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他把300马克还给了高斯:用信誉消除沟通的障碍
与人交往、沟通时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由于对方对你的诚意、信誉存在疑问,你很难攻克对方的心理防线。这道防线犹如一堵墙一样,你说的话说不到他的心窝里去,他也不会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地表达给你。这个时候你必须消除这种沟通障碍,让双方的交流畅通无阻。
保尔朱利叶斯·路透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路透社创办人,他是一个非常讲诚信的人。路透生于德国,十几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在其叔父开设的银行当跑腿。有一天,银行派他到鼎鼎大名的数学家高斯家中取款。路透在完成工作回到银行仔细清点钱的数目时,这才发现高斯多给了300马克,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于是路透急急忙忙又回到高斯家中,然后恭敬地对高斯说:“先生,你先前给我的钱数目错了……”高斯由于正在忙着解答一道公式,头也没抬地大声说:“我是知名的数学家,就这么一点小小的数目,我会算错?况且我已经把钱交给你很久了,你现在还跑来跟我说数目不对……我们早已银货两讫,互不相欠了。”路透只好说:“好吧,既然您这样说,那您多给的300马克我不用还了。”当然,最后路透还是将多出来的300马克还给了高斯。而高斯经过这次事件,也收敛了不少傲气。
人说话做事要诚实、有信誉。具备了这一特质,才会让人觉得你胸怀坦荡,诚实可信。不论是在生活领域还是在工作领域,一个人的信誉越好,就愈能成功地打开局面,开展工作。所以你必须在平时铸造你的信誉,平时说话办事时自己所说的每一句都应有很高的可信度。说话算数,不轻意食言。
诚信是华夏民族传统美德,亦是待人接物应有的态度。古人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不立”,“一诺千金”等,说的就是诚信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这不禁使我我想到了儿时读过的另一则关于诚信的故事:
从前有个国王,因为没有儿子,他便向全国宣布,他要选择一个诚实的孩子做为他的义子,将来好继承他的王位。
他拿来许多花的种子分给每一个孩子,并说:谁用这种子培育出的花朵最美丽,谁就将成为王位继承人。
到了国王规定的日期,孩子们端来了一盆盆鲜花。这些鲜花姹紫嫣红,争奇夺艳。一盆赛一盆的鲜艳、美丽。在这么多孩子中,只有一个孩子捧着了一个无花的空花盆沮丧地站在队伍的最后。国王问他,所有的人都用种子种出了美丽的花,为什么他的种子没有开花?孩子十分惭愧地告诉国王,他是如何精心培育这花的种子,而种子却总是不发芽。
国王笑了,拉着他的手对大家宣布道:“这就是我的继承人,因为我给大家的花籽都是煮熟了的,怎么会开花呢?王位的继承人一定是最诚实的孩子。”
诚实是人类的重要德行之一,拥有诚实的心性,心中一片坦荡光明,自然能够带领人们走向成功。不管你在什么情况下办什么事情,总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你要学会用自己的诚信彻底打消对方的疑虑,不轻意许诺,但答应就要做到。一个没有信用,爱说大话的人,可以一时以三寸不烂之舌获取别人的信任,但绝不会长久。对方并不是傻子,他不光听你说,还会看你实实在在的行动。说起来天花乱坠,做起来却是另一番景象,只会失信于人,让人更加厌恶。不注重信誉,失信于人的行为是一种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愚蠢行为,它会导致你一事无成。
信,在字形结构上从人从言,讲的是言谈的诚实性,言由心出,表里一致。“信”字原本讲的是人在神面前祷告和盟誓的诚实不欺之语。古人认为,神灵具有人所不可企及的智慧和能力,人在神面前只能老老实实,否则必有灾祸降临。《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典型地表现了春秋时期人们的“信”观念:
郑伯就是郑庄公,从其出生的第一天起,他的母亲就不喜欢他。其父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母背地里支持其弟太叔段谋反篡位。郑庄公早有准备,击败其弟,囚禁其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誓不相见”。不久,郑庄公回心转意,对母亲很是想念。但是,那个“不到黄泉,誓不相见”的信誓,决定了母子二人今生今世是不可能再相聚了。后来,一个叫颖考叔的人给黯然伤神的郑庄公出了一个主意:掘井见黄泉,母子隧中相见。郑庄公母子因此才得以团圆。
郑庄公之所以信守誓言,就在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人类对于鬼神的畏惧。这种对于鬼神讲信的行为方式运用到人际关系之中,讲求人际之间的言而有信,也就是人际信用伦理。
诚与信有着密切的联系。诚是人内在的德性,信则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于中,必信于外。因此,诚与信联结为一个词,表述的是人们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美德。诚信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诚实无伪、言而有信。千百年来,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对于人际的协作和和谐产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干一件比较重要的事,常常自己给自己鼓劲,使自己集中精力,使自我内部统一起来,这就是一种诚的功夫。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的诚,也就没有一个内在统一的自我,其心灵是涣散的,外部表情也是散漫的,对外部信息的感应是浅淡的。这样一种心灵状态,做事不可能做得漂亮,修德不可能有效果,与人相处不可能交成好朋友。《中庸》所说“不诚无物”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人诚信与否,是以行为和时间来检验的。孔子曾讲,“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一个有道德的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自己诚信故而也相信别人的诚信。然而,人并不都是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的,因此要听其言而观其行。有的人自以为很高明,认为人都很好欺骗,故而长于言而短于行。但是,人毕竟是不能靠欺骗生活的,当其欺骗的把戏被人们普遍知晓的时候,这种人就变成了孤家寡人,再也没有可行欺骗的环境。
诚信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对人们的共同要求。与人相交往,自己首先要保持诚信。然而,正常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则需要双方或多方都讲诚信。“信”字还包含同心相知、彼此信任的意思。如果双方当面说一套,背后搞另一套,友好的关系不可能得到维持,两人更不能成为朋友。彼此以诚信相待,不因偶然事件而动摇,不因时光流逝而褪色,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诚信。
人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总要与他人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言行来进行的。诚于中必显于外。心有诚意,口则必有信语;口有信语,身则必有慎行。一个人能够长期地坚持以诚信待人处世,就会形成诚信的人格。具有诚信人格的人,就会赢得人们的普遍信赖。自尊者人尊之,自敬者人敬之,自信者人信之,这是人际交往的必然规律。
先秦时期,商鞅为了变法,而“立木取信”。三国时诸葛亮为了让众将信服于军法的权威,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虽然主观上极不情愿,但还是要在用人之际“挥泪斩马稷”。曾国藩曾经有所感慨地说:“天地之所以不停止,国家之所以建立,圣贤之所以高大长久,都是诚来体现的。”所以诚就是最真,最真就能达到最美,最美就能达到最善,这样便是天地的大德。
诚信作为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每个人都不可须臾而离,但这并非绝对。诚信是一个基础性的道德,它需要以正义的道德原则来统帅。一个人为人处事,一言一行,都要以义为原则;义所当为则勇往直前,义所不当为则退避三舍。如果你能本着真诚,编造他人更容易接受而不伤害其他任何人的利益的谎言,那是你的高明,你完全没必要固执于绝对诚实。相反,你若本末倒置,即使“真诚”也会遭人唾弃。一个公务员把关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机密很“诚信”地告诉敌人;一个银行职员很“诚信”地把银行保险柜的密码告诉抢劫者,这不是愚蠢便是白痴。这种小人之信是不能提倡的。
孟子曾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对于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你不必告诉他实际的病情;对于一个别有用心的人,你不必告诉他他不该知道的秘密。从大义出发,该说实话的时候说实话,不能说实话的时候保持沉默,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诚信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