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马克·扎克博格——“比尔·盖茨第二”的哈佛辍学生
他23岁时身价过亿,26岁时身价达40亿美元,高居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第212位。
他与比尔·盖茨有着如出一辙的经历——从哈佛退学,而且同样是一位自信、不羁的天才少年。
他23岁留下豪言壮语——“我们这样做不是为了兑换现金,我们是为了建立一些真正酷的东西。”他经常开玩笑说他的公司是以“统治世界”为目的的。
他就是全美最大最炙手可热的校园社交网络Facebook的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博格(Mark Zuckerberg)。
比尔·盖茨的“克隆”
马克·扎克博格,1984年5月出生,父母都是医生,从小生活在纽约犹太富人聚居区的多布斯费里小镇。小镇空气里散发着一种宁谧的气息,一年四季,风景随时令变化,令人神怡。他在家中四个孩子里排行老二,有一位姐姐和两个妹妹,是唯一的男孩子,所以备受疼爱,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扎克博格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童年时就表现出了计算机方面的天赋。10岁的时候他得到了第一台电脑,从此将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上面。
他高中就读的寄宿学校——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Phillips Exeter Academy)是一所集古老与现代于一体的精英学院,虽然坐落在人声鼎沸的埃克塞特市中心,但却像一个远离尘嚣、自成一体的小世界,在那里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熏陶。
高中时,他为学校设计了一款MP3播放机,包括MP3播放软件的一款插件。这样用户可以依据喜好收听自动生成播放菜单的歌曲。扎克博格把软件放置在网络上供人们免费下载。这引起了很多业内公司的注意,AOL和微软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是他拒绝了高薪工作机会。
2002年,从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毕业后,他进入了著名学府哈佛大学,选择攻读心理学。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是一个就业机会广泛,但是同计算机联系相对较小的专业。
进入哈佛大学之后,扎克博格随即发现一个问题:通常美国大学会提供包括学生照片等基本信息的“花名册”,这可以增进新老同学间的相互了解,但是当时哈佛没有提供。于是他决定编写程序,做一个网络版的花名册。不过学校方面并不支持他的想法,拒绝提供资料。这并不能给扎克博格造成太多困扰,他化身黑客,潜入学校的计算机系统,获取了学生资料,然后放置在自己设计的网站上。校方对他的行为很气愤,给予了这名大一新生“留校察看”的处分。
2004年,还是哈佛二年级学生的他,走在碧草茵茵的校园里,看到大家忙忙碌碌的身影,突然感觉到:学校里每个人都忙着各自的学业,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不够友善,整个校园似乎缺少了一种人文关怀。于是他决定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络平台,让大家能够走得更近一些,在教室、图书馆之外能够更加融洽地建立起一个社交网络。
于是他和两名室友,莫斯科维茨和休斯联手,用了一星期时间写网站程序,他们把网站命名为Facebook。随即推出了thefacebook.com——一个面向哈佛校友的联系平台由此诞生。
2004年2月,网站正式启动,这项服务出奇地受欢迎,到月底,一半以上的哈佛本科生成为它的注册用户。在赢得哈佛同学青睐之后,Facebook又将注意力转移到波士顿地区的其他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接下来则是罗切斯特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等。两个月后,Facebook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所有的常青藤院校。
这是一个令人非常惊喜的开端,也就在那时他作出了一个今天看来非常果毅的决定,从哈佛退学,全心全意地扑到自己的网站上。
他搬出了哈佛宿舍,来到了硅谷所在地。
到年底,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注册的人数已经突破了一百万……
