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梦六十年
59年前,也是这样的夏天,自江之南来的我,一路梦向北京。火车“隆隆”,薰风“簌簌”,寻梦者自难成眠。当我第一次站在中央体育学院的门前,我就知道,她已为一个壮志凌云的青年准备好了一切。
1954年,故园清河旁的这方热土,还是张白纸。百废待兴之时,全国各大体育院校纷纷响应中央号召,派出毕业生前往参与教学工作。当时同批来的人员共三方面,分别是北师大、中南体院和我们华东师院。此行大大充实了中央体育学院的师资队伍。与我一行的同学大概20多个人,有本科和专科的。到校后,相关负责人带我们先了解了情况,根据各自不同专业分配到了不同的教研室:田径、球类、体操,还有两位去了重竞技,即举重、拳击类。
一展抱负正当年
现在的家属区红19楼和20楼当初是个游泳池,这个游泳池的来历颇为曲折——是全校师生用人力一下一下地挖出来的,那时起名叫它“红色游泳池”。说老实话,在当年的大环境下,学生老师们上课是一方面,体力劳动是另一方面,像十三陵水库的修建就有当时师生们的参与。除了临时的劳动以外,教师还有定期的离开教学到乡间地头劳动。现在看来这样的下放也有一定的好处——改造思想,到艰苦的环境里去锻炼,再回来教学,会更有体会和干劲。
说起上课,助教本来是不能直接任课的,但是由于当时学校的情况和工作需要,只有少量的年轻教师由老教师带着上课,大部分人就直接进入课堂,站到了授课的第一线。因为当时和苏联的关系很好,所以有很多苏联专家亲临我们学校,比如体育理论的凯里舍,田径的赫鲁晓夫等,给一批从全国各体育专业部门考上来的研究生上课。学校里为了培养我们这批青年教师,也让我们去跟着听课,以汲取更加先进的体育思想。可见,学校对于年轻教师的培养是考虑得很全面的。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这些年轻教师的教学质量,1957年又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教师进修班,青年教师们在自身能力、教学经验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刚进学校那会儿,虽说思想比较单纯,就想着在教学上要好好学习别人,自己要好好钻研,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干得更好一些,但细想也不失为一个雄心抱负,要把国家赋予学校、学校赋予每个平凡教职工的小事做到最好。抱着这样的信念,持着这样的操守,就是圆梦的第一步了。
传道授业书华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业从孔孟,必先有“传正道,立壮志”之心。当时我们上课的条件不好,可是师生们的思想很过硬。那时候跟现在不能比,现在可以在室内授课,即使在室外,也可以(冬天)裹上大衣,三言两语一交代,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活动。而我们那个时候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事必躬亲。我记得那时候,零下17度室外上课,穿两件棉衣都能被风打得通透。有一个足球教师,在这样糟糕的天气下冷得没办法,就在绒衣里面裹上报纸防风御寒。所有的教师就是这样艰难地授课、示范,带头训练,最关键的还要去动员学生在那样的情况下不放松练习。
我上的有一堂课是掷手榴弹(上世纪50年代田径投掷的一个项目),当时器材都是由木头筐装的,每个筐可以装50枚手榴弹。上课前学生借好两筐器材,一节课90分钟,中间5分钟的课间,学生们从来都不休息,继续投。那时候,真是天寒地冻,手榴弹打在地上都是“梆梆”作响。手榴弹的构造是铁头木柄,到最后上完课一检查,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木头把儿都摔裂了。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学生都没放松训练。不只是学生和老师,那时候就连老院长钟师统也以身作则,亲临第一线来看课。他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都乐于接受。
当时思想并不太开放,教育也基本遵循填鸭式,学生直接照搬老师的指令与要求,对于学生的教育有一定的条条框框,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是,一股劲往一处使,教师和学生的目标高度一致,有信心、有决心地训练和生活,让一个人的梦变成一群人的梦,让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感觉希望更近了。不同的时代其实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各有利弊吧。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其时代特征,就比如那时的学生就与现在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那时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体育基础,但是在训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上,跟现在那些从小参加体校或培训班的学生是有很大差距的。上世纪50年代,少年体校在全国都是很少的。到了60年代刚见起色,又来了“文化大革命”,直到70年代这样的机构才又开始发展。可以说,当时的学生跟现在的学生比,底子是比较弱的,技术也没这么好,所以无论教学还是训练,当时的学生们都更刻苦、更自觉。他们除了自己对项目的喜爱,也想要练得一手本领,出去工作,为人民服务。
看着他们抱着对体育的喜爱走到这里,身为教师的我就忍不住想凭一己所长,帮他们走得更远,助他们书写更加华美的篇章。
风雨飘摇旗不倒
在圆梦的过程中,不是没有曲折和动荡,其实最常见、最频繁的就是这些挫折。从零开始的迷茫、“大跃进”的混乱、“文革”的禁锢,一次一次地横亘在前进的路上,但我们的体育梦想从没有动摇过。“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课停了,训练停了,征程断了。改不了现状,那我们就紧跟着形势换个思路接着为体育事业作贡献。大家对于体育的热情是没有变的。回头想想,当时的环境坑苦了一批人,但总有人站着,坚守着。
改革开放了,北体也换了人间。校园的环境美化可谓大大地进了一步。从场地来说,过去我们上课的时候,最初的田径场都是煤渣的,后来通过一些关系从东北弄来了红土,比煤渣又精了一步,现在都是塑胶跑道了。再看设备方面,过去我们的手榴弹就等于是土制的;投的标枪就是一根竹竿,按标枪的长度,搭配上自己的工厂生产的标枪头,自己买绳子缠在一起,而现在学生们用的枪都是标准枪,这就是太大的变化了;学生们有了标准器材,其练习更接近国际化和标准化,更接近于比赛。过去的铅球也是粗制的铁疙瘩,虽然重量上一样,但是体积和光滑度都不行。当时学校的场馆只有一个南体操馆,而现在学校的场馆林立。再看教师的宿舍楼,也是越建越好。
北京体育大学综合馆
现在在理论课上的进步就更是明显,都采用了电脑,一按就显示出来了。我们那个时候,就是在黑板上写,即使学生对你讲的不理解,那你也很难用图片等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给他们。现在的图片、影像就更加具体生动。你再看学校现在的综合训练馆,我去过两次,一看,真是太壮观了。练习的方法手段都是各种各样的,这都是过去没有的。哪儿像我们那时田径发展力量,有一副杠铃就感到很满足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国家和人民发展体育不动摇的结果。风浪再大,红旗不倒;前路再险,信念不灭。
看看现在,我总是不禁感慨。北体真是一个在60年间转变巨大的学校。从一个体育专业院校升为211的综合院校,这是很不容易的。虽然有坎坷、有荆棘,但是北体大正在一直努力朝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习总书记提出的圆中国梦,体育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没有体育事业,这个梦就有一些缺陷。
现在的学生,掌握知识的宽度和深度都比我们强,而且掌握知识的渠道也比我们的多得多,比较博学、知识广博。他们是新的奠基人,将来要依靠这一批人为北体大和社会作出贡献。祝他们更上一层楼,把这北体甲子的梦做下去!把这体育的梦做下去!把中国强国的梦做下去!
(作者1954年到中央体育学院工作,原田径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