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进展:从雅典到雅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古代奥运会

第一节 古代奥运会的产生、延续与衰落

古代奥运会起源于何时,传说不一,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古代奥运会起源于公元前776年,每4年在夏天召开一次。古代奥运会的产生和延续,与希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奴隶社会的希腊,战争连年不断,为了取胜,各个城邦都利用体育锻炼来培养身强力壮的战士,体育运动就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有组织的运动竞赛,为奥运会的产生和延续打下了基础。

据任海等人的考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但其渊源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古奥运会的产生和延续主要源于以下历史背景。

一、古代奥运会的产生和延续深受当时希腊自然环境的影响

古希腊自然环境与竞技运动的形成有着天然的联系。古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岸,扼欧、亚、非三洲交通的要冲。爱琴海属于古代希腊的东部,海中岛屿众多。希腊本土居于希腊地域的中央,东有爱琴海,西有爱奥尼亚海和亚德里亚海,因此希腊本土实际上是诸海环绕的半岛,只有北部与欧洲大陆相连。与古代东方文明的大河流域、沃野千里的特色相比,希腊则是以地小山多、海岸曲折、岛屿密布为其地理环境的特色。温和晴朗的地中海气候在这里表现得最为典型,既无欧陆冬季的严寒,更没有非洲夏日的酷热。海洋主宰了它的气候,她拥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海湾岛屿,这些星罗棋布的岛屿中有许多天然良港。这些自然条件为希腊人的海上交通、对外贸易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使古希腊成为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处,并因此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科学、文化、艺术和体育等领域里为人类做出了多方面的卓越贡献,成为西方文明的发祥地。这些自然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希腊民族的生活方式,陶了希腊民族的性格。温和舒适的气候,使希腊人以户外运动为乐趣,造就了希腊人喜欢户外体育活动的习惯和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与大海为伴的生活又养成希腊人心胸开阔、思变好动和敢于冒险、勇于竞争的性格;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促使古希腊人的自然观朝着重现实主义的价值观和重科学、重理性的方向发展。因此,古希腊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既钦佩畏惧又带有征服欲,且以征服欲占上风。可见,从历史的观点考察,竞技运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的方式之一,古希腊人性格中的征服欲因素是促成竞技运动广泛开展的原因之一。

二、古希腊人的宗教习俗是古奥运会产生和延续的另一原因

古希腊人信奉多神教,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与人是同形同性的。在人格化了的诸神身上,同人一样,有形体、会说话、爱打扮,具有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体现了更多的人的品格,诸如勇敢与懦弱、善良与残忍、宽容与嫉妒等等,在著名的荷马史诗中,人们能领略到这一点。神与人之区别在于,神们比人更有力量、更长寿、更美丽。在古希腊,宗教构成了城邦生活的一个部分,具有明显的世俗性质。如每年雅典城邦祭祀雅典娜女神,人们要连续举行几天的赛车、音乐、舞蹈与诗歌朗诵比赛和竞技等活动,显示了一幅雅典公民文化生活的画卷。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也是一种创作与表演的戏剧活动。雅典城邦每逢宗教节日,便由国家出资上演悲剧与喜剧,并发放“观剧津贴”以资助贫穷的公民能享受这一世俗的文化庆典。古希腊人认为宙斯是众神之首,所以对他格外崇敬,对他的祭祀也格外隆重,这促进了奥运会的产生。崔乐泉、孙葆丽等人的研究认为,古希腊的宗教习俗有助于古代奥运会的形成,古奥运会是一种泛希腊的宗教庆典,它与宗教习俗活动关系密切。

希腊人认为,奥林匹斯山是一个神的天国,其上居住着12位巨神,维护着天地间的秩序,宙斯是诸神之王,主宰人间天上的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他众神也都具有超人的权能、智慧和法术。人们只有同他们建立恰当的和善的关系,才有利于生存。于是,人们就用祭神的方式,顶礼膜拜,向神灵表示虔诚,祈求宙斯及诸神的保佑。在这个崇拜英雄和力量的尚武民族的审美观念中,超人的力量、协调的动作、惊人的速度、完善的技艺,还有发达的肌肉,都是人类最美好和崇尚的东西,自然也是奥林匹斯山诸神喜欢的。因此,在祭坛前向神灵献上技艺,展示自己的健与美,博取诸神的欢心,便成为最虔诚的宗教祭祀。

