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企业财务审计总论
基础理论
一、企业财务审计的涵义和特征
(一)企业财务审计的定义
企业财务审计是指由专门审计机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的审查监督体系,其目的是揭示和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盈亏的真实情况,查处企业财务收支中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维护所有者权益,维护财经法纪,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促进宏观调控。
(二)现代企业财务审计的内涵
(1)现代企业财务审计是现代企业环境和现代审计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揭示了现代企业财务审计概念是不断发展的。
(2)现代企业财务审计的审计主体不仅是社会审计组织,而且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以及这些专门审计组织的专职审计人员。
(3)现代企业财务审计的审计对象不仅是企业的会计信息,按照现代审计发展的要求,它的审计对象还应包括企业的财务收支业务、相关经济活动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厂长、经理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等。
(4)现代企业财务审计的职能不仅包括传统财务审计的监督、鉴证,而且包括评价职能,评价职能是现代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审计的客观需要。
(5)由于国家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需要,现代企业财务审计目标必须在传统企业财务审计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合理性目标。合理性是评价现代企业财务活动与相关经济活动的一项十分突出的内容,比如投资、融资的决策,“应收账款”和“存货”对资金的滞留积压,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等,在企业中大都严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应有针对性地突出该项目标,而不应将其模糊包含在广义的效益性概念中。
(6)依法审计是现代企业财务审计的重要特征,“依法”不仅是对审计对象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自身的要求,因此,在依法审计的概念中突出审计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7)现代审计技术是相对于传统的企业财务审计手工操作技术而言的,比如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是现代审计工作的一项突出要求。
(8)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促进宏观调控服务,企业财务审计也必须服从这一最终目的。这一指导思想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而不能把审计误解为单一的查找错弊、专门“挑刺”的行当。
(9)应该指出,明确地将现代企业财务审计的范围界定在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其他企业的财务审计范畴之中,不是泛指对社会所有财务活动的审计,比如不包括对社会捐赠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境外援助资金、境外贷款资金和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审计。
(三)企业财务审计的特征
1.企业财务审计的根本特征
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专业监督的根本特征,依法独立监督是《宪法》赋予审计的特别权力,也是国际审计惯例的基本要求。不能独立行使审计监督,企业财务审计也就无须存在。
2.现代企业财务审计的基本特征
(1)审计范围国际化。传统的企业财务审计,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业务空间不大,一般都局限在国内市场中,随着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垄断组织的涌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大,彻底打破了行业、部门、地区、国界的局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从而促使现代企业财务审计业务范围的国际化。
(2)审计领域扩大化。随着企业财务审计职能的扩展,审计领域也日益扩大。传统的企业财务审计,一般只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而现代企业财务审计则逐渐将审计领域延伸到经营管理、绩效与经济责任的审查与评价等方面,并进而衍生出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五E”审计(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效果性审计、环境性审计、适当性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一系列崭新的审计领域。
(3)审计层次立体化。这是从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关系的层次复杂化来分析现代企业财务审计的特征。现代企业规模的急骤扩大与所有制形式结构的日益复杂,必然导致权力让渡及其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复杂化,这是现代企业财务审计的又一特征。
(4)审计内容复杂化。现代企业财务审计范围的国际化、审计领域的扩大化和审计层次的立体化,都从不同方面影响到审计内容的复杂化,这里还要从审计目标的多角度化来进一步分析审计内容的复杂化。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对象特征拟定的审计要求,现代企业的审计对象大体上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市场体系的主体结构,包括所有权、占有权和支配权的让渡,这些让渡直接表现为企业权益的变异,按照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更意味着企业本身全部权益或部分权益的联合、兼并、分立、改制、重组、破产、倒闭、清算、拍卖;二是市场体系的客体结构及其再生产过程,包括商品、劳务、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生产与消费,以及交换与分配,从价值的角度考察就是资金的周而复始,这里既有资金的筹集、运用、消耗、增值、收回、退出和分配价值信息的真实、正确,又有物资运动的合法、合理与效益,即有事前的预测、决策与计划,又有事中的管理与控制,还有事后的考核与评价。这两大体系的审查、监督、鉴证与评价,大致上构成了现代企业财务审计对象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5)审计主体多元化。在早期资本主义和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中,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主要由注册会计师承担,审计主体比较单一,随着国家资本向企业的渗透和公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国家或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迅速扩大到企业财务审计领域;由于20世纪40年代内部审计的异军突起,企业财务审计主体中又增加了内部审计机构,形成了国家或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三足鼎立的多元化审计主体。
