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环境和发展要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线性外推的工业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对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标准化工作要围绕工业和通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变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服务产业发展是标准化工作的最主要目的。要坚持服务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统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切实做好各项标准化工作。要加快产业急需、具有创新成果和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技术标准制定,加快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有效提升标准水平,支撑工业和通信业平稳较快发展。要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切实做好标准“走出去”、“引进来”等方面的工作,促进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结合国情加快转化国际先进标准。要大力推进标准有效实施,着力营造全行业遵循标准、用好标准,通过标准赢得市场、赢得竞争的氛围。要加强标准化与政策规划、行业政策,技术创新、质量品牌建设等工作的衔接,使标准化切实与这些事关产业发展大局的重点工作协调配合起来,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支撑作用。
标准化工作要切实发挥好技术基础作用。紧紧围绕转型升级这条主线,重点开展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关键设备和关键工艺标准的制定,建立和完善适应转型升级需要的标准体系,全面提升现有标准技术水平,推动产品品种质量改善、工艺流程改进以及产业链的改造升级。要大力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标准的制定,着力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缺失的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有效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促进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当前,标准研制与技术创新、产业化应用的结合越来越明显,标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支撑作用。强化技术标准研发与技术创新同步,在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关键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及时制定高水平、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用标准固化技术创新成果,积极推动成为国际主流标准,站到国际产业和技术竞争的制高点上。用标准化手段来推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带动行业的整体技术进步,把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有效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标准化事业要发展,机制是保障,队伍是基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和标准化技术组织为平台,各方有机结合的标准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的技术归口和标准化技术组织的技术把关作用。要进一步完善标准制修订机制,使标准制定工作牢牢立足急迫性、创新性和国际性,使标准制定工作更加注重与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的联动,确保标准制定工作更加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等工作的需要。要完善科学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对标准化技术组织的指导和管理,使标准化技术组织布局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完备,更加贴近企业和产业,代表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增强,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更好地适应标准化和产业发展需要。要充分发挥地方、行业协会和标准化专业机构的作用,面向企业加快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标准化专业人才,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
标准化工作涉及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标准化机构等多个方面,相关各方的通力合作是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继续支持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企事业单位申报行业标准项目、承担行业标准制定任务,联合开展重大技术标准研制、推动标准示范应用和对标贯标,促进标准化与地方产业发展相衔接。强化对行业协会、标准化协会、标准化专业机构、标准化技术组织的指导,加大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相关行业的标准化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积极促进跨行业的标准化协作,创建和谐、合作的标准化文化,更好地适应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中关村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层次人才、高技术企业聚集地之一,具有科研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信息、资金等生产性要素汇集等优势,在推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中关村一直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将其作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本书集中介绍了中关村的公司企业、科研院所、服务机构、标准化组织等在标准化工作方面的一批成功案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通过标准制定推广带动了千亿级规模的新产业、新市场,有的通过标准制定实现了重大突破、打破了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有的通过标准制定规范和引导了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本书还介绍了相关标准工作组、产业联盟、促进中心、服务中心等标准化组织、服务机构在促进关键领域标准制定及应用推广、推动国内单位在国际标准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从中也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标准化工作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人士借鉴参考。
`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