以竞技形式表示对神灵和英雄人物崇拜的宗教习俗,早在荷马时代就已经存在。荷马史诗曾记载了许多祭祀竞技,项目涉及战车赛、拳击、角力、赛跑、掷铁饼、投标枪、格斗、射箭,翻筋斗、球戏、游泳、跳水等。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竞技活动逐渐形成许多竞技赛会,主要的有奥林匹克、皮托、伊斯特摩斯和尼米亚四大祭神竞技会,另外还有专为妇女组织的赫拉竞技会。由于宙斯是希腊诸神之王,祭献宙斯的奥林匹亚竞技会发展成为整个希腊民族统一的祭祀竞技赛会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三、古希腊的奴隶制度是古代奥运会产生和延续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9~8世纪,希腊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城邦制的奴隶社会逐渐形成,建立了200多个奴隶制城邦,大小城邦都独立自主。希腊各城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两个最大的并具有代表性的城邦国家。当时的整个希腊没有统一的君主,城邦间的纷争不断。各种竞技运动赛会成为各城邦显示自己优越性的一种方式,受到各城邦的普遍重视。

斯巴达体育运动的兴起与奴隶制的联系非常密切,斯巴达是一个奴隶制的公社国家,其土地归奴隶主国家所有。居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斯巴达人(Sparta),为农业贵族,又称军事农业贵族,是外来的征服者。他们人数很少,总共不到3万人,都是斯巴达正式公民。原有居民希洛人(Hel-ots)因被征服都变为奴隶,将近30万人,无任何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此外,还有少数居住在边境地区的皮里阿西人(Prioeci),其名义上算自由民,实际上除了可以从事奴隶制工商业劳动外,也无任何政治权利。在斯巴达这个少数寡头贵族专政的国家里,斯巴达人对希洛人进行着非常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奴隶频繁起义。为了对付奴隶的反抗和暴动,全体斯巴达人无一例外都被编入军队。这种社会状况,决定了斯巴达教育注重军事体育的特点,军事体育的发展为古代奥运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奴隶制的确立和巩固,希腊经济迅速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初期的商品经济,要求打破城邦界限,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这就为各城邦共同的社会活动包括祭祀庆典、竞技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古希腊的城邦奴隶制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古希腊奴隶制的自由民阶层由奴隶主贵族、工商业奴隶主、小农和手工业者组成,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相对平等的权利,使他们在竞技运动中取得相应的平等资格,因而有可能在竞技比赛中进行公平竞争,充分地层现自我,使竞技赛会成为他们显示传统观念、生活习俗和竞争能力的场合。在古希腊,人们崇尚体育运动,所以几乎每个希腊的自由公民都到“练身场”去进行训练,如果身体能力欠缺很可能被归入低微出身者的行列,有的甚至沦为奴隶。因此,古希腊的奴隶制度成为奥运会产生和延续的又一个重要动因。

四、战争频繁是古代奥运会产生和延续的又一动因

在古希腊,大小城邦之间经常发动规模不等的战争。古希腊人民厌恶连年不断的城邦战争,渴望和平,希望在奥运会举办期间,以神的名义实行休战,以达到减少战争,摆脱灾难的目的。古希腊数百个各自独立的城邦,从未牢固地团结在一个统一的政治体系中,城邦之间经常兵戎相见,战争频繁。因此,战争对古希腊人的生活有很刁的影响,战争要求希腊人具有强悍的体格和敏捷的行动能力,古希腊城邦采用各种方法培养符合战争需要的人,希腊人的尚武精神使他们把体育锻炼当作头等大事。尽管各城邦体育制度各有不同,但准备战争却是共同的目的。

在古代希腊为了能得到身体强壮的士兵,赢得战争的胜利,希腊诸邦国家都建有专供人们进行锻炼的练身场,练身场一度成为古希腊诸城邦的标志之一。古希腊的练身场,通常是一大块长方形的场地,场地四周建有回廊。练身场上有跑道,跑道四周有看台,练身场没有屋顶,竞技练习都在露天进行,古代希腊人认为晒太阳是健康的标志,白皮肤则意味着身体不健壮。在古希腊进练身场,也是公民的一种荣誉。古希腊进行如此严格而残酷的体育锻炼完全是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由此可见,奥运会是在战争背景和祭礼形式中产生的,但它又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美好愿望,这种互相矛盾又互相制约的关系,使奥运会产生并延续下去。