(6)审计行为规范化。竞争越激烈审计的风险越大,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行为规范的要求越严格。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诉讼爆炸”,使审计界业内人士受到极大震撼,于是各国的审计组织都制定了各自的审计准则的体系。到20世纪末叶,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了国际审计标准,同时,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还先后公布了著名的《悉尼总声明》和《利马宣言》,这些经典性文告都对世界各国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和行为规范发生了极大的影响。
(7)审计技术科学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应用正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会计信息的电算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极大地要求现代企业财务审计技术的相应发展。企业财务审计的方法、技术将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审计方向发展。
二、财务审计目标及任务
(一)企业财务审计目标
会计报表审计是企业财务审计的起点和归宿。会计报表审计是指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及相关附表所进行的审计。其具体审计目标如下:
(1)真实性。真实性指报表反映的事项真实存在,有关业务在特定会计期间确实发生,并与账户记录相符合,没有虚列资产、负债余额和收入、费用发生额。
(2)完整性。完整性指特定会计期间发生的会计事项均被记录在有关账簿并在会计报表中列示,没有遗漏、隐瞒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无账外资产。
(3)合法性。合法性指报表的结构、项目、内容及编制程序和方法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成本计算、销售确认、投资、报表合并基础等方法的改变经过财税部门批准,经过调整后没有违规事项。
(4)准确性。准确性指准确无误地对报表各项目进行分析、汇总并反映在有关会计报表中。
(5)所有权和义务。所有权和义务指列入报表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确实为被审计单位所有,负债为其法定偿还的债务责任,对或有负债做了充分说明,没有遗漏和不具产权的列报。
(6)公允性。公允性指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的表述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7)一致性。一致性指编制报表时,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上前后期保持一致,各种会计报表之间、报表内各项目之间、本期报表与前期报表之间具有勾稽关系的数字保持一致。
(8)表达与揭示。表达与揭示指会计项目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中被恰当地分类、描述和揭示,并对报表使用者关心或会计报表无法揭示的内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充分揭示。
(9)合理性。
例1.1 表1-1是A注册会计师在审查ABC有限责任公司年度会计报表,针对该公司会计报表的不同项目提出了若干项目审计程序,分别指出这些程序最有可能实现的一项一般审计目标。
表1-1 ABC有限责任公司年度会计报表
分析:审计目标见表1-2。
表1-2 相应程序编号的一般审计目标
(二)企业财务审计的主要任务
(1)继续做好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方面的审计工作,为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2)做好会计报表鉴证和企业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监督工作,以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需要,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宏观调控服务。
(3)努力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这是现代企业财务审计的基本任务。
三、企业财务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所应采取的工作步骤,即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项目开始到结束的全部审计工作步骤。审计工作程序化和规范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审计程序一般包括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每个阶段又由于审计主体不同,具体内容也有所区别。在此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为主,阐明各阶段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审计的准备阶段
审计的准备阶段是指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委托开始,到具体实施审计之前这一段时间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重要性水平;分析审计风险;编制审计计划。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是会计师事务所判断是否接受审计委托的依据。一般而言,会计师事务所由部门经理与委托人洽谈委托事项,作为部门经理,应该了解的情况主要包括:
(1)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
① 业务性质、经营规模、组织结构以及地理位置和经营特点;
② 经营情况、经营风险及有关产业政策;
③ 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组织;
④ 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存在情况;
⑤ 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
⑥ 其他与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相关的情况。
除了听取委托人的介绍,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得上述基本情况以外,审计人员还应深入被审计单位的实地工作场所,直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并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的接触,来判断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审计的目的、范围。审计人员应清楚地了解委托审计的目的、范围,注意委托人的动机,特别是对于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委托人更应加以重视。
此外,在根据上述两点内容要求的基础上,还应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能力出发,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及时间接受该项业务,以及注册会计师本身的业务素质有无接受该项委托的执业水平。在确认可以接受审计委托后,还应报主任会计师批准,才能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正式接受委托。
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订的,据以确定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约。审计业务约定书由会计师事务所和委托人双方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表签订,并加盖委托人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印章。
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后,应及时选派审计项目经理,将审计任务分配落实,并编制审计计划。在编制审计计划之前,还需进行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分析及审计风险分析。
