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蜗居”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孙宪超案例:(一)

孙宪超目前是一家大型出版公司的小编辑,这已经是刚刚大学毕业一年出头的他所经历的第二份工作了。前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喜欢创意的他毕业之后就把策划类工作作为了自己的求职方向,所以找工作时非常有针对性,最后选择了这家广告公司。入职之初,孙宪超就把自己的职场目标设定成为一名广告策划。为了这个目标孙宪超不介意从低层做起,因为业内有好多牛B策划都是文案出身,孙宪超相信只要自己坚持创意,就一定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但是他忘了各行各业都需要有自己的专业技能,而这些技能无疑是中文系毕业的孙宪超的短板,也是制约他向目标发展的硬伤。

孙宪超在广告公司依然坚持着点子创造奇迹的观念,从来都不考虑要成为一名广告策划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过就算孙宪超知道了这些,他也懒得去为自己的目标重新进修这么多的专业知识,与这种既费钱又费时间的“深造”比起来,还是自己的创意来得实惠一些。

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显然不能帮助孙宪超达成目标,因为对于广告策划来说,除了空想,孙宪超无一技傍身。但是孙宪超并不接受这个现实,为了尽快崭露头角,平常在工作中总仗着自己还算灵活的头脑为策划们出谋划策,说到得意之处免不了当众对这些策划的选题指指点点。孙宪超这样做虽然多少能为自己的上司排点忧解点难,但是更多的会让这些策划们感觉这个孩子不踏实,总想着越权,而且做文案还稍显业余的菜鸟还经常挑战他们这些科班出身的“权威”,有的时候在创意上确实会有那么灵光一现,不过这反而会让这些策划们更加没有安全感:“一个公司总共就这么几个策划的位子,你小子刚来就想着往上爬,视我们这些老策划们的饭碗为何物啊?”

在办公室里“活蹦乱跳”的孙宪超逐渐地成为了众多同事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原因就在于他的这种高调作风,太以自我为中心,让自己的目标赤裸裸地暴露在同事们的面前,让别人产生危机感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危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众矢之的。孙宪超的第一份工作就这样在同事的排挤与上司们的提防中草草收场。

失业后的孙宪超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不是自己能力不行,主要还是自己不会在办公室里为人处世,太招摇过市,以至于激起民愤。冷静下来的孙宪超感觉到有必要重新规划一下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职场观,因为连他自己也发现之前的那个广告策划对他来说有点不靠谱。结合了自己的专业和特点,孙宪超认为自己应该去文学领域发展,那里可能会有更多的选题等着自己去挖掘。而对于从低到高的发展顺序,他还是深谙其道的。所以就有了现在的HW图书出版公司的小编辑——孙宪超。

HW图书出版公司是一家规模不小的出版公司,主要的职能部门有三个,分别是发行部、策划部和编辑部。孙宪超就是编辑部里的一名成员,他的顶头上司是第一组组长李薇薇。聂常光则是他们的大领导,负责整个编辑部工作,大家都叫他聂主任,此人三十出头就当上了编辑部主任,正值有资本又拼劲十足的年岁,所以HW的编辑部被他带得是虎虎生威,朝气十足。

由于专业对口,在图书创作这个领域里孙宪超也算得上是大半个科班出身了,刚来的第一个月就完成了一份准B类稿子(还没发行,业内领导估测),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在试用期的第二个月就提前转了正。有了上一次教训的孙宪超虽然有点得意,但并没有忘形。依然像试用期那样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地遵照上司和老板的吩咐完成任务,如果非要说转正之后与之前有什么不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多了一份安稳的责任心和在心底那份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由于孙宪超的低调与勤奋,自然而然地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与好感。

