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论王芗斋宗师拳学文献在其拳学发展重点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
任何事物在其长期发展、进化的全过程当中,均以循序渐进、优胜劣汰自然规律的法则而发展、而进步、而升华。在其发展的全过程中必然也含盖重大的、质(本质)的、突变性的转折、升华过程,此即是事物发展到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质变和飞跃性的变化转机,这是客观环境、条件和主观条件具达所至的现象和事实规律。在此条件下,而后必导致以更为先进、正确、科学的面貌呈现崭新优先的一面,进而由量变达质变,出现正面的大幅度的提高和进步,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条件的必然结果。中国武术在数千年的发展、进步过程中,其机理亦同上述之理,亦符上述科学、进步的发展原则,这也是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拳学的发展同步发展的必然规律。
王芗斋宗师所创拳学的发展亦同此理,而在其拳学发展、进步的重要转折和变化的每一关键阶段,除在学理、功法、拳学观方面有具体体现外,在王芗斋宗师的著述文献中亦有非常明确的进步、变化、转折、升华的具体内容和体现其提高进步的理念依据,此亦是考证历史、论析学理、辨识原则、悟其精髓的重点和要义之所在。在王芗斋宗师一生中的重要拳学文献中无不体现王芗斋拳学发展、升华、进步、改革乃至由初至高、由低至深的全部过程和具体内容。
王芗斋宗师拳学发展、创拳的过程和对中国拳学、武术的巨大贡献,在其拳学发展的每一历史重点时期,均有重要的重点文献拳论问世,这充分表明其文献在其拳学发展的每一历史时期的重大推进作用和标志性作用,亦表明王芗斋宗师于拳学功、理、心法、观点的具体变化和实录内容。研求王芗斋拳学、习练大成拳,亦应对上述王芗斋宗师拳学发展的文献进行参研、体认,以了解王芗斋宗师拳学的历史、沿革和进步、升华的义理、内涵,从而习功入道、悟理达通以求精解,而后方可步入拳学造诣境界明达之列。
综王芗斋宗师拳学创立、发展与王芗斋宗师当时发展重要阶段的有关文献学理的变化,两者是统一的、一致的,从对王芗斋宗师拳学文献论述的研析中更能体现出王芗斋宗师拳学创立、发展的全过程和重大改革、进步、升华的具体内容与论证依据。
王芗斋宗师拳学发展的重要变革阶段共分四个过程,这从王芗斋宗师拳学的文献中的重点论述内容中得以证实,亦为王芗斋宗师拳学创立、发展、变革、进步的象征。
王芗斋宗师于1911年后开始著写《意拳正轨》,同期将所著的形意拳改称为“意拳”,对其所练之拳称谓的变化、授拳的变化、著论名称和内容的变化,是王芗斋宗师拳学发展、创拳过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分水岭。在以前是王芗斋宗师以形意拳为主、传拳、研艺的过程,为王芗斋宗师秉承郭云深先生所传形意拳学理、功法、以中国武术的形意拳作为其拳的主旨,在形意拳方面已达高层次造诣的修为为第一阶段。此阶段王芗斋宗师所练之拳并未脱离形意拳之范围。
于王芗斋宗师著《意拳正轨》,改称意拳为所创武术的称谓之后,并同时在传授意拳时于拳理、功法中多重意感、意念之修练,为其拳学发展、创拳的第二阶段,尤其在王芗斋宗师所著《意拳正轨》一书中,王芗斋宗师于形意拳的基础上以崭新的学理内容、功法内容,全面突出体现其拳学观创立变化之特点;如其内容(一)中的桩法换劲,首以“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夫桩法之学,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愚。”于(二)锻炼筋骨中有“气如火药,拳如弹,灵机微动鸟难飞。”“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另有“若能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手即是处。计谋精变化,动转用精神,心毒为上策,手狠方胜人。”而其文中亦有五行相克之说,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力、木力、水力、火力、土力”之说。于《意拳正轨》中不难看出王芗斋宗师在精神、意感、拳劲、刚柔并济的变化与对意、气、力,以及重桩功、重意念、重变化、忌身心用力的功法、拳理等,诸多区别于形意拳的拳义内念和功、理法则,已进入创立意拳的成熟时期。时《意拳正轨》一书原为王芗斋宗师于民国初在天津传艺时所著,李英昂先生整理,在1929年由王芗斋宗师补序,于商务印书馆印刷后问世,为王芗斋宗师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意拳的经典之著。故此阶段为王芗斋宗师拳学创拳发展第二阶段创立意拳、传授意拳,别于原来形意拳阶段过程的同步之作。