3.确定重要性水平
审计项目经理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并执行分析程序之后,就应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适当评估,以确定初步审计策略。
审计的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由此可见,重要性可理解为会计报表中所包含的错报、漏报是否会影响报表的使用者对会计报表全面反映的理解,从而影响报表使用者的正确判断。如果报表中存在的错误能够影响报表使用者的正确判断或决策,该错误则为重要错误;反之,则为不重要错误。审计的重要性也是运用独立审计准则的基础,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评价审计结果时,均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
审计重要性的数量和质量也可称为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越高,可容许错报的范围越大。在现代审计中,对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进行详细审计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代之进行抽样审计,因此,审计项目负责人,通过确定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来指导抽样审计。
4.分析审计风险
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审计人员还必须考虑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从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根据审计风险的组成来看,包括三种类型的风险,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在特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某项认定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与审计人员对该认定所能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是反向关系,因此,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估计水平越低,检查风险的可接受水平越高;反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所需的审计证据量是正向关系,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较低时,所需审计证据量较少,反之,所需证据量较多。检查风险与所需审计证据量是反向关系,审计人员确定的检查风险可接受水平越低,则将检查风险限制在这一水平内所需的审计证据量就越多。
总之,审计风险较低时与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表示意见所需的审计证据量之间是反向关系,审计风险越低,其所需的审计证据量就越多。
5.编制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是由审计项目经理在前述工作基础上负责编制的。审计计划包括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
(1)总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计划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做的规划,是审计项目经理从接受审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的综合计划。
(2)具体审计计划。具体审计计划是依据总体审计计划制订的,对实施总体审计计划所需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做的详细规划与说明。
项目经理编制的审计计划应报部门经理审核,并由主任会计师审批。
(二)审计的实施阶段
审计人员在完成准备阶段的工作后,就可依据审计计划来实施具体审计工作。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过程中的中心阶段,在这阶段当中,审计人员主要是运用相应的审计方法,实施审计程序,围绕审计目的收集审计证据并进行评价,以形成审计结论。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进行控制测试;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数额进行实质性测试。
1.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和评价
调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以便确定控制风险,并决定是否进行控制测试。如果内部控制制度经评价是健全并有效的,应视为“可信赖”,可据此进行控制测试;反之,则不需进行控制测试,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
2.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是针对那些决定信赖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制度在被审计单位经营时是否实际存在,其执行情况的合规程度如何,有无失控之处,进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的确切程度,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审计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出具“管理建议书”,以利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3.会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
会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是在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测试,获得足够的审计证据,以形成对会计报表项目的审计结论。
(三)审计的报告阶段
审计报告阶段也称审计的终结阶段。审计人员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取得审计证据后,即进入审计的报告阶段,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审计期初余额、比较数据、期后事项或有事项;考虑持续经营问题和获取管理层声明;汇总审计差异,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披露;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鉴定和评价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形成审计意见,编写审计报告。
1.鉴定评价审计证据
鉴定评价审计证据是指将审计实施阶段收集到的分散状态的个别证据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并依此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从根本上讲,这也是审计人员凭借专业知识及个人实践经验,对审计证据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运用的过程。
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综合、分析、整理与审计有关的资料所形成的书面文件。审计工作底稿由审计人员独立编写,难免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还必须进行分类、归纳排序等。因此,通过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3.编写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整理、分析,并经过必要的取舍、删补和分类归纳之后,向被审计单位说明审计情况,形成最终审计意见的书面报告。
