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气充而发。
综上所述,研习大成拳除从理论上对六法的各功分别有具体明确的认识外,更要注重六法的统一性。如果只注重六法中的某种或几种功法,而忽视六法归一的完整性,是不可能把大成拳练好的。所以训练中六法互相关联不可偏废,应互为其用,从中体会大成拳的真谛。只有掌握“六法归一”原则,配以其它功法操存体认,方能参悟到武术技击功法的上乘精髓。
18.如何理解“松而不懈”与“紧而不僵”的辩证关系?
大成拳有“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之说。又有“点紧身松,全身无处不放松、无点不弹簧”、“神松意紧”、“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等关于“松”和“紧”的论述。
从拳学的角度上讲,只有包含一定正确的“紧”方是“松”的真意,松并非一点力也不用。习者一定要认识到,有了动作再松也是含有力量运动的能量消耗过程,只不过是用的力太少了而已,不是不用力。所以,只要用力,再小的力也由肌肉紧张的过程来完成,这就是松中含紧才是真松,紧中含松才是真紧。如果一点力也不用,支撑肌肉不通过紧的过程,是不会有动作的。即使人在形体不动放松静立时,休息肌不会紧张,而一部分工作肌肯定要紧张,因为还要保持身体的直立和调节身体重心的平衡。所以,拳学有“松中有紧”、“紧中有松”、“过松必懈”、“过紧必僵”之说。
肌体在训练中松者不应懈,紧而不僵,才是科学的训练方法。
神、意训练也有松、紧的拳学原则。神松、意紧是神意训练的整体要求,可神松、意紧,并不用力,而是包含专注的意思。与客方接触点的紧,不等于整个手臂和身体全用僵紧之力,应理解为加强点的意感和注视。这就会形成点力不减而接触点以外的部分和整体全是放松,此时点的发挥、运用是以整体的松来自然协调接触点的紧的运动,此时发放力量必然功力出现、力大无穷。局部肢体或整体全紧、僵、硬必然形成本力,而自然灵活之功力将会受到制约。综上所述,只有将大成拳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辩证关系弄清楚,并有机地结合在拳学理论和功法练用中,才能真正体认到拳中真髓。
19.怎样理解“一法不立,无法不容,拳本无法,有法也空”的拳学要旨?
大成拳实作对打的各式具体用法之说,如:三拳、四脚、五形、六要、七诀、八掌、九合手、十爪、十一法、十二腿、十三击、十五打、十六节、十八式等,以及诸多名目的对用方法,如:接手圈捶、捌挂削掌、驼形炮拳、缠手靠打、转环蛇形脚、老僧稽手单双打、龙法之打法、虎式之击法、旋天四妙手等等说手形式,均来源于拳学技击基本功法以及不同具体形式的配合、变化和变形运用,其法之多,不胜枚举。但千变万化、形式百出而不离其宗,习者千万不要形成学练种种具体用法和固定招式,认为多知一方法招式就是长进。其实练者只要出去在实战中试用,便会发现以招破招难以应用,这是死搬硬套之弊所至。受制于招术、方法、套术的制约,有失大成拳“一法不立,无法不容,拳本无法,有法也空”的拳学要旨。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明确指出:“用力则力穷,用法即法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后天人造,非本能之学也。”练习者如能从拳学原理、原则和基本功法入手(大成拳功法是指要领、要求和练用范围,非招法之法),操存体认,掌握要领,不失原则,突出神意,于功法之间配合练用,体认变化之机,应势而作,应机而用,自会明析一通百通的拳学奥理,其所谓定式、定法诸多具体招式用法和对用之术,自会引申而出,引发而用,融会贯通。因此,应遵从王芗斋先生的拳学要意,以技击功法的原理、原则和要领、要求、应用范围为主,以提高技击实战功效为最终原则,不能专门介绍招法、招式的对打、对练的具体用法说手形式,以防其弊。一法不立是不应以一招一法的招式套用,无法不容为只要符合拳学原则、原理而为则诸法具备,拳本无法为拳学是本能之学不可用定法对待,有法也空是练达本能而为有感必应的不思而为,故为有意而练,有意无意中而用,再至下意识反应,最后达本能发挥的练用过程。
20.在阐述大成拳时,有武术、拳术与拳学的说法,其具体含意各是什么?
