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回顾及2010年形势展望

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在“一揽子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出现了超预期的反弹。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天量的信贷投放、大范围的产业调整和振兴、大力度的科技投入和大幅度的社会保障建设计划使中国实体经济成为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中最先触底回升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国内外14家权威机构在2008年底所做的平均预测水平2.2个百分点,成功实现了政府预计的增长目标。

这种超预期反弹集中体现在以下十大方面.

(一)在投资和消费的推动下,内需快速弥补外需下滑的缺口,GDP同比增速逐季回升,全年水平预计将达到8.56%。

其中,消费拉动4.1个百分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9%;投资拉动7.4个百分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6.4%,而净出口拉动为-2.94个百分点。

(二)在扩张性的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止跌、井喷”的态势,并成为中国宏观经济止跌反弹的核心,全年增速将达到33.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86.4%。在固定资产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资金1—10月累计增速达到76.3%,创1997年来的历史新高;国家贷款1—10月累计增速达到49.2%,成为仅次于2003年同期水平的历史第二高度;而企业自筹资金近增长32.9%,与2002—2003年水平相当,同时,企业自筹中自有资金1—10月累计增速仅为10.1%,大部分来源于其他途径。

(三)在消费政策和收入水平的层级效应的作用下,消费逆势而上,维持在高位水平,全年预计累计增速将达到15.6%,实际增速达到17.1%,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7.9%,成为中国内需扩张的第二核心因素。

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水平虽然出现下滑,但在“汽车购置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房地产政策”等措施的刺激下,大宗商品消费快速提升,使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快速从2月的11.2%上升到10月的16.2%,实际增速从13.2%上升到17.5%,基本接近15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前三季度全国共销售汽车966万辆,超过上年全年销量,同比增长34.2%;全国限额以上企业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24.5%,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个百分点;家电下乡政策不仅活跃了农村市场,而且带动家电销售的增长,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083万台,实现销售额388亿元,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5个百分点;另外,随着商品房销售的快速增长,相关商品销售也保持较快增长,2009年前三季度限额以上企业家具、建筑装潢材料零售额分别增长32.3%和21.1%,同比加快4.3个和16.8个百分点。10月份,这些领域进一步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

在收入方面,虽然金融危机对居民实际收入的冲击较大,但在转移支付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居民收入回升较快,基本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1—9月农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达到10%,城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11.3%,高于2007年同期的增长水平。

(四)在各种刺激政策的作用下,重工业引领工业出现低水平快速回升,工业增加值增速,主要工业产量增速回升迅猛。

2008年11月,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创自2002年2月以来的新低。自此,中国工业在低水平基础上出现恢复性上涨,到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到16.1%,基本达到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其中重工业恢复较为迅猛,增速从2008年11月的3.4%上升至2009年10月的18.1%。而轻工业却只从2008年12月的8.1%回升到2009年的11.3%,依然处于历史偏低的水平。

工业回升的另一个核心标志就是工业生产活动得到恢复、主要的工业品产量出现大幅度回调。发电量1—10月同比增长3.2%,其中当月同比增速从2009年1月的-10.5%上升至10月的17.11%;汽车1—10月同比增长37.5%,其中当月同比增速从2009年1月的-21.62%上涨到10月的78.55%;粗钢1—10月同比增长10.5%,其中当月同比增速从2009年1月-10.5%上升到10月的42.42%;水泥1—10月同比增长18.7%,其中当月同比增速从2009年1月的-2.1%上涨到10月的23.85%。

(五)两大核心支柱产业:制造业与房地产快速回升,为中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打下了基础。

2009年标志着制造业景气状况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出现了快速回升,从历史最低点2008年10月的38.8%直线上升到2009年10月的55.2%,连续8个月高于临界值50%。

而房地产行业几大关键指标都出现明显好转,有些指标已经超越历史高点,使房地产市场出现逆市繁荣的景象。1—10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增速达到53.3%,销售额同比增速达到79.2%,都创下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投资开始回升,1—10月同比增长18.9%,当月同比增速呈现加速的态势。