4.审计资料归档
在审计项目完成之后,审计人员应将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及各种审计证据等其他资料,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整理、归类、装订、立档。所形成的审计档案既是审计业务的真实记录,也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标志,同时也是考察审计工作,研究审计历史的重要资料。审计资料的归档是审计报告阶段必不可少的程序。
四、企业财务审计方法概述
(一)审计方法的概念
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工作达到审计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手段,是审计人员检查和分析审计对象,收集审计证据,并依据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和意见的各种专门手段的总称。
审计的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形成的,反过来又为有效地完成审计任务服务,因此,一旦离开审计方法,审计工作就无法收集充分、有效的证据,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审计任务、目标就不能实现,审计作用也就无从发挥。
(二)审计的一般方法
目前我国常用的审计方法,有一般方法和技术方法。审计的一般方法是就审计工作的先后顺序和审计工作的范围或详简程度而进行划分的审计工作方法,对审计人员取得审计证据没有直接作用,所以,不是审计取证的具体方法,但是该方法的正确使用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有重要意义。
1.顺序检查法
顺序检查法是指按照会计业务处理程序来进行审查的方法,分为顺查法与逆查法。
(1)顺查法。顺查法是指按照经济业务处理程序先后依次检查的方法,也称为正查法。如在先审阅核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而后以记账凭证核对明细账、日记账和总账,最后以总账、日记账和明细账核对会计报表和进行会计报表分析,对审阅核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原因,查明真相。在顺查法中,认真仔细地审查会计凭证是关键环节,通过审查,弄清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及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合理和合法,否则,在以后的审查中就难以解决了。顺查法的优点是:全面系统、简便易行,特别适用于那些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账务较混乱的单位,以及对销售业务、费用支出、现金出纳、银行存款的收支等的审查。顺查法的缺点是: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多、检查期长,就很费时、费力,工作量大,不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顺查法的工作步骤如图1-1所示。
图1-1 顺查法的工作步骤
(2)逆查法。逆查法是指按照会计业务处理的相反程序进行审查的方法,也称倒查法,即先审阅、分析会计报表,然后根据发现的问题和疑点,确定审计重点,再来审查核对有关的账册和凭证,因而可以不必对会计报表中的所有项目一一进行审查。逆查法的关键环节是对会计报表的审阅和分析比较,找准审查重点,否则就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逆查法的优点是:在全面了解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能抓住重点,进行深入的检查,可以节省审计的时间和人力,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逆查法的缺点是:如果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较差,经验不足,往往容易出现遗漏或忽略重大问题,以及重点选择不准等问题。因此逆查法除了那些管理特别混乱的单位审计,以及某些特别重要和危险的审计项目不能采用外,其余场合均可使用逆查法。逆查法的工作步骤如图1-2所示。
图1-2 逆查法的工作步骤
顺查法和逆查法各自都有优缺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2.范围检查法
范围检查法是按照会计资料或审计证据的审查范围或数量的多少来进行审查的方法,包括详查法和抽查法。
(1)详查法。详查法又称精查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全部会计资料,包括凭证、账册、报表等,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以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的一种审计方法。详查法的优点是;掌握情况全面、详细、准确,一般不会发生遗漏,审计质量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保证。其缺点是工作量太大,费时费力,审计成本高,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但是对于问题特别严重,比如对有重大贪污舞弊和严重违反财经法纪行为的单位(个人),可以采用详查法。另外,一些经济活动不多、会计业务少的小型单位,也可使用详查法。
(2)抽查法。抽查法又称抽样法,是从被审计单位的全部凭证、账册、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中,抽选部分样本进行审查,根据对样本的审计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抽查法的优点是:能明确审查重点、省时省力,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和事半功倍的效果。其缺点是:审计结果过分依赖抽查样本的合理性,如果抽样不合理,或缺乏代表性,抽样结果往往不能发现问题,甚至以偏概全,做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因此抽查法仅适用于规模较大,业务比较复杂,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会计基础较好的单位。
抽查法是相对于详查法而言的,在运用抽样审计方法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特别注意所选取的样本是否能够代表总体,在审计的实践工作中,常用的样本选取方法有任意抽样法、判断抽样法和统计抽样法三种。
五、财务审计的技术方法
(一)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是指审计人对用书面文字记录、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并直接收集证据所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它是最基本的审计技术方法,被国内外广泛采用。这类方法审查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具体包括审阅法、核对法、复算法、分析法和查询法等。
1.审阅法
审阅法是指仔细审查阅读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借以查明财务收支和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和正确性。它广泛用于财政、财务审计,也是最基本的取证方法,其审阅的内容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计划、决策、预算、合同、方案等,其中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审阅最为重要。
(1)审阅原始凭证。在会计核算中,原始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有关人员经济责任的最初书面证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也是记账的原始依据。原始凭证种类繁多,来自四面八方,对原始凭证的审阅十分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 审阅原始凭证有无涂改。如果抬头、日期、数量、单价、金额等发生涂改、伪造、变造或字迹不一样,这样的业务往往与贪污、舞弊行为有关,应重点审查。
