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会”工作片断回忆
“西青会”,是“西北青年抗日民主促进会”简称,他建于民族危难之际。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和影响下,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领导下,为反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而诞生的。“西青会”创始人孙寿名,为宁夏固原县人。
一
1943年3月中旬,为配合甘南农民起义,孙寿名与唐曼陀一起,联络我和石挽澜、邵子青、钱维信、杨宏毅、郭耀三(均固原人)、贾耀如(天水人)、贾镇藩(宁夏人)、马彦彪(青海人)、高月波、赵益斋、邹锦文、尚银海、刘复初、张应春、李鹤年(均平凉人)、张子铭、王俊(均隆德人)、丁希圣、张祥麟、张子明(均陕西人)等进步青年数十人,以“主张民主,反对独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为宗旨,在平凉成立了“西北青年抗日民主促进会”,简称“西青会”,公推孙寿名为领导,我为秘书,并制定了章程。主要纲领是:三反(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三不反(不反苏、不反共、不反人民),宣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抗日,真反共,贪污腐化,镇压民主的暴政。
加入“西青会”要举行仪式,必须宣誓。誓词有“为抗日民主而奋斗不怕牺牲”,“积极掌握武装力量迎接解放”等。因此,在以后的搞武器、军运、暴动等危险活动,均系“西青会”会员所为。有的壮烈牺牲,如孙寿名、唐曼陀、李俊楠、张子明、祁鼎丞、尚银海、王友仁、孙义智等。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王协一、王坤一、贾耀如、曲溥、赵益斋等。有的则长期潜伏于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地方武装中,等待时机,迎接解放,如:高月波任兰州市自卫队副队长,准备与朱亮(营长)共同发动所部起义,并利用职权之便,在解放军逼近兰州郊区时,将敌军地图、信号、口令等随时窃出送给解放军。王坤一任甘谷县自卫大队副队长,1949年指挥自卫队400余人发动起义未遂,王被捕。贾耀如当选为甘谷县在乡军人委员会主席,也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因王坤一事件被迫转移兰州,孙寿名派他去延安汇报工作。张子铭于1949年指挥隆德县两个自卫队起义,因被敌特发觉,他即转移,自卫队亦告瓦解。石挽澜任固原自卫队中队长,于临近解放时,率领全队128人及武器、弹药、马匹,向解放军十九兵团投诚。钱维信完成了对宋志杰的策反任务,控制了宋志杰的自卫队。金作镜任甘肃高台县县长,得悉酒泉和平解放,即率部下赴酒泉投诚。王协一在任国民党二十九旅特务连长时,掩护营救余剀等一批地下党员。在蒋军溃退时,他又乘一二○军军长周嘉彬命他炸毁天水面粉厂之机,保护了天水面粉厂。丁希圣任陕西永寿县、甘肃榆中县田粮处长,曾多次向孙寿名提供活动经费。
二
我从1940年9月至1949年7月,在平凉担任国民党甘肃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检察处书记官,在这将近9年间,始终帮助孙寿名进行地下联络通讯工作。当时铁路未通,东去西安,西至兰州,南达天水,北通固原,均以平凉为交通中心。因此,“西青会”选在平凉成立,并作为活动中心,许多重大问题孙寿名都与我密议决定。我处经常密藏着孙寿名的一个文件箱(现作为烈士遗物陈列于兰州华林山烈士陵园)。1948年6月8日夜,国民党八十二师在平凉专署搜捕任谦,专员周详初(盟员,后入共产党),巧与敌人周旋,使任谦得以化装脱险。敌人将其妻陈颖龙(中共党员)、通信员刘东保、盟员邹锦文捕至兰州。接着,设在赵益斋家中的中共联络站被破获,赵益斋虽转移,敌人将其妻张应春捕去。1949年2月17日,孙寿名被捕失踪。在这种险恶的白色恐怖下,许多同志和朋友劝我转移,我即隐蔽于金城固原老乡白凤翔的车马店内,直至7月平凉解放。
