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学(第四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王芗斋宗师拳学文献中有关字词方面内容的续解

王芗斋宗师一生经清、民国、解放后的各时期阶段的历史,故于中国文化的古文及现代汉语、文学乃至诗、词、歌、赋的文化底蕴、修为尽皆高深,在其各个时期的拳学文献著述中,有不少字词和拳学专业(指大成拳中)的内容、含意,较罕见、深邃,亦有不少字、词、句中为文言文和典故等,在拳学功法名称中亦有不少字、词和上述字、句中在以往门人书、刊中始终未作过解释、注解或解释不清、误注、错解的部分,今本文根据上述未解和解释不清的字、词、句,以及近年国内外同人、门人给本人来函、来电询问有关王芗斋宗师文献中的字、词不明其意、不解正、误的问题,一并进行综合性补注、续解,作进一步详析、注释,以更有利于对王芗斋宗师拳学文献的正确领会和研、习、参、阅之便,而供参考,在解析中,以析清要意为准则。以期对习求者更利于大成拳、拳学的研、修和提高提供方便。

对王芗斋宗师文献中的字、词、句的含意、真解,亦是研、修拳学非常重要的关键,如误识、错为,必导致误解、错习、乱用之弊,亦极容易造成与正确原意相违背、不同的识、为,反而对拳学的真正精髓、概念、义理、乃至功、理、心法的正确方式、方法、要领、要求、原则、原理、宗旨、观点相违背,肯定会对其研拳大为不利!造成无功、失效、戕生、损体或败绩频频、乃至导至废学、弃拳,引起病症和影响到身体健康的恶果,对于拳学理念、功法的一字、一词、一句话的错识、误解或更换它字、它词、乱改字句的识、为,虽属文献、文章中的个别、极少的局部之错、误识、为,而表面看似是极少部分的简单之别,但如从拳学心法、理念、原则上的角度而论,则为研拳、练艺之大忌!当知一字、一词、一句话之差所造成的后果非同小可,其实一字之误、一词之差虽然不多而罕少,但当知差之毫厘,必将谬以千里,而必至出现正、误、深、浅、高、低、善、恶、真、伪等极为关键的本质区别,有时其差异确与正则(原则)相反,对拳学、义理、功法的要则在识、为中亦必造成反其道而行之,其反面的负作用对其拳学研、修、习练的危害之大,甚至是一生也难于挽回的过错!故习练大成拳、研、修拳学者当对此必须认真对待、着意识、为,以分辩其正、误、优、劣、善、恶作为求习拳学的首要原则和必遵的宗旨为重,当以认真、负责(对本人和他人都应负责)的态度而处之,以慎行、慎为真识、真解为要,方可有备无患达正轨、入正途之为,免其弊、误、偏、错而研拳、练艺,守正、归真方为智者之为,而研、修拳学自可有所得、益也。

本文下面对以往在门人书、刊著述中对王芗斋宗师拳学文献刊著从未作过解析、注释和解释不清、误解、错注的字、词、句部分分别进行补注、增析、续解如下。

“戕生运动”

原载于《大成拳论》“自志”一文中,“戕”字之原意是指杀害而言,在文章中泛指自杀之意,亦含有“戕害”即伤害之意。“戕生”之意是指有害于生命(造成死亡)和伤害身体之意。“运动”之词的原意是指体育活动而言,在此是指拳学、武术锻炼、训练的一种活动方式和形式而言。王芗斋宗师在此文中是指那些所谓不符拳学原则、原理,有违身体健康的“武术”为戕生运动之意而言。

“如饮鸠毒”

亦为《大成拳论》 “自志”一文中之载,“如”是指尤如、如同之意,“饮”是指喝,如饮水、喝酒之意,“鸠”字原意是指飞禽的类别中泛指斑鸠、雉鸠等多种鸟类的统称,而“鸠毒”是古代指鸠鸟的一种,其鸟多以毒蛇为食,而因此其自身也有巨毒,恶人害人时用这种鸟的羽毛、内脏泡于酒、水中,而用其泡过的毒水或毒酒给人饮用以此害人,亦有正常人因误食、误饮与鸠毒有关之物而损命、死亡者。而在文章中多将饮鸠毒称之为“如同饮鸠毒”是泛指比喻如同饮用有毒之物而自害其身、自伤其命而言。在该文中是指“习异拳如饮鸠毒”,即是指练“异拳”即指习练不正确的有害身、心健康的所谓“武术”,如同饮毒,必自害其身而言。

“异端”

载于《大成拳论》“自志”一文“果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之句中。“异端”之词原意的正解是旧时指不符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而言,在此文中是指对拳学原则、原理的非正确的识为和违背拳学宗旨、使命的言、行而言。

“使命”

其词之原意是指派人办事的命令而言,然在文章中亦多泛指比喻重大的责任和必当完成的义务、志向、决心、职志而言。在该文论载中亦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情感……”之论。

“藉他山之攻”

亦在“自志”一文中载“以一得之愚,得藉他山之攻”之句。“他山之攻”之句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篇。”“藉”字之意原是指垫在下面的东西,即垫的意思而言。但在字、词典中“藉”字之意亦同“借”字,有相同之意。故亦“借他山之石,可以攻已玉。之句,即吸收别人好的东西做为我们借鉴之用,以提高、充实自己的学习过程之谓。王芗斋宗师有参求、参研、借鉴他人之长以为我用之拳学理念,故才有“集诸家之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集其之长、集诸长而成,而为大成之由来”之说,于中国拳学的创新、发展方有集诸之长,创立大成拳的丰功伟绩之贡献!

“信他所略”

载于《大成拳论》“自志”一文中,其句为“信他所略而我独有也”。“信”是指相信、确信、确实之意而言,“他”字之意在此是指那此不符合拳学原则、原理的讲蛮力、重形式的错传、错为的所谓之“拳术”而言。“所”之意是指语法中的助词而言。“略”字在此是指“忽略”而言,即指根本没有注意到,其意是指那些不懂、不通真正拳学练用法理的所谓“拳家”们,确相信其所忽略、不知、不注意的真正拳学要义、义理。

“以言其体,则无力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

上述之句亦为《大成拳论》“自志”一文中之拳语。“以”在此是指以其、用之意,“言”字之意是指说、言论、论之意。“其”即指大成拳“其体”是指其身体;“则”在此是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关系,如“学则有益”;“无力不具”在此是指没有不能具备的力,“力”指拳学的功力、拳学上的各种劲力而言。本篇后文中将对王芗斋宗师在《大成拳论》“试力”一文中的数十种拳学中不同的力作分述、详解,在此从略。“以言其用”“其用”是指拳学中包含的养生、技击各种功用、功效的应用而言,则有感(“有感”指具有、如有意感、感觉、感触,即包括预感等)即应(“即”在此是指就能、就可以、立即而言)应(“应”在此是指反应,应付、应对、应用而言”。亦指在对方主动进击的瞬间或已击、未击之时,己身本能地做出大成拳的本能反应,均皆能达到有来必应在瞬间发力,将对方放出、击倒、反弹出去,以达后发先至制胜的目的)。

“繁冗”

上词为《大成拳论》“自志”一文中“以演成各种繁冗、畸形怪状之拳套”之句中。“繁冗”之意是指繁杂、繁琐冗长,亦与“烦冗”之词之意同。在此是指一般所谓拳家,尚形式、重方法、讲招术、求表演美观,或讲求蛮力者,不以拳学原则、原理实用之效求真实功用和功效为主旨,反有意以人为编造的各种繁冗、复杂的套路和失整体的畸形、怪状的表演动作为主,以错识、误为而力求表演的感观效果,而入歧途,失去拳学养生、技击的本质和精髓之意。。

“知我罪我,笑骂由人。”

上论载于《大成拳论》“自志”一文中之结束语。其解是指王芗斋宗师于文论中阐述自志之己见,为伸明拳学原则、原理之真髓、要义,而直言不讳,以学术、学理、实际等理念,明确指出拳学使命之定义、批、纠有违拳学本质之偏、误,立主真学而畅述己见,倡导真学,故于文中亦对违拳学真谛、失功、背旨的所谓“拳家、武术”以正言进行批判,而其不达智、悟者因其愚昧、庸低对王芗斋宗师之正论是很难一时通悟的。所以,王芗斋宗师以维护拳学真学而不计其对个人的看法如何,抱着知我(了解我之苦心、诚意的真学之论)罪我(不能理解的庸下之辈的非议),笑骂由人,因伸张拳学正义不避其嫌,而任凭他人如何意见,不加理会、计较之宽大胸怀)。

“瞠然莫辩”

上言载于《大成拳论》“习拳述要”一文中“询其所以,则又瞠然莫辩”之句中。是指对于拳学精神、意感、形、力的拳学功、理及拳道之由来等拳学义理,“近代拳家”若真究、询之所以,则又会瞠然(“瞠”之意是指干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而惊呆的样子),莫辩是无言可对、无能力辩解之意,其意亦同于“瞠目结舌”之词意,是指不明拳学原则、原理之精髓、要义者,是很难讲明拳学内涵、真义之髓理的。

“术罄”

“术罄”之词载于《大成拳论》“习拳述要”中“然在技击方面而言之,用力则是力穷,用法即是术罄”之句。其解是指如从拳学技击、实搏而论,用力(指有意识地用本力、僵紧之力而言。非是本能的不加思维的自然下意识反应的自然本能功力)则是力已穷尽,无法发放本能力的表现,如若用法(“法”在此是指有意使用招数、窍门、方法、套路的人为想象支配的后天编造的东西),必然形成术罄。“术”为方法、方式,“罄“字是指空、尽而言,在此是指其方法已然穷尽、无法可施之意。大成拳拳理、大成拳技击实战时之力、法之用的原则是如有意用人为的方式、想象来用力则无力可发、用力则无效、用法则无法可施、无可至用,是指只有靠人的天生自然本能的自然整体的功力,在有意无意之间、在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人类自卫的本能发挥的条件下,才能达技击实搏的应敌制胜之用。当然,这要靠长期在拳学功、理、心法正确条件下练、用过程中求达,才可逐渐恢复本能,以达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应敌必胜的功效。而万不可以用有意想象的人为编造之招术、方法来代替人类自卫搏击的本能而为,否则必形成技击时力不从心、击不达效的不利后果。故而王芗斋宗师于上文之后很明确地写到“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后天之人造、非本能之学也。”

“正鹄是趋”

上句亦载于“习拳述要”一文中。“鹄”字之意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指箭靶子的中心、练习的目标之意而言;其二,指古时鸟类中的天鹅之名。“鹄立”之意是指直立而言,“鹄望”之意是指直立而望而言,泛指形容盼望、等待之意而言。“趋”字之意是指趋势、趋向之意。“正鹄是趋”之意是指正其方向、目标明确、切实,尤如箭靶一样目标明确,而以此确立明确的目标和确立认识和作为的行为、行动和发展之趋势、方向之意而言。故在其文中以“原期唤醒同仁,使之顾名思义,觉悟其非,而正鹄是趋”之论。

“习拳即入门,首要尊师亲。”

文中王芗斋宗师将“习拳即入门,首要尊师亲”视为大成拳门人首先应必遵的“五字诀”的首句,故是门人应首先遵守的门规则守!“习拳即入门,首要尊师亲”是指自从其从师习拳的第一天的初始之日起,就应以首先尊师、亲师,不可忘老师、师父的传功、授艺之恩,更应以尊师、重道为习拳的首要准则和规范!此论之意看似简单、易懂,而能一生遵从此初习拳的尊师之训,并非每人都能做到。在大成拳门人中亦有极少的人背信、弃义,欺师灭祖,甚至有从其师学艺多年,稍有所成就就不认师长、不遵师训,不顾事实而反对外扬言从未从其师学拳的背义之徒。此皆为学拳(大成拳)初始不能立信按王芗斋宗师的上论信条、规守忠诚的遵守的劣行。造成此种劣行之为多因其人天生劣性、名利私心太重,人品、道德低下所致。本门多年来在各辈的不少传人弟子、学生中,亦多有不遵本门武德信条、欺师灭祖的忘恩负义的少数劣恶之徒,而屡见不鲜。本门中有清理门户的门规,而去劣、维正,以保门人中德守纯洁、清正方能有利拳学传承之正道,此也是有史以来拳界的通理,不足为怪。而从本人学拳的人中也出现过少数此类下品之徒。俗云:“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在人群中良莠不等各色人都会有,出现此种败类也不新奇,无足为怪。只要按则(王芗斋宗师的德守之则)的定论而为,查审后学,选优避劣,自能防患于未然。

总之,拳学传承,大成拳门中于传人之际,当遵从王芗斋宗师所论信条、规守而识为,更应以审慎而行之方可。故王芗斋宗师于文中有“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材难得,不肯轻录门樯”之论,明确规定大成拳真正入室弟子传人的条件、宗旨和重要性的原则、义理,门人对此更当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慎、审而为为要!

“内清虚,而外脱换。”

上句载于《大成拳论》“站桩”一文中,其解为:“内”(指身体内部,包括内心思维)要达清虚(“清”是指清净、寂静无意、无为之境。“虚”之意是指虚空、虚无之境,“虚无”即指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原为道家用来指“道”的本体无所不在,但又无形象可见的虚无状态之意而言。在此是指大成拳站桩功的要则中应于身体内部达清虚、寂静、无为的清静虚空状态而言);而“外”(指练功时身体形骸、间架)应达脱换(“脱”字之意是指脱离、脱掉、摆脱之意,“换”字之解是指变换,改变、变更之意。“脱换”在道教修炼中亦另有其解,是指脱胎换骨之内涵,而“脱胎换骨”之词原于道教修炼之用语,是指修道者得道的修炼途径,应达脱去凡胎而成圣胎、换去凡骨而为仙骨之意。而在拳学中多泛指比喻彻底改变原有状况而言。在大成拳功法中“脱换”亦含有应练达内心清静、虚空无为、无繁杂之念,外形若空而松和自然、无牵、无挂脱去凡俗、杂念至达一片清灵之境界之意)。

“蓄力”

“蓄力”之试力功之词载于《大成拳论》“试力”一文中。其前文为“所试(指大成拳试力功法中)各力之名甚繁:如蓄力、弹力、惊力……,种种力量,亦自然由试而得之。”今就大成拳试力功王芗斋宗师在“试力”一文中的各种试力的内容进行增解(《大成拳论》中和以往门人刊著中多对其文中各试力从未作过系统解释),故本书对王芗斋宗师的所有文献试力各功进行一一增解以供研拳参考之用、以补有名无解之不足。“蓄力”的试力功内容并非完全是以往刊、著中所解只是后蓄前发、先蓄后击等单纯前后力量的练、用内容之谓,实“蓄力”在试力时当先以神、意中首先具有前、后、左、右、上、下,乃至转、扭、拧、缠、顺、反、速、缓等各种神、意内容为备,而后应具形、力之内容。“蓄”字之正解为蓄备、蓄含、储存、蓄积、蓄意、蓄养之意。而“蓄积”为积聚储存,“储备”为先蓄以备,“蓄意”为早就预先有意念、存心,“蓄念”为早就、提前有这个念头,之意。“力”字是指拳学的本能自然松整之功力,与力量、力能有关的各种内容而言。大成拳之“蓄力”在试力功中的内容、要领和特点除上所述,还应含括先蓄后发、反蓄正用、静蓄动为,故欲前发而先后蓄、向后发应向前蓄,而左、右、上、下之力均同此理,此为反向二争力之蓄力试发之原则,而除此以外还应在静中具备各项力、各方向力之蓄、发机理的练、用功能,此种“蓄力”功是上述之功的更精深的深层功法内容,即是内蓄外发之功,并且在练、用中达虽具运力之具体内含蓄劲力而不用力,达随时向外发而包容向各个方向发放之备,更应具备其力的蓄、发练至运用自如、全身诸点尽皆能发力,且同时包括静蓄之机,可在蓄中向各个方向瞬发、进动、攻击的效果,故于动中有静之为、静中具含动之备,而全身无处不放松(松中有蓄)亦全身无点不弹簧(发力之用)的拳学精髓义理及实用具效的内容,在“蓄力”之中的上述深精妙用之学中,当从能具备知此功、能明此理者,求学方可得其真学、要义而至用,故是由浅入深、由低至高、由简易至繁难的逐渐体认和参悟过程,而必在明达者口传心授中方能达求致效,连此功的全意都从未听说过的人,又如何传功、授艺求研拳学试力功之髓呢?!故当以大成拳宗师王芗斋之论为准则,在力由站而得(如站桩功中如何得都不知又如何言试力的下层之功),由试而知(是必须在站桩功中就得力之髓要之后才可言试)、由发力、推手、断手而至用的原则。还应知“力由”蓄力以备蓄、由无意而瞬发,由发中达其用(指进击、发放制敌之用)、由知其力达其效(放人必达摔扔其敌、进击必制胜)的拳学内涵与具体功法、拳理、心法之机理,以及功用、功效之作、为。此方为“试力”功的综合性义理、内蕴、精髓之所在。故王芗斋宗师于《大成拳论》“试力”一文中明确载有“则应继续学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此项练习,为拳学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之,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之定论,故对试力之功万不可不加重视、一知半解、粗识浅为、不知全部具体功法、髓理的各则内容细节而胡乱为之、很随便的练之,否则其功必不达效,如同未习!