(六)各项企业效益指标得到较大改善,企业利润降幅大幅度收窄,工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开始负增长。

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增速为-10.61%,降幅比1-2月下降了26.66个百分点。而对于22个省市1—9月份工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9.1%,降幅比1—8月份缩小4.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增速也由2008年11月的181.68%快速下降到2009年8月的-18.79%。从上市公司公布的第三季度业绩来看,上市公司利润改善状况自2季度以来呈现加速的态势。

七、在加强征收、成品油税费改革、消费税率提升、基数效应以及实体经济回升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财政收入先跌后升,增速回调迅猛。

自2009年5月后,财政改变了2008年11月以来同比负增长的局面。财政当月同比增速从1月的-17.1%上升到10月的28.45%,1—10月累计增加7.5%,全年财政收入增长8%的目标基本能够实现。

(八)在经济反弹和信贷扩张的作用下,中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状态,CPI和PPI回升,通货膨胀预期开始抬头。

在经济加速下滑的过程中,中国于2009年2月步入通货紧缩的状态,CPI和PPI同比增速双双步入负增长状态。但是这种局面在经济反弹及货币极度的扩张的作用下,5月PPI环比由负转正;7月CPI环比由负转正,PPI同比增速、原材料价格同比增速触底回升;11月CPI同比转正。

与此同时,标志着通货膨胀压力的核心指标:M2与GDP的增速缺口和M2与工业增加值的增速缺口都出现前所未有的急剧上扬。进入2009年以来这两种指标一路上升,目前达到21.6个百分点和20.6个百分点,通货膨胀压力状态大幅上扬。

(九)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刺激下,各类资产价格回升迅速。

2009年中国货币政策达到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2009年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8.62万亿元,同比增长29.42%,增幅比上年末高11.6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0.75万亿元,同比增长32.03%,比上月末高2.53个百分点,1—10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8.92万亿元,同比多增5.26万亿元。这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企业投资意愿和居民消费意愿下滑、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渗透性大幅下滑的环境下,使货币大量流向资本和投机领域。从而导致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及黄金等投资品价格大幅度上扬。

其中房地产价格快速回升,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10月同比增长3.8%,环比上涨0.7%,1—10月全国累计环比上涨16.9%,而一线大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更为迅猛。上证和深证指数出现大幅度上扬,其股票指数1—10月分别上涨了54.7%和77%。市盈率从20多倍上升至40多倍。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各种类投资产品价格风向标的黄金价格自2008年10月的最低点开始恢复性调整,于2009年10月初突破1000美元/盎司,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这标志着投资品资产价格开始全面上扬,避险性投资活动开始活跃。

(十)在各种指标同步回升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回升明显。

其中先行指数于2009年1月开始触底回升,持续上升到9月达到104.9,与2007年8月的水平相当;一致指数于2009年2月开始触底回升,持续上升至9月达到97.9,与2008年11月水平相当,滞后指数于2009年8月开始触底回升,而预警指数于2月触底回升,到9月底与2008年8—9月相当。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开始进入市场性需求回升阶段转变,但是,由于出口下滑以及利润同比下滑等因素,市场全面复苏和市场良性自我增长的动力机制并没有形成,其中最为集中地体现就在于以下几点。

(1)中小企业的利润回升远远低于大中型企业利润的回升,其获得的政策性刺激效应也远远小于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的投资和开工率都处于较低水平。

(2)外向型企业的订单依然处于低水平回升,其正常投资行为处于严重收缩和观望状态。

(3)消费者信心指数虽然回升,消费意愿开始抬头,但这种市场性消费回升依然处于初期较为脆弱的阶段。

(4)在政府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的作用下,对很多民营企业无论从资金面还是投资领域等方面都可能产生较为强烈的挤出作用,使之复苏程度难以。