三
1944年,孙寿名得悉其十旅同事马三纲(曾任十旅团长)被排挤离部队时,曾秘密带回一些武器,便去甘肃庄浪县,与同事马效德、马效余等活动,欲举义旗,事泄,马效德被捕杀。平凉专员郭培师闻此事与孙寿名有关,曾向他提出警告。他满腔孤愤,赋词《鹧鸪天》以寄怀。后来,他写此词赠我。词云:“果使书生莅将坛,挥毫能教阵云寒。恨无李广封侯相,才让他人著祖鞭。憧故国,念家山,满腔孤愤对谁言。心非铁石难缄口,慷慨悲歌托管弦。”
孙寿名处于“孤愤”之时,为筹备成立民盟四川总支部的杜斌丞来到固原,下榻国民党十七军军部,军长高桂滋是民盟盟员,孙寿名往谒。杜先生也常往他家,两人朝夕过从,促膝倾谈。杜先生给他分析国内政治形势,阐述民盟提出的“亲苏,友共,实现新民主主义”的主张,鼓励他继续联系青年,组织革命力量,反独裁,反内战,团结抗日,在杜先生的激励下,孙寿名奋然而起,领导“西青会”投入新的战斗。
1945年春,经军校校友王坤一、邹锦文等20余人推荐,孙寿名被任命为胡宗南部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驻平凉)上校副官处长。孙寿名到平凉后,与时任平凉保安副司令任谦共同进行民主活动。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高嵩山、陈超群、甄载民、肖焕章(化名李汉清)等许多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掩护他们开展工作,保护他们的安全。“西青会”工作开展得很活跃,来往人员频繁,于是决定成立了“利华股份有限公司”,在平凉北门巷田家大门口挂了牌子,由我负责作为秘密联络、接应的据点。另在固原南关杨宏毅家挂牌成立了“利华股份有限分公司”,由杨宏毅、郭耀三负责,搞秘密接应活动。
共产党员赵益斋是孙寿名旧部,曾在岷县保二团任副连长,敌特对孙寿名、赵益斋很注意,他二人不便直接接触,他们交换资料总是通过我。赵益斋的公开身份是商人,所以资料是用一条纸烟装送。有一次,敌特决定逮捕肖焕章,但孙寿名亦被敌特监视,便密使其夫人田含英到任谦家通知,遂免于难。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西青会”工作转向以掌握武器,迎接解放为中心,将“西北青年抗日促进会”改为“西北青年民主促进会”。接着,按照民盟西北总支领导杜斌丞指示,取消“西青会”,会员集体或分别加入民盟,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四
在中共地下组织指导和支持下,孙寿名在平凉带领盟员秘密活动,通过盟员邹锦文(平凉县军事科长)从军事科仓库,赵益斋从傅作义将军公馆中,搞出一批武器,交给中共地下武装。有一次,因遭国民党军警搜查,将搞到手待运的步枪5支、手枪1支,送到平凉高等分院,藏在我的床底下,待后运至解放区。1946年夏,“三八总部”移防河南,孙寿名乘派其接运武器之机,在陕西安排张子明、石挽澜等,从三原县国民党后勤仓库搞到了一批弹药,计有步枪300余支、弹药100余箱,另有机枪、手枪若干挺(支)。让在高桂滋十七军任参谋的固原老乡申光裕设法弄到十七军西安办事处的护照,将上述武器、弹药装上火车,押送到华阴庙,交给黄龙山武工队。上述行动引起敌特怀疑,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遂将孙寿名由上校副官处长调任闲置的少将高参。