“弹力”

“弹力”载于《大成拳论》“试力”一文中。“弹力”之词解是指物体发生形变时所产生的使物体恢复原状的作用力而言。而“弹性力”之解是指物理力学中物体受外力作用变形后,除去作用力时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以及作用力所能发放出的功(功能、力量)而言。在大成拳功、理、心法中“弹力”包括惊弹力、弹抖力、弹簧力各种要则、内容及功用、功效。“惊弹力”在拳学上是指在内蓄力或外来作用力的条件下,可在瞬间形成以根节为基、中节而动、稍节放发、出击的人体结构变形、变位快速惊变动作发出的作用和反作用力而言。“弹抖力”在拳学练、用中是指除包含弹力外还含括“抖”的协辅力能练、用作用,“抖”是指颤动、振动的力能作用而言,多于稍节、中节与根节之间的互动作用中的变向、变形状态下所发出的作用力,亦含反向复原的动作所传、导的力能特点。“弹簧力”在王芗斋宗师拳学论述中亦载有“全身无处不放松,无点不弹簧”及“螺旋力无形,遍体弹簧似”之论,即指“弹力”中的弹簧力而言,“弹簧力”在物理学、力学上之解是指物体所具有的弹性作用的内质,在外力(或内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如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在复原过程之中所形成、发放的力能作用而言,从拳学和生物力学的角度上析解,在拳学功、理练、用中的“弹簧力”的力能性质和蓄力、发力、运力的机理与物理方面力学学术的内容与机理是非常相近、近似的,所不同的是人体力学与拳学发力有时是在“生物电”作用下发放的,大成拳的“电传导”作用的试力、发力的练、用机理是人体神经系统于电传导过程中在50毫伏电能作用下、通过神经系统的本能反应不加思维地,在1~2毫秒(千分之一、二秒)之内由中枢神经(脊髓神经传导束直接接受力在体内、外的诱发、兴奋作用,再反传至某局部或整体肌肉神经、引起肌兴奋(紧张)时在松、紧变化作用下骨节之间的瞬速变形动能中发出的力能作用,故而才可以能在瞬间(千分之一、二秒)发放功力(力量、力能)、于拳学中达练至用的过程。

“惊力”

“惊力”亦载于“试力”一文中。“惊力”之“惊”字之解是指由突然来的剌激而形成的紧张、惊动,而“剌激”在拳学中是指内在蓄运的神、意和外来剌激的两种内容而言,而外来剌激和体内作用是指与外界(如敌人)接触和己身精神预感两则而言,内在剌激是指神经方面的传导作用和自卫本能发出的反应作用中的神经信号(如人体电能传导)下所形成的。而在拳学中(指大成拳功、理、心法内容中)“惊力”除上面已解的惊弹力以外还应包括“惊抖力”、“惊炸力”等内容,所谓“惊力”之解在拳学中是指瞬间速发而动作短促之力,亦含有松中骤紧的力能练、用机理的内容。而“惊抖力”是在惊动骤发中含“抖动”(“抖”在前文已解)的共辅力能作用内容,“惊炸力”是在“惊力”之中同时有机地包含“炸力”的功、理作用,“炸力”在拳学中是指由内向外的一种膨胀、扩张的力能作用,如拳学中的瞬撑、速分等由内向外的瞬变、速变、速发的力能,有如炸弹爆炸一样向四周突然膨胀、扩充,而其威力作用非常明显。王芗斋宗师于《大成拳论》“歌要”中亦有“一触即爆发,炸力无断续”之论,亦指此种力而言,故炸力在大成拳中亦为一种有特殊功用、功能的试、发力的练、用内容。总之,“惊力”除上述综合内容外,还应在松紧之间互变、静动间之互为与神、意作用协辅的有机配合的条件下体认、参悟中求其髓要方可有得。

“开合力”

“开合力”也载于“试力”一文中。而“开合力”在拳学试、发力中亦称之为“分合力”,从拳学发力、练力、运力的心法中解,开合力应归属于“二争”力练、用学理的范畴之内,是两稍端之间的反向蓄、发力的运力、发放形式,在练试力时,当以两端“稍节”及“二争力”互相的分、合与两端(稍节)之间的中间(中节)为力源,亦是指两端分为开,两端聚为合,两端无论开与合均由中间(中节)蓄力、运力以至用,在开合力功法、拳理的练、用中更应进一步从拳学心法中加以深解、细悟:首以分、合互为为要则,即开为合之蓄、合为开之用,合为开之蓄、开为合之用的心法要义,故开与合之间应为二争之力,即为开、合均应为争力方可。尤如操拳练、用中之圈锤是以两拳开为蓄、合为用,而削掌则是以两掌合为蓄、分为发、用,此也包于开合力功、理内容之中。然从拳学学术功、理、心法练、用的机理上析解,“开合力”还应含括更深精、广泛之内蕴、内涵的义理与具体的练、用的多项要则方可:即为身手之开合、左右手臂之开合、上下肢(手、脚)之开合,手指与手指之间之开合,手指与手掌之间(如:握掌、伸掌,一分一合之间)的开合等等,各项开合力之练、用在拳学实战(技击)或养生(健身)中均以反向、互为为基础,以分合互辅的蓄、发为原则,方为练、用符则、识为具理,自可于桩中求之、试力中体认之、实搏中应用之(即为符养、练、用合一之拳学义理)。

“重速力”

“重速力”载于“试力”一文中开合力之后。而“重速”力在以往有关王芗斋宗师拳学的门人刊、著中从没有过注解和详析,今本文为续解王芗斋宗师文献之文,理当对“重速力”加以增注、补解以全拳学功、理、心法内容之综合、完整的整体性宗旨之则。实以往从无人对“重速力”作解之因有四:其一,是此功练、用难度较大,而不达拳学造诣水准者,上辈不传,即使传之也难得其要、无法体认、应用;其二,是知此功者罕少,达一定拳学水准者又无处去求教,故传承不达,而对此功不知、不明,也就不练,更无法应用、也无能力对此功写著、总结;其三,是王芗斋宗师的文献中(如《大成拳论》只有此功之名词,而王芗斋宗师也未在文献著作中作具体析解,只在口传心授中传于少数有条件的弟子和门人,因而习者只知“重速力”的试力功之名,而无处去参看内容、文字之传,故传承中更鲜有真知者;其四,是“重速力”在从王芗斋宗师学练时,达条件者方能传之,而此功多在口传心授中传之,故对此功达真知、析解、而得传、实练体认、能实用者鲜有,此为失传、罕悉之因。

“重速力”在大成拳、拳学功理练、用中属于较高深之功法范畴,而练、用难度也较大,在其他拳种中亦属于从未传承的范畴的特殊拳学功用、功效的练、用内容。“重速力”之“重”字之解是指“重力”而言,而“重力”之根源是基于“重量”的基础和物理学学术中的原理之利用,“重量”之解是指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导致物体(或人体、以及人体的局部部分如手、臂、足、身等)具有向下(指向地的垂直方向)的力。而“重力”词之解与“地心引力”为同意词,在科学学术领域中其“地心引力”之解是地球吸引其他物体(包括人体)的力,其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地球的核心位置),物体能落到地上就是这种力能作用的结果,也称作重力。而此力的力能作用形成的功(指力量)是随时皆在的,而大成拳的“重速力”是基于此原理及其功能作用,将人体整体和局部的“重力”的力能作用进行有效的功、理、练、用和有机地应用,而求达用于技击实搏之中的功理、功效的施为。“重速力”中之“速”是指“速度”“速度”之解在物理学、人体力学中是指运动的物体或人体(乃至人体中的某一部分如:手臂、腿脚)在某一个方向上单位时间(如分、秒等)内所经过的距离。而亦泛指快、慢的程度之意而言。

拳学中的“重速力”之全解是在拳学(大成拳)功、理、心法的练、用中,以身体的整体或局部(必须在放松的条件下)利用人体自身体重重量的质(指质地,即重量的多少内容)与地心引力产生关系时,于挺拔中或提抬时的下沉(地心引力作用)产生的力能,作放松(有如失去支撑、抬举之力),以快速度向下(垂直于地下的方向)产生由上向下坠、沉的击、发之势,力求以此力用于拳学技击的试力之练、发力之用的机理,而此力是极符物理学中“重量加力量就等于力”公式的学术之理、则的。如大成拳操拳中的掸手之击与推手中的松、沉、坠、挂等均与“重速力”力能的练、用有直接关系,亦为“重速力”的练、用功效之为,而更重要的是“速”字之则的原则是速度越快所发的力能、力度越大(威力越大),而“重”字之则是利用之重量越重其所发之力亦越大(如:整体之重量力要比身体中的某肢节重量的局部力就大为增加)。而“重速力”之练、用在大成拳功、理、功用中的威力和松、紧、沉、实、灵、捷、蓄、用之间还应有具体的有机配合,而只有得真知、能为者明达之士的口传心授中方可正确识地于识、为、体认、参悟中勤于实践,方可以求此功的上乘之效。

“定中力”

“定中”之试力功、理之名亦载于《大成拳论》“试力”一文中。然“定中力”在王芗斋宗师及门人刊、著中亦从未见有人作过注解、解释和说明,而于门人中大都只知其名称,未见有人能传授此功法、理之义。据本人了解,在王芗斋宗师弟子中只周子岩、李永宗等少数人得其传,而下辈传人中知此功法、理习练者更为罕见。今于本文中将“定中力”作全面补注、增解,以供习、研参考之用。而“定中力”之“定”字之解是指平静、稳定而言,亦在拳学中含括“定守”之意,即是指守定不变(指无思、无为、不动),而“中”字之解是指中心、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不偏、不倚、中正、中枢、主要的、中间的部分或位置而言。亦含有中和之意。在拳学(大成拳)之中,“中”亦有“守中”之意,是不偏、不倚,即不过亦无不及,而还含具主导、主流之内涵。“定中力”其意似平静、稳定、守定不偏、不倚、不过、而又无不及、守定中和,以蓄中而具向各方而应之备,在试力功中亦含有动中有止、止中有动,动中不得不止、止中不得不动,含前而具后、备左而顾右、上挺拔并下蓄、静中含动意、松则欲骤发,守定而备万则之应、包静默、中和以待变、不即不离之内含,具其多项综合内运之蓄、而韵味无穷以达变。故松和中含紧动之备、处静而内意充实。因此前辈有人以拳学功、理造诣练达化境者方能真正对此力识、为入髓、是以应万变之机之学,而拳学修为不达一定造诣、境界者很难对此功修炼至知、行合一、得心应手、随心所欲、自然而为、威力无穷之境。

“缠绵力”

“缠绵力”亦载于“试力”一文中。“缠绵”之意是指缠绕、纠缠不已,不能解脱之意。而“缠”为缠绕、“绵”为绵延、柔软。在拳学(大成拳)功、理、心法练、用中“缠绵力”除具上述含意、内容外,其力多含缠、裹、圈、卦、勾、夹、拉、吸、卷以及拉、拽、捯、抓之内含,而达连绵不断、使对方难以逃脱,并具柔、软、松、黏的特点,在此力之发放时并具一定的沉击力度,故“缠绵力”不单纯是缠绕、绵延、柔软的无力(无力量、威力、发力)之内容,故“缠绵力”中还并具抽击、鞭打的重力进击之作用,是属柔中含刚(含猛烈之劲力)、松中具威、沉实、厚重的力能,在应用、发放(发力)中亦有松紧互为、刚柔并具的特点、特长,也含括裹、缠、控、定之作用而使对方难逃其控、难脱其制、难避其击的特殊作用和功能。再有,就是在搏击应用中也具先以“缠绵力”而控制客方,续以击、发达制胜的拳学功能、功用的作用。

“撑抱力”

“撑抱力”在大成拳(拳学)练、用中及门内刊、著中多有注解。“撑抱力”亦载于“试力”一文中。而在大成拳桩功功法、拳理中亦多有介绍。今本文就“撑抱力”以往刊、著中未作进一步析解的内容进行补续:“撑力”一般多解为由内向外分撑之意,而“抱”多解由外向内合抱之意,此解并非有误,而实际大成拳“撑抱力”的抱六撑四、撑抱互为,是属二争力的拳学功、理练、用范畴也是正解,但再深一步析解从拳学学术功、理、心法的“撑抱力”的全面、综合作用内容,则以往刊、著中从未有过进一步精深、妙用的分析详解及其精髓要则、义理的论述,此亦因拳学的精功要义之髓理与具体深层内涵、功用的研修内容是有初级高级不同层次内容的,而较深层功、理内容均多在王芗斋宗师及少数功深弟子的口传心授中方能悉求,非一般习练者所能得之故,而不达一定功力、修、为、不具一定拳学造诣者也无条件得到明达者之授,亦有人因与本门创始人王芗斋宗师及少数深功长辈无缘(从无)相见者居多、故亦有无处觅求之难,所以对此功的深层精髓就形成罕见、鲜有习求的后果,在拳学传授、求教、交流、薰陶中无缘得授、难以觅求,也为通理,故拳学中有史以来就有越是深功、精全之授越属于难求、难得的通理。其实,在拳学(大成拳)中“撑抱力”的实际内容(功、理、心法)内容含具极非常细致、全面、具体的各项则要,亦为王芗斋宗师《大成拳论》“歌要”中首句“拳道极微细,勿以小道视”之论、则。“撑抱力”在大成拳中是首求之劲力,无论桩功、试力、推手、断手各功中此为首求之功,故非常重要,看似简单、粗浅的识、为的态度来习、练而达真求、真得、全面析解、掌握、运用的高深境界时则决非容易!首先要达知何为“撑”何为“抱”的真解,除以往刊、著已载者,实“撑”应解为抵住、支撑、张开、外展的内容。而“抱”的真解还应知其包含合拢、围住、向内敛聚的内容之解。而“撑抱力”必须是含具多在静止的条件下分撑、合聚,在拳学中有被动自守、内蓄待发以应其(客方之击、触点达变、骤发、反击)的“静力”作用、功能、功用,有人多将其力解为主动的“推拉力”的功、理是错解。实“撑抱力”为静蓄的内外二争的力源,而“推拉力”为己方主动应用“撑抱力”的发放、出击的反向主动发放的蓄力力能的进击形式的性质、内含之应用。两者虽可互为、共达,但在拳学学术中是属性质不同的主、被动练、用及两个静、动的不同具体区别内容的。在被动受力时,即客方主动推、拉、进击时“撑力”中含推之不动、“抱力”中含拉之不开的具体功效与心法、拳理之功用、内涵,在拳学(大成拳)功、理练、用、心法中,“撑力”中应含“推力”之蓄、“抱力”中应含“拉力”之备,而还应含“撑”中有“抱”、“抱”中有“撑”此亦为《大成拳论》“技击桩法”一文中“两臂撑抱之力,内七外三”(或抱六撑四)的撑抱互为、撑抱并具的义理、内涵及具体功、理练、用“二争力”内容的静蓄。只有同时具备上述“撑抱力”与“推拉力”互为的全部功、理、心法的具体内容和拳学内涵的韵味、机理的深层综合作用、及与各种与其有关的功、理内容的有机配合,方能悉及此功的全豹、得“一触即爆发”的的功用、功效深学之求。当然还应在细微的具体前、后撑抱劲的意念诱导训练中,以其劲的单项训练、分段训练、综合训练、混合训练、交叉分段训练的实际多种具体练法之中求其劲力方可。

