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8招教出好小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慢慢站在孩子的立场上(3)

毫无疑问,快乐可以给孩子带来欢乐和幸福,孩子的幸福对父母来说是最重要的。忧愁会给孩子带来苦闷和痛苦,孩子的痛苦对父母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父母应该明白,孩子童年的快乐或忧愁,都会给孩子形成极大的影响。

那么,情绪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呢?我们来听一听专家的说法:

1、布里奇斯的理论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析理论是比较著名的理论。她透过100多个婴儿的观察,提出了关于情绪分化较完整的理论和零到两岁孩子情绪分化的模式。

布理奇斯认为:初生婴儿只有皱眉和哭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未分化的一般性活动,是强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反应。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6个月以后,孩子的情绪又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此时孩子如果眼睛睁大,肌肉紧张,这就是恐惧的表现。

12个月以后,孩子的快乐分化成高兴和喜爱的情绪。18个月以后,孩子的情绪又分化出喜悦和妒忌:24个月以后,孩子就已经具备了惧怕、厌恶、愤怒、妒忌、痛苦、激动、快乐、欢乐、兴高釆烈等各种情绪了。

与布里奇斯的理论相一致,儿童心理学家斯皮兹提出了情绪分化的两个最明显的表现:2—3个月,婴儿开始发生社会性微笑;2—6个月,婴儿对人的表情,比如微笑,做鬼脸或是人戴上假面具,都会产生微笑反应。孩子对动物,如小狗、小猫等都会用微笑来反应。对非动物,如光、铃、积木、球等,就不会有反应;7—8个月,孩子开始认生。在这个阶段,当陌生人接近时,或是妈妈离开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焦虑情绪。

2、林传鼎的理论

中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在1947—1948年一共观察了500多位出生后1—10天的婴儿,并将这些资料归纳为54种动作。

根据林传鼎的观察,新生婴儿已有了两种完全可以分辨清楚的情绪反应,即愉快和不愉快。两者都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表现。

不愉快反应是自然动作的简单增加,为所有不利于机体安全的刺激所引起。饱满的反应和不愉快的表现显然不同,它是一种积极生动的反应,增加了某些自然动作,特别是四肢末端的自由动作,这种动作也能在婴儿洗澡后观察到,这就说明了一种一般愉快反应的存在,它是一些有利于机体安全的刺激所引起的。

林传鼎提出,从出生后第一个月的后半月到第三个月末,孩子相继出现六种情绪,用情绪词汇来说,可称作:欲求、喜悦、厌恶、愤怒、烦闷、惊骇。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和不愉快的轮廓上附加了一些东西:主要是面部表情。而惊骇则是强烈的特殊体态反应。

4—6个月已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悦、愤怒,逐渐摆脱同生理需要的联系,如对于友伴、玩具的情感。

从8岁到入学前,陆续产生了亲爱、同情、尊敬、羡慕等二十多种情感。

我们知道了情绪发展的一些情况,那么父母如何走进孩子的情绪世界呢?

简单地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出生时开始。孩子1岁之内情绪的发展对孩子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说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孩子刚生下来几天,亲人们都去看小孩子,妈妈可能会说:“你们看小宝宝笑了,他多开心!”

孩子这时有情绪吗?他会开心吗?孩子此时的情绪还没有妈妈所认为的那样明显,而仅仅有一种原始的激动状态。父母的责任就是根据孩子的情绪发展,顺应孩子的情绪去训练孩子的健康情绪,克服孩子不良情绪的发生。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人类的情绪与人出生后的心理健康关系十分密切。

其要点如下:

1、情绪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和重要构成的部分。

人格的健康,首先就是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人格是由人的行为和内心体验所构成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林黛玉心中所体验到性格是丰富、细腻而多彩的。而贾宝玉则不可能体验到林黛玉的情感,贾宝玉的情感就是简单、粗犷。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这就是孩子出生后到2岁左右这个关键的年龄阶段,儿童情绪的分化和发展所奠定的基础。

一个在幼年时期经常体验到焦虑的孩子,长大之后他的心理就不可能健康,他的情感就不可能好。这样的孩子即使不是一个精神病症的患者,也会是一个一生中永远伴随心理阴影的孩子。因此,父母千万不要让孩子在焦虑中过日子。即使家庭里面有什么难处,也不要让孩子染上焦虑的情绪。

2、积极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具有良好的动机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最重视情绪研究的。精神分析学上认为:情绪是人类本能内驱力的满足。研究证明,情绪在儿童心理活动中具有很强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心理活动的伴随现象,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是其它心理过程所不能代替的。简单地说,情绪是人类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

这些理论可能比较艰深,但是很有指导价值,简单一点地说,心情不好的时候,人是不会主动地去做很多事情的。孩子也是一样,甚至比大人更敏感。大人可能会用他的认知能力和意志力去克服不良情绪,而孩子却受情绪的摆布。因此父母要设法调节孩子的健康情绪,让孩子快快乐乐去看书、画画、唱歌,主动向幼儿园的老师说“老师好”等。

3、良好情绪发展是孩子一生社会能力的基础。

一个人的社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能力,首先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主要依靠情感。人们见面的问候语就是这种交流最明显的证据。这些话语中虽然没有什么具体内容,但是这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成人与成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70%靠情感、30%是靠语言。

孩子的情况怎样呢?1岁以前的孩子一般不会说话,但是,不能说他们不会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1岁以内的孩子学会用情绪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必须会笑,孩子必须经常笑,孩子必须笑得比较甜。孩子要对父母笑,对他认为高兴的事物笑。1岁左右的孩子,周围的其它人(包括陌生人)抱他,他都会高兴地让别人抱。只需一会儿,孩子就跟抱他的人“混”熟了,又笑又跳,十分高兴。这个孩子就具备良好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社会能力。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这样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就更多,社会能力就会越强。

