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医院管理概述
医院管理是随着医院的出现而产生的,医院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的演变影响着医院的目标,也决定着医院的管理。医院的服务对象是患者,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不仅影响着政府形象,也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医院所涉及的是高技术、高风险医疗活动,管理的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医院管理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技术现象。
1.2.1 医院管理的概念和主要模式
1. 医院管理的定义
医院管理是按照医院工作的客观规律,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医院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及其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充分发挥整体功能的管理活动过程。即按照医院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医院管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组织运筹管理原理、管理职能、管理要素、管理方法和各项科学管理技术等,自觉地指导医院工作的全部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最科学、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地完成预定的管理目标。
2. 医院管理的主要模式
简而言之,院管理模式就是医院管理的运作方式。各国的医院管理模式不尽相同,这与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医疗保健制度、市场经济模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总体而言,医院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美国医院管理模式
美国实行的是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私有制为基础;在医院管理上也完全实行自由经济、自由经营、自由竞争,政府干预比较有限。
(2)英国医院管理模式
英国既是一个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完善,市场体系完备,它又是一个社会保障齐全的福利国家。英国实行国家卫生服务制度(National Health System,NHS),为全体国民提供广泛的医疗服务,支付大部分或全部医疗费用,实行初级服务(全科开业医生提供)、区域服务(当地政府提供)和医院服务(专科医疗服务)三级服务体制。
(3)日本医院管理模式
日本在经济体制上实行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推行财产私有、契约化和风险自担的原则,政府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大力发挥民间团体的领导作用,并实行终身雇佣、终身教育、职工参与和提倡企业精神等激励机制,这些原则和机制都应用到医院管理之中。
(4)法国医院管理模式
法国在经济体制上实行的是政府指导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政府允许自由定价,但对一些行业包括国有医院的医疗服务等的价格和收费标准进