“惰性力”

“惰性力”亦载于《大成拳论》“试力”一文中。大成拳“惰性力”之源是基于“惰”的正确真意与具体内容,“真意”是指真正、正确的真实内意和具体内容,“内含”是指功法、拳理、心法的要求、要领与功用、功效的练、用的实际原则、原理的全部内容和体认、参悟的过程中含括的每一细节与其之间的关联、协辅的作用而言。“惰”字之意原是指懒惰之意,而“惰性”之词的原意是指某些物质不能与其他元素产生化学作用,这种性质称为惰性。而在拳学中“惰性力”之解是与舒懒、松沉有关的力能作用,其力尤如动物中的熊,其动作所发之力看似很懒惰、松缓、并无速急的爆发内涵,然其力在松缓之中反含极沉、实、重、厚的力度、作用,此种力在拳学中与“重速力”有极相近似的相同内含及功用练、用的鉴、借特点,属大成拳中自卫搏击自然松整的本能功力中具有突出性质的力能类型,故其力既有沉、实、厚、重运力的力能特点又具松、缓、舒、展的行功、运力的性质。在此功法具体练、用当中,当与其他力的练功形式有所区别、而有具体的特殊要领和要求:此力之练首以松为主则,故不能有意用本力、笨力强行而练,更当以缓、慢、柔为主则,故也不能加速、快为,亦当含具“定中力”之静守,是缓蓄缓为以松、柔中求沉、实,于无力中求得力(是指脱肩、松腰、懒束身,守定、缓为、固元神,无意之中求实象,不用力则力厚浑)的练、用体认,参悟此功的则要、义理,方可达真悉其髓,而求其功、其力、其效的宗旨,在练、用过程中其力在练、用时身体的各具体部位的要则当以稍节紧、中节松、根节固为主,此为运力、蓄发之髓,而整体运力尤如由楼顶上向下坠落,局部之为亦含前行脱体而出的行功要点,臂在缓速抡动时手感胀、沉无比方可得其功之奥,击进时伸长而过透,万不可在意、形、力中有短促之为,应以透穿为则、缓动为要,但在“惰性力”的练、用中还当切记必须以形体的缓、松为则、神意(精神、意念)当以紧而充实为旨,故必以形、力松缓、神真意紧为则要方可,练此力时更当避忌意紧时用力、精神真时、出现快动、速为的弊误。但除此之外更应以养生桩的桩时长、练功日期多者方能入道求功,如站桩功时间太短、时日不多、未达全身放松者是很难求其功之效的。故一次站养生桩必在两个小时以上而长期练功及在其他较易掌握各项试力练、用练达后方具备练此力的条件,此亦为习练者应悉的心法要则。故不具备条件者或练此功时不能在得其功真髓的通达者、多年练大成拳于“惰性力”应用有实效者亲传、指点的口传心授中求练,是很难求功、达境的。

“轮轴力”

“轮轴力”亦载于《大成拳论》“试力”一文中。“轮轴力”属以往本门刊著中从未对此力有过注、解的功法,而只有在本门宗师及其极少的长辈弟子中有口传心授的传授,而今多对此功只知其名、未析其要。实“轮轴力”在大成拳、拳学功、理、心法练、用中亦属含较高、深的功用、效用的实用功能。“轮轴”之意在机械力学学理中之解为:其属简单机械构造,其原理与杠杆转动作用较相近似,由轮子和同心轴组成,轮子转子转动时轴也随着转动。由于轮子的半径大于轴的半径,转动轮子的力量可以在轴上产生更大的力量,轮子的半径和轴的半径的比越大越省力,反之就越趋于费力。如原始工具中的辘轳、纺车就是轮轴及其原理的实际利用。而“轮”字之解在词意上同于“轮子”,“轮子”是指车辆、机械上能够旋转的圆形的部件而言,而“轴”字之解是指机械中的圆柱形零件,轮子或其他转动的机件绕着它转动或随着它转动而言。“轮轴力”在大成拳、拳学功、理、心法中是将“轮轴”在机械力学学理中,于转动时轮和轴作功所产生的力能、功能、功用的原理、特性,借鉴于人体力学之中的具体应用,根据上述原理有目的、有具体内容地将轮轴原理所含具的功能、效用用于拳学练、用之中,在“轮”、“轴”、“轴心”(指轴的中心和轮的同心中心而言)之间的作用于圆环转动、运动中得其枢(枢纽)的机理而为,亦与拳学中“取中入中,得其环中”中于圆环环形转动之力中,借助“轮轴力”(力能的原理)于省力中求得力、增力之作用(所蓄发、应用之力越大)的功法,以此来突出其功之力能的特点、特长在拳学中的利用,而作用于拳学试、发力及应用的实搏之中,以达应敌制胜之功效为目的。

“滑车力”

“滑车力”亦载于“试力”一文中。“滑车力”在拳学(大成拳)中亦属不普及的功法范畴,其力的练、用机理是根据“滑车”的动能原理而来,“滑车”的词意与“滑轮”相同,“滑车”亦是“滑轮”的通称。从机械力学的学术原理上析解时,“滑轮”是属于简单机械结构的一种,属于装在机架架子上周围有槽的轮子,能穿上绳子或链条,多用来提起重物,通称滑车。“滑车力”的功能作用指由滑轮组的作功时产生的一种力能,即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装置,在与绳子或链条连接后通过在机架槽上作滑动的动能作用下,所产生的力(力能)即称为“滑车力”。其力的特点是具备滑动的功能,同时还具备轮转的转动的功能,即有提拉的提抬之势、又备受力时的送伸、放系之功能,即为含具轮缘的环、弧、转、曲、亦含绳、链的平直重、垂、提、坠之功能的特长、功用。大成拳拳学中是借鉴“滑车力”的原理,致用于拳学力能练、用之中(即人体力学范畴内),产生滑车力的机理和功法结合作功(力能、发力)的功能、功用的功效,而用于拳学功、理、心法的练、用与技击实搏之中,以求应敌制胜。

“斜面力”

“斜面力”亦载于“试力”一文中。所谓“斜面”是指跟平面或直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斜面”之词亦源于机械力学中的简单机械结构的一种名称,其主要部分是由倾斜的平面构成。物体沿斜面向上移动较直面的直线上移省力。螺旋和劈拍都是斜面的变形。“螺旋力”在拳学上属于向四外幅射的类型,而“劈切、轮拍力”属斜、弧型曲线的类型,“斜面力”的力能作用的机理为上述机械力能在人体力学中、拳学中的原理与具体功法练、用内容,亦含其应用功用的功效内容。在拳学、大成拳练、用中多利用“斜面力”,是因其比直行、直面力更为省力的作用和力能功能,在大成拳功、理、心法具体练、用中求其至用的力能功效(加大攻、防力度、加重进击威力)而求至用之效,进而以达制胜的目的。而“斜面力”在大成拳、拳学中是属攻、防(防守)兼备的力能蓄、发、至用的范畴,故多有应用者,而少有深研、细析其拳学学术深髓内含和机理者,当然还更应参悟、体认其力的具体功法、拳理、心法的细则、要领、要求内容方面下功夫,才可达深悉、实为、至应用时的高效的造诣、境界。

另外,“三角力”、“螺旋力”、“杠杆力”虽皆载于《大成拳论》“试力”一文之中,然此三种功在本书篇文中已另有增补、注释、析、解,故在此不作重复论述。总之,王芗斋宗师在《大成拳论》“试力”一文中所载诸种力,在拳学功、理、心法、应用、至效中均含具非常重要的功能、效用,今在本书中作综合增解、补注和续解,以补已往门人刊、著中对王芗斋宗师所著“试力”诸功只载其名未作注解之缺、补其漏、误之不足,仅供习练、研修大成拳拳学参考之用。而真研、修大成拳诸力之练达者,还当以有意中求之、于有意无意中用之、下意识反应而为之。本能发挥而提高之精参、细悟而为方可,还应遵王芗斋宗师于《大成拳论》“试力”一文中的最后总结所载之论而为之,即“以上各力,果身得之后莫以为习拳之道已毕,此不过仅得些资本而已,始有学拳之可能性。若动则既能松紧紧松勿过正,实虚虚实得中平之枢中诀要,则又非久经大敌,实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则需要绝顶天资,过人气度,尤须功力笃纯,方可逐渐不假思索,不烦拟意、不期然而然,莫知为而为,本能触觉之活力也。总之,具体极细微之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矢之动作,然后又非做到全体无的放矢而不可,否则难能得其妙。”

“提打”

“提打”载于《大成拳论》“自卫”一文中。所谓“打法”之“打”在拳学学术中是指“进击形式”之意而言。“提打”是大成拳技击(自卫)中进击形式(打法)中的一种进击形式,在大成拳功、理、心法练、用中其力具有进击功用、功效的特点,所谓“提打”之“提”原是指使事物由下往上移,而在拳学中的“提”是指由下方往上方方向运动、运力、发放、进击的过程和练、用内容与应用的手段、形式。而“提打”还应包括向上拉、卦、带、勾等多种内容,但其关键是此功在练、用时均不能脱离由下向上的原则、内含为主旨,而于实搏、技击的实战当中,多用于己身的进击(提打)部位在客方受击部位的下方,才能正确应用、适于发挥。然而在“提打”练、用时还应知悉向斜上、侧上、弧线上方各方向打均包括于“提打”的范畴之中,非只是单纯垂直方向的由下向上,当然垂直方向的由下向上亦是“提打”的进击形式。故对上述拳学功、理、心法的具体内容和则、理有所细析,结合于实搏进击中常于实践方能知、行合一,以获真得、真知,而至实用之效方可。在以往门人刊、著中从未对“提打”进行注解,今本文对此功进行、增解、补注,以供习练、参、修之用。

“钩打”

“钩打”亦载于《大成拳论》“自卫”一文之中,亦属从未有刊、著之解的内容。而“钩打”的“钩”字之解是指“钩子”,“钩子”之意是指形状弯曲,悬挂东西或探取东西的用具名称。在拳学(大成拳)功、理、心法中,“钩打”是指进击部位的形状和功能如钩形的作用同于进击形式的作用,其打法尤如象“钩子”一样的挂、探、勾、控的力能作用。实“钩打”中除上所述还应包括进击部位(如手、臂)的稍节与根节两端之间的中节(肘或手掌根、手腕)要有弯曲的形状(成直角、钝角或弧形),在其力的蓄备和发放、进击的应用过程中,具有对客方定、控、卦、拉、圈、缠的内含作用,亦有在客方有肢节(如手、臂)格挡的条件下,能在己方中节松的条件下己方稍节可松折而己之稍节亦能继续顺力向转弯作续动击打的作用的深层进击功用、功效的具体作功和功、理、心法的义理内含,其力之练用亦应由试力、发力、至断手中参悉、实践以达至用之效。

“按打”

“按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按打”之“按”之意是指用手或指压之意,故词中亦有“按压”之词,实在拳学功、理、心法练、用中“按打”多指向下压、按住的含意,而“按打”在练、用中含具撑、压、按之力的功用,而按打之力多利用自身体重“重速力”的功能作用,向下方或斜下、侧下方发力的力能机理,在具体功、理、心法练、用之中更应从拳学“导力点”(即指进击客方的着力、接触传导发力发放时的触敌作用点)的具体位置(指自身击敌时的具体部位)上深悉其功(按打)的位置是何处才可,否则用错部位时反而造成其用无威力或造成己身的挫伤,对此当以下述内容必须非常明确地细悉方可为之、方可至用、达效。习练、应用按打时其手的手指万不可单独而用(即应以掌、指同达、共为为统一的着力、发放触放局部是可行的),如只用手指练、用按力时,因按压之力非常重,故手指不能单独承受按打的放、击作用,其力的威力也会大有减弱不利发力之外,最为危险的是手指过于单薄用按打时因力度大于手指的承受力度在发力触敌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易造成手指折伤乃至致残的可能,故是拳学心法中按力应用之大忌!而最为有利的最佳按打的着力、触敌部位应是手的掌或掌根,因掌直接与腕、小臂连接是按压能发挥最有力的位置,威力雄厚,可发放大力度的力能(指传导自身整体力)。在大成拳功、理、心法中“按掌”功法亦是“按打”试、发力功用的操拳、实战(技击)的功、理应用机理的特长、特点之功。“按打”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横向应用,此亦为“按打”的练、用内容。对上述诸多要则习者当深解正、误之别,应以细悉、慎为而行之方可练达获效、制敌的实用地步。

“挂打”

“挂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挂打”之“挂”字是指悬挂、牵挂、钩挂之意,其字意原即指借助、绳、钉、钩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的一点或几点之上。在拳学(大成拳)的功、理、心法练、用中,“挂打”的进击形式包括牵、拉、钩、卷的多种功用内容,在形、力上是借助曲形、弧形、钩形的环、弧、折曲的特点、功用以含具牵挂的形式进行进击而求用效,如偏挂、卷挂、拉挂等,在其打法应用时(包括推手定、控时)具有控制客方、拉挂客方的进击、发力的力能作用,而其特长、特点中还应含控制住客方某部位或整体,使之难于脱、逃而受制、控而再续以进击之功用,亦可利用“挂打”直接发力进击将客方摔倒、挂扔出去以求制胜的功效作用。

“锯打”

“锯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锯打”之“锯”原是指开木料、石料、钢材等的工具,主要部分是具有许多尖齿的薄钢片,有切割物体的功用。在“锯”的字解中亦指用锯拉、用锯锯的形式而言。在大成拳拳学学术和功、理、心法中,“锯打”是根据锯能切割物体的功能作用的原理,以近似拉锯的形式和功能(即切割力的功能)与原理至用于拳学功、理的具体练、用当中求达至用的一种特殊进击、发力的形式。“锯打”的特点是以己的多点连续不断的向客方一个点作直线状切、锯的形式作进攻对方的进击手段,以求制用(功效作用)。如己之小臂在用锯打时与客方手臂接触在以竖接(击)横时(由上前至下后作快速的环形的线条状多点向一个方向连续作拉、压型击打客方的一个点之上,使客方难于在一个点上承受连线之点的直线之击,以求加大进击力度的力能和威力进击形式的功能,而求其至效特点和功用、功效。

“钻打”