“武术”是指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拳术”是指为了应付技击的一种锻炼方法;“拳学”是研究武术、拳术的一门学科,其学术研究内容应包括历史沿革、科学训练、改造生理、养生健身、祛疾治病、延年益寿、技击自卫、武德修为、理论研究等内容,以及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医学、哲学、养生学等有关生命学科和多种周边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的综合和系统科学研究的一门学术。
21.应怎样理解拳学中的“透”?
“透”在王芗斋先生论述中非常多,如“指端力透电”、“透脊达背”、“如风透体,有如穿堂风”等,拳学中尚有“练时包透功,放敌必腾空。若悉三要则,功到自然成”、“透为意,亦为行。诸法备,妙无穷”。“透”在拳学中有以下几种解释。
(1)透:“指端力透电”是指身发之力,最后传导至手指之端处,力如透电贯通一气,用于敌身。
(2)透达:“透脊达背”是指意力应透过其胸,达至对方之脊背处的深度位置而言。
(3)穿透:“如风透体”是指练桩功时,尤如外界之空气(风),透过自己的身体而过之意,其实风与空气皆不能由皮肤穿过身体的肌肉、骨骼、内脏一吹而过,这是在一种松和状态下站桩时对外界的一种细微的感觉,“如风透体”的“如”字是形容犹如有风透体之意。
(4)神、意、形、力全面的“透”:“练时包透功”、“透为意、意为行”是指拳之练用中皆含以透为目的内容,指神、意、形、力、气、声六功中俱用、俱达透到之意;亦有合诸功而以透用之意。
(5)参悟之透:是指参透其法要、悟透其真髓、练透其功用、达透之用为意。
(6)三要则:是指透的三个功夫、三个层次而言:一是指三种功夫与三个练用内容;二是指三个练用要领;三是指三种练用层次的不同形式效果。
22.学练大成拳能速成吗?
练大成拳和学任何技能知识的过程,从学习、掌握的原理上没有区别,其时间概念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是很科学的实际问题,它不会按人们的美好希望用超出科学的时间限度来完成。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早有明训:“习吾拳要持之以恒,非一日之功,也非百天之效。要活到老,练到老。练到老,学到老。学到老,站到老。”可见大成拳不能速成。因为拳学是拳术,是科学技能,不是一个普通简单的具体的穿衣、睡觉。学大成拳速成的概念应理解为:如功法正确、老师高明、学生用功地练,比其它拳种有进步快、功效显著的特点。如学生用功刻苦悟性好、老师高明功夫深、教学有方、因人施教,学生的进步也较一般的情况快些,这是比较而言。学拳如想达到一定的境界,是没有近路可走的,不通过一定的时间段的学习过程,不通过一定的刻苦努力是办不到的,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全靠有心人实实在在的努力用功夫堆起来的。当然有好的老师,有刻苦的习练,会在学习、掌握的时间速度上有较快提高习拳速度的可能,但这是有限度的。
23.学练大成拳一般来讲需要多长时间能练成?
习拳达到一定目的和境界,是有时间性的。如习者的目的是为达到一般的水平或活动身体,当然用的时日、年限就短。如习拳的目标定的较高,要成为武术家,要把大成拳的精华、内含基本参透,这当然要用较长的时日和年限。老师的功夫差,教学方法不正确,学生不用功,或没时间学、练,要想达到一定目标都会影响学拳的时间和掌握的速度,只能用加长习练的日期、年限的方法弥补解决。但时间不是惟一的和最重要的,有的人刻苦练十年,也不一定能赶上真正用功练半年的人。不能单纯用年限来评定学拳的速度和练用效果,不认真用功的学生和用功的学生,同样在一起学,时间、年限和老师都一样,而效果却会相差很多。所以,时间概念只是学拳效果的一个方面,这要看学拳的目标定的高低和有利于学拳效果的所有条件具备的如何,不能没有条件的只从时间、年限上确定这个问题。
24.学练大成拳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学大成拳和学其它学术、技能的道理是一样的。学练者的效果如何主要由以下三个条件决定:一是天赋条件,它包括理解能力、摹仿能力、身体条件等因素;二是主客观的人为努力,包括老师认真教,教真功夫,老师的教学方法还要正确,学员认真练,坚持长期用功,通过人为努力提高习练效果;三是机遇,也就是各方面机会和条件的总和,比如老师是高手还是庸手,是保守还是不保守。学员也一样,包括每天练功的时间条件、环境条件,以及其他与学拳有关的机遇等。以上条件具备得越充分,当然效果就越好。但还有学拳的目的,如只是为了一般的健身、治病而学拳,当然与那些为了继承发扬光大拳学刻苦学拳的人的目的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了。
25.大成拳爱好者应怎样看待其养生、演练、技击三个基本特点?