(5)房地产市场虽然回升迅猛,但在房地产销售价格与土地价格暴涨的作用下,房地产扭曲的复苏模式可能严重影响它对宏观经济市场的拉动作用及其持续的增长。

(6)外需依然低迷,通过“出口-投资联动机制”、“出口-收入-消费联动机制”将严重制约市场性投资和消费的复苏。

(7)原材料价格环比增速快于PPI环比增速、PPI环比增速快于CPI环比增速可能使企业在复苏进程中面临成本提升型的利润积压,同时由于政府征收税费的力度持续加强,将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对于企业投资经营活动的复苏带来影响。

(8)资产泡沫的出现阻碍了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渗透,从而影响刺激性政策的落实。

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预测

在经历了严重的衰退之后,由于史无前例的货币金融和财政政策的干预支持了需求稳定了金融市场和实际需求,2009年第三季度,世界经济已摆脱衰退的阴影,全面呈现出触底反弹的发展趋势。

(一)全球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将持续上扬,主要经济体GDP环比增速开始由负转正,市场信心出现逆转,全球经济提前走出衰退的困境。

(二)全球经济增长已摆脱萧条,但复苏进程可能较为漫长,未来强劲反弹的力度将逐步减弱,2010年回升幅度将大大低于危机前的水平,部分区域依然存在波动的可能。

(三)全球经济危机产生的核心根源——金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很多金融指标的冲突性表现说明世界虽然渡过了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但“去杠杆化”与“流动性下滑的逆转”依然漫长,这将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带来严重的影响。

(四)全球贸易、投资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虽出现复苏、抬头的趋势,但贸易总量、投资规模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水平难以重返危机前的状况。

在世界经济回暖、中国宏观经济超预期反弹的背景下,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情况会如何呢?

(一)总体而言,GDP全年增速将较2009年持续回升,但季度同比增速却与2009年相反,呈现出轻微的下滑趋势,呈现“倒V”型,全年增长速度将达到9.42%。

导致2010年GDP全年增速持续回升,但季度增速逐季轻微回落的核心原因在于:①进出口增速将全面回升,贸易顺差得到改善,外需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由负转正;②内需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基本维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对GDP的贡献略有下降;③出口同比增速改善的高峰可能在2010年第一季度,然后出现小幅回落;④政策刺激效应自2010年1季度后开始步入递减区域,而市场性需求难以完全弥补政策加速效应回落的缺口;⑤2009年前高后低的增长模式对2010年将产生一定的基数效应。

(二)在基数效应和政策调整的作用下,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但由于中长期投资项目的惯性等因素,2010年投资增速将在25.4%左右。

投资增速的回落主要来源于三个原因。

1.2009年基数太高,刺激计划的很多项目都是在2009年上马,但实际发生时期却在2010年,由此会带来基数效应的拖累,但投资领域的繁荣程度将比同比数据所反映得要好。

2.目前出现了很多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政府正在通过“土地闸门”、“信贷闸门”、“投资审批闸门”约束这些行业的投资膨胀。

3.目前地方政府投资膨胀势头很猛,很可能受到中央政府和银行监管部门的约束,从而限制部门地方项目的大规模膨胀。

但是,投资增速却会维持在25.4%的高水平状态,其核心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周期的惯性作用

目前新开工项目数量增速、新项目计划投资增速以及在建工程项目增速都处于历史最位,按照中国平均2年左右的项目投资周期测算,2010年将在2009年的投资惯性作用下保持较大的规模。目前,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总额、本年施工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以及新开工项目个数同比增速分别为81.1%、36.6%和41%,其水平仅略低于2003—2004的水平。

2.中长期贷款的资金支持效应

大量项目投资的款项依赖于政府财政和银行信贷,由于目前项目贷款主要为中长期贷款,即使2010年信贷相对收紧,这些项目依然有较强的资金支持。到目前为止,中长期贷款占比已高达53.7%,达到历史最高位。