自20年代至30年代末王芗斋先生走遍大江南北,会各派武术名家数十人,互相较技、切磋、印证,广为交流,吸取诸家拳术之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拳艺造诣、境界已达更进一步的提高、发展的地步,从拳的功法和学理论上将中国原始拳术的简单、易行、实用的内容归纳为系统的整体,以养、练、用合一,神、形、意、气、力、声六法全面含括的“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声由内运、气贯全身”,区别于其拳学发展第一阶段“形意”为主的“形意拳”,又区别于重“意”含修为的“意拳”,而以“神、形、意、气、力、声”同修,并具崭新的拳学理论、功法、授徒、传艺,亦以诸法包容、自然松整之力养生、技击精髓为基础进行练用。
至1940年初王芗斋宗师于北平(现北京)《实报》公开发表声明,以武会友(前文有载),当时国内外来访的技击、武术名家均败于王芗斋先生手下。
1940年4月2日,北平《实报》刊载张璧先生《大成拳的命名》、何绍文先生《四存学会体育班》两篇文章,认为王芗斋先生所创拳学已臻大成之境界,推荐王芗斋先生所创拳名为“大成拳”。自此王芗斋宗师在其创拳的过程中已进入由“意拳”到“大成拳”的又一崭新的发展阶段。于1944年王芗斋宗师在北京中南海万字廊著写《大成拳论》(又名《拳道中枢》)问世,此阶段是王芗斋宗师创立大成拳的拳学发展、创拳第三阶段,王芗斋宗师拳学文献在同期的同步之作《大成拳论》是王芗斋宗师拳学发展历程进入创立大成拳第三阶段的历史时期中的标志性文献的同期拳学巨著,亦为以后参研大成拳的必读经典之作。
《大成拳论》的内容综王芗斋宗师拳学造诣、境界巅峰时期的综合特长、特点、内涵,以站桩、试力、试声、发力、自卫(技击、断手)等多种功、理和武德信条、拳学定义等明显区别于以往著述,更为全面、更高层次的学理内涵和功、理、心法内容而著论。《大成拳论》中尤在拳学(武术)定义上于“自志”一文中首先写到“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情感,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群,固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其论是以往任何拳论、拳谱、武术著述中从未有过如此全面、系统对“拳”和“武术”的高境界定义的全面、正确、科学之论述,是将拳学提高到与国家、民族、人生哲学、社会教育的高度而立论,亦明确指出拳学使命的具体内容和崭新的义理内含,即其拳学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情感,改造生理,发挥良能,神明体健,利国利群的角度来识、为。而“利国利群”更为突出王芗斋宗师对大成拳乃至中国武术的使命宗旨之定义,此论在拳界是史无前例的。《大成拳论》在武德德守方面亦有重要深层的高深拳学观之论,如“拳学一道,不仅锻炼肢体,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传统言,首重武德,其应遵守之信条,如尊亲、敬长、重师、尚友、信义、仁爱等,皆是也”,另有“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己从人之蓄志”等更为深层的拳学武德修为造诣之标准。而在其功法、拳理、心法之论中亦别于以往之著,而体现王芗斋宗师拳学观、拳学造诣、境界高深、精奥不同于以往的综合修为之处。故《大成拳论》和大成拳的创立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王芗斋宗师拳学体系和拳学文献论著的统一体,其标志着王芗斋宗师的拳学已达发展、创立的更高深的大成拳(第三阶段)的开始。
20世纪40年代初至1947年,王芗斋宗师已将武术定义为拳学的更高境界领域来研求、传授大成拳。故王芗斋宗师于1947年在北平(北京)太庙角亭成立“中国拳学研究会”,挂扁、传艺。实王芗斋宗师已于《大成拳论》中多处,以“拳学”之称论述大成拳拳学功、理而著文。故王芗斋宗师于1963年仙逝后,其众亲属、弟子、门人为王芗斋宗师在北京立墓,其碑文亦以“拳学大师王芗斋先生之墓”而文之。此即王芗斋宗师晚年已将大成拳之研,以科学、学术的拳学作为“拳学”来传承、研求,进入王芗斋宗师拳学的发展、创立,最为鼎盛的时期,将大成拳定位为拳学的高度来研求,是其拳学创立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总之,王芗斋宗师一生在中国武术、拳学的发展的历程中,在其拳学发展、创立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其拳学观理念、拳学功、理内容、拳学名称的确立和拳学的定义,每个过程中无不体现在王芗斋宗师当时同期的文献和论述内容之中。尤其在拳学重大的进程转化、革新、进步过程中,亦在其同时期的文献中必有更确切、具体的与其拳学发展变革极其相关的明确论述。故对王芗斋宗师拳学文献的精研、深解,其参学之指导性与所获之益是多方面的拳学综合性义理和具理实用的拳学要义精研、深悟之学,是研求王芗斋宗师拳学、习练大成拳的重中之重,万不能轻率地等闲而视之(有关王芗斋宗师拳学创立、发展的全部沿革详细过程,请参看《大成拳学》第一部中有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