“钻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钻打”之“钻”是指穿过、钻进之意,亦指在旋转中向里钻的过程。“钻打”在拳学(大成拳)功、理、心法的练、用中具有穿进、钻进之意的内容,亦有穿透、贯穿的功用,其打法在应用中重于梢节至中节(如拳、腕、小臂)在练、用关系中采取梢节在先、中节在后同时向一个方向作直线或斜线运动进击以穿击客方为主旨,而还当并具通过客方的防护、防堵的间隙直击客方根节(即指头、胸、腹的要害部位)而求达制胜的特殊进击形式。故“钻打”的要求和要领必须以钻进去击其(客方)要害为原则,而其原理是根据“钻”的穿过、钻进的功能作用的机理以求用于拳学制胜的实用法则。“钻打”在练、用时亦多与“螺旋力”同时应用的局部自转的进击时求增加功用、用效的特点。

“搓打”

“搓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搓”字之原意是指两个手掌来回反复摩擦,或指把手放在别的物体上来回揉动的形式之意。“搓”亦指一个物体接触另一物体时在接触中与其摩擦而动的运动形式而言。故大成拳拳学功、理、心法练、用中的“搓打”是在进击、应用时利用己身进击部位如臂部触击客方的接点(接触)中的摩擦力的运力、发力的功能、作用,以求致用的击打进击形式。

“拂打”

“拂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拂打”之“拂”字之意是指擦过,甩动的动作形式。在大成拳拳学学术功、理、心法上是指擦撩、甩动、兜、抖的蓄、发力形式和功法在进击客方时的打法应用、至效的形式。在练、用过程中应重在梢节紧、根节固、中节松以及梢节为进击点、中节为发力点、根节为基础点的特点,而“拂打”还更应注重松蓄、松为(用)的功能、作用,在速度上以快速、迅捷求达制胜,用瞬发攻无备、求猛击、瞬打其要害的进击特点,按此功、理研、修自不难达“拂打”练、用的极佳功用和进击功效。

“叠打”

“叠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叠打”的“叠”字之意是指一层加上一层,重复、折叠、重叠之意。在拳学功、理、心法中“叠打”是指重叠、重复的接连击打的进击形式而言,其内含中亦包括折叠、叠加之义理。在大成拳功、理、心法具体练、用过程中“叠打”是基于上述原理和特点、特长在拳学练、用中借用致效的,而其关键的内容重点是在一击之中突出重复、重叠的相同快速连击的增力作用,以求提高进击的力量、重量、力度的威力不断增加为主旨,更应在“叠打”中具备在进击中以瞬击的快速叠加增力中于非常短的时间内加大进击时的连击、连作功用、功效的威力功法的心法内含,从而求在进击中达应敌制胜的功效为要则。

“错打”

“错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错打”在拳学功、理、心法的学理和大成拳的具体练、用内容中,是较少练、用的内容之一。“错”字之意是指参差、错杂,亦指两个物体(或人体肢节之间)相对摩擦的形式。“错”字与“锉”字在拳学中亦有互用、并兼的内容和综合的义理。“锉”字之意是指手工切削的一种工具,其功用在应用时利用其长条形多刃的特点来摩锉切削物体的功能作用。而“锉”字之意是指压下去之意。在大成拳拳学学术、功、理、心法中,有“去如锉,回如钩”和“钩挫试力”(勾锉试力)等非常具体的功效义理内容的内含与具体的功法练、用内容。“错打”除包括上述的内容和功用外,在拳学练、用中的特点、特长是利用“错”(锉、挫)的上述功用的功能,在进击客方时的下压、摩擦、按锉的接点中以同时并用互相配合的条件下,作正、斜方向主向进击的增加进击力度和威力的一种至效的进击形式。

“裹打”

“裹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裹打”之“裹”字之意是指用物将另外的物缠绕、包扎之意,亦在一定条件下包含卷、包、吸、圈的内含。“裹打”在拳学功、理、心法中的基本概念除具上述内容外,“裹打”在大成拳练、用之中还应含括缠、绕、卷、吸的控、定功用和具体的练、用内容。“裹打”在应用中多适用于梢、中、根三节在进击时(如手、腕、臂、肘)同时向一个方向作缠、卷、裹的动作,以接点控制住客方(如客方的手、臂),然后瞬具进一步的拉、挂、吸、制、定、控、拽、抓等,从裹、卷、缠、拉中求更利于己方进击或左、右控、击分工共进的配合应用,以期求达进击时更为主动,有利的制胜作用的识、为为目的。“裹打”亦含具将客方裹控、包容在一定范围之内,以直接进击应用的击、发内容。

“践打”

“践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践打”之意的内容是指踩、踏之意。“践打”在大成拳拳学学术及功、理、心法的具体练、用中属上蓄下用的进击类型内容的范畴,在练、用中,是以向上提、抬、举、伸为蓄,向下踏、踩、压、按、剁的进击为用,亦为拳学技击中上蓄下发的功能、功用的应用过程。而“践打”在拳学进击形式中,除以下肢脚作踩、踏进击之外,亦可用于拳、掌、臂等上肢的压、按、拍、砸之击的践、剁形式的进击,其具体应用与理念中亦含括“重速力”内容而并用,如大成拳掌法功、理中的“踏掌”(即称“塌掌”)与“栽锤”的以拳进击的形式,其功在拳学进击形式分类的功、理、心法中均应归属于“践打”的进击类型。

“截打”

“载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截打”之“截”是指切断、割断、截止之意,其意亦含拦截、打断、挡住的内容。“截打”在大成拳拳学功、理、心法及拳学学术内容中还应具备在截堵、拦挡、切截中同时含括发劲(进击)、击发的内容,而并非单纯的只包括截挡无进击的单方面格挡受击的被动内容,更具体地从大成拳功、理、心法及拳学学术内容中还必须明确“截打”在应用、练法中均应以斜面截击(截打)其(客方进击时)的正面或横面,所以“截打”当以适度的角度变化进击而求增加“斜面力”的内容,以综合性的拳学多种内容并用、共达求“截打”在实践中应敌制胜的最佳上乘功效、威力而至用为宗旨、法则方可。

“堵打”

“堵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堵打”之“堵”顾名思意实是指堵塞、堵住,使之不能通过之意。在以往门人或其他拳谱中,将“堵”只解为堵住、挡住、防堵的被动自防的受击(客方进击)的防守手段来解,是不全面的。实“堵打”中之堵是堵住、挡住的作用,而必须同时包括进击(打)的内容。是在堵、截、拦、挡中含撞、放、推、弹、击等主动进击的内容,以攻、防并具为其拳学功、理、心法的义理要则和具体的守、攻并达的实际内容,方可称之为“堵打”,故如果只“堵”而无“打”便是片面地理解“堵打”的识、为,而只“打”无“堵”也不是“堵打”的全面性攻、守的真髓,故只有“打、顾合一”才是“堵”中有“打”、“打”中兼“堵”之“堵打”的全意识、为,“堵打”之则方能达王芗斋宗师《拳论》中:“打即是顾,顾即是打,发手便是处”之明训之论真髓要义练、用的正确识、为。

“摧打”

“摧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摧打”之“摧”字是指折断、破坏、摧折、摧毁之意,故“摧打”在大成拳功、理、心法和拳学学术哲理方面均含括用强大的力量破坏、进击客方,并含具使受击者受到挫折的功用、功效内容的强大作用。而“摧打”在进击的功、理练、用过程中还包括相当大的威力与后续功力、功能作用的内容。故大成拳“摧打”练、用中应以整体力(即自然松整的自卫本能整体发力的功力而识、为,更当在“摧打”进击时具备神、意充实、以力根于脚、发于腿、行于腰背、达于手指的整作、整为的发力进击客方,于进击条件具备的条件(即指蓄力以备、与客方的角度、距离、位置、时机均达进击条件)时,以一无反顾的一往直前的威猛之势、整体功力、强击而为、透敌而进,以“摧枯拉朽”的气势、浑厚整体之功力、力量而为,方可以达神、意、形、力并发的进击制胜之功效。故“摧打”在拳学中为“其击力以摧制胜、其功力达威猛重厚,其功效至雄浑无比之境界,必达力摧制敌之奇效也”。

“拨打”

“拨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拨打”之“拨”是指人体手、脚或棍、棒等工具横着用力,使东西(物体)或人移动位置之意。在大成拳拳学功、理、心法中“拨打”是拳学技击练、用中属于横向进击的一种进击形式,以往门人刊、著中亦从未对“拨打”进行过注解、析述,故在拳学中虽有“拨打”之名却罕见对其传授内容的精解,于传承、应用中亦属鲜见罕用之学。但在拳谱中拳学、武术的习练者多只处于知“一两拨千斤”、“拨其一点,而必系全身”等拳学、武术中的术语而已,而于“拨打”在拳学中真正知其用、练其学、达其效、解其理者实不多见,故至今在无意练、用中偶用与“拨打”有关的内容者并非没有,但其只能解为“向一侧格挡客方之击”或“往斜侧用力击打”故此均为只知其一、偶用而不解其意、知见而不知练、用、心法内容与不解至用的拳学义理、及一知半解者为多。实“拨打”从拳学学术上之精髓真解,首先应是横、侧、斜方向蓄、发力和至用、求效的进击形式,其二是当以左蓄右发、右蓄左击的横方向运力至用拳学功用及求功(练)至用(进击功效制胜)的手段,其三是必须以“力根于脚、发于腿、行于腰背、达于手指”的整体力蓄发于进击时的横向力(功力、力能)的应用,其四如对“拨打”从拳学学术、心法上作深解时,还应明析“拨打”是以腿、身、腰、背、肩、胯、臂、手的横向(是指左、右为主中包含上、下、前、后)的“伸屈力”、“扭转力”(即“纽转”,是以肩、胯和身体的主轴线以脊柱为中心的向左、右方向转体转动时发放的劲力、功力力能)两种力的蓄发为主的横向进击,当然在实战应用时亦可含有“循环发力”、“螺旋发力”即“循环力”、“螺旋力”的拳学运力的同具并达的内容和拳学机理内含之配合与综合互辅的应用。“循环力”为周而复始不停断的拳学运动、运力形式。而“螺旋力”在《大成拳学》第三部和本书篇中有解,在此从略。在拳学应用(技击实战中)“拨打”既属于主动的横向进击客方的进攻形式,又属于客方直向向己进击时作为横向接堵、截撞、打顾合一的攻、守(防)共为的进击应用的范畴。但如单纯以“拨打”作客方进击己方的挡、格、防护时不能包括攻击内容的“打”(进攻、进击)作用者,就属于被动受击,也就成为只“拨”不“打”了,如此之为在大成拳技击心法中是拳学大忌、亦是有一而无二的局部纯防的单独守势(在体育型拳击和一般其他拳种中多如此),而在大成拳的拳学功、理、心法、宗旨中是误识、错为。望大成拳习练者对此当明解、慎为,方能利于实用,方能在与客方交手实战断手的实搏中达高入奥,以练达拳学应敌制胜的高深造诣之境界。

“滚力打”

“滚力打”亦载于《大成拳论》“自卫”一文中。“滚力打”之“滚”之意之解是指滚动、翻转之意,在机械力学中是利用滚动中的滚珠、滚柱的滚动(向一个方向转动或多方向滚转)的原理,在滚动运动中产生的力能来代替滑动运动,使摩擦力的力度减小的一种力能、力学的应用形式。而“滚杠”亦是指机器或简单机械结构中能转动的圆柱形用具,一般用于运输重物时置于物下与地面之间,起如车轮一样的减少摩擦的力能省力作用。在大成拳拳学功、理、心法和力的拳学利用机理心法内容中,“滚力打”在进击练、用时利用上述“滚”的滚动、翻转、转动的形式、功能,在运用、习练滚力打时己身的进击部位(如手臂)在出击过程中,其部位除运动力向击出方向(如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的不同内容之外,进击部位必须有自转、翻转的滚、转等翻动的内容,所发之力、之击(进击形式)才能含具“滚力打”的进击内容的力能作用和功用、功效,换言之如不具备上述内容的进击也就不能称之为“滚力打”,也难于在进击中出现滚力打的功用、功力和功效的威力。

“支力打”

“支力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支力打”之“支”是指支撑、支持之意,“支撑”之意是指抵抗住压力使东西不倒塌或不能在往下继续动,其支撑力的力能尤如“支柱”(“支柱”之意是指起支撑作用的柱子,有能架住的支架作用)的支撑作用。在大成拳功、理、心法练、用和拳学学术应用机理中,“支力打”是运用支撑力的力能作用,在进击客方或客方进击己方时,多用于手、臂进击或迎客方之击时在含括支撑力力能运用的同时,通过己与客方的接点(亦指支撑点)同时并用撞、弹、截、摧、放的进击形式的配合应用的“打”来进攻客方的一种进击的致效形式。

肌骨杠杆示意图

A. 平衡杠杆(颅在寰枕关节上运动)

O支点,F力点,F1重点,I1重臂,I肌牵引力臂

B. 省力杠杆(距骨小腿关节的运动)

O支点,ba(F1)重力方向,ed(F)肌牵引的合力方向

Og(I)肌牵引力臂,OC(I1)躯干重力

C. 速度杠杆(肘关节的运动)

O支点,F力点,F1重点,I肌牵引力臂,I1重臂

“滑力打”

“滑力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滑力打”之“滑”是指滑动之意,“滑动”在力学学术上之解是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变地移动,尤如滑冰时刀在冰面上的滑动运动一样。“滑力”是指上述力学运用机理的力能作用而言。在大成拳功、理、心法练、用和拳学学术机理中“滑力打”是借鉴利用上述力学的力能运动的机理,用于拳学进击时的一种致效的进击形式。“滑力打”在大成拳拳学功、理、心法练、用时,是以己方的进击部位(如掌、拳、手臂等)与客方格挡部位或间架肢节接触时,利用“滑力”的滑动力学应用产生的功能,在接点时滑着客方点或面的位置继续向前滑动进击,以破客方的格、挡、架、拦的防堵守势的拦、挡作用,而继续滑进进击客方,从而达到击达敌所防护的位置以制胜的进击形式和制胜手段。

“粘力打”

“粘力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粘力打”之“粘”是“黏”字的另一种书写形式,粘字之意是指象糨糊或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个物体上的性质,亦指黏的东西附着在物体上或者互相连结之意。“粘力”是指上述粘连时其性质和附着的作用在力能上的粘着力能。在大成拳功、理、心法与拳学学术机理的理念中“粘力打”是借鉴上述“粘力”的力能、功用至用于拳学进击制胜的一种练、用形式。在“粘力打”的进击中,无论拍、按、放、撞、打、卦、拉、偏的进击中,都应同时对客方的接触(如格挡)时均含有“粘力”的共为、协辅的运力、应用的作用和内含,以期由此达更进一步提高进击的威力和定、控的功效。

“圈步打”

“圈步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圈步打”之“圈”是指“圈子”和“圈住”之意,“圈子”是指包围、圈住之意;而“围”是指包围,即在四周加以限制,环绕包住之意。在大成拳拳学功、理、心法练、用和学术义理中,“圈步打”是指在功法练、用和实用进击中采用运步进击的一种形式,其要则的特点是利用步法中的弧形步、侧转(转身)步的运步形式,围绕或环绕客方进步,利用步法圈住或绕到客方的侧、后位置,同时施以发力、击打进行进击(击打、撞、放)客方的进击形式,此功的练、用要领其一是运用步法圈住客方使客方难于脱逃、躲避己之进击,其二是利用步法从客方侧面运步绕过客方的正对方向,达至客方侧面或背后,而占据有利己方进击的位置而进攻客方的形式。“圈步打”在大成拳功、理、心法中亦属于步法的运用与进击形式之间,以有机配合、占进有利位置、有效地提高进击效果的运步与击、发互辅共为的进击形式类型的功、理范畴。