3.地方投资“依赖症”和“投资膨胀机制被启动”。

到目前为止地方项目1—10月同比增速达到34.8%,超过中央项目16个百分点。但鉴于目前分权体系下地方政府对于投资的热情,以及2002—2004年投资高涨的模式,要完全抑制地方政府被启动的投资热情将十分困难,同时,地方政府下半年的资金来源状况大为改善。例如,1—10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836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087.99亿元,增长7.5%。其中,中央本级收入31330.23亿元,同比增长4.9%;地方本级收入27033.57亿元,同比增长10.8%。同时,地方城市投融资平台的大规模扩展为地方政府进一步进行规划投资项目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因此,地方项目投资将进一步引领整体投资出现进一步增长的局面。

4.民间投资将会抬头,但复苏的幅度不会太大

民间投资复苏主要依赖于房地产和出口这两个火车头。但是目前的情况是,①出口将出现反弹,但增速不会太快,估计在10%~15%区间,由此只能满足外向型经济存量的复苏,还不足以支撑大量外向型企业进行下一轮投资;②房地产由于销售价格和土地价格上涨速度过快,土地开发的约束、成本的上升和销售下降的可能等因素都会房地产投资难以出现2002年到2006年高速增长的状况。2009年1—10月虽然销售面积增长了53.5%,但开发投资仅为18.9%,投资观望的情绪依然严重。

(三)受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收入政策的改革以及收入绝对水平上台阶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增速持续提升,达到18.2%,但剔出价格因素之后,消费的实际增速较2009年由轻微回落。

2009年,受政策刺激,实际消费和名义消费同步上扬。2010年,这种局面将有所改观,名义增幅将持续增加,但实际增幅却有轻微回落,其核心原因如下。

1.刺激政策的延续和扩大保证政策性消费相对稳定

2010年,很多消费刺激政策、收入刺激政策将会延续,同时很多政策将进一步扩大,为保证政策性刺激效应的延续提供了基础。这些政策包括汽车政策、家电下乡政策、绩效工资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展开、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大规模上马、转移支付力度和补贴加大以及其他民生工程的开展。

2.支撑消费快速回升的另一个核心因素就是,中国各阶层的收入水平都处于“收入-消费台阶效应”的临界点从全国整体水平来看,人均GDP超过3000美金,意味着消费结构将全面进入工业化消费时代,消费升级将快速展开;从农村来看,到2008年家庭人均现金收入超过800美元,2009年超过900美元,刚好处于跨越国际温饱线,向工业化消费迈进的临界点;从城市来看,2008年城市家庭人均收入达到2500美元,2009年向3000美元逼近,刚好处于工业化消费升级的变异点;从国家发达区域来看,而京沪两地的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人均家庭实际收入接近5000美金,标志着这些处于开始步入国际高收入阶段,处于向后工业消费模式转变的时点。

3.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将带动下游消费类产业的增长

2009年中国房地产销售出现井喷,这将直接导致大致4~6个月后装修、家具等行业的大幅度增长,从而为这些消费的增长奠定基础。

如果考虑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文化转变等长期因素,未来消费增长的局面是可以期待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福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网的缺失,中国消费难以出现大幅度的提升。2010年物价的因素将使实际消费增速出现下滑。

(四)2010年,受到世界经济复苏、大宗商品价格回升、汇率关系重调、贸易摩擦持续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反弹等因素的作用,进出口状况将全面改善,但绝对水平依然处于较低的状况,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1.3%,进口增长13.3%、出口增长12.2%、贸易顺差出现小幅回升。

(五)在经济复苏和货币投放滞后效应的作用下,2010年全社会流动性依然充裕,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水平将出现双双提升的局面,但物价水平上涨幅度将明显低于资产价格上涨的幅度,2010年中国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问题,资产价格的高涨可能成为关注的重心。

2010年,在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信贷惯性以及政策调整等多元因素的约束下,信贷总量将收缩至7.2~7.8万亿,但由于全球热钱的大量流入、前期中长期贷款的延续、以及大量中长期项目第二阶段的启动、货币流通速度的提升等原因,2010年的流动性依然充裕,狭义货币供应M1将增长17.2%左右,M2增长18.3%左右。

这种流动性的宽裕将直接成为中国各类价格攀升的核心原因。从目前各类参数来看,通货膨胀的压力正急速加大,CPI、PPI环比都出现正增长。

如果从高达20个百分点以上的M2-GDP增速缺口来测算,未来1年内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概率很大。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目前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并对比目前与2002—2004年的状况,我们会发现,2010年中国不会出现通货膨胀问题。

