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两年前(2011 年),中国 GDP 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有人把这个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取得的成就叫作“中国奇迹”。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为世人惊叹,可以说,如果 GDP 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那么中国在全球经济萎靡的大环境中所取得的进步,足可傲视群雄。
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中国经济总量独占鳌头的光鲜外表,难掩国内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生困局。民众的幸福感迷失,让亮丽却冰冷的数字无法为民众的幸福保温,一次次强人所难的“你幸福吗”的追问,迎来的是无数让人尴尬不已和哭笑不得的回答。
事实上,中国社会已经越来越呈现出“风险社会”的特征,频发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征地拆迁等事件和腐败与不公等问题,困扰着决策者和执政者的思绪,也成为下一个阶段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2013年 6 月发生在厦门的公交车纵火案,以及后来媒体发出的各类所谓“杂音”,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窥见了中国社会保障缺失的窘境和中国底层民众生存的艰难世态,以及社会心理失衡的纠结情境。中国奇迹的背后,是让人不忍卒读的种种艰难时世的故事。
20 世纪末,一个大国倒下了。所幸的是,我们没有步苏联之后尘,而是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通过改革开放踏上了经济发展大道。三十多年来的建设成就,一方面可以说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我们今天的成绩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必然结果,我们的发展也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讲,中国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奇迹”可言。
从另外一个方面,即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讲,中国的发展也没有创造例外。中国的高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重复高储蓄、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得益于扭曲了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等生产要素价格所赢得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所以,我们担心的是,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何以为继?我们关心的是,未来的中国,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改革路径,才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风险社会”的情境下,未来中国的改革,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革命,而是综合协调各类社会利益群体的结构性社会改革。未来中国发展的动力,除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生产要素的升级外,体制变革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必须下大决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变“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体制架构,加快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速度,使相对滞后的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尽快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为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创造较为完善的制度环境。
未来三十年,中国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较前三十年要严重得多,改革正在步入深水区,利益分配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正在成为关键的“改革议题”,成为能不能成就中国道路的关键制度安排。战略转型期的中国改革设计,必须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由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转变为重视经济质量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由重视国家的经济规模总量,转变到重视广大民众的民生福祉。
唯此,中国的发展才可能华丽转身,中国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大国崛起的复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