“引步打”

“引步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引步打”之“引”是指“牵引”、“引导”、“吸引”之意,“牵引”是指牵拉之意,“引导”是指诱引、带领之意,“吸引”是指牵吸、引导之意。“引步打”在大成拳拳学学术、功、理、心法的具体练、用中是利用步法引进客方使之被己所牵、带而跟进时,同时己方进击客方所采用步法中,如“换位步”、“横划步”、“斜行步”与进击共用的一种进击功、理形式“引步打”的要则是以大成拳的步法引领客方以求进击的进击形式,故其关键在于“引”。“引”在与“打”之间亦有用己身的“引”步而攻(接近客方),带动其打(进击)以利“打”之应用功效的特长、特点。“引步打”在具体功、理、心法练、用和实战当中,更应重在给客方感觉、表露己方似已有被动的空隙、失防的情况下引诱客方上当,而达至己方有利的条件下进击客方为目的的则理而为,以求利于己方制胜,方可行之达用。

“进步打”

“进步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进步打”之“进”是指向客方所处之方向而进步(接近客方、冲向客方、逼进客方),在进步过程中,利用步法向客方移位逼近或借步法的惯性、冲进,同时进击客方的一种进击形式。“进步打”在大成拳拳学学术理论和功、理、心法的具体练、用过程中,其特点是“步”、“打”合一共进的形式、属整体力进击形式的典型类型。“整体力”是指大成拳拳学中全身(整体与局部)向同一个方向运步、进击,既是步、打合一的形式又是整体、局部同时、同向的进击手段,故有两者合一的特长,故而击发的威力最易因此而大增,亦包跟进、逼击、摧撞、夺位与近身击发的多种具体内容和应用功效。故在拳学技击应用中“进步打”是较为普遍的进击形式。“进步打”在练、用时尤当以“整劲”、“整用”的“整”字原则、原理为主则,方能在练、用时才能达精、至奥,求达进击之佳效。“进步打”的“步”法练、用要则亦当以速、捷、灵、快为宗旨,以更利于“打”法的进击之用,而求达其功的最佳进击效果。

“退步打”

“退步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退步打”之“退”字之意是指向客方面对己方站位的反方向后退的一种进击(打)的形式。在大成拳拳学学术理论与功、理、心法练、用之中“退步打”是较为少用的进击形式,其拳学要领是步法向自身的后面方向运步,而进击形式(打法)包括向前、后、左、右、上、下的各方击打的多种内容,亦可在退步中以肢节向前进击(如退步崩拳)、属手、身方向相反的二争力之应用;亦可退步向后击、为手、身(运步)方向相同的进击(如退步挂打、勾打、掸打等,为向后的整体力之应用);亦可在退步时同时向左或右、或斜向或下方、上方方向进击(如扇手、撩手、削掌、钻拳等)。故在大成拳拳学功、理、心法中,只要是在退步的同时能达进击客方之功效的各种练、用的进击形式,均属退步打内容的进击范畴。但是,“退步打”的拳学心法要则是以退为攻,以退而击的原则,其拳学心法原理是给客方一种己方退而无攻的错觉,其实“退步打”是在退时而“打”(进击)为要则,因敌看己退步而多无防范之心,而己却在退中着意于退步求进击的正确要则之用,客、己两方感意不同,造成己以退步求主动进击之优势,而客方必处于无防之劣势,在己优、客劣的条件,以达“退步打”至用之至用精髓之为,故己方才可以以退为进(进击、出打)以达操制敌之胜卷。

“顺步打”

“顺步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顺步打”之“顺”之意是指向着同一个方向、趁便、沿着之意。在大成拳拳学学术与功、理、心法的具体练、用中,“顺步打”是指顺着客方的整体步法、身形、局部动作或己方的步法运行的路线凭借上述的动向、力向趁其之便,顺便沿着顺力、顺向的原则,以借助、顺劲、顺向的优势同时进击(出击、发力)的一种“步”、“打”两者同达并用有机配合进击应用的形式。其功的特点是顺步而进发、随步而攻用,故有顺其步之动向、力向发击加大进击的力度(加重击打、发放的重量、力量、速度)的威力的功用和增加功效的增功(功力、功用)优势的作用。“顺步打”在大成拳拳学功、理、心法练、用中属较普遍的进击形的范畴,在进击功、理练、用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进步崩拳”、“弧形步削掌”、“踩撞扑拍”、“侧进炮拳”、“顺步掸手”等多种“步”、“打”同为、共达的“顺步打”的进击形式和具体的功、理、心法练、用内容。而“顺步打”的另一特点是必须重在顺势、顺向而为的顺步法之向、之力而至用于进击的原则条件下应用,方适此功练、用、求效拳义之髓。

“横步打”

“横步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横步打”之“横”是指跟地面平行的、跟“竖、直”相对的,亦指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的、跟“竖立、垂直、纵向”相对的。“横步打”在大成拳拳学学术义理和功、理、心法的具体练、用中是利用向“横”方向(指向自身的左、右或客方的左、右方向)动步(运用大成拳“十字步”的左、右步、“横跨步”、“斜垫步”、“弧形步”或“换位步”等)向横、侧、斜运步的过程中,配合进击形式(如:“削掌”、“扇手”、“侧、斜向虎扑”、“倒偏挂打”、“横拳”等)同时并作进击客方的一种进击制胜的有效进击形式。“横步打”在具体功、理、练、用和技击实战断手中其适用的范围、特点必须在己方向客方左、右方向的侧、斜运步进击的条件下方可应用。也更利于己方步、击配合并用功用的发挥、增加进击威力应敌制胜的原则。当然还应具备“横步打”练、用中各功法上述各种步法、各拳功法的练、用基础,方可配合而练、实操而用。

“整步打”

“整步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整步打”之“整”是指全部在内,没有剩余或残缺之意。“整步打”在大成拳拳学义理和功、理、心法的具体练、用过程中,是采用“整步”。(“整步”为大成拳功、理中“踩步”、“大跨步”,亦指全身各局部与大步运步的步法练、用形式,如运用大步运步的“三角步”、“平行步”等均属“整步”的运步范畴)逼进、贴近,踩跨进步或撞进客方的同时,与进击形式(打法)并为并用,在“整步打”中的适用拳法(进击形式、打法)有下述多种功、理内容,如:“崩拳”、“虎扑”、“劈拳”、“撞掌”、“掸手”、“正拍掌”、“削掌”、“栽锤”、“圈锤”等等多种步、打合一并用配合的进步进击形式。“整步打”首应重身、步同向合为拳学练、用的原则,另外,“整步打”必须在与客方相距较远、亦应在进“整步”时能瞬近达至适进击(打法)应用的与客方之间最佳相对距离的条件下进击,其进击的功效、威力自会大增而达操必胜之卷。

“半步打”

“半步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半步打”之“半”字是指二分之一,一半,比喻很少,不完全之意。“半步打”在大成拳拳学学术义理和具体功、理、心法的练、用中,是利用“半步”(各种步法之中的某种步的一小步,或用一整步、一大步的一半的距离运步的形式),而在运“半步”近客方的同时进行进击(打)的进击形式。“半步打”的要则是在距客方相对较近的位置时应用进击的最佳形式,即指己身进击时只用进半步就可达进击客方的最佳距离位置时进击而言。在“半步打”应用实战或习练功、理时,亦应重在短距离进击击发为宗旨,更应明析“半步打”是以步行距离短为应用的原则,以各种与客方站位相对角度方面(指己身在客方的前、后、左、右、侧、斜方向时)应根据己方与客方的不同站住角度选用最适的步法种类、选择与所用步法有利的步法和最佳的进击形式(打法),方能更利于功、理的练、用功用,也更利于进击威力、进击效果的发挥、提高,亦能利于得心应手应敌制胜之用。但还应在知此功、达此效的明达之士(真知、实用者)的口传心授中得其功(指“半步打”各种具体功、理、心法练、用)的真功精髓之授,方能对此功有所知而达所行(能用、出效),知、行合一的拳学进击心法内容具体之精奥之髓、理,避其误、漏而至用于应敌制胜之中。

“斜面正打”

“斜面正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斜面”是指倾斜的面之意,亦解为侧方向、偏方向的面而言,“斜”是指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正打”是指正面方向的进击、击打之意,而“正”是指位置在中间跟侧、偏相对,亦指直对的正面方向而言。“斜面正打”在大成拳拳学学术义理和具体功、理、心法的练、用当中,是以“斜面”方向而进、由正对对方的“正面”而击的进击形式。从拳学技击上而论其具体心法内容的析解是:己方以“斜”、“侧”方向(指与客方之间相对的位置而言)或己方利用“斜”、“侧”的进击部位的“斜面”,向客方作“正打”(指正面方向的正对客方的位置、方向)进击的进击形式而言,再进一步言之,是指运用“斜面正打”之时己方由斜向或采用以斜面而向客方作正对、正面的进击的进击形式,其练、用的过程中,或断手实战中亦包括己方变向由斜、侧、偏方向转向面对对方正面同时以“正打”的方式进击的内含。“斜面正打”在技击实战中应突出由客方斜侧而进、斜向而用,同时以己正对客方,亦含身、步转身面向正对客方的要义,故此功亦有速转、变向而施用正面进击手段(进击形式)攻击客方而为的特点和难防、易攻的功用特长。“斜面正打”的进击形式亦包括多种多样的正面进攻的内容:如进击(打法)中的扑、拍、撞、放、截、挤、劈、砸、崩、钻、堵、穿等各种适用正面进击的形式。

“正面斜打”

“正面斜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正面”之“正”与“斜打”之“斜”的“正”、“斜”之意同于上述。“正面斜打”在大成拳拳学学术义理和具体功、理、心法练、用之中,是指己身正面与客方相对,而同时用由斜、侧方向的进击形式进击对方以求至用的一种进击形式。其功法的要求、要领首先是己身正对客方,而再以由偏、斜、侧向的方向或以斜面角度的进击肢节的侧斜之面,向客方进击,求其利于进击的特点为要则而为。在进击形式(打)的过程中以力求侧、偏的扭转力或斜面的偏斜面进击为主旨:一为进击的方向、路线以斜向而为,二为进击的部位以斜面迎正面而求效,此两侧是进击方向与进击部位的“斜打”的主旨,故有具体内容之不同但均为以“斜击”、“斜打”为原则的相同之处。另外,此两种不同的进击形式均含括利于增加进击威力、进击功用、功效的共同特点。在习练、应用时对此要点当以细析、正为为要。

“具体之片面打”

“具体之片面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具体之片面打”之“具体”是指内容方面很明确的、不抽象的,亦指其内容大体而言,“具体”在拳学学术义理和大成拳功、理、心法练、用中亦有泛指“整体”之意,即指完整的、非常明确的而言。“片面”是指单方面的、局部的之意而言。“具体之片面打”是指大成拳进击形式中在非常明确、完整的具体条件下,用片面的局部或肢节(不用整体之劲、力或整体之动,亦含局部在整体的配合下作片面、局部)的进击形式而言。在大成拳技击功、理、心法的内容中“具体之片面打”应重在以局部作片面进击,更应以局部、片面之进击以击客方的要害或薄弱部位为此功应用之主旨,即:进击、击打客方的头、眼、喉、阴、软肋等抗击打能力差的弱部位为要则,其拳学学术的心法要理是源于片面、局部的进击(打)的威力、力度、力量,多不如“整体打”、“整体力”的威力大,故是以片面、局部而进击(打)更应力求瞬、捷、迅、猛,使客难于防范,其威力虽较弱小而击其(客方)之要害却反而易制客方伤、残,以此为此功的特长而为、别其利、弊而择用,故反而大有应敌制胜之奇效,此亦为拳学心法中择功适用的义理,故拳经中有:“择其法,应适其用。方能达其利,而获其效也”之论。另外,“具体之片面打”亦含局部、片面之进击借用具体、整体的整体之力作配合进击的含意,故此功亦有双关取优之妙。

“局部之整个打”

“局部之整个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局部之整个打”在大成拳拳学学术义理和具体功、理、心法练、用的内容中的则要,是指在己身向客方作局部、片面的进击(打)时,必须借助“整体力”以增加局部(指己身肢节、肢端或某一局部作为进击部位。)的进击力度、力量、威力为重点、特长而求制胜客方的一种进击形式。在“局部之整个打”的具体进击形式中包括:掸、砸、圈、栽、炮、钻、横、劈、卦、勾等多种不同的进击形式内容而适用得法(达其要领时)均可增功、达效而至用。然而任何打法(进击形式)之功、理必须练、用正确,操存体认、参悟有得(能掌握运用)方可为之,亦方可用之、方可施、为至效之。否则反失拳学真意、难达功用、至效之求。

“上下卷打”

“上下卷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上下卷打”之“卷”字之意是指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亦指一种较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之意。在大成拳拳学学术和具体功、理、心法练、用中,是指己身各局部节、段之间的“弯”、 “折”、“转”、“圈”、“包”、“兜”、“裹”的动作、角度之间的“弯”、“环”变形、变向等变化,形成卷、裹、兜的一种动作或进击的形式。而“上下卷打”之解是指将上述“卷”所包含的义理、功能以由向上或向下击发动作(或打法)进击客方的功、理练、用和进击形式。如在大成拳进击(打)中以包括上述内容而行之,均属“上下卷打”的功、理范畴之练、用。“上下卷打功、理、心法的拳学特点、特长,应重在向上方或是向下方以、圈、环、裹、兜之“卷”的进击时,必须有包含各局部(如:局部肢节之间手、臂、腕、肘、肩)之间的弯转作裹、兜、圈的动作,否则很难形成或发挥兜、卷进击功能、效用。另外,上、下“卷打”之真意是指由上向下和由下向上两种反方向运力、动作发放和进击的不同方向的“卷打”进击形式,在实战中亦包含侧上、侧下、斜上、斜下、左上、右下等等多种方向的“卷打”,当然直上、直下方向的“卷打”亦同属“卷打”的进击范围形式之内。在“上下卷打”拳学功、理、心法的特长、特点中还应含有必将客方兜卷击倒、抡摔的己身整体发力进击配合应用的功能和威力,而在“卷”打时只有借助于脚(根节)为运力之根、以腿的伸、屈力和身的扭转力作运力、发力(包括蓄力)之源(即指发力的重点所在),方可在应敌“卷打”时增加进击的威力和至用的功效,故“上下卷打”更应在练、用、进击时力求局部的“卷”与整体的劲力配合达同发、并具,方为其功的练、用心法的重点要则。

“左右领打”

“左右领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左右领打”之“领”字之意是指带、引之意。在大成拳拳学学术和具体功、理、心法练、用过程中,“左右领打”是指以引领、带领、控吸、引诱客方或以己身的进击部位在进击客方时引、带己身其他部位同达、共为作协、辅进击的一种进击(打)客方的形式。故在以“左右领打”的进击形式与客方实战应用时,必须首重以诱引、引领客方为主旨,有时是有意给客方以空隙可趁的诱敌上当之机之准备,然后施以进击以求制胜的原理。然“左右领打”中亦是以左行右蓄、右蓄左发,用斜、偏的左、右变向之为、之动为诱敌、以左蓄右为、右蓄左发而变向进击达制胜,故此功是以蓄、诱同为之“领”作为出击、发放、进击反向之“打”而求效的要则。而己身之领重在精神、意、态、动、形内在机理的引领配合、对于客方是己求其于引、领中得优势而达用。故此功之功效包拳学学术的深层义理中的暗示、诱导与立意含蓄,达己知敌、而客不知我的知彼知己的应用精髓识、为方可为真知、真识之为。