五、斯巴达、雅典的教育制度推动了古代奥运会的产生和延续

斯巴达教育制度萌芽于公元前12世纪,形成于公元前9世纪。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要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也就是对奴隶残酷暴虐,对氏族贵族服贴恭顺,能死心塌地为维护军事农业贵族的利益而效力的人。作为一个武士,首要条件是身强力壮。因此,斯巴达的儿童一出世,就受到严格挑选,只有被认为体质合乎健壮标准的,才准许留下来;身体虚弱的,便弃之荒野,任其死去。斯巴达的儿童属于整个国家,母亲只对7岁前的孩子有养育的职责。

男孩从7岁到18岁,住在国家教育场所,过兵营生活。在这10年中,要使他们接受单调的军事体育训练,强制的政治道德灌输和严酷的身心磨练,以求形成勇敢、坚韧、顺从和爱国的品格。

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为“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此外,骑马、游泳、作战游戏、击剑和唱战歌,也是未来军人必须学习的。年满18岁的青年,要转到高一级的青年军事训练团(Ephebia)。进入之前,首先得多次遭受鞭挞,以考验其勇敢性和培养其忍耐力。年满20岁的青年,要开往国家边境沿线驻扎,开始实战训练。这一阶段也需要10年的时间,直到年满30岁,通过一定仪式,才能获得完全的公民(epheb)身份,成为一个正式的合格的军人。全部教育历程到此正式结束。

雅典教育更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尽管这两种教育体系有很大不同,体育在其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雅典教育体系中,上体操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操学校中,更注意奴隶主的道德教育,奴隶主国家的官吏或最受敬仰、很有声望的公民,常到学校与学生进行各种谈话,或主持如体操演习等重要活动。总之,在古希腊教育体系中,一个人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壮程度是他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六、古希腊人的审美观是古代奥运会得以产生和延续的原因之一

在古希腊人的审美观中,人体被认为是最美的,我们可以看到裸体在西方艺术中是个永恒的主题,人们光明正大地去赞美它。希腊雕塑作品中的这些精典之多可以说明这一点,《掷铁饼者》、《维纳斯》等都是裸体艺术的典范。通常雕塑家关注的是人物外在形象是否健美,试图通过对美的形体的描绘表现出人物的内在意韵之美。即或是取自宗教题材的神像雕刻,雕刻家仍然追求外在形体之美。在古希腊,敬神最好的公式就是让神欣赏最美的人体。雅典挑选最美的老人在雅典娜庆祝大会上执对杖,伊利斯则挑选最美的男人向本郡女神敬献祭品。在希腊人观念中,美的心灵是寄托于美的肉体之中,健美的身躯应当包容着智慧、善良、美德,这种万物一体的观念是希腊精神中较为典型的特性。

人们普遍追求身体健美,甚至把它看作人生的主要目的,因为这是美。健身房、练身场到处都有,教官们教导年轻人听从他的指导,能达到“将来一定会胸部饱满,皮肤白晰,肩膀宽阔,大腿粗壮,在练身场上成为体格俊美、生气勃勃的青年”。古奥林匹亚运动会参加者都是裸体的。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诸神并不是一些枯燥泛味的道德偶像,而是一大群相貌俊美,体魄健壮的有血有肉的神灵。诸神在精神或道德方面并没有超人之处,只是在肉体上比人更强壮、更健美,而且能够长生不死。这些极具感性色彩的神成为希腊人的生活理想。对人的自然形体之美的崇拜使希腊出现了特有的运动形式裸体竞技。希腊人为了取悦宙斯每4年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的奥林匹克附近举行一次竞技会,参赛的每个运动员均须裸体出场。人们丝毫不以裸体为耻,相反倒是以拥有一副矫健的体魄而感到无上的荣耀。这就使得奥林匹克竞技会成为力与美的展示,得胜归来的运动员被当成英雄加以崇拜,所有这些都为古代奥运会的延续打下了基础。

古奥运会每4年一届,从公元前776年有文字纪录的第1届奥运会到公元393年,共举办了293届,历时1169年,经过了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几个阶段。

