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业务模型再造是中粮转型的重点(2)
受到抵制的局面,作为“老外贸”的周明臣又怎能没有提前预料到呢?周明臣说:隔行如隔山,中粮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是做进出口贸易的公司,现在要转向搞生产加工、搞产业链,公司内有很多人想不通很正常,其实即便是在中粮领导班子内部,也不是一开始就意见一致的,也有分歧和争议。但周并不怕,他有自己的“杀手锏”,那就是反复的沟通和思想碰撞。
明晰的实业化战略
中粮的实业化,大致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高档次、高起点;二是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中粮发展了自己的主营业务,兴办实业的主要形式是控股或独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三是引进外资,控股经营,充分利用了与外商合资经营的优势;四是突出重点,形成系列,紧紧围绕粮油食品的老本行不断扎实地向外延伸和辐射。
中粮“撒胡椒面”阶段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很多实业项目的投资都不大,由于中粮以外贸擅长,人才也多是外贸型人才,缺乏搞实业的人才,企业治理结构并不规范,缺乏规范的董事会。周明臣2003年对《东方企业家》杂志回忆说,那时候的投资基本上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多数都已不在了,清起账来,账还有,但是人早不知道去哪了,项目也没有了。
而中粮集团公关部总经理李明华则对这家杂志说,中粮走的弯路是必须交的学费,当时实业投资对搞贸易出身的中粮毕竟是新课题,不可能一开始就熟练。因为,当初中粮唯一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不敢进行“短借长投”,财力有限,所以中粮在众多合资项目中只能是小股东,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学习,派驻人员,或者在合作项目中为出口服务等。
中粮这种“撒胡椒面”的阶段一直持续到1997年。虽然弯路没少走,但难能可贵的是,中粮毕竟开始了“走出去”的尝试努力。自1989年到1995年间,金帝巧克力、鹏泰面粉、福临门等合资项目先后启动,为以后中粮在商界的巨大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中粮真正的实业化战略是从1994年开始的。这一年已经是中国申请复关的第8个年头。11月28日,中国政府提出在1994年底前结束中国复关实质性谈判的时限,超过这一时限,中国不再做新的实质性出价,不再主动提出同各缔约方举行双边磋商。12月20日,中国复关受阻。中国宣布既然不能享受权利也就不会履行义务,中国要按自己的节奏走自己的路。12月22日,在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不欢而散,美方谈判代表李森智不辞而别。12月31日,美国公布了对一份总价值约28亿美元的中国商品的制裁清单。数小时后,中国也公布了一份反制裁清单。一场贸易大战开始上演。而作为中国贸易脊梁的中粮,无法不感受到“浮萍”的随浪飘动。
从1994年起,中粮迅速建立并实施了系列化投资和系统性管理的实业投资格局,从粮食油脂加工到农副产品种植养殖,从工业食品加工到酒、饮料生产,从仓储运输到包装物料生产,从地产投资到酒店经营,先后打造了包括“长城”葡萄酒、“福临门”食用油、“金帝”巧克力等在内的一大批知名品牌。
与此同时,中粮的实业化战略也逐年地清晰和系统起来。1995年8月15日,中粮召开首届实业工作会议,确立了中粮要以实业为重要基础、建立“八大系列”的战略,被周明臣称作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1996年,中粮正式确立了实业发展战略。1998年,中粮召开第二次实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实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制订并细化了中粮实业发展的方向和战略。