“内外领打”

“内外领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在大成拳拳学学术义理和具体功、理、心法练、用过程与技击实战之中,“内外领打”之“领”的含意与上文所述之“领”为同意,而“内外领打”在拳学心法中的要义是指“内”与“外”的“领打”的“内外”为己方的进击部位如手、与进击客方部位(如臂、头、胸、腹等)进击时互相接触的相对位置而言。即指如己的进击手、臂在客方的外侧时,其“领打”则为由外向内“打”(即内领打),如己方的进击部位处于客方与己方之间则为由内向外“打”(即外领打),在运用、施发“内外领打”时亦含有外为内用、内蓄而外发,外领而内击、内领而外用的拳学义理的识、为,只要练达施发适机(得力、有利)、出手适时(时机)、进击适势(达“领”、“打”的条件),自然得心应手达内外引、领进击而至效的功用。

“前后旋打”

“前后旋打”亦载于“自卫”一文中。“前后旋打”之“旋”字之意是指旋转、转动之意,“旋”亦指向一个方向作环、弧转动。在大成拳拳学学术义理和具体功、理、心法的练、用中,“前后旋打”之“前后”是指动作向前或后运动的方向而言,而“旋打”是指进击(打)的进击部位动作呈现出旋转、转动的弧、环状态动作的进击形式而言。“前后旋打”亦包括进击部位(如“手、臂、拳、掌)由前上向后下、由后下向前上的进击动作的规律性内含。而“旋打”之“旋”在进击中的特点亦包括周而复始的拳学中“循环力”应用的法则(如上、前、下、后或下、前、上、后)的弧环形动作转动的特性,故此“旋打”之力的进击方向路线的轨足迹是弧线而不是直线或斜线的进击,由于此特点、特长所致“旋打”的进击、发力的方向(运动、发力、进击的方向)是多方向作连续转变的过程,此是其运动方向因素所导致的力能结果,故在运用“旋打”的进击中由此必然具有客方难防“旋打”力量、动作变向而难于格、挡防守,而己方必应用至效的特点,在此特点、特长的功用下,至令客方非常不适“旋打”之击而常趋于被动的地位,而己方也就会因得优势易达以优至胜的进击目的。另外,“左右旋打”的弧、环、转势亦极符王芗斋宗师在大成拳功、理中“取中入中,得其环中”及王芗斋宗师《大成拳论》“歌诀”一文之中“纵横起巨波,若鲸游旋势”拳训之则的精髓要义。故旋打之“旋”亦应含己整体旋转整体力发放的更巨大威力的进击功效的内涵。

总之,大成拳“自卫”中的进击形式(打法),虽为多种多样、形式不一,而各具有特点、特长的优势和功、理、功用、功效,而习其诸功之时还当以练求用、以用为则、以理而参、以实作真为而体悟,故诸法得备(得悉、达用),方可为真知、真懂,而其效用无穷,但大成拳之拳学学术义理与具体功、理、心法的练、用内容,其要求、要领是非常明确、细致的,既不能在练、用、参、悟中有漏、误之错,亦不能无中生有乱加本没有的内容,更当坚持长期练、用和正确的识、为,也应知悉当在明达之士的口传心授的指导、传授下练功方可悉求有获。如果对各功只知不练或粗识、浅为、轻而待之,则很难达拳学习、修的上乘之境。今本文将以往门人刊著中从未解的王芗斋宗师《大成拳论》“自卫”一文中的各打法全部增注、补解,以期供大成拳研、修、习练者对“打法”难于求研参修的参考之用,以免大成拳功、理、心法失传之虞,故本人不避繁琐而文,亦以此作为著写本文之心愿和目的。

“力如火药,手如弹。神机微动雀难飞。”

载于王芗斋宗师《大成拳论》“神意之运用”一文中。在“神意之运用”的论述中为比喻大成拳拳学神、意内容之“寓意”,“寓意”之意是指寄托或隐含的意思,亦有将隐含的内意用比喻的方式而言之,以期容易叫人由此比喻而引伸理解、得到进一步的了解的目的。实大成拳的神和意多为抽象、内含的义理内容,王芗斋宗师用互相近似的内容、道理或某种现象、状况列举相近似拳学某内容的例子作比喻,从而借以说明近似的拳义具体内容、内含或义理的一种形式。“力如火药”是指大成拳在练、用中所练、用、发放之力的威力,尤如火药爆炸一样,威猛无比;“手如弹”是大成拳进击时出击之手尤如“弹”即“炸弹”、“飞弹”等子弹一样迅急、猛烈,而威力巨大;“神机微动”之“神”是指“精神”,“机”是指“机变”而言,是指拳学(大成拳)练达一定造诣、境界时,其“神、意”之中所含蕴的极为灵敏、细微的感觉、反应,亦指在拳学心法机理上其运、发之机(机变能力)其动作的速度之迅急非常快而有如“神”助,故亦谓之“神机”;“微动”之意是指极为细微、最小范围之动、之意;“雀难飞”之意是指鸟、雀如落其身也难在上述“神机微动”之下飞起、脱逃之意。“神机微动雀难飞”之谓,是指拳学功、理、心法之练用所达之上乘神机反应的迅急在非常微弱、细小的动感之触达变应发时,连落在手、身上之鸟雀也难以跳弹腾空飞起之义理、境界。如误解为抓住其雀,使之不能脱逃是对上述的偏识、练达大成拳“神机微动雀难飞”之境界时亦非易事,需要长期多年研修高深、精奥的精深拳学造诣者,方可有望达之。

“辄起”

载于王芗斋宗师《大成拳论》“解除神秘”一文中。“辄”字之意是指总是、就之意,“起”字之意是指发生、引起之意,“辄起”之意是指总会、就能引起之意。在“解除神秘”一文中载有“所以每于理趣较深厚者,辄起一种神秘思想,若夫习之深,见闻广,理有所遇,自能豁然洞悉,而不疑有他,凡事皆然,岂独拳哉”。上论所言是指:对于将拳学(大成拳)或武术神秘化、玄学化的言论、说教、认识、理解或传授都是错误的,而有的人每每在对理、趣(指只研片面之理、在各方面对新奇之论都有兴趣),而偏求玄、异的人,就容易、也总会引起产生对拳学有一种神秘感的思想、看法或追求、深信不疑的现象和认识,而其产生对拳学偏、错的神秘思想、玄、异的误认、错为。而如若是习拳达深精之境、其见识达广闻、博求者,则对拳学心法真髓义理与精深内含有所得遇(指有真实之得、受高人传教之机遇),其人自然能对所谓之“神秘”豁然洞悉自会深明真义而不惑,也就不会迷信产生神秘思想,而不疑惑有其他各种玄思、异念,凡是世间所有的事物,尽皆如此(然),岂唯独在于拳学之中。故万物一理,尤其对大成拳、拳学的习练、研修者来说一定要以科学的实际态度和科学的具体功、理、心法理念研、修、体识拳学,认真练、用、操存体认拳学(大成拳)的深功、奥理,达广求博文、得名达之士的亲传真授,长期修炼、持之以恒,提高分辨真、伪、高、低、正、误的识别能力,自然能悉达拳学髓理,则于拳学并无神秘、玄、异的难解、难为之弊,只要得正确、真功的深精之授,自达无神秘之扰,逐渐获真,精之学达拳学高深造诣之境界。

“悖谬”

“悖谬”之词载于《大成拳论》“拳道丧失之原因”一文中。“悖谬”之“悖”字之意是指相反、违反、违背道理、错误之意而言。“悖谬”之意是指荒谬,不合道理,与“背谬”之意同。王芗斋宗师在“拳道丧失之原因”一文中载有:“于理方面,尚不悖谬”之句,是指有些“武术”、“拳种”的习练者对于拳学中习拳之三要则(一健身,一自卫,一利群)多有丧失,已形成违背拳学真意、要则的地步,而妄加伪造,形成各种繁冗之无谓动作,且有戕生之弊。故王芗斋宗师在上文之句中指出,还有一些拳种在习练中虽然已失技击(自卫)、利群的拳则要义,但于养生、健身方面尚不完全悖谬,属虽有小弊而无大害的类型。从王芗斋宗师上述之论中亦不难看出其文对“拳道丧失”的各种情况的辩析、论证,是非常客观的,亦是非常明确、恳切的,对以往拳学中的谬、误、正、真、高、低、弊、害并非一律否认,亦非全部肯定,是以客观、实际出发作出正确、明析之论,以直言不讳的态度和非常确切、明确的判断来析解“拳道丧失之原因”的。此也是大成拳习练者应遵从拳学心法的一部分,既要以拳学“三原则”为拳学的宗旨、使命,又应依据此论而对拳学、武术整体的各局部问题、内容作全面正确的分析、判断,以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对所习练的拳学功、理、心法具体练、用内容和拳理、心法的道理与科学学术的义理、实际应用功效来验证等多方面内容,加以区别、对待,方能得拳学原则、原理的正确、功、理、心法的真传、功用功效的佳境,永处于不失真意以避拳道丧失之弊之虞。上述王芗斋宗师在《大成拳论》中之论,对于习练大成拳、研修拳学者有着非常重要的义意和实效作用,乃至关系到拳学发展和传承的前途,故万不可轻而待之,当认真参悟、深析、细解、正确识、为方可。

“遽除”

“遽除”之词载于《大成拳论》“解除师徒制之椎商”一文中。“遽”字是指匆忙、急、突然之意,“遽除”是指很突然匆忙急切地除去(取消)之意。王芗斋宗师在“解除师徒制之椎商”一文中的结束之论中写到:“虽然此为余个人之见,此吾所以力主师徒制在拳学界积习以久,如一时不能遽除,为慎重计,则亦须俟双方学识品德,互有真切认识而后行之。藉免盲从扞格之弊,似较为妥当也。”上段王芗斋宗师之论是指:虽然解除师徒制有椎商之论,此是我(余)个人的看法、见解,对此即吾(我)所以力主师徒制在拳学界积累其习惯延续年限久远,如果在一时之间很难遽除,为了今后收徒、拜师时避免传于劣恶之人出现抵触、或求师不当的慎重起见,则应必须等师、生之间双方在学识、品德、智、愚、善、劣上互有真切(真实、确切)的认识(了解)后方可行之,以此藉以避免盲目收徒所造成的错收非人的干扰、不利传承之弊端,以此而为之,处理好收徒之事似乎更为安稳、妥当。故王芗斋宗师在《大成拳论》中亦载有“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材难得,不肯轻录门樯”之论。大成拳之传人在传承上(收徒时),必须以三查、三审而为之,虽然有的学生认识年月长久,但如不达条件者(指违背王芗斋宗师在《大成拳论》“论信条与现守”中的“尊师、敬长、重师、尚友、信义、仁爱”、“深厚深沉之气概,坚忍果决之精神、敏捷英勇之资质”),万不可收为叩头、递帖的入室之徒,否则将后患无穷,于拳学的发展、提高大为不利。故本人的入室弟子均遵从王芗斋宗师上述之训而为之,所以凡为本人的入室弟子皆正派、守德(崇尚武德)功力深厚。此也是本人多年遵从王选杰恩师教导之现守之为,而从不违之,以慎行、审为而处之之结果。所以于拳学之研修的多方要义,当以“审、慎、严、谨、忠、信而为”为要则方可。

“文曰:子孙虽愚,读书不可免。”

载于《大成拳论》“知行解释”一文中。“文曰”是指其文为《朱子家训》文中之言之意。“子孙虽愚,读书不可免”之句来源于《朱子家训》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之句。王芗斋宗师借鉴《朱子家训》中之句,而写“文曰:子孙虽愚,读书不可免”。载于《大成拳论》“知行解释”一文之中,是以朱子之训内容之则,言其习拳、练武之人、在习练大成拳之时当以“知、行合一”为研、修拳学的要则,是指练拳习武(或练大成拳)必以“知”和“行”并达合一为要义,“知”在此之正解是指知道,“行”之正解是指作、办,能做到、办到。王芗斋宗师于其文中要求的“然应以能知者即能行,能行者亦能知,始可谓知行一致。非由真知,永无真行之一日,亦非由真行不克有真知之时也,诚以相需而相成,不二真理,学术皆然,武道尤甚”,此亦为知行一致、知行合一的拳学学术义理。然而能达知行一致,还必以“知行解释”一文中之结束语所载“子孙虽愚,读书不可免。亦要明理,更要实践,表里内外,互相佐之,否则终难入轨”而为之方可。其论之解是指:子孙虽然愚、笨,但读书、学习文化、知识必不可免,即不可不上学学习文化、知识。只有具备文化、知识才能达到“亦要明理”,“更要实践”,其表里与内外,指“知”在内心明析,“行”在外用可为,才能达知、行两者之间互相佐之(互辅、互协、互为),必以真知、真懂、真为、真效而达一致。否则终难进入拳学修、为上乘造诣、境界研、修正轨之途。

“鉴富”

“鉴富”之词载于《大成拳论》“知行解释”一文中。其文为:“如识鉴富,功力深,知虽易,而行亦不难。”“鉴”字之原意古时是指镜子、照、仔细看,亦指旧时文言文中书信所用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如惠鉴、台鉴、钧鉴等客套、自谦之语用。在此文之中“鉴”字是指鉴别、鉴于、鉴定之意,“鉴别”是指辨别(真、假、好、坏、正、误)而言。而“鉴于”之意之正解是指觉查到、考虑到。“鉴定”之意是指对人或事物(如拳学)的鉴别和评定,亦指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或优劣而言,“富”字之意是指丰富而言。“鉴富”之意在此所指即为对拳学的学识达到鉴别、鉴定的识别能力非常丰富的地步而言。其整句拳语的内容是指:如果对学的精髓、要义达识为鉴富之“知”,同时所练拳学之功力达深厚的条件之“行”时,“知”解拳学功理、心法内蕴、细析拳理的符则之道之能力虽然容易,而在“行”中达力行而用、适为达效、应敌制胜的能力也就不难了。是指达“知行一致”的拳学修、为其造诣必能至高深境界之地步。

“得径辨境”

“得境辨境”载于王芗斋宗师《拳经述径》一文之篇中,是指如果得识拳学入道、习求、研、修的方法、方式、要则、内蕴,能辨别研、修拳学、习练大成拳方式、方法正、误、高、低、深、浅之间的区别,通拳学之要义、内含和宗旨与拳学的原则、原理的真意正轨之途径(沿线)而为之,必能辨别正、误、高、低之分,可求达对拳学造诣真髓精义的识、为之境(指境界),故方可利于拳学研、修、习练水平的提高,入正轨的途径而求悉拳学精髓、要义。

“捯抓”、“撕拽”

“捯抓”与“撕拽”载于王芗斋宗师《论三式桩》“中位鹰爪桩”一文之中。近日来函、电询问“捯抓”与“撕拽”在大成拳拳学学术与具体功、理、心法练、用内容方面的区别和功效特长,在此篇中作下面析解:“捯抓”与“撕拽”的共同点是两者均用手的爪形而练功、致用(实战)为原则。“捯抓”中是以定、控、偏、卦和直接用手指尖捯、抓客方头面以伤、残的进击为主则,“捯”是捯手功法的练与用,“捯”为循环反复周而复始的循环力用爪作圈环动作进击,何时触敌、何时可瞬间施以偏、卦之控、摔客方或抓伤客方,“捯”手的爪形。在练、用中是不变形的固定爪形形式,而“抓”是亦爪形,但“抓”中含有手爪形的内抓动作,可以变形控、定抓住客方为,也可只抓不变形,不出抓住客方的动作而至用;