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结束。公元前5世纪末,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古奥运会由兴到衰。这次战争长达27年,希腊城邦元气大伤,经济逐渐萧条,社会风气开始衰败。此后,希腊人对维护城邦荣誉以及追求身体健美的热情日渐淡漠。运动竞技逐渐失去其原来的意义,而成为人们追求财富的手段,人们对奥运会的兴趣日趋下降。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征服希腊。这时奥运会虽然仍按期举行,但其规模以及人们对它的热情程度已远不如往昔。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征服了希腊,希腊变成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古奥运会更进一步衰落,奥运会成为罗马奴隶主贵族消遣取乐的“观赏会”。公元前1世纪,罗马统治者苏拉和尼禄曾先后破坏奥运会传统,篡改比赛规则,这时的奥运会已面目全非。公元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立基督教为国教,下令关闭一切异教活动场所,从此,历时1千多年的古代奥运会便随古代奴隶制的衰亡而销声匿迹。

古奥运会是人类体育文化宝库的一颗明珠,它的活动内容、形式、传统与精神体系,对世界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七、古代奥运会的衰落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奴隶社会进入了鼎盛期,但随后不久,内部战争分歧,社会矛盾加剧。公元前5世纪末,爆发的泼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奴隶制开始走向衰败,也是古代奥运会由兴到衰的转折点。战争使经济萧条,社会风气低下,运动竞技失去了原来的意义,逐渐成为人们追求财富的手段,运动会上出现了营私舞弊、损人利己的不良倾向,奥运会的崇高理想受到扭曲。

公元前2世纪,罗马征服了希腊,闻名于世的古代奥运会走向全面衰落。公元4世纪末,统治了希腊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立基督教为国教,因此把祭祀宙斯神的古代奥运会当作是异教活动。为了维护罗马对希腊的统治,为了巩固基督教的地位,公元394年,狄奥多西一世下令终止了古代奥运会。举办了293届,历时1169年的古代奥运会从此消失了。

第二节 古代奥运会的竞赛项目

最初的奥运会比赛是在奥林匹亚村的阿尔齐斯神域内进行的,后来在神域的东北角修建了一块长方形运动场,周围有依天然地形修成的看台。运动场跑道宽32米,长为192米,每次可供20名选手同时比赛,起跑线用石条铺成,上面刻有两道平行的小槽,供运动员起跑时使用。古代奥运会初创时,竞赛项目只有一项短跑,后来随着影响的扩大,古代奥运会的规模也不断的扩大,竞赛项目不断增加。从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的竞赛项目来看,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古代奥运会设有赛跑、拳击、摔跤、混斗、五项竞技、跳远、掷铁饼、掷标枪、赛马等项目。

赛跑

这是古代奥运会设置最早、普及最广泛的项目。赛跑从来都是希腊人最喜爱、最重视的项目,比较流行而又相对固定的项目有短跑、往返跑、长距离跑和武装赛跑。其他运动项目也都离不开这一基本训练。2500年前古希腊的一处山岩上就一刻下了这样的警句:“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这几句名言反映了古希腊人对赛跑的运动价值的深刻理解。

短跑

这是奥林匹克竞技会最早的项目,也是第1~13届唯一的比赛项目。最初举行的地点是在阿尔提斯神域内,跑距是从宙斯神殿到珀罗普斯墓之间的一条大道,全长约192.25米。后来,神域东北角上修建了专门的赛跑场,比赛便移到跑场进行,跑道的长度仍与从前一样。

比赛分为预赛和决赛。开始,先由4人一组开始预选赛,分组、道次用抽签的办法决定。每组竞技者经2~3次试跑后,静立起跑线上等待起跑信号。决赛时则由8名选手编为一组一次进行,优胜者就是短跑比赛的冠军。赛跑时,除裁判站在离终点线三分之一的地方外,还有一个祭司手持火炬站立在跑道旁。决赛一结束,祭司便点燃火炬向优胜者祝福。

第一个短跑冠军是埃利斯的科罗伊波斯(Coroibos),据说这个飞毛腿是一个厨师。人们在奥林匹亚没有见到他的纪念像,历史学家后来在埃利斯发现了他的坟墓。

竞技会规定:凡参加短跑的运动员,不仅可以参加往返跑,而且还可以参加武装赛跑。如果一个短跑运动员分别在短跑、往返跑和武装赛跑3项竞赛中都获得优胜,他就可以得到“三重胜者”的称号,第一个获得这个荣誉的是珀列尼(Pellene)的法纳斯(Phanas),他在公元前512年的第67届竞技会上夺得了3顶桂冠。