如果一个孩子,别人抱着他,他的表情淡漠,一会儿就哭起来了。这样的孩子社会性情感发展就不会好,他不会用情感去和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的孩子谁也不愿意抱,就会形成一种惯性循环,到了三、四岁时,出去经常躲到爸爸妈妈屁股后面,这种后果的主要责任在父母身上。

父母必须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注重孩子的精神健康。

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对长大后成为一个精神正常、品行良好的成年人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很多父母都在开发孩子的智力方面不遗余力,而不注意孩子的精神健康,这是很危险的。专家指出;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父母必须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十分注重孩子的精神健康。

在讨论少年儿童的心理疾病之前,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一般来说,孩子在出生后第6个月就会有选择性地微笑,8个月时开始“认人”,与母亲的短暂分离会引起焦躁不安,这些就是孩子早期心理活动的表现。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依赖贯穿于他的全部生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潜在的影响。

一周岁的孩子已经与母亲建立了紧密而牢固的关系,与父亲及其它关系亲近的人也有了很好的感情交流。

周岁时,幼儿已开始希望讨父母的高兴。这一时期是幼儿学走路、学说话的阶段。幼儿已能控制自己的行动,记忆力、想象力、思考能力。对事物好奇心增强,模仿能力迅速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喜怒哀乐的情感活动。但是这个阶段,孩子常常是情绪的“俘虏”,孩子的喜怒哀乐通常是很真实的,也很强烈,往往直接地支配着他的行为。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容易形成一种最常见的心理疾病:焦虑。

心理焦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症状:

1、素质性焦虑

这种孩子的神经系统往往发育不健全或受到了损伤,因此对外界的环境变化反应比较敏感。研究表示,有的孩子因为父母本身有焦虑的表现,给孩子树立“模仿性”的对象,孩子模仿父母形成素质性焦虑。

孩子模仿父母的焦虑,父母又对孩子的焦虑表现出焦虑的反应,这样就造成了周期性的恶性循环。由于父母子女之间的焦虑相互推动,焦虑常常会越演越烈。父母必须明白这一点,用理性来强制自己的焦虑,否则后果就严重了。

2、境遇性焦虑

由于孩子的生存环境中发生突发性事件,如意外事故、灾害等,孩子的心理难以承受,长期担心这种灾难会再次突然降临头上,所以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影响。但这类孩子的症状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消失。面对这种情状,大人要对孩子细心照料,让孩子从“危难”中安全地走过来。

3、分离性焦虑

孩子当与亲属特别是与母亲分离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父母出门,孩子既担心父母,也害怕独自一个人留在家里,一个人睡觉,所以常常会产生心烦意乱,无心学习等焦虑现象。这种孩子还时常有睡眠障碍,如做恶梦、讲梦话、食欲不振、腹痛以及多汗、头昏、乏力等症状。

4、期待性焦虑

孩子看到新闻中灾难的报导而害怕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样,学生害怕临近的考试也是正常的。然而如果是因为下面的原因,那就不是正常的现象了:

例如,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怕达不到预期目标和要求,怕受到责怪而感到焦虑不安。或者因为有些学校管得很严,如课程的设计、作业的分发等超越了孩子所能承受的限度,孩子担心完成不了老师安排的任务而受惩罚,因而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除此以外,有些家庭常常闹纠纷,父母及长辈们把孩子作为倾诉自己心中不满的对象,经常向孩子诉苦等等。这些都容易使孩子产生焦虑的情绪。

有心理焦虑的孩子常常对学习缺乏信心,严重的还可能影响智力水准的正常发展。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常常表现出退缩行为。这种孩子的依赖心很强,办事一般优柔寡断,如果长期这样,孩子就可能形成抑郁阴沉、自卑感强等方面的人格特征。

这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形成雏型的阶段。关于幼儿这一时期心理活动的发展,意义十分重要。因此,对焦虑的孩子应该进行矫正。

矫正的主要方法有:

1、创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父母应该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和睦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焦虑的孩子可以减少焦虑症状的出现,情绪会得到比较好的发展。

2、教育方法上循序渐进

父母应该特别注意改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父母端正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是预防和矫正孩子焦虑的关键。作为一个教育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出发点。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准,透过孩子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千万不要揠苗助长。如果这样,孩子就可以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避免因为父母的期望过高而让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3、透过身体语言鼓励孩子

对于小孩子来说,身体和身体的接触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而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所以,在言语奖励的同时,若能再以动作辅助,更容易使孩子感动,使他们的行动更加积化。

“握握手”就是一种辅以动作的奖励手段。从形态加以分类,它属于态度亲切的奖励方式。另外,一边摸孩子的头、一边鼓励他,往往为他们带来一种受到依赖者关爱的喜悦。“拍肩膀”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和父母相依的真实感。

可是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给予奖励,最好先让孩子明白“好孩子,爸爸妈妈才这样鼓励他哦”,才更容易使孩子接受。

研究发现:爸爸妈妈的手仿佛一条管道,爱和关怀藉此流到孩子身上。同时,由于孩子肩头承受的重量,也使他们心田深处留下印象,仿佛爸爸或妈妈的手一直停在他们的肩头上。不过,这种方式最好在私下奖励的场合使用,尤其是对于过分敏感的孩子。

可见,在孩子成长期,最担心的就是与社会隔绝。不但是社交能力,连认知能力、判断能力、魄力等等都和社会交流有关。

总之,特别是对于那些患有焦虑症的孩子来说,适当的关怀与鼓励就像阳光对于小草那样重要。

情商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做人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