武术最初起源于人与大自然的斗争,特别是与凶禽猛兽的搏斗中,将抗击本能与自卫动作相结合,使自身具备了一种攻防技能,经过演化,逐渐形成初期武术。后来人们在实战中发明了站桩功、气功等静功和慢动功类的养生功法,这些功法通过祛疾治病、强健身体来调节体质,恢复本能,以达到具备训练武术中的动功、速动功和激动功功法的条件。为教习方便,人们把武术实作分为演练动作(套路和单操)和技击两个部分。每个演练动作都有一定的技击内容,都可实用于技击,而技击实战本身,也就是真实的表演。这样,养生、演练和技击就构成了武术的整体,成为武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武术中养生、演练和技击,在今天仍同时存在于一些拳种的必备功法之中,例如大成拳站桩功中养生桩功法,即属武术养生部分,有祛疾治病,调节体质,恢复本能的功效;大成拳的操拳、对练、惊蛇、挥浪等功法,即属武术的演练部分,习拳者将其当作必需认真训练的功法,训练时每一念一动都暗藏杀机,具备明确的技击内容,而观拳者则将其当作优美的演技,将沉实、浑厚、迅猛、刚烈、轻柔、潇洒的动作视为表演艺术来欣赏;大成拳中的断手实作,属武术的技击部分,要求习拳者之间互相进行实战拼搏,有条件时与其他拳种也进行对抗较量,以提高技击技艺,这种技击对抗也可当作一种表演形式,但比单纯的表演更为真实刚烈。
武术发展到今天,它的养生、演练和技击都有存在的价值,不应偏废。在养生方面自不待说,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以便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演练方面,武术表演早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什么不可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更加完美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呢?众所周知,武术技击在今天的军事、国防和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仍可发挥相当的作用。
至于某部分人,根据自身的体质、年龄、爱好等特点,习武时选择各自的侧重点,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无可非议,而且也应允许保留武术众多分支和不同流派的存在。但是,如果从理论上过于片面地强调武术的某一方面的作用而否定其它方面的作用,置武术功法的统一性而不顾,就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矛盾,有碍武术的全面发展,使武术失去本来面目。
我们每一个武术工作者、爱好者和关心武术运动发展的人,都应该消除偏见,珍惜祖先遗留给我们的珍贵武术遗产,为使中华武术这一民族瑰宝完整的继承和发扬下去而努力。
26.拳有内、外家之分,大成拳是内家,还是外家?
武术起初无内、外家之分,后经长期发展,功法内容和理论分化,在长期演化中其要领特点各有侧重渐分派、分家,虽对某一方面有独研精究的长处,但渐趋于局部、片面之求,使武术的完整统一性受到制约和破坏。内家以练内力为主,多有静功,以武当派太极、形意、八卦为主;外家以练形为主,多为动功,以少林派华拳、通臂、洪拳等为主。大成拳兼内、外两家之长,无内、外家之分,融诸拳精华为一体,以全面的修为整体为重点,没有偏废和专求,是养练用合一,健身、延寿、技击并重的科学实用的拳学,并包括继承中国传统拳学的精髓内涵和理、法原则。而近四五十年,中国拳界的发展也不相同:有些拳只表演近似舞蹈成为表演艺术,能上电视、拍电影成为观赏艺术;有些却只求绵柔养生而尽失技击功用;有些成为硬功,只求抗击打,专于一功,成为不能技击、养生的一种表演技能留传于杂技之内;有些为套路、招法只能练不能实用;有些却发展成体育型武术散打,有规则、有保护的拳击加摔跤的形式,以迎合适应于国际自由搏击的大气候,这种散打的拳架和进击姿态、形式已脱离了武术范围,中国民族的各拳种的动作几乎完全看不到了,可喜的是还有外国拳击和中国式摔跤的一些功法留存,而其拳学神、意已失,成为一种新的体育项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