在古代奥运会历史的相当一段时期内,短跑优胜者中不少人都来自克罗顿城邦。克罗顿人在赛跑场上获得的成绩,曾令希腊其他城邦的人羡慕不已。历史学家们曾对他们的历史作了专门的研究。原来,克罗顿人在公元前706年建国后,城邦政府对大多数公民都进行了长期、严格的军事训练,并且经常组织运动竞赛。从公元前588年到公元前480年,是克罗顿人竞技的极盛时期,长期艰苦的训练决定了他们在奥林匹克竞技会许多项目中的领先地位。尤其是在赛跑场上,他们几乎击败了自己的全部对手,常常囊括全部冠军。克罗顿因此而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在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健康来自克罗顿。”

往返跑

公元前724年第14届奥林匹克竞技会上新增加了这一项目。一般人都把往返跑当作古代奥运会上的中距离跑看待。往返跑的长度是两个跑道长度,约为384.5米。因为赛跑时要从终点线折回,所以叫作往返跑。在终点线折回的地方,每个道次都设置一个转向石柱,竞技者按照规定,从左侧绕过石柱,再返身往回跑。由于必须绕过石柱,因此跑的实际长度较两个跑道长度还要长些,技术要求也要高一些。不过,比起长距离跑来,它不那么需要耐久力。在留下了姓名的优胜者中,皮萨(Pisa)的许佩诺斯(Hypenos)是获得这一项目冠军的第一人。

长距离跑

公元前720年第15届奥林匹克竞技会上新增加了这一项目,即在跑道上做多次的往返跑,距离是24个跑道长,约为4614米。在长距离跑的跑道终点只设一根转向石柱,故跑外圈要比跑里圈距离长,但当时这个规定仍然为竞技者所接受,这大概与抽签决定跑道道次有关。古希腊人认为,抽签的结果表达了神的意志,对神的意志理应绝对服从。

起跑的姿势为站立式,竞技者两脚前后分立,站立在起跑线的条石槽沟上,两脚尖分别放入沟内,身体前倾,传令官一声令下,便向前冲出。

在古代奥运会长跑史上,最受人尊敬的长跑优胜者是斯巴达的拉达斯(Ladas)。在阿尔提斯神域的纪念像上镌刻着这样的碑文:“拉达斯,他跑起来有如鹿奔鸟飞一般轻盈,像魔鬼一般神速。他的敏捷、灵巧无法形容。”在第85届竞技会上获得往返跑冠军之后,这位优秀的竞技者终因劳累过度而倒毙在比赛场上。他的死使杰出的雕塑家米隆(Myron)受到极大的震动,于是在奥林匹亚为这位英雄塑起了纪念像。后来,不知是出于对拉达斯本人的崇敬,还是由于对米隆作品的欣赏,罗马帝国的一位将军把这尊塑像迁到了罗马。

武装赛跑

在公元前520年第65届奥林匹克竞技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相传它起源于埃利斯人对阿卡迪亚人的战争,战争一直进行到一次竞技会举行之前,最后埃利斯终于在竞技会举行的月份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埃利斯战士急于向同胞报捷,身着戎装跑到了赛场里。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便把武装赛跑列入了竞赛项目中。这只是传说,因为有“神圣休战”的规定,不太可能在竞技会期间取得战争的胜利。但这个传说反映出体育发展受到战争的影响和推动。自第65届奥林匹克竞技会以后,各城邦的竞技会也增加了武装赛跑这个项目。

竞技者初期都身着铠甲,头戴盔帽,腿裹护胫,左手执圆形盾牌。同投掷时的铁饼一样,盾牌只在比赛场上才发给竞技者。竞技者只进行一次往返跑,但全身披挂,负担很重,因而少年不得参加这个项目。武装赛跑的起跑姿势采用跪姿。这个姿势十分别扭:起跑者两膝微屈,左臂向前下伸,指头触地支撑上体重量。采用这种姿势起跑,身体重心失去平衡,很不科学。至今人们一直不明白当时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起跑姿势。

武装赛跑最早的优胜者是达马瑞图斯,曾一连2次获得这个项目的第一名。另外,罗得岛的莱昂尼达斯(Leonidas)连续4次获得短跑、往返跑和武装赛跑冠军。在第205~207届竞技会上,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竞技者连续3次获得优胜。

