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体情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咱们的校园

马良

校园的发展变化是学校发展变化的物证。人生易老,老年人容易怀旧。我写这篇短文也是出于怀旧心理。在60周年校庆之际,把我目睹校园60年的发展变化写成片断文字,同参加过校园建设的校友,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校友,回顾当时的校园与现在的校园,做个比较,会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我踏进校园时,校园建设刚刚起步。教学和学生居住区(校园北区)仅有一座体操馆、一幢学生宿舍楼和一座食堂——只是外壳,内部还没有完工。教职工生活区(校园南区)仅有一幢宿舍楼和一座食堂,也还是外壳,内部还没有完工,便已经启用。

此外,便是杂草丛生的黄土地。一条小河(清河)从原校门——现在的东南门外,不足十米的地方蜿蜒流过,河上是一座土木结构搭建的临时便桥,连接学校南北两区。教师职工上下班都要在桥上通过。河水清澈见底,水里有虾有鱼有蟹,很是诱人。师生们傍晚在河边休闲娱乐。令人遗憾的是,一到下雨天和春秋翻浆期,校园遍地泥泞,训练场地进不去,脚踩进去就陷进坑里,只得停止训练,影响教学正常进行。为了改变泥泞状况,师生们豪迈地喊着“愚公移山,改造地球”的口号,将铁道东侧三座“土山”人挑肩扛小车推,搬进了校园,垫了田径场和篮、排球场。后来,学校又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运来火山灰垫进了田径场。

1955年7月。校园区域没有下大雨,可是整个校园泡进了水里。水从哪里来的?钟师统院长要我和游泳教研室主任贾玉瑞去查看。我二人各拉一根木棍,在雨水中,沿着河岸,先向上游,然后又向下游查看。向西看到肖家河村西、北两面的雨水灌进河道。校园北面上地村方向高坡上的雨水既往河道里流,也向校园内流。然后向下游查看,校园东侧不远便是铁道,铁道桥涵洞狭小,水流不畅,河水又被铁道路基阻塞,被迫折返回来,灌进了校园。我俩汇报时,有人建议扒开路基放水。钟师统院长说铁道是国家交通命脉,宁可水淹校园,也不能扒路基。学院给北京市政府写报告,要求改造河道和铁路桥涵洞。为了阻挡校园北面的雨水流进校园,师生们从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北侧,挖了一条东西向宽约3米,长约1千米的防洪沟。

校园第二次被水淹是1963年7月间,校园区域也没下多大的雨,可是住在一层楼和平房的人们,一觉醒来鞋不见了,这才发现是洪水流进了屋里,校园又一次泡进了水里,造成了整个校园停电停水,饭也没法做,北京市用橡皮船给校园运送食品。这次校园被淹引起了北京市政府重视,派来工人们开挖河道,将河道南移,疏直、拓宽,河上修建了永久性的连接校园南北二区的桥。铁道桥南移,桥洞加宽,永远不会阻挡河水流过。从此彻底改变了校园被水淹的局面。

咱们的校园,经过几代北体人辛勤建设,已经与建校初期的校园有了巨大变化。现在是校园整洁,道路宽广,楼宇错落,场地平坦,树木参天,绿茵盖地,好似一座花园,令人自豪。这是北体人的骄傲!追求无止尽,卓越是目标。我相信下一个10年校庆,咱们的校园会变得更加美丽。

(作者1954年到中央体育学院工作,原任职于成人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