1.宏观经济总体潜在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全年负向产出缺口依然存在,产能过剩虽然不会成为物价下滑的核心因素,但依然是抑制物价快速上涨的核心力量。

从整体潜在GDP缺口来看,按照4种方法测算的结果都表明2010年负向产出缺口依然存在。如果进一步测算工业产出缺口与三个月增长年率,结果表明,2009年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折合年率约为14.5%,增长速度已经连续5个月上升。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3.6%,其中包含了1999年到2002年通货紧缩时期,因此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来看,目前的增长速度并不算特别高。此外,我们还通过滤波的方法计算了工业增加值的缺口。从2008年3季度开始工业产出低于其潜在水平,尽管产出缺口在进一步缩小,但目前每个月仍低于趋势约0.6%,折合成年率大约为每年工业增加值低于均衡产出7%。因此从产后缺口的角度看,尽管近期中国经济呈现出较快速度的恢复,但从产出水平来说仍然处在低于均衡产出的水平,尚未完全弥补前期产出下降所造成的影响。

2.投资驱动型经济高涨在本质难以启动持续的过热。因为,投资驱动始终将带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和供给放量的问题,因此,即使2010年投资膨胀出现,其带来的价格上涨将不可持续。如果对比2003—2004年投资与物价的关系,我们会发现,目前投资膨胀的趋势无法达到2003—2004年。

3.存在大量抑制物价上涨得短期因素。

中国价格因素变化的短期核心因素除了前期的货币投放过多以外,还必须有两个主要的诱因:一是食品价格的上涨;二是燃油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这两大价格水平2010年不存在大幅度上涨的原因:第一、2009年整个粮食价格的丰收避免了农村品价格和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第二、虽然国际大宗商品将会上涨,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全球经济金融资产缩水严重、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减少、实体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的影响,包括石油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无法回到危机前的水平,价格上涨幅度将远小于2002—2007年期间年均上涨得幅度。因此,中国依然存在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可能,但其影响将大大低于2004—2007年;第三、2010年全球依然难以走出价格水平负增长的状态,这会从多种渠道制约中国物价水平上涨的幅度。

4.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改变了货币传递与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

应当看到,在中国资本市场迅速膨胀的环境中,中国通货膨胀形成的机制将发生重大的变化,金融作为新的货币储水池将有效分散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压力,降低流动性在实体经济的渗透力,金融资产和投资性资产的价格上涨将替代一般物价的上涨。这种变化在世界金融发达的国家都曾经出现。这将避免中国在1993—1994年期间货币发行过多带来抢购、哄抬物价的局面,因为当时没有任何回避通货膨胀的投资工具。这种传递机制的变异决定了未来中国通货膨胀的管理理念应当发生巨大的变化——应当从传统的物价水平视角分散到金融泡沫预期管理、泡沫管理、物价上涨预期管理与通货膨胀管理之上。

5.2010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将上涨成为物价水平上涨的替代,货币政策的重点必须关注房地产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带来过度的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进而改变上述替代关系转变为相互推进关系。

目前过剩的流动性如何进行分流是2010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关注重点。流动性大规模向实体经济渗透,大规模促进消费和投资,应当说是中国刺激政策想要的结果。2010年实体经济的运行决定了这种现象难以发生。可以预计的是在通货牌子预期炒作下的各种投机行为的涌现,将进一步推动流动性向各种资产流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房地产。因为,①房地产总体供小于求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②土地供给的减少和流动资金的过多将进一步推高土地价格,进而推高囤积土地和炒地皮的投机活动;③目前不断涌现的“地王”已经为2010年房地产价格的攀升设定了标杆;④2009年销售额和银行信贷的扩张使房地产商的资金极度宽裕,这会导致房地产企业即使在销售额局部下降的情况下也不会进行降价销售;⑤各种投资者对于地方政府托市的行为有强大的预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