拳击

拳击比赛早在公元前900年就已经在古希腊开展了,但直到公元前688年第23届奥林匹克竞技会上才被列为比赛项目。竞技会上的拳击比赛并无专门的场地,只要有空旷的平地即可进行。比赛时不分局数,运动员也不需要按体重分级。比赛时仅允许用拳头或手掌击打对方。比赛中,双方如果都不愿意弃权,就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其中一方被打倒在地昏迷过去,或者举起右手表示认输为止。因此,每届竞技会拳击比赛的时间都最长,甚至有持续两天才见胜负的情况。由于比赛不按体重分级,所以拳击赛场上的优胜者几乎皆为身高体重的运动员。阿尔提斯神域所树立的拳击优胜者塑像中,很难找到一个身材矮小的。

拳击运动不仅要求竞技者具有良好的体力,而且要求具有很高的技巧。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开展拳击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勇敢、强壮的战士。但是,在古代奥运会的拳击比赛中,却没有斯巴达人参加,原因是这项比赛不以平局为结果,必须有一方承认失败才终止,而斯巴达人是不肯认输的,他们不愿使自己陷于有可能不得不被迫认输的尴尬境地。但斯巴达从军事斗争的巨大价值出发,在自己的城邦内仍然开展这项运动。

后来,创造出拳击这种运动形式的拉科尼亚人,自己也把拳击和摔跤从竞技项目中废除了。原因是从教育角度来看,使这些项目没有多少意义。特别是在比赛场上故意输给对手的情况屡见不鲜,使这些项目的竞技色彩越来越淡薄了。

摔跤

摔跤是古希腊人十分喜爱的运动项目,他们称其为帕列(pale,原为青少年练习摔跤时的大竞技场的简称),并将其视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运动形式。摔跤最迟在公元前708年的第18届奥林匹克竞技会上即被列为竞技项目。

在练习和比赛之前,运动员都要在身上涂一层橄榄油,以滋润皮肤,防止晒伤。比赛结束以后,运动员一般用金属或骨制刮刀除去满身的沙粒和尘土。古代雕塑家利西波斯(Lysippus)留下的《刮汗污的运动员》塑像就反映了这种情况。竞技者在赛前采用抽签的办法决定分组。如果参加者是单数,竞技者中必然有一人直接进入下一轮比赛。把这样的轮空者叫作“艾菲德尔”(Afea-dle),意即“幸运者”。不过,这种“幸运者”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幸的,因为人们认为这样的优胜者比不上那些通过全部比赛而成为冠军的人,他们的名单只能记入另册——“幸运胜利者”的名单,不得归入正式的摔跤优胜者之列。

摔跤比赛分为立姿和卧姿两类:立姿比赛时,竞技者只要将对手摔倒在地即为胜利。这种摔跤方式,要求竞技者具有较大的爆发力和善于使用各种技巧,有两种方法是很常用的:一是将对方的身体转过来,用臂部顶住,然后猛力一弹将其摔翻在地,而另一种是将对手高高举起摔在地上;卧姿摔跤,是让竞赛双方在人为的泥泞地上进行比赛。由于泥浆沾满皮肤,很难互相抓住,增加了取胜的难度。在比赛过程中,如果一方被摔倒3次,便被判失败。在具体动作规则上,规定只要肩、胸、膝等部位触及地面而无需整个身体都倒下,即被判为失败。因此,在奥林匹克竞技会的摔跤比赛中,从未有过不分胜负的情况。

在古代奥运会的摔跤史上,有一些小个子因技术出众,也夺得过这项比赛的优胜。公元前388年的第98届竞技会上,来自埃利斯的小个子选手阿里斯托德莫斯(Aristodemos)就夺得了摔跤比赛的冠军,他在其他一些竞技会上也击败过不少身材比他高大得多的对手。最著名的摔跤运动员还有斯巴达的希波斯特涅斯(Hipposthenes),他在公元前632年的第37届竞技会上获得了首次举行的少年摔跤冠军,后来在第39~43届竞技会上又5次夺得这个项目的冠军。

五项竞技

起源于斯巴达城邦,斯巴达人利用这项运动来训练士兵,使他们在灵巧、准确、耐力和速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它一出现,便立即受到各城邦的重视,因而在公元前708年第18届古代奥运会上成为一个重要的竞赛项目。它包括短跑、跳远、掷铁饼、掷标枪和摔跤,其中短跑和摔跤既是五项竞技的内容,又是单项比赛。由于五项竞技的竞争十分激烈,所以在比赛中设置3名裁判员。

在比赛中,五项竞技的各项运动按下列次序进行:短跑——跳远——掷铁饼——投标枪——摔跤。关于五项竞技的成绩评定,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认为:如果获得了五项竞技中3个项目的第一名,也就获得了五项竞技比赛的冠军;如果没有一名竞技者能取得这样突出的成绩,那么只要能够获得一个单项优胜并取得较多的第二名,也可能获得五项竞技的冠军称号。