② 审阅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合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常理。
③ 凭证是否规范,是否为经过工商或税务登记的正规凭证。特别要注意在短时期内,有无同一单位的开票,编号号码相连或相近的情况。
④ 发出单位的名称、地点和图章是否完备、清晰。
⑤ 有关手续,如验收、领发、审批等是否齐全。
⑥ 计算是否正确。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贪污舞弊行为都与伪造原始凭证有关,所以作为经济卫士的审计人员,必须时刻擦亮自己的眼睛,提高明辨真伪的能力。
(2)审阅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的,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其审阅要点如下:
① 记账凭证上所注明的附件张数是否与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相符,记账凭证的内容是否与原始凭证相符。
② 记账凭证上列示的会计分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原始凭证上的经济业务,金额是否正确。
③ 记账凭证中的各个项目是否填写齐全,应具备的手续是否完备。
(3)审阅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各种辅助账簿等。对会计账簿的审阅应重点放在日记账和明细账上,因为这些账簿分类详细,反映了资金的来龙去脉及其结果,对判断经济业务是否正常有重要的作用。而总账的登记依据,主要是各种记账凭证及其汇总表,它反映的是汇总数字,不容易发现问题。会计账簿审阅的要点如下:
① 记录是否符合记账规则。
② 记账是否正确和及时。
③ 摘要栏中所说明的经济业务与该账户的核算内容是否一致。
④ 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制度和规定。
(4)审阅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以日常核算为主要依据编制的,用来集中、概括地反映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成本费用情况的书面文件,重点应审阅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其审阅的要点如下:
① 报表中应填写的项目是否填写齐全,有无遗漏。
② 报表中数字的计算是否正确,勾稽关系是否正常。
③ 报表的编制手续是否完备,有无编表人和审核人等的签名盖章。
④ 报表的附注和说明是否正常。
(5)审阅其他资料。除了审阅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外,审计人员还要审阅计划、合同、考勤记录、内部控制制度、在产产品动态记录、产品出厂证、质量检验记录、协议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查阅,往往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对于收集审计证据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例1.2 惠通公司2007年12月份管理费用明细资料如下:
(1)管理人员工资5678元;
(2)生产人员工资85310元;
(3)支付公司广告费6000元;
(4)支付产品包装费9000元;
(5)支付违约罚款4800元;
(6)支付银行短期借款利息8380元;
(7)支付招待费5700元;
(8)支付赔偿金6000元;
(9)支付行政人员差旅费4189元。
要求运用审阅法,分析惠通公司管理费用明细资料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
(1)生产人员的工资85310元,应记入“生产成本”账户;
(2)广告费6000元和包装费9000元,应记入“营业费用”账户;
(3)支付违约罚款4800元和赔偿金6000元,应记入“营业外支出”账户;
(4)支付银行短期借款利息8380元,应记入“财务费用”账户;
企业的做法,虚增了“管理费用”,导致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不真实,从而影响了报表的真实性。
2.核对法
核对法是利用会计资料中客观存在的固有关系,对被审查单位的账表、账账、账证和账实进行对照、验证的一种方法,通过核对找出差错,分析差错的原因,再用其他方法深入检查,确定差错的性质和后果。该方法主要用于揭示会计资料中的错账、漏账、假账、重复记账及对应关系不恰当等情况。核对法核对的内容主要有:
(1)证证核对。证证核对主要是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核对。核对时应注意两证的日期、摘要、数量、金额是否一致,记账凭证后面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与实际张数是否一致,记账凭证上所记的会计科目是否反映了企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
(2)账证核对。账证核对就是将记账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与有关会计账簿的日期、金额、会计科目、数量、内容进行核对,看是否相符,有无错记、重记或漏记的情况。
(3)账账核对。账账核对是指各种有关会计账簿记录之间进行相互核对,如明细账与总账之间的核对、日记账与总账之间的核对。通过账账核对,查证双方记录是否一致,如不一致,需进一步检查凭证,进行账证核对。在账账核对时,还应核对总账各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是否相符,如果不符,说明登账有问题,应进一步核对账证。
(4)账表核对。账表核对是指将会计报表项目与有关的会计账簿记录相核对,以验证会计报表指标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核对时,是以会计账簿为基础,来核对会计报表项目,但是在采用逆查法的情况下,则应以会计报表项目来核对会计账簿记录,如果二者不一致则逆向审查。
(5)表表核对。表表核对是指利用会计报表之间存在的勾稽关系进行核对。例如:利润分配表中的净利润应同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核对相符;利润分配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应同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核对相符。如不相符,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6)账实核对。账实核对主要是核对账卡上所反映的实物余额是否与实际存在的实物数量相符。除此之外,还应核对银行对账单、客户往来清单等外来对账单是否与本单位有关账项记载相符。
(7)其他核对。其他核对是指将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记录,如生产记录、考勤记录、合同、职工花名册及其变动记录,同有关会计记录进行核对。
通过以上核对后,可以发现会计资料中存在的差错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其问题的性质:是疏忽大意的差错,还是有目的、有预谋的违法乱纪行为。若为后者,应再运用其他方法收集相关证据。
为了确保审计人员的核对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重复和遗漏,核对中经常使用一系列符号,既可以防止重复核对,又可以避免账项遗漏。
需要说明的是:审阅法与核对法虽然是两种审计方法,但在使用时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进行,边审边核,不存在核而不审的情况,也不存在审而不核的情况。
3.复算法
复算法又称验算法或重算法。它是根据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中的有关数据进行重新计算,以验证其是否正确无误的一种方法。会计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字计算,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资料时,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很可能导致会计数据的不真实,从而对会计资料的正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复算法在审计中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复算的内容如下:
(1)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中的有关项目的小计、合计、总计、差额、乘积等进行计算。
(2)对某些业务如固定资产折旧率、汇兑损益、职工福利费的提取、有关税金的计算进行重新计算,以验算原计算是否正确。
(3)对有关成本、费用归集和分配的结果进行验算,其验算的基础是成本、费用的分配标准和方法正确且审核无误。
(4)对有些会计补充资料、说明资料(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产值利润率等指标)进行验算。
4.分析法
分析法是将有关的经济指标或经济事项进行分解,然后对各项因素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变化过程进行考查、推理、分解、综合,以揭示其本质,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分析法是审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只有比较、计算,没有分析,就查不出问题的原因,只有零散的审计证据,不进行分析,就很难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随着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审计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也不断发展变化。目前,常见的审计分析方法有:
(1)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某一书面资料与其既定标准(如计划指标、上期实际指标、历史先进指标、同行业其他单位同期指标、国外同项目先进指标等)进行比较,寻找差异,发现问题,以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技术方法。
比较分析法按其使用指标可分为绝对数比较分析法和相对数比较分析法。
绝对数比较分析法是将有关资料的数量、金额等同质指标直接进行比较,如实际与计划比、本期与上期比、本期与历史先进水平比,看其差额的程度是否在正常的范围内,是否合乎情理。
相对数比较分析法是将对比指标数值换算为相对数,然后比较各种比率,确定它们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例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产值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等。
比较分析法在实际工作中可广泛运用于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中。在会计账簿中,可将不同时期的同一指标进行比较,往往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在会计报表中运用相对数比较分析法,能给审计人员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隐藏得比较深,从表面上很难发现线索,但只要计算、分析得当,也可以识别“庐山真面目”。
例1.3宏祥机械厂为一小型企业,其2007年资产负债见表1-3。假设该会计报表各项目所列数字与会计账簿记录一致而且又没有计算错误,试分析该企业的财务状况。
表1-3 资产负债表
分析:
① 从流动比率看,该企业是倒挂的,按惯例,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应当保持在2∶1左右,但该企业却只有193500∶378000≈1∶2,说明该企业根本没有偿债能力。
② 再从该企业流动资产的具体项目看,货币资金和应收账款两项共计才有47500元,而外欠款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就有130000元,当票据到期时,根本无力偿还。
③ 该企业存货只有118000元,而银行贷款却有200000元,超出企业存货82000元,说明企业根本没有贷款的物质保证和还贷能力。
④ 尤其严重的是,在该企业的资产中,还有很大的潜亏因素,该企业虽有资产总额556000元,但是,这中间包括其他流动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156500元。其他流动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本身没有交换价值,不可转让,是已消耗了的费用。如果企业破产清算,其损失只能由企业的所有者和债权人承担,所以,在该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减去其他流动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其实际资产只有399500元,更何况流动资产中,存货可能有残损折价、腐烂变质的情况,应收账款也可能有坏账因素,实际上其全部资产已经抵不上流动负债了,所有者权益也只是个虚数。
综上所述,该企业实际上已经资不抵债,照此现状已经很难再继续经营下去,该企业已经到了破产的地步。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资产负债表的数字里,它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秘密,只要深挖掘、广分析、找联系,就能够发现它的真实财务状况,从而更好地为报表决策者、投资者、使用者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减少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审计风险。
(2)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指将有关的指标分解为各种具体的构成要素,通过对这些因素变动情况的分析,来确定可能存在问题的环节。一般而言,因素分析越细,越清楚,分析的结果也就越准确。例如,将成本指标分解为各个成本项目后,发现制造费用的增长趋势不正常,于是便可将制造费用列为重点审计项目,通过对制造费用的进一步审查,即可查明制造费用增长的原因,从而可以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出意见,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平衡分析法。平衡分析法是指注册会计师利用会计平衡关系原理,对会计报表的某些项目或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关业务数值的相互平衡关系进行分析,以获得审计证据的一种技术方法。例如,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现金流量表中的某些项目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的某些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投入产出期间,数量与供、产、销之间的平衡关系等。
(4)逻辑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是对与被审计事项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的事项进行分析,确定它们对被审事项的影响,从而佐证审计人员判断思维的一种审计方法。这些事项多数不是直接确认的审计对象,但由于它们与被审计事项具有内在关系,对它们的分析有助于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和方法,并帮助审计人员判断被审事项的可靠程度。例如,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劣、强弱程度与经营管理、会计核算之间存在逻辑关系,从而与会计报表之间也有内在的关系,内部控制制度良好,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就高,反之则低。
(5)账龄分析法。账龄分析法是指通过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审查、分析应收账款收回可能性的大小,估计发生坏账损失多少,以确定资产存在证据的一种技术方法。一般来说,应收账款的账龄越长,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对于企业而言,应由专人负责经管、分析应收账款业务,并成立专门的催收小组及时清欠。