当初的尝试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发泄欲望,谁知道,日后却成为Web2.0时代最炙手可热的校园社交网站。
贵人相助,企业腾飞
从此,Facebook一发不可收拾。2005年9月2日,Facebook推出了高中版。最初的时候,需要邀请才能够加入,但是不久之后,多数高中网络IP地址的用户都可以加入了。
网站主要用于注册用户联系同学校友、结识朋友、聊天、分享照片、谈情说爱和撰写博客等。
伴随着用户的激增,它巨大的创富潜能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
扎克博格在资金缺乏时幸运地遇到了一位贵人——著名的音乐下载网站Napster的创始人之一,他帮助扎克博格赢得了与硅谷融资家、在线转账系统PayPal创始人彼得·塞尔宝贵的见面机会。彼得最终成为了Facebook首位投资人,出资50万美元,让Facebook在对未来充满无限美好憧憬的时候,勇敢地踏上了前行的征程。
到2005年10月,Facebook已经扩展到大部分美国和加拿大大学或者学院,以及英国的21所大学。到年底,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学也加入到Facebook中来,累计覆盖的大学和高中已经达到2000家。
2006年4月,考虑到Facebook需要添置足够多的服务器,以应付业务增长的需要。彼得·塞尔再次注资了2500万美元。8月,Facebook推出“记事本”功能,一个可以添加标签、嵌入图片、附加评论的博客服务。
5月,印度的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的学生成为Facebook的用户;到了8月,Facebook又进一步覆盖了德国的大学。
Facebook就这样迅速腾飞。
英明之见
Facebook的成功引起了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特别是雅虎公司。雅虎是最理想的买家,扎克博格很早就开始讨论同雅虎的并购,由于业务和价格问题,最终扎克博格还是拒绝了雅虎10亿美元的出价,Facebook之后的发展,证明这一决策的英明。
Yahoo公司预计该网站的快速发展将持续到2015年。到那时,全美国将有60%的学生和年轻人使用该网站,注册用户将达到5250万人,他们的广告收入将会达到每年10亿美元。在此看来,拒绝Yahoo出价实在是英明之举。豪言壮语背后的真相扎克博格说:“我们当时没打算做生意,也不懂怎么做生意。我不关心是否会成为一个首席执行官,也没想过要开公司,就是想做很酷的东西。在硅谷,我碰到了很多聪明人。我见到了贝宝的合伙人Peter Thiel,他给我们一些资金。他同我们分享了很多见识,这让我们完成了巨大的转型,最终可以雇用这些聪明的工程师。如果我们没有来到加利福尼亚,我们永远做不到现在的事情。”
外界看来,当时这个23岁的小伙子有点“嚣张”。他曾经毫不犹豫地拒绝了Yahoo!的出价。他肯定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他不喜欢合作的生活。Facebook的主管吉姆·布莱耶也表示,Facebook不急着兑现,而是“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重要的独立公司,将来可以在纳斯达克上市”。扎克博格也表示:“我们这样做不是为了兑换现金,我们是为了建立一些真正酷的东西。”
这样的豪言壮语,有点让人不敢相信是从一个23岁小伙子嘴里说出来的。虽然他经常开玩笑说他的公司是以“统治世界”为目的的,但是扎克博格也承认,做一个年轻的首席执行官相当不容易,他还在不断地学习之中。
在美国这个竞争激烈的地方做首席执行官并不容易,他必须经常熬通宵,一方面筹措公司的未来,另一方面还要挡开其他计算机界的竞争对手,而且还有很多的会议要开。
为此,扎克博格有两套时间表,一个是电脑程序时间,一个是会议时间。他觉得,白天在电脑上做事会受到他人影响,作为程序员就要在别人都睡了的时候工作,所以早上6点或者8点起床对他来说极其困难。商业世界在晚上5点之后到次日8点之前就不运作了,既然成了首席执行官,就要应付各种会议,所以扎克博格有的时候也要早起。
与亿万富翁相比,扎克博格更关心的是Facebook的技术和社交潜力。亿万富翁的头衔,对他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可有可无。在Facebook总部的办公宅,在夜班开发工程师的旁边,他经常与工程师们一起通宵达旦地工作。在这个多数首席执行官早已将开发任务交给他人的时代,他继续为网站开发殚精竭虑,自信与创业的热情驱使着他将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了Facebook。对此,风险投资的支持者们并不认同他的做法,纷纷劝说他不要再亲自搞技术开发,而将全部精力集中在经营业务方面。创业失败,考虑重返哈佛比尔·盖茨曾经在哈佛演讲说:“如果哪天微软垮台了,我就回到哈佛来。”