在HW新进的这批编辑中,除了孙宪超外,还有一个人的表现也比较突出,同样是中文系文学类专业毕业的他在作品质量上丝毫不逊于孙宪超,而且进度方面还略胜一筹。只不过此人在业绩上表现突出的同时,就像孙宪超在上一个公司那样,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要处处拔尖,丝毫不允许别人抢了自己的风头,而且还有点恃才傲物。凭着自己的那点才学,完全不把前辈们的叮嘱当回事,还经常对同事们的作品评头论足,看那架势,还真把自己当成大文豪了。这个人就叫刘宇飞。

刘宇飞虽然为人张扬,但凭着出色的写作能力与孙宪超一样成为了惜才如命的编辑部主任聂常光眼中的明日之星。为了培养这两个新人,聂主任经常把他俩单独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开小灶”。

而每次从办公室出来后孙宪超都把聂主任新交代的任务和一些跟其有关的交谈内容转达给自己的组长李薇薇并与之交流,久而久之孙宪超与李组长的关系越来越好,经常能从李薇薇那得到些指点,无论是创作技巧还是办公室处事之道。而反观我们的“刘大文豪”,每次从聂常光的办公室出来都是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这让他的组长王伟看着既嫉妒又心虚,因为他不知道老板叫自己的组员进办公室都谈些什么,而自己的组员又会不会窥视自己的位置在老板那里说自己的坏话。所以平常工作中王伟总会对刘宇飞存有戒心,别说不能像前辈对新人那样为刘宇飞指点一二了,就连上下级间应有的匹配度都几乎为零。

就这样,刘宇飞在闭门造车中缓慢前行,除了聂主任偶尔指点外,其他同事谁都不愿意与刘宇飞有过多的交流,一方面怕刘宇飞那种恃才傲物的个性,完全不把同事们的意见当回事,与他交流过程中一旦双方有不同的观点,那么一定会被刘宇飞当面反驳,与其自取其辱,何必自找麻烦。另一方面,刘宇飞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在短期内成为公司的骨干,其实有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不过这种赤裸裸的硬抢只适合放在心里,要是平常挂在嘴边,任哪个同事听了心里都得犯嘀咕,这种长他人能力抢自己饭碗的事就算傻子都不会干,对付这种“职场强盗”宁可自己不进步,也不能让他得逞。不过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其实就一个原因,那就是刘宇飞太高调,太张扬,惹得周围同事既反感又不安,而这些同事们对刘宇飞的态度就是:就算不能让你“死”得很惨,也不会让你活得更好。

而孙宪超的处境却截然相反。不论是主任还是组长或者编辑部的其他同事都愿意与他交流切磋,因为在办公室内一向低调的孙宪超向其他人传递的信息就是:“我只想好好地混碗饭吃,而且我会竭尽所能与大家共同进步。”像这样安全系数非常高,而且在得到老板赏识的同时又非常谦逊的可以与大家分享的新人,没有人会不愿意与他沟通。而孙宪超在与这些人交流时,从来都不会说“我要……”、“你不能……”,这就让周围的同事即安心又愉悦。孙宪超就这样以低调和谦和的态度赢得了同事们的好感,也在和他们的接触中不断地、快速地成长着。只是这些同事从来都不知道的是,孙宪超心中有一个不逊于任何人的坚定目标,并且他一直在为实现这一目标寻找机会。很快这个机会就来到了他的面前,不只是他,还包括编辑部的所有同事。