混斗

这是由摔跤和拳击混合而成的一个竞技项目。在公元前648年第33届古代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但比赛规则一直到200年以后的第83届才被制定出来,制定者是该届混斗冠军罗得岛的多里欧斯。

进行混斗比赛时,竞技者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是进攻的武器。它不象摔跤那样只需将对手摔倒即可获胜,而是可以用各种动作和方法打击对手,直至对手丧失抵抗力或承认失败。比赛中通常使用的方法有绊脚、拉脚、抓鼻、揪耳、折手指和手腕关节、卡脖子、踢腿等。混斗比赛设裁判员一人,裁判员手持棍棒,负责监督竞技双方是否有犯规行为,一旦发现一方犯规,便用棍棒进行教训。如果选手在摔跤和混斗两个项目中都能获胜,便会赢得“卓越的竞技者”的光荣称号。在古代奥运会历史上,获得过这种荣誉称号的人一共只有7位。

跳远

这是五项竞技之一。比赛中,竞技者仅用一块石板或插在地面的标枪作为起跳标志,助跑距离也很短,同现代跳高时的助跑长度差不多。跳远用的沙坑叫作“斯卡玛”(Skamma),坑长约15米,填满细沙,坑面用木尺刮平,以便留下清晰的足迹。这种斯卡玛比现代跳远用的沙坑大,因为还兼作摔跤场之用。

跳远比赛是在笛声伴奏下进行的,据说这样可以激发起竞技者的情绪。跳远分为立定跳和助跑跳两种:助跑跳较具特点,比赛时,运动员手握腰形或半圆形重物做助跑起跳。这些重物的形状很像现代体育锻炼中使用的哑铃,既有金属制的、也有石制的,约重1.48~4.63公斤。这些重物除跳远时使用外,平时也作为体操练习用具——现代哑铃可能就是由它们发展而来的。据古代作家所述,手握一定重量的重物既可增加跳远时的距离,又有助于竞技者在落地时保持身体平衡。

跳远的成绩不是用皮尺而是用线绳来测量。竞技者每跳完一次后,即要在地上划一条线,并同时在斯卡玛的边上用木桩作为标记。当每个竞技者跳完3次后,才决定看谁跳得最远。在评定成绩的时候,不仅要看每个竞技者跳跃的远近,而且还要看竞技者跳跃时姿态是否优美,只有两者兼备的竞技者才能获得跳远项目的优胜。还有一条简单的规定,倘若竞技者在落地时由于控制不住重心而后退,则作为失败论处,不予测量成绩。

在五项竞技跳远比赛的历史上,较为著名的运动员是斯巴达人喀奥尼斯(Chionis),他在公元前664年第29届竞技会上,以22奥林匹克尺的成绩荣获冠军。把这个成绩换算成现代长度单位,大约为7.05米。

掷铁饼

这是五项竞技之一。投掷用的饼最初是用琢磨成扁圆形的石头,以后改用金属制造,才有了“铁饼”这个名称。这个转变大约完成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

由于各城邦竞技会对铁饼的直径、重量未作统一规定,因此,在奥林匹克竞技会五项竞技铁饼比赛中使用的铁饼并不是统一的。竞技者事先在手上沾满沙子或泥土,以免投掷时铁饼从手中滑脱。投掷时持饼臂前后摆动,摆至额头处时,用另一只手护住铁饼,摆动几次后借惯性将铁饼掷出。掷的方法有一步法和三步法两种:一步法与现代的掷法颇相似,竞技者两脚分开,站在限制线后一步远的地方,持饼手摆动数次后,左脚向前跨进一步奋力掷出铁饼;三步法是竞技者两脚并拢,直立限制线后边,双手将铁饼举在头上,然后以左——右——左的顺序向前跨步,将铁饼掷出。与现代铁饼比赛一样,并不是在每次投掷之后都测量投掷距离,而是在铁饼落下的地方作出记号。如第二次投掷的距离超过第一次,就把记号移前。作记号的方法有:在沙地上划线;在落点处插箭或木钉;在落点处放石头。