当扎克博格在帕洛阿图市的第一个暑假结束的时候,与朋友们坐下来讨论说:“我们可以回到学校;或者从Thiel那里拿钱,看看这个东西会怎么样。”他们选择了后者。
从那以后,所有学期开学的时候,他都选择不回学校。但是他想说,如果哪天Facebook垮台了,他将会考虑回到哈佛。
尽管已拥有亿万资产,但扎克博格的生活仍像个学生。或许还没来得及适应富豪的身份,在他的人生中,创富之路还延展得很远。他仍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屋内陈设简单到只有一张气垫床、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还没有可以同比尔·盖茨媲美的豪宅。上班时,他经常步行或骑自行车,向世人毫无遮掩地炫耀着他的年轻。
如今Facebook的用户数已经过亿,且仍在持续增长。Facebook的热浪早已冲袭整个世界,人们都忙着埋头敲打键盘,通过它建立着自己更广泛的社交网络。
扎克博格这位世界上最年轻的富豪信心充沛,他相信自己还能走得更远,站得更高,不会重返哈佛。
在争议中“沟通”
已有超过2000所学校的700多名师生加入了Facebook的网络体系中。
一些业内人士评价说,Facebook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现实世界的社交模式完整地搬到网上,而且个人私隐得到完全的保障。用户须持有认可学校或机构的地址,才可注册和登录网站,而Facebook极度重视个人资料的保密性,绝不外泄任何个人信息。因此,会员可以放心地上传私人资料。
Facebook成功的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诟病,指责该网站成了学生们恶作剧的沃土。比如,曾经有一位牛津大学的老师发现,有人在网站上用他的名字建了一个假的档案,声称他是“希特勒婴儿”,而事实上他不是。
有的学生没有到可以饮酒的年龄,他们在网站上写了自己的喝酒经历之后,就遭到了学校的惩处。
2006年1月份,美国伯明翰大学的学生马修·克罗德在Facebook他的朋友的网页上写上了“现在是重新召集罪恶之季的时候了”。3月,克罗德和其他两个学生被捕了,罪名是对九座教堂纵火。
同年1月,美国约翰布朗大学的学生麦克尔·金尼被学校开除了,因为他所在的这所基督教学校在网页上发现他是一个同性恋者。
对此,扎克博格只能尽量地忍耐,并坚持自己的原则。扎克博格说:“很多公司都建立了社交网络群,很多是交友网站、媒体网站或者社团网站。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人们了解周围的世界,世界也有不光彩的一面,我们只有在争议中不断沟通。”
探索商业模式
Facebook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扎克博格最需要的就是公司的用户数量一再增长,并不太担心公司的利润。他在接受德国报纸《法兰克福广讯报》的采访时说,增长是主要的,收入是第二位的。
当然,对于一家仍在策划赚钱计划以便与自己的流行程度相匹配的网站来说,还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发展。
扎克博格说:“每一个大型互联网公司都要找出与其规模相匹配的赚钱的方式。我并不认为社交网络能够采用搜索网站的方式赚钱。但是,来这两种网站访问的用户都会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我确认我们将找到一种类似的商业模式。我们正在进行试验。一个部门把重点放在目标方面,另一个部门重点接受你的朋友的社交建议。我们要在未来的三年内找到优化的商业模式。”
广告的背后
社会化网络之所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是因为:人们基于网络互动会留下足够的痕迹,而广告商基于这些记录可以精确投放广告。
Facebook帮助相关厂商在网站上建立主页,吸引注册用户的注意,并采用各种手段同他们保持联系。
2007年11月,Facebook推出了它的“精准”广告策略,这包含两个部分:
首先,广告商可以设置特定的投放范围,比如特定广告只能被年龄在30岁以下、毕业于哈佛大学、在德勤工作的年轻女性用户所接收。广告客户可以依据工具,迅速得知有多少用户符合要求,且有多少用户接收了信息。其次,依据注册用户的具体行为,比如彼此之间对话,在线购物等;比如有人刚买了飞机票,那么对应就会接收到酒店,以及相关的观光广告。
这样,众多的客户投放了广告,其中有苹果、耐克、戴尔、沃尔玛、AOL、MTV,还有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等。广告使Facebook获得了不菲的回报,成为财富增长的源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