由于编辑部的日益壮大,策划部那边的选题数量和质量已经满足不了聂常光日益增长的“胃口”了,所以他决定在自己的部门内成立一个策划组,这样也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图书人才。聂常光手下的策划组初期规模则是“两老带两新”,这其中的“两老”就是指两个组的组长李薇薇跟王伟,而“两新”则是从编辑部的其他同事中选拔,选拔的方式就是参选同事事先准备好自己的选题,然后在开会时上报给聂总,再由聂总与组长审核,最终决定结果。而当上策划的最大好处则是自己的选题一旦通过,就会得到一定额度的奖金。得知可以加薪,整个编辑部的编辑们都在磨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其中“擦”得最明显的当然就要属刘宇飞了。得到通知之后,刘宇飞每天都会在办公室内晒一下自己的新选题。他认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先下手为强”,避免别人的选题和自己重复,另一方面还可以炫耀一下自己的才能,好让这些竞争者知难而退,趁早死了这条心。客观地说,他的这些选题确实有很多值得一提的,但是他炫耀出来的好选题越多,为别人造成的负担也就越重,而这种负担转嫁到自己身上的敌意也就越深。就在他还在那舍我其谁的时候,很多同事都已经开始对他“磨刀霍霍”了,这其中就包括他的组长——王伟。虽然他的存在并不能影响到王伟能否进入策划组,但是经验老到的王伟已经看出来刘宇飞的野心不止这么一点点,日子长了没准连自己的组长饭碗都可能被他抢了去,所以决定一定要将身边这个“定时炸弹”打压下去,捂到最底层。这样就算他真“炸”了,也不会有多大的破坏力。

就在刘宇飞准备两三天选题之后,他却再也做不出什么好选题了,不是他“江郎才尽”,而是他再也没有时间想这些选题了。因为王伟给他下发了一个繁重但并不艰难的任务——修改稿件。由于有的稿件不符合出版要求,所以会交给编辑部重新修改,然后按规定日期再次交稿。而修改稿子可要比写稿子麻烦得多,因为编写稿件可以按照顺序从头写到尾,而修改稿件则是要认真仔细地在十几二十万字中间挑改错误,费时又费神。王伟这次为了打压刘宇飞,特意把半年内积攒的退稿都交给他处理,这些退稿不下十几份,可真够刘宇飞喝一壶的了。一向自恃才高八斗,又对其他人的作品批评惯了的刘宇飞在接到任务后自然不好推脱,也就只有埋头苦改哑巴吃黄连的份了。

就在刘宇飞在那里为了修改退稿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孙宪超则“偷偷摸摸”地想出了不少好选题,不过除了拣几个和组长交流之外,其他同事都不知道他的选题做得怎么样。半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在选题会议上有两位组长先递交了自己的选题,作为参照,之后所有组员都争先递交自己的选题,数量上从一两个到二十几个不等。而在这其中只有一个人略显沉稳,他就是孙宪超。在看过了两位组长选题的数量后,孙宪超挑选了几个自己最得意的选题,以不超过组长的选题数量为准,上交了自己的选题。而刘宇飞递交的选题数量和质量则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况且就在开会的时候,他还在想今天要怎样完成修改进度呢。

经过一周的审核,聂常光宣布HW编辑部策划组的第一批员工是A组组长李薇薇与组员孙宪超,B组组长王伟与组员霍延光。而对于刘宇飞的意外落马,聂总也特意解释了一下,主要由于刘宇飞在选题的质量和数量上稍逊一筹。而大家都心知肚明,王伟跟聂主任在这一周内的交流以及刘宇飞桌子上那一摞厚厚的退稿才是问题的关键。

章后“一”问:

为什么王伟不给聂总做工作,直接将刘宇飞扫地出门?

释疑:因为一味地排除异己,用击倒方式取胜的手段在现代职场竞争中已不再流行。俗话说“杀敌一万,自损三千”,也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上司,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下属就提议开除的话,先不论老总那会怎么想,单是对于其他下属而言,自己在他们心中树立的根本就不是威严,而是一个“魔鬼”形象,如果自己的下属每天都在胆战心惊中工作,那么谁能死心塌地为你效忠?况且刘宇飞是聂总身边的“小红人”,单凭王伟的几句话是绝对不可能改变聂总的观点的,搞不好还会偷鸡不成蚀把米,弄得自己在老板心中形象暴跌。所以对于没有把握又得罪人的事,经验丰富的职场达人是不会干的。

职场中,处理这类问题的最佳手段不是赶尽杀绝,而是在权力之内的“制度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