由于当时铁饼的规格很不一致,因而竞技者的成绩已无法同现代成绩相比较。根据记载,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竞技者曾将铁饼掷过了阿尔菲奥斯河——今天的这条河流在干涸时有50多米宽。为了感谢神的庇护,有些五项竞技的优胜者把所用的铁饼供奉在神像前。他们在铁饼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各种图案,有的还刻上跳远或投掷标枪时的英姿。

掷标枪

这是五项竞技之一。使用的标枪是一种直木矛,通常用松木或橄榄枝制成。长度约相当于一般男子的身高(约1.73米),粗细与食指大致相同。矛尖初时为锋利的石头,以后才换成不同类型的金属制枪尖。一般标枪中部靠前方的地方用细皮条缠绕,皮条尾端结成一个圈,投掷时无名指或无名指和中指一起套入其中。古希腊人认为,这样做既有助于标枪在飞行中沿轴向旋转以保持方向准确,又可充分利用食指和中指的助力,使标枪飞得更远。古代奥运会的比赛分投远和掷准两种,对竞技者不限定助跑的距离和投掷的姿势。掷远时,标枪上需放置一个无锋刃的金属矛头,用以增加力量并保持平衡;掷准时,则改用一个有锋刃的金属矛头,以投中目标的多少来确定最后的优胜者。

赛车

公元前680年第25届奥林匹克竞技会首次列为竞技项目。由于比赛规模宏大,设备豪华,加之惊险场面层出不穷,所以希腊人十分喜爱。

赛车在竞技场里举行,起点设标志柱,终点设转向柱,以一个来回为一圈。所用赛车初为战车,后改为竞技专用车。比赛都为四马拉车赛,以后陆续增加了二马拉车赛和幼马拉车赛。公元前500年第70届时还增加了骡子拉车赛,但不久又取消了。马车比赛时场面十分激烈,竞技者赤身手扬长鞭,拼命催马向前。赛车到转向柱处要突然调转,如驾驶技术欠佳,不是车轮撞着转向柱翻车,就是竞技者被前冲力摔出车外。所以,赛车一旦驶向转向柱,号手即吹起号来,这一方面是提醒驭者注意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些冒险驱车前进的勇士们表示欢迎和鼓励。

据古希腊诗人品达罗斯的诗中记载,在竞技会赛车极盛时期,仅一个赛组就有40辆赛车从起跑线出发。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大,但足见当时赛车的规模。凡是参加赛车的马匹都经过仔细挑选和精心训练,其耐久力和速度远在实用战车马匹之上。各种赛车的竞程各不相同,四马拉车的竞程是12圈(约为14公里),二马拉车和四匹幼马拉车的竞程是8圈,二匹幼马拉的车是3圈。

赛车竞技如果连续两次获得优胜者尤其受人尊敬,斯巴达的厄瓦戈拉斯(Euagoras)和后来从雅典亡命外逃的喀蒙(Kimon)都曾荣获过四马拉车赛的这种荣誉。一般情况下,驾车人均为雇佣或由奴隶担当,马主人或车主不亲自参加比赛。如果主人的马车获得了桂冠,那么雇来的驾车人有时可能得到主人一点菲薄的赏赐——一条羊毛织的头巾。

赛马

公元前648年第33届奥林匹克竞技会开始列为竞技项目,当时称作“奥杯匹克大赛马”。到公元前496年第71届时又增加了牡马赛一项。

最初赛马项目没有专用的赛马场,比赛都是在竞技场的跑道上紧接在双轮马车比赛之后进行,骑手骑马沿跑道绕过转向柱折回往返数次,一般常用距离为4个跑道长度,约770米。出发时以抽签排列顺序,一字形排开,当前面横牵的绳索放下时,骑者立即向前奔驰。终点设有裁判员席,按竞技者跑完全程的先后次序确定胜负。随着参加者的不断增加,竞技会设置了豪华的专用赛马场。赛马场位于奥林匹亚南边,与阿尔菲奥斯河北侧平行。据德国考古学家考证,其长度约为半英里(800米左右),起跑线设在靠近赛跑场的一端。

赛马竞技与其他比赛不同,由于竞赛时马上无鞍、无脚蹬,全凭骑手乘着裸马进行角逐,颇具危险性,因此,与赛车一样,骑手均为雇佣或由奴隶担当,马主人不亲自参加比赛。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48年马其顿国王菲利普(Philip)派了赛马和赛车参加第108届竞技会,比赛中他的马获得了优胜,为纪念这一胜利,菲利普曾发行了四方银币。与赛车同样,获得桂冠的骑手只能得到一条羊毛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