例1.4 审计人员对通达股份有限公司的应收账款进行审计后,根据应收账款的户数、时间、金额等情况,编制了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见表1-4。
表1-4 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
分析:根据该表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到:该企业实有债权额为1100000元,其中账龄在1年以上的客户有4户,应收账款金额为230000元,占应收账款总额的20.9%,为进一步查清1年以上欠款的真实情况,审计人员可以进行追踪审查这4个欠款的客户。其中要重点查明欠款三年以上客户的拖欠原因,是否已经成为坏账?以促使被审计单位采取必要的措施,抓紧催收,避免或减少坏账的发生,尽可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6)账户分析法。账户分析法是指利用有关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其发生额、余额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错误和异常,为进一步审查提供线索的一种方法。在会计记录中,每项经济业务都分别被记录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科目中,一般情况下,每个科目都有着固定的经常与之发生对应关系的科目,如果一个科目与一般不会与之发生对应关系的科目发生了对应关系,就属于异常现象,应查明原因。
例1.5 审计人员审查某企业2007年12月份会计账簿时,发现下列情况:2007年12月10日,该企业销售产品一批,售价为117000元,成本为80000元,记为:
分析:审计人员运用账户分析法得知,银行存款与库存商品一般不会发生对应关系,而此时的对应关系说明该企业漏记了主营业务收入,从而虚减了利润,应加以调整。审计调整(涉及所得税、利润分配等调整从略)如下:
5.查询法
查询法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发现的疑点和问题,通过向有关单位或个人进行调查询问,弄清事实真相并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查询法可分为面询和函询两种。
(1)面询。面询是审计人员向被审计单位内外的有关人员当面询问意见,从而弄清问题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应事先拟好询问提纲,根据不同询问对象采用不同方式,以谋求被询问人的真诚合作,取得确实有用的审计证据。
(2)函询。函询是通过向有关单位发函来了解情况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应收、应付款项,银行存款、借款等的查证。函询可分为肯定式函询和否定式函询两种。
① 肯定式函询。肯定式函询又称积极式函询,是指根据审计业务的需要,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发函,要求收信人对函询的事项无论是与否,都应回函答复的一种函询方式。这种方法虽然手续麻烦,但能取得书面证据,适用于金额大、疑点多的账项审查。如采用这种方法未得到答复,则需要重复发函或派专人亲自前往进行面询,以获得必要的书面证据。
② 否定式函询。否定式函询又称消极式函询,是指根据审计业务的需要,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发函,要求收信人对委托和要求证实的事项有差异时,才给予回函答复,如果收信人认为正确就可以不复函。这种方法手续简单,但如果收信人不认真对待,则起不到函询的作用,因此它适用于金额小、疑点少的账项审查。
采用函询方式时,函件必须由审计人员亲自邮寄,复函的收件人应为会计师事务所,并应由审计人员亲自办理收取,不得委托被审计单位代为办理收取复函;函询内容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对方回函,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做好相应的记录。
(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是审计方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方法,是指收集书面资料以外的信息,来证实客观事物的形态、性质、所有权、存放地点、数量和价值等的方法。这类方法通常有盘点法、调节法、观察法、鉴定法等。
1.盘点法
盘点法又称盘存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货币资金和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物清点,以确定其数量、价值、质量、品种等存在状况真实性的一种方法。盘点法又可分为直接盘点和监督盘点两种。
(1)直接盘点。直接盘点是指由审计人员亲自到现场盘点实物,以证实书面资料同有关的财产物资是否账实相符的方法。盘点时,物资的保管人员必须参与现场盘点,并做好盘点记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珍宝、贵重文物等的盘点。
(2)监督盘点。监督盘点是指由被审计单位的财产经管人或其他有关人员进行实物盘点,审计人员亲临现场在旁监督,借以证实书面资料和实物是否相符的方法,一般适用于数量较大的实物,如厂房、机器设备、材料、商品、用具、产成品等。
需要说明的是,不论采用那种方法,都应做好盘点记录,并且要有被审计单位经管和主管人员及审计人员签字盖章,对盘点结果承担责任。对于容易出现舞弊行为的库存现金应采用突击的方式,对于大宗的财产物资可以采用抽查的方式。
2.调节法
调节法是指为了证实某一时点上的数据是否正确,用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数量上的增减变化,对该时点上的数据进行调整,并与需要证实的数据相对照,确定其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调节法主要适用于证实银行存款余额同银行对账单是否相符;现金及其他结算类账户余额等存在未达账项时的调节;还有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存货的检查,一般情况下应结合盘点法同时进行。
调节法产生的前提是由于审查日与被查日不一致,为了验证被查日账面数是否正确,需要将审查日的数据推算到被查日的数据,然后将被查日的账面数与推算数相对照,看是否相符。其公式如下:
被查日应存数=审查日盘点数+被查日至审查日发出数-被查日至审查日收入数
例1.6 审计人员审查某企业账目时,发现2007年12月31日库存商品明细账结存为1860千克,审计人员于2008年1月10日清晨对库存商品进行盘点,其结果为1800千克,查阅库存商品仓库卡片,得知1月1日至10日产成品入库800千克,发出660千克(出入库记录经查询正确无误)。请分析判断2007年12月31日库存商品明细账账面结存数1860千克是否正确。
分析:从审计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审计人员实施审查的具体日期是2008年1月10日,而被审查日是2007年12月31日,审查日与被查日不一致,因此可用调节法加以调整。
被查日应存数:1800+660-800=1660(千克)
而该企业被查日账面数为1860千克,两者相差200千克,且为虚增200千克,因此需要进一步查明该企业2007年12月31日虚增200千克库存商品的原因,以确定其性质,并进行相应的审计调整。
3.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进入被审计单位后,对于生产经营管理的进行、财产物资的保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等进行实地观察、调查,从中发现问题收集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例如,审计人员可深入到被审计单位的车间、仓库、科室、工地等现场,观察车间工人的劳动效率、劳动态度、工艺流程;观察仓库财产物资的库存情况、堆放情况、利用情况、质量状况;观察科室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分工情况及财会部门处理会计凭证的履行手续和流程;观察工地施工时材料的收发、保管和使用情况及每个环节的验收手续等。通过观察从中发现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以便收集审计证据,提出建议和措施,帮助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4.鉴定法
