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龄前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幼儿期的教育是学校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幼儿走向生活的准备阶段,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
学龄前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全面的、启蒙的、生活化的。通过游戏、活动、生活等途径培养孩子的完整人格。早期教育主要是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把重点放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上。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三岁前的启蒙教育和三至六岁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性格,让孩子学会交往。
6.婴幼儿感觉、知觉训练
这是启蒙婴儿智力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及早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新生儿已具备各种最初的感觉能力,其中肤觉、嗅觉和味觉是出现得最早的较稳定的感觉,其后开始出现视觉和听觉。在各种感觉的发展过程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视觉愈来愈占有支配地位。视觉与其他各种感觉联合形成的复杂知觉,为儿童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途径,而语言听觉和语言运动觉的发生与发展,为儿童掌握语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为他们通过语言去间接地认识世界提供了可能。
儿童感觉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的提高上,而且还表现在各种差别感受性的提高上。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差别感受性比绝对感受性提高得更快些。感觉的发展和完善是通过儿童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婴儿是在抚摸、摆弄和使用各种物体的活动中逐渐区分出物体的各种属性的。儿童的手熟练动作的形成及独立行走运动能力的发展,开阔了儿童的感觉世界,为各种近距离和远距离感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儿童在游戏、学习和简单劳动等活动中,不断产生的需求和成人不断提出的要求促使儿童的感觉日益完善。随着儿童言语的形成和发展,由于语词参与儿童的感觉,使感觉过程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过词的概括作用和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儿童对物体各种属性的感觉更细微、更准确、更深入,从而提高了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
初生婴儿只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只有在各种感觉综合活动的基础上才产生知觉。知觉发生的具体时间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它出现在新生儿时期。儿童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观察力等方面。
感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感知教育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触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长短以及形体。由于幼儿总是通过触觉认识周围事物,所以在各种感觉训练中,触觉是其主要方面。视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辨别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高低、长短及不同的几何形体;听觉训练主要使儿童习惯于辨别和比较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训练中,培养起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嗅觉和味觉训练注重提高儿童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
通过这种感觉训练,增进和发展婴幼儿一般的感受、感知能力,为其日后智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感觉训练应遵循“自我教育”的原则,提倡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觉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去进行自由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家长可在孩子操作中进行一些暗示,切忌代替孩子操作,“代替”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懂得了进行感知训练所包含的内容及各自要达到的目的,家长要创造对孩子进行感知训练的条件、环境。比如,买不同训练目的的积木、带彩图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带孩子去菜市场、食品店等,创造条件让孩子广泛地接触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物品,从玩具到家里的摆设,除了看之外,应该让他们用小手去摸、去摆弄,从而体验它们,认识它们。
1岁多的孩子喜欢装盒子、盖盖子、敲打东西,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特殊方法。他们多看、多摸、多摆弄,就会懂得一些粗浅的知识,使感觉和知觉变得更敏锐,智力就自然会得到发展。父母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有目的地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知识,认识一些具体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