“撕拽”之“撕”在拳学学术义理和具体功、理、心法练、用过程中,是指用手抓住令其裂开、分开的动作形式,多用以分撕的二争力之用,是以抓住之后的分撕之为而求达用效的内容,“拽”之意是指拉,有生拉硬拽不放手之意的内容,故在大成拳拳学功、理、心法练、用中,拽是拉住客方向另一方向或多方向运力拉拽,或以“拽”拉动客方令其摔倒或用拽来控拉客方破坏其防护间架以施击打,而求功、达用的制胜的进击手段。大成拳为“无法不容”的练用,胜敌不择手段,有“身无定形、步无定位、拳无定法”之论,所以“捯抓”与“撕拽”在拳学学术理念和功、理、心法具体练、用中各有不同的要则、要求与特点、特长、特殊之功用,亦含有相同接近的共性练、用、之内容,又有相协、互辅进击时的威力和至效之功能。而只有在深参、细研王芗斋宗师拳学文献精髓、义理和具体练、用、实践、实为的条件下,才可练有所成效、用有所求为、习有所依托。当然还要有高士明达者指教之传授中求习方可达真识、真为之境。

“脚固”

“脚固”载于王芗斋宗师《论三式桩》“下位推按桩”一文中,原文之句为:“力、意由脚固,由腿发,而达腰背,行于肩臂,发于手指。”“脚固”是指脚应站稳、牢固之意,但在拳学学术义理和大成拳具体练、用功、理、心法中,“脚固”是指站桩时固定、稳站和在技击进击、发力的瞬间脚应为根而“固”,“力、意”在拳学中是意、力合一,意中含力、力中含意之意。上段之论为:在大成拳拳学功、理、练、用中,力和意的蓄、用、发、放,均由“脚固”(力根于脚),由腿发(力发于腿),而达于腰背(达于腰背身之主干),再行于肩臂(再传导于肩、臂、肘、腕),发于手指(指由手指,亦应包括掌、拳和肢节各部)的进击点(部位)触敌时而其力发放(将己身蓄发、放用、进击、击打之力传导到客方身上,而求至用,以达进击制胜之效的过程。而“脚固”和“力根于脚”是指站桩不动时和技击发力的瞬间以借脚固之根对地的摩擦力的蹬力而发整体力的特定条件下的练、用之为,此两者与大成拳拳学义理和功、理、心法练、用、技击实战中的“身无定形、步无定位、拳无定法”之则理在拳学心法、义理中是两个不同情况的概念,也并不互相矛盾。“脚固”是站静功桩时的要则和在进击应用时瞬间发急用的动作时于瞬间以根节为蓄发的着力点之则;而“步无定位”是在与客方交手的较长时间中运步、窥进击之机的义理、要则。故一是于发放的瞬或定位练功之则;一是在技击练、用中的动位变换之则。两者虽有不同而还应互辅、互为而达用,在技击实搏、应敌制胜中缺一不可。此亦为拳学通家必细析识、为的内含、精髓、要义之宗旨。

“六合”

载于王芗斋宗师《意拳正轨》之七“六合”一文中。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此为手、足、肘、膝、肩、胯之间的分节、段之六合;筋与骨合、皮与肉合、肺与肾合为内三合,是指人体结构的四肢、内脏的各器官之间的六合;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足合,是指整体自然的大成拳功力、蓄发劲力时的自然松整的整体力练、用的具体内容和拳学学术义理机理则要运力、蓄力、发力间架结构之间的六合之则的内容;神合、劲合、光线合、全身之法相合之合亦含括于“六合”之内,而于拳学六合之练、用中是分、合共为之道,其变无穷、其合而达用的机理,此亦是六合的拳学心法则要之一。总之,王芗斋宗师于此文的结束之论中载“非形势相对谓之合。甚矣哉,六合之误人也,学者慎之慎之”的定论。是指六合非单纯从外表、形式互相而对为六合,实应以拳学中的六合有机配合的内含、内蕴及变化、互为的机理精髓之处识、为用以实效中验证达效制胜方可为真知、真用之道,万不可以简单的形势和外表的形态来研、修,所以六合之学当以真知至用为则,如理解误漏、练、用错为或功浅、识偏者,不能真悉其学,为反会受六合之害,难于应用。故王芗斋宗师方有“六合误人”(是指必误其错解、乱为之人),“学者慎之慎之”是指对拳学中六合之学,千万慎解、慎为、慎行为要!

“尤摛”

“尤摛”载于王芗斋宗师《拳学要义》一文“问、答”之中,全句为:“此事甚难索解,据敝人揣想,吾国武术界中,贤者固多而不肖者尤摛,凡习某一派者,苦练多年,自以为造诣独深堪称某派传人,挟此足可以与社会往来,且可以解决生活问题,一旦使之尽弃其所学从头学起,情实难堪,……。”“摛”字之意是指散布、散播之意,即指散布、散播其言论、见解、看法之意,“尤”是指突出的、更,尤其、尤在之意,“尤摛”是指指更、尤在散布、散播之意。王芗斋宗师上段之论的答语之解是:指一般无识之徒,既不敢前来比拳较量长、短(高、低)实搏,乃只有妄造蜚语信口雌黄(指到处“尤摛”,即更加散布流言蜚语,谎骗的违拳学真谛、原则的言论。),此种人反以此作掩盖自己其短。而社会上的一些人对此不加细察,受其愚蒙欺骗者实在不少,如果不能除去上述劣为的障碍,吾国(指我们中国)武术绝难望有长足进步。所以王芗斋宗师以答能前来与王芗斋宗师比武较量者少,是因所谓拳家无真实功夫故不敢来;而中国武术(拳学)的发展亦受这些人之谎骗,无真识、真学的实力,自夸为某之传人者尽多,而有真实武功实力者鲜有,更以谎骗之言自掩其短、其误、其错、其无能,中国武术发展的障碍的根节就在于此。

“滚错双迭”

“滚错双迭”载于王芗斋宗师《大成精义》“力量”一文中。“滚错双迭”为原文的标题,其大意为:用滚错破开对方之力,然后用手臂挤(腕部附近)而挤之胳臂力量旋转而向斜方击进。这种力量是身动、力动、精神动,如果手一动就破体,面目全非了。“滚”、“错”是指与客方接触之点、之肢节局部位置,以其滚动的自转螺旋力的利用,至使客方接点的肢节因之变向(改变动作方向和力量方向),以破客方之进或客方的防、挡,进而以己之小臂挤进、挤截客方之手、臂,己之动作,力量在旋转中向客方斜前方击进,而在运力、进击时己之力(劲力)量是在身动、力动,精神作用中动之下而为,而在进击时己之手因已得力(适用发力时机)而挤进、出击客方,此时手万不可动,故而其所发之劲力方能秦效而至用,如果此时手也动了,己发之力因局部之动而“破体”(破坏了发力的整体劲力),其力便不达用,而易造成面目全非,发力、进击失效的弊、误。上述乃此功“滚错双迭”功之拳学心法精髓。只要在拳学研、修中练、用适时、适机而为,自可以此应敌制胜。

“以贼攻贼,贼去贼入。”

载于王芗斋宗师《养生桩简介》之“克制杂念问题”一文中。其句为:“因此,多数学习养生者都把排除杂念看成一个困难问题。注意追入静,但却不知追求越急,精神负担越大,以贼攻贼,贼去贼入,前念不消后念又起。”在此文之中的“贼”字之意是指邪的、不正当的之意而言。从拳学心法上解,以“贼”喻作练静功(桩功)时比作杂念丛生的不正常现象而言。“以贼攻贼,贼去贼入”其句的全意是指在练功时,如用以贼攻贼,即以新的念头用来排除旧的杂念念头的做法,不但不能排除旧念,反而会导致旧的念头不存在了而新的念头(指克制旧念的思维念头),必会产生另外影响静的新念头丛生的后果,如此而为,永远也不能排除杂念,难达清静、无念的“虚无”、无念的静心状态。结合上段之文内容之论,其解为:在多数习拳之人当中,都把排除杂念看作练站桩功的一个困难难解除的问题,反而错用注意追求入静的方法而为,但其却不知有意、刻意地追求入静越急于求成,其必造成精神更加紧张、思想负担加重,而其负担反而越来越大,更难于从杂念中解脱,势必形成以贼攻贼,反造成贼去贼入的不良后果,前念(旧的杂念)不消(不能消除、排解、清除),后念(新的杂念)反而又起,如此之为是很难排除杂念的。实际,在当今习练大成拳、研修拳学桩法,在功、理、练、用过程之中,亦有很多练养生、技击之人不能排除杂念,而难于达无为、无念的行功至效的状态,甚至练大成拳多年者亦有杂念难除之弊,此亦是实情。而王芗斋宗师在上论之后对排除杂念亦载有论析内容:“唯有采用任意自然不加克制,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方法,才能恢复稳定精神。”其论之意是指唯独只有采用任意、自然而为,不加刻意的人为思维想念(念头)的限制,亦不必有意加以克制杂念,任其杂念产生而达来者不拒(不用念头有意摆脱其念),而某念头(杂念)如果已去也不必想象思维,而去者不留、不加注意的方式(方法)来练功,才能有利于恢复主观思维情绪、精神上的稳定、放松,即应解为如能达不思、不拒、任其自然,达思想上、精神上没有排除杂的思想负担,自然心情平静、精神也会渐渐趋于稳定的状态,其杂念必会慢慢地自然消失的。此练法的理念和具体功法、心法内容的义理是将己身视如大冶洪炉,其万物、万念尽在陶熔之中,而无不在陶熔、冶炼之中得到清除其弊、至无为的圆融之境地。只有如此才能达既来之则安之、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境地,而一切均在熔炉提纯的冶炼修为之中,而去邪、归正、达一片空灵的温养、得力的练功、行功的尚佳之境界,而求养必体健、祛疾,求练用则功力大增以渐达应敌制胜的修、为。

王芗斋宗师于《大成拳论》“歌要”一文中载有“洪炉大冶身,陶熔物不计”之论,即为上述拳学修炼法则精髓。在大成拳拳学学术理念和具体功、理、心法练、用过程之中养生、健身是首要之则,对习练者为首要之求,而最利于养生的功法就是桩功,在站桩功练、用时最为关键的要则就是心静、无杂念,只有清除杂念、身、心清静才能由桩功中求达养生、健身之效。练技击者亦更应由静功中的养生桩入手,此为大成拳拳学入门研、修的不二法门,故大成拳为养、练、用合一的拳学。无论健身疗病、延年、益寿还是技击制胜之学,均以拳学中的养生为重、而亦必须先求养生功的正确、后还应至达练养生的功效、而功效显著方为拳学研、修练、用适则、符法之为。

“一曝十寒,时作时辍。”

载于王芗斋宗师《站桩漫谈》“养生桩的意义和作用”一文中。其句在该段中之文为:“对于治病的人来说,凡是学养生桩治病的大多数是久病不愈,药石刀针不易奏效者。但须要气不自馁,应该积极的锻炼,认真的治疗,精神要焕发,蓄有弹力,时时反复斗争的准备,才能战胜病魔,恢复健康。如果悲观失望,生气着急,毫不振作,一曝十寒,时作时辍,是不起作用的。医生常说病人的心情要愉快。学习养生桩的人,首要心情愉快,虚心体会站桩的意义,耐心地、持久地锻炼、使精神焕发,久而久之,自可功到病除。”“曝”字是指露在外头,“寒”是指冷之意。“一曝十寒”是指一但曝露后会造成十倍寒冷之意。在此文中王芗斋宗师是以“一曝十寒”比喻一但性急或放弃无信心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将会对疗病造成十倍以上加重病情的更大危险之意。

“时作时辍”之“辍”字是指中止、停止之意,“时作时辍”是指有时练功、坚持用功,而有时中止停止不练,即指在练大成拳站桩功时不能坚持每时按时坚持长期认真练功而多有间断、疏于体认者,即言如果用时作时辍的态度、作法来练大成拳的桩功肯定起不到练功的训练作用,也难求达练桩功治病、健身的功用、功效的。

总之,上文全段的内容是提醒练大成拳桩功养生、疗病的习练者应注意的内容,其重点之解是:练大成拳桩功(站、卧、坐各养生桩)是针对久病不愈、药、石,刀、针却不易奏效,难治的各种慢性病人,均有一定疗效。但是必须要振奋精神,有信心,精神垮了是主观上失去了信心,一切都丧失了,也就失去客观上的治疗条件了。所以悲观失望、生气、着急、半途而废、时练时停,都是练功疗病的拳学养生功心法的大忌,而万不可为!练功养生必须振作精神、心胸开朗、信念坚定,以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态度而练,用正确的方式、方法适己之求、择势练功,方是正确的识为,也可求达治疗疾病的效果。当然还必须由有名气、有经验的明达之士口传心授、亲自指点、择适其式而传教,以非常正确、细致功法内容练功方能达练功无误、功效倍增的健身、治病的功效。

“蚁走”、“剌痒”

“蚁走”、“剌痒”载于王芗斋宗师《站桩功(初稿)》之“注意事项”。全文为:“练功过程中,可能产生酸麻疼痛、津液增多、哈欠、打嗝、虚恭、剌痒、蚁走、发热、出汗等感觉现象,甚至多年前的外伤部位在练功期又有疼痛、剌痒的感觉。其实这些都属于练功过程中的正常反映,过一定时期后自然会消失。最后达到全身的极轻松舒适,产生肢体丧失感,从而使病情显著好转或症状消失。”近日所来函、电中多有问及“蚁走”和“剌痒”两种感觉的不同,如何区别和在养生桩功出现“蚁走”、“剌痒”的拳学学术内含的机理作用等问题,今在本文中对此作增解、补注如下:“蚁走”、“剌痒”和酸、疼、麻、胀、津液(唾液)增多、哈欠、虚恭(放屁)、发热、出汗、抖动、牵引、飘浮、沉实、支撑、轻灵、舒适、阻力等等,均属练站桩功练达一定条件出现的不同感觉和现象,而亦会自然消失。但练功时万不可刻意追求某种感觉、现象,也不能在出现某种感觉、现象时用意念跟着感觉走,此都是误解,错为,于桩功的功效之求不利,当知感觉、现象是站桩时自调功能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并非有意刻意追求才可出现,此为练功必知的道理,当然多年教拳有经验者会对各种现象、感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

“蚁走”之解是有如小虫、蚂蚁在皮肤上轻轻地爬过走动一样的一种表皮神经的感觉;而“剌痒”是指皮肤出现“痒”的感觉,“痒”是指皮肤或黏膜受到轻微剌激或体内因素导致引起的想挠的感觉,而“剌痒”在皮肤上出现的感觉是不流动的、在某一位置出现的。“蚁走”是皮肤出现一种动态的爬动感;“剌痒”是固定不流动的皮肤位置的想挠的感觉,此为两者的不同;但“蚁走”感有时是不痒的只有小虫爬动感,而也有爬动感中同时也伴随着剌痒感,但一定是不固定的一种动态的感觉方为“蚁走”感。从拳学学术机理和人体科学的学术内容方面解释时,“蚁走”与“剌痒”都属于人体外皮细胞组织的神经性生理感觉出现的一种现象,从练大成拳桩功的拳理、心法上解与人体科学中的生理学、解剖学上解其道理是相同、相通的,而在概念上一是属拳学学术范畴,一是属人体科学的学术范畴而各有侧重。从体的表皮细胞中的神经细胞系统在练大成拳养生桩功时,也会因练功时对气血运行的调整和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乃至血液循环系统的疗、调和内分泌系统的分泌功能产生综合性的调理作用,在桩功练功过程中于行功时其对身体各部的自调功能起着全面的调理和改善,此过程是练功由量变(练功时间、日期的不断积累,导致对身体的逐渐自调功能的提高、增加)到质变(逐渐在每次行功时改变身体各部功能,乃至体质、本质上产生变化,病情减轻或消除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也必然在身体某局部或整体产生疗效改变时引起出现非常明显的各种自我感觉和诸多的具体现象的发生,这均为正面的尚佳感觉出现的实际情况,习者对此不可大惊小怪或耽心或刻意追求,只能听之任之、自然处之,日后亦必会自然消失的,故感觉、现象在练桩功时会自然,出现明显的改变、也会自然消失,当自然消失时其练功的功用、功效也会随之出现,而至达养生、健身、治疗疾病的功效了,此即为拳学练、用与心法的义理出实效(练功之效)的全过程。当然一定要正确训练,更应有高人指导下练,万不可乱练、胡为、误习、错解,否则于练功功效之求必然不利。对此当慎识、慎为而行之方可。