此时,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悍然发动内战,并采取卑鄙的手段,暗杀了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闻一多。孙寿名愤怒地说:“对敌人要以牙还牙。”即电邀唐曼陀、贾耀如、师循丞等从甘肃到河南陕县,共同拟定了设法掌握武装,迎接人民解放军,加速西北解放的《西北革命组织大纲》,并派唐曼陀呈送杜斌丞先生征求意见,使之臻于完善。不久,孙寿名被裁减,即回到甘肃进行革命活动。临行,杜斌丞对孙寿名说:“陕甘一体,回汉一家,只有依靠共产党,革命才能胜利。”
五
为实现《西北革命组织大纲》的计划,1947年春,孙寿名在平凉约同任谦(盟员,时任平凉保安副司令)赴兰州。因遭敌特监视,他一面秘密送任谦离兰,一面按原计划布置唐曼陀、贾耀如、石挽澜、高月波等分赴陇南、河西、陇东、兰州等地,潜伏于地方武装之中,自己则在平凉指挥工作,号召盟员以笔作枪,进行斗争。孙寿名写了《人民至上论》《西北青年饥饿线上的呼声》《西北新青年》《纵横西北观》《纵论西北现阶段》《西北农村建设》等,揭露国民党暴政,反内战、反饥饿、争民主、争自由的文章。这些文章经我抄写,有的在民盟西北总支办的《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上发表,有的散发给盟员及进步朋友传阅。盟员李凯(隆德沙塘乡人,时任平凉地方法院书记员)也帮助抄写过文章。我还化名冯子义向报纸投稿,揭露国民党法院贪赃枉法行为。王坤一、曲溥在陇南甘谷县秘密印发《小型炸弹》刊物,进行民主与革命宣传。
1947年10月,杜斌丞先生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民盟组织被宣布“非法”后,孙寿名万分悲痛和愤怒,决心以杜斌丞为榜样,为人民民主献身。他四处奔走,席不暇暖,向同志、部属、同学、朋友讲形势,指出路。他去西吉县时,马辰请他题字留念,他在条幅上写了鲁迅“路是人走出来的”名言相赠,启发马辰另辟蹊径。他的言行更引起敌特注意。
六
1948年夏,孙寿名被增补为民盟甘肃省支部委员,负责军事联络工作。1949年初,与孙寿名联系的盟员杜汉三、程海寰、严子夏、张子明、王友仁等策划西安绥靖公署新编两个旅起义,事泄被捕,形势极其险恶。虽身在虎穴中,孙寿名仍镇定自若,继续以省保安司令部少将高参身份向军政界人士做争取和策反工作,不幸于在1949年2月17日被敌特秘密逮捕。1个多月后,由大沙坪监狱放出一个犯人,捎给祁鼎丞一纸条,孙寿名用铅笔写着:“彼以莫须有之罪名强迫我随认参加‘西青会’,毫无此事,望设法营救。”
孙寿名被捕后,敌人先是诱降,后施用酷刑,将其四肢通电,指缝插针,砸平踝骨等,企图使其供出民盟及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但孙寿名铁骨铮铮,尽管受尽折磨,两腿致残,仍坚不吐实,敌特终无所获。在狱中,邹锦文埋怨孙寿名说:“你不到延安去,怎么反跑到兰州来了。”孙寿名说:“躲到安全地方等解放,有啥意思?现在只有一腔热血。”
5月中旬,由于自监房中寻获一小匕首,孙寿名乃决定越狱,并计划越狱成功后,联络保安第三团营长朱亮(盟员,亦于兰州解放前夕牺牲)和能控制兰州自卫队的高月波,拉出一些部队,撤向陇南山区迎接解放。6月1日(端阳节)夜,越狱计划开始实施,不料仅将后窗上的第一层圆木削断,即被敌特发觉,越狱失败。为保护难友,孙寿名慨然承认自己是越狱的主谋,其他人是过节思家。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孙寿名始终坚贞不屈,保守了民盟和地下党的秘密。同号子6人也保存下来,邹锦文就是其中之一。8月21日夜,孙寿名被敌特架至监外,先用刺刀乱戳,继而射杀,壮烈牺牲,年仅32岁。
摘自《宁夏文史》第10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