通过1992年到1997年五年多的大变革,中粮改变了过去沿袭了几十年的单一外贸代理的经营模式,在食品加工领域建立了比较扎实的产业链,为公司赢得了新的生存空间。也正是这样,中粮才得以在以后的发展中做大做强了自己的产业业务,比如,在食用油方面,中粮年榨油能力430万吨,占全国五分之一,名列全国第一;年精炼油能力140万吨,占全国四分之一,全国第一;豆粕全国市场占有率15%,列位第一;“福临门”小包装油市场占有率20%,列全国第二。再比如长城葡萄酒,产品覆盖全国70%的地级以上城市,全汁干型葡萄酒市场占有率接近40%,全国第一。值得一提的是,长城葡萄酒是唯一出口到法国、英国、比利时这些欧盟国家的中国葡萄酒,也难怪周明臣得意地说:“尽管出口量还不是很大,但意义非同寻常,人家可是葡萄酒的‘老祖宗’。我到欧洲,看到金发碧眼的消费者在超市买长城葡萄酒,我感到很自豪啊。”还有“金帝”巧克力,市场占有率12%,列全国第二位,列国产品牌第一位。可口可乐方面,中粮控6家可口可乐装瓶厂,并负责13个省区的市场,另外参股11家可口可乐装瓶厂。啤酒麦芽,市场占有率12.5%,全国第一。而面粉,年生产能力100万吨,全国第一;其中,高档面粉生产总量20万吨,市场占有率10%。中粮的产业链条初具规模。
中粮的实业化,大致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高档次、高起点;二是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中粮发展了自己的主营业务,兴办实业的主要形式是控股或独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三是引进外资,控股经营,充分利用了与外商合资经营的优势;四是突出重点,形成系列,紧紧围绕粮油食品的老本行不断扎实地向外延伸和辐射。
在1994年这一年,硬汉子周明臣也不由自主地流泪了:中粮凭借快速发展和实力大增而第一次进入《财富》全球500强名单。当周获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不禁潸然泪下。一时的激动之后,周又立即恢复了他固有的冷静和沉着,他对还处在兴奋中的中粮员工们告诫说:“论规模,我们才120亿美元,而500强中的很多国际大企业都已经是上千亿美元规模;论管理水平,我们还是粗放型的,甚至有时候还在‘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再说我们的创新能力,无论是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还是业务创新,以及我们的盈利能力,都没法与这些国际大公司相比。我们还只是一条‘小舢板’,随时可能被击沉。”
凭借着这样的危机意识和始终如一的改革进取观念,中粮从1994年开始至2004年连续10次入选《财富》全球500强。对此周明臣笑着对我说:“我们明年(2005年)的排名会更好一点!”
“我记得1995年,我们领导班子提出‘四三三’奋斗目标的时候,还是斗着胆子,心里也没底。‘四三三’什么意思?就是在公司总体利润中,我们的传统业务——农产品贸易占40%,以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实业投资占30%,包括期货在内的金融服务业务占30%。现在的情况是,农产品贸易在公司总体利润中的比重已经不足30%,这十年新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业对中粮利润的贡献超过50%。我们当初定的奋斗目标显得有点保守了。”在谈及中粮的业务结构转型与调整的结果时候,周明臣这样说道。
在中粮重新打造业务模型的过程中,专业化的思路逐渐显现。现在回过头再看中粮,也曾有过盲目的历史。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粮在开展实业投资的过程中,曾凑各种地产热的热闹。当国家对机电产品出口提供优惠政策后,许多外贸公司纷纷介入,中粮也不甘人后,专门成立了机电产品进出口公司,进行包括小黑白电视机在内的机电产品的出口。在建材热的时候,中粮也投资过洁具、瓷砖;纺织品热的时候,曾投资生产牛仔裤布,甚至包括药品出口等与中粮主业毫不相干的业务。中粮集团公关新闻部总经理李明华认为当时中粮之所以如此,有一个实属无奈的原因,就是当时中粮的一些子公司迫于考核压力,“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你不可能要求大家从战略的层面去考虑整个公司的事情,考虑长远的事情。”
2003年上半年,周明臣通过媒体向外界申明中粮的实业战略思想:“一是看准机会,再上几个大型项目,培植几个骨干企业;二是对现有项目中经济效益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项目,加快进行技术改造,使之成为行业龙头;三是制定中粮统一的名牌战略,把中粮的名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打响;四是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产品销售网络。”周明臣说这话的时候,中粮已经确定了实业化发展战略,即以粮油食品实业项目为重点,逐步向相关领域辐射。
与此同时,也结束了中粮“撒胡椒面”乱投资的时代。
截至2003年年底,一直在中粮唱独角戏的传统贸易利润贡献的比例已经不到30%。此时中粮的业务结构是食品加工业是龙头,金融服务业次之,排在最后的才是传统贸易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