“行走式”

“行走式”载于王芗斋宗师《站桩(二十四式)功法》之“行走式”一文中。“行走式”是大成拳拳学功、理、心法练、用中以行走形式的慢动型桩功的统称。在“行走式”一文中载有:双手搓按式与双手揉球式两种功法内容,其全文为“双手搓按式:两腿微弯,两手分开,双手似扶按弹簧,带领全身移动,两足擦地出步,前足似踩一小球滚动,两足轮流倒换,上领下随。目向前视。双手揉球式:足站丁字步;两臂抬起在胸前,两手似揉球状,左手心向里,右手心向外,十指分开,似直非曲,臂半圆,腋半虚,两手慢慢转动,似揉一气球。”“行走式”在大成拳功法中属于慢动、慢行类型的动位桩功范畴,亦为养生功法中的功式。在练“行走式”功当中以静极而动、动中求静的拳学内涵为主旨。上述“双手搓按式”和“双手揉球式”两功,从拳学心法解还应视为站桩功与慢动试力功的结合、过渡的一种动、静互为的练、用形式;而双手、臂的慢动与动步、移位的慢动是肢节局部与整体形体互为的一种练式,其要领是手、脚协调互相协辅而动,“手”作“搓按”和“揉球”动作的试力,“步”以“摩擦步”的要领运步而为,练时应心情平静、动作缓柔,虽动而不可用力、虽行不可速为,在练功、行功时重于体认全身的配合和力求自然、放松、舒适得力之意感,上、下肢之间互领互为协调一致,而以无停顿的匀速为主则。在功中的“上领下随”是指上身肢节之动有带领下身(步法)跟随而动之意;“腋半虚”是指两臂腋下与胸的两侧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有一定空间,不要臂与身紧贴之意,所谓“虚”为“涵虚”,是指不能过于伸臂抬肩,又不能臂身太过接近,故称为“半虚”。“行走式”功法适于养生、疗病、体弱者训练的养生功之一,利于气血运行的调理,也最适于不能练较复杂或不适运动力度太大的习练者,而练功时神、意必以充实为则,故“目”(指眼睛)要前视(是神聚之则),而“搓按、揉球”是意感(意念)中有物、动作不可乱为的要义,如练法正确此功习练日久对适练此功者的养生、疗病则大有助益和功效。

“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怒、忧、思、悲、恐、惊”载于王芗斋宗师《站桩功要点》一文中。原文为:“以达到万念归一,心旷神怡,悠然自得的心情,免受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侵袭。”。“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指人的七种不同的情感表现和感情思绪各种不同的具体内容。“喜”是指欢喜高兴,“怒”是指忿怒、气忿,“忧”是指忧虑、忧伤,“思”是指思念、思虑,“悲”是指悲伤、悲痛,“恐”是指恐惧、慌恐,“惊”是指振惊、惊吓,上述七种人类的感情多表现在情绪和精神上,亦属人类意识、思想活动的范畴。上段之论的综合内容之解是指:习练、训练、研、修大成拳站桩功的要点中,应以达到万念归一(只有功法范围内的简单的精神、意感),即指要排除杂念,而以心旷(心胸旷达、宽广)神怡(神态、精神怡悦、平和),悠然自得(悠闲、自然、消遥自在)的心情、意态而为,以避免受到“七情”指上述七种不同的心情、情绪的侵害、袭扰,而达于精神放松、心情愉悦、清虚无为、全身舒适之境,达此方能排除杂念和七情之扰,以平心、定意、神充、意和而为,不受不利因素的干扰练好桩功,以至达研、修拳学养生、健身功、理、心法的练、用之效。

“至于用力之法,混噩一贯之要,绝不在形式之好坏,尤不在姿势之繁简,要在神经支配之大义,即心意之领导与全体内外之工作如何耳。”

载于王芗斋宗师《谈谈试力和试声》一文中。是指“试力”、“试声”在大成拳拳学学术义理和具体功、理、心法练、用过程之中,练用心法的精髓在概念和神、意支配的大义方面,其要则是相近似的,亦有一定的要求和共同之特点、要领。至于在用力(蓄力、运力、求力、练力)之法(方式、要领、要求和拳学心法的原则、原理),为混噩一贯之要(“混噩”之“混”是指搀杂、混合、混然而言,“混噩”是指混然一体的,“一贯”是指一向如此,从没有改变之意,“要”是指其要点、要则),而练功的功效如何绝对不在表面采用的形式之好与坏,尤其不在间架结构的形态、姿势繁难或简易,而重要的关键则在于神经之大义(指概念性拳学原则、原理的拳学义理而言),即心意之领导(指功、理、心法在试力、试声功中的神、意借、导的具体内容的作用。即作用练功时的功用、功效作用的内容),与全体(指身体的整体间架结构的内容)内外(“内外”是指人体的内心世界,即精神、意念与身体器官内部的关系内容和身体的外形形态结构与外界目的物、客方、敌人之间两者的关联关系)的工作(“工作”之意是指练功时的要求、要领在运用、配合、训练体认的多种内容)如何(是否正确、适当)。故从上述王芗斋宗师拳论文献内容所论要则方面如能认真深参、正解功、理、心法的具体练、用细则之要、坚持长期训练、操存、体认、正确地识、为自可在上述“试力”、“试声”功中求达功用、功效而必适用于求研之需。

“争让”

载于王芗斋宗师《习拳一得》一文中。原文为:“这种运动的理是无穷的,千头万绪一时无从说起,愿略举一二原理竭诚欢迎同好者参研究讨。如动静、虚实、快慢、松紧、进退、反侧、纵横、高低、争让、追放、鼓荡、开合、伸缩、抑扬、提顿、吞吐、阴阳、斜正、长短、大小、刚柔种种都是矛盾的矛盾。参互错综而为的,做到圆融还要反回头来学初步,这一切一切都是不能分开的,要分开可就不能认识这种运动的真谛。”

上段拳论之解是指拳学学术义理与功、理、心法的具体练用中,时刻均存在相互的矛盾,而从拳学心法解其上述所举在拳学练、用中的各矛盾的特点是既有矛盾和区别,又有互为至用的协辅、转换应用的拳义、功能,在各个不同的矛盾之中又含具相互的进一步矛盾,拳学心法的精髓义理是在大成拳研、修、体认、应用之中,各矛盾之间既矛盾又统一,最后练达圆融之境方可达其识(认识)、为(能应用)的境地。但拳学之研、修本无止境,故在运用、习练、搏击中其理义和具体功、理、练、用中的韵味、变化、内含是无穷无尽的,故王芗斋宗师于《大成拳论》中载有“拳本服膺,推名大成。平易近人,理趣丛生。”之定论。而对拳学研、修欲达上乘高深之造诣、境界,必须在初、高功、理、心法练、用中反复练、用体认方可,即指如已达圆融之境、矛盾析明的条件之后反回过头来学练初步功、理(如初习时的养生桩、试力等),此亦为内家拳早期大师张三丰之论中“顺为凡,逆为仙。只在其中颠倒颠。”含意中一部分之义理。习练大成拳、研、修拳学更应以王芗斋宗师拳论所论文献为参研依据和习求识为的根基,应习达知解、研悉真意、达知解明析、正确无误,方可研拳有成。

本人对王芗斋宗师文献作全面补注、增解、亦对大成拳真髓以求知、达悟为依、以知中求至用为目的,供参、研拳学而文。“争让”之“争”是指争抢、争夺之意,在拳学学术义理和具体功、理、心法练用过程之中,是以己身的主动进击、主动应用为要则,力争抢进而达用的识、为,有“争先恐后”之意感、内含,是拳学练、用、搏技时争得先手的形式。在围棋古谱中载有“两生勿断,皆活勿连。宁失一子,不失一先”之论。其理与拳学中的“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狭路相逢勇者胜,心狠手狠忍为先”有相同之理念,故“争”为主动进击、应用以求先手达制胜的拳学心法、义理之为;而“让”字之意是指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之意,在拳学心法中“让”亦有退让、有意给客方机会而以先让后发,引进落空,变“让”的表面上的退让而求应用的优势和先机,亦是以退、让为手段续以待机而用的求优、达势的心法之为。因而“让”在大成拳拳学学术义理和具体练、用、功、理、心法中并不是单纯被动的退、让,其“让”的要则是以“让”退为反攻得优、占势的一种进击手段和功、理练、用中的求效内容。故“争让”之间的拳学心法内涵中,既矛盾又统一,而又可互辅互为,以争求用固然有利,而在不适攻、争的条件下以让变争、以让求进、以让觅优的至用之道才是此功真髓的正解。

“追放”

载于《习拳一得》。“追放”的“追”之意是指跟进、追随、追击,“追”在大成拳拳学学术义理和具体功、理、心法练、用过程中的髓要是:以步法的进步、移位向客方所处的位置进步(快速运步为佳),力争接近客方而达己身距客方能适用的相对较近的距离位置为主旨;“放”是指发放、发力、应用,“放”在拳学心法中多为接点后将客方放出去(摔、扔、倒地),或在断手、搏击中以接点的半搭、半断的搭断手的半搭、半断的搭断手的双方接点的瞬间发力,将对方摔、扔出去(而不是断点断空击、打)的练、用形式内容的要领为则。“追放”是指跟进、追至客方近处的条件下同时施以“放”(发力放人)的练、用内容为主旨,“追”和“放”之间更应以各有不同的内容、功用、特点、特长互相协辅达“追”、“放”共用、并达为宗旨,其拳学心法要义是指以追达放、追放合一而求效的制胜原则。

“鼓荡”

“鼓荡”亦载于《习拳一得》之中。“鼓”字之意是指由内向外凸起、鼓胀,亦含鼓动、兴奋和振作、增长信心或勇气之意,在拳学学术义理和具体功、理、心法练、用过程中,“鼓”既包括形的鼓舞、由内向外争发的形式,又含蕴精神、意感内在中的鼓动、兴奋、振作其信心,勇气的意态;而“荡”之意是指摇动、摆动,亦包含动荡、起浮之势之意,在拳学心法中是以内在的神、意之动导至间架、形体的整体之动,此种动荡的拳学心法要则是不单纯含有以直向、斜向方向的动荡,而是上、下、左、右、前、后共为,既包摇、摆之势又要有整体的全身皆动、无所不动的要领,而荡中还应有蓄力待发、以动变用的要则,而不是无目的、无要领的乱晃一气、胡为的瞎动,故此功的神、意一定明确、真实,而与目的和应用的至效为原则。“鼓荡”是在内在的“鼓”、外形的动蓄备中同时具备“荡”的上述内容的识、为。而王芗斋宗师的拳论中文献中亦载有“一面鼓,一面荡。”即为“鼓荡”之论。

“慧眼默察三千客,凝耳息听二八娇。”

载于王芗斋宗师《歌要与诗词》一文中。“慧眼”指以聪明、智慧的眼光(心态)观察、看待世、物的洞察能力而言。“默察”指在心情平定、静默的平静心态下静悉、察看、察觉事、物。“三千客”泛指比喻很多方面的人或事、物,在拳学学术义理和具体功、理、心法练、用的过程之中。“慧眼默察三千客”是指以聪明、智慧的眼光(心态)在静默无为、内心清静的清灵状态下,来观察、体察、体认拳学功、理、心法和已身内部与外界与拳学练、用有多种各种关系内容与内韵、机理,达慧眼静守而察洞明一切之境界。“凝耳”是在拳学功、理、心法练、用中以凝神、定意为要则,用耳闻、心查、身内与外部环境的细、微关系、变化、内容能力的意感,“息听”是指息念、屏息静态的倾听、体察、感触,了解自身内、外的情况而言。“二八娇”原是指十五六岁的少女而言,在此是以尤如“二八娇”的文静少女,以喻其以文静无比、很细腻地体察微小的声音(亦泛指身内、外的多种细微内容、变化等情况)。另外,“听”在拳学学术义理和功、理、练、用之中亦包括听觉、视觉、触觉、感觉等多方面的内容之要则。“凝身息听二八娇”亦指大成拳功、理、心法中在凝神、定意、清静的条件下,听、闻、体察身内、外之细微,其神态尤如少女一样贤静。总之,上述诗文是大成拳拳学在法、理中重在静修方至达深参、细研之悟,其拳学造诣、境界自可渐达上乘之境。另:在王芗斋宗师《大成拳论》“歌要”一文中亦有“守静如处女”、“敛神听微雨”之句,其论之理念与上述之论有同意之要则。

“殊不知舞是启发人类天赋良能活动的一种学术,也是抒发感情,振奋精神的最高艺术,并且可以祛病养生,陶冶性情,更可使爱好者延年益寿。”

上述之句载于王芗斋宗师《杂谈》之“论舞”一文中。是论述拳学(大成拳)健舞功法的拳学学术义理和具体功、理、心法练、用内容的精髓之论,非指舞台上舞蹈专为表演无拳学内含、功用之“舞”。上段之论补注、增解如下:其不知健舞是启发、训练人类恢复天赋本能的良知、良能训练功法练、用活动、运动中的一种特殊拳学学术,是人类本能良能诱发、振奋精神状态的一种最高、最佳形式的拳学练、用艺术(同时具有极高的趣味性和观赏性)的功、理,并且还可以于养生、健身、祛疾、疗病具有尚佳的疗效使身体得到有益的锻炼和疾病的康恢,达强身、健体之功效,亦有陶冶性情、清除杂念、提高思想境界、使心胸豁达、宽广、心旷神怡的作用,更可以使习练大成拳的爱好者、研、修拳学之人因功得益利于延年益寿。故健舞之功的优越性和具体的功用、功效是极佳的。但练健舞之功在练功人个体之间亦有层次、水平的差异和不同,其功用、功效也会因其有高、低、深、浅之别,故于习练者当以练达诸功后再精修、深研健舞之功方可达于拳学之上乘,否则只有瞎比划一气、无拳学内含韵味的胡乱动作而大失拳意。

总之,对本篇上述王芗斋宗师的拳学文献之论,习练者应以精参、深研、正解为主旨,方能作为研、修拳学认、知、识、为的依据,故本篇对王芗斋宗师文献(门人刊、著)中从未作过注解之字、词、句等内容作全面、综合的补注、增解,以供研、修拳学的参考。此亦为对王芗斋宗师拳学、学术的职责和应作的使命所系之为。故以谨遵王芗斋宗师“拳学为公有之师”非各人之私产之训,亦不可以拳学作商品可以单纯以谋利而售,故“知当以示众,识必以传人,有求必应、有学必传、有问必答、以习研求学当以众参为要则,”本人不敢私秘之,公开以文布书于此以尽职守、使命之责而为耳。

肩位分撑式分腿坐功养生桩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