鉴定法是指运用化验分析、物理检验、化学实验等专门技术对有关事项的真伪、实物的质量和经济活动的质量进行分析、鉴别,以证明经济活动是否合理、有效的方法。它运用的前提是对经济活动的分析、鉴别超出了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而需聘请专家运用专门技术加以确定和识别。例如,当伪造原始凭证的人不承认其违法行为时,可通过公安部门鉴定其笔迹,以确定其违法行为;对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达到国家、国际标准,有无弄虚作假、偷工减料、质次价高等情况进行鉴定;还可聘请基建方面的专家对基建工程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技术标准和质量状况进行分析、鉴定。
(三)电算化审计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推广,当今世界已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许多大中型企业在会计数据处理、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方面实行了会计电算化,因此,审计的对象、方式、手段,也必然要发生变化,电算化系统应运而生。计算机在会计系统中的应用,不但替代了大部分传统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会计系统处理财务信息的效率和精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电算化会计系统在会计组织结构、信息处理方式、信息存储、系统内部控制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述如下。
1.会计组织结构综合化
过去会计组织内部通常划分为工资核算组、货币结算组、商品(材料、产品)核算组、成本和费用组、财务组等,但应用计算机以后,由于计算机处理信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这种结构会发生变化,原来的一些单位如工资核算组、货币结算组、商品(材料、产品)核算组、成本和费用组、总分类核算组等会消失,而新的工作单位如编码组、系统开发组、操作组等产生了。另外,一部分会计信息将由信息处理中心来操作。
2.会计信息核算电算化
过去,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数据的归集,分配、计提、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处理与检查、分析等工作完全由手工来完成,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这些工作主要由计算机来完成。
3.会计信息存储电磁化
过去,手工操作的会计信息是以纸张为中介的,信息查阅方便,翻开浏览即可,如果发生伪造和变造,一般都会留下涂改痕迹,比较容易发现。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信息是以磁性(磁盘或磁带)为中介的,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电磁化的会计信息无法读取和使用,而且电磁化的会计信息载体(磁盘或磁带)害怕折叠、潮湿、高温、灰尘和强的电磁场,容易损坏,特别严重的是,电算化会计信息具有磁性的特点,容易发生涂改,并且不留痕迹。
4.会计信息处理集中化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会计业务处理一般由多人分管。如在工业企业中,材料、工资、固定资产、成本、产成品、销售、往来账户、货币资金、结算业务、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业务,一般根据企业大小和业务量的多少,由一个小组或一个人负责处理其中一项或几项,相应的账册也由负责处理的人各自保管,只有在年终结账后才交由会计人员归档保管,在工作中做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能有效地防止错弊的发生。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上述各项业务都由计算机来完成,手工系统中的部分不相容职务分离已不存在,经计算机处理的各种会计信息,除复制的备份文件外,以数据文件的形式集中于计算机系统,因此,如果没有恰当的控制,机密的会计信息就可能被不法分子轻易地浏览或复制。
5.内部控制程序化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措施主要由工作人员间的职责分工来相互核对、检查和制约。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针对其固有的风险和特点,出现了很多新的内部控制,包括应由计算机执行的各种检验、核对、监控,以及对系统各种功能调用的权限限制,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和其他有关设备进行控制,因此,计算机的内部控制对象更广泛,复杂。
目前电算化系统审计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手工审计方法。
手工审计是指手工调阅电算化会计资料,进行审计,从而发现问题,做出审计结论的一种方法。随着会计电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方法将被逐渐淘汰。
(2)通过计算机调阅会计资料审计。
通过计算机调阅会计资料审计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审查电算化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资料,审查电算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从而评价电算系统控制的效果和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技能,懂得电算化系统应有的内部控制和对电算化系统审计的方法,掌握电算化系统硬件、软件、数据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3)利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
利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利用审计软件包,对被审计单位的电算系统及所处理的会计信息进行审查。这种方法工作效率高,但对软件包功能及审计人员的计算机能力、电算能力和审计人员的计算程序设计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四)审计方法的运用
以上所述的各种审计方法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法体系。在一项审计业务中,审计方法的选用至关重要,如果方法选用得当,可以尽快地发现问题弄清事实真相,完成审计任务,缩短审计时间,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如果方法选用不当,不但不能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必要的审计证据,而且可能会误入歧途,导致错误的审计意见和结论,因此,审计人员在选用审计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审计方法的选用要适应审计目的
不同的审计目的,决定了不同的审计方法。例如,对于重大的问题应选用详查法,一般问题可采用抽查法;又如,验证财产物资账实是否相符,应使用盘点法,验证会计报表各项目是否与会计账簿余额相符,应采用核对法。
2.审计方法要适合审计方式
不同的审计方式,所需的审计证据不同,可以取证的途径也不同,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例如,对被审计单位采用就地审计方式,在审查书面资料时,就可以选择审阅法、核对法等,在审查财产物资时就可以选择盘点法、观察法等;在采用报送审计方式下,就无法选用盘点法、观察法。
3.审计方法的选用要联系被审计单位的实际
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良好,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有效,就可以选用抽查法,相反,如果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较差,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财会工作混乱,就应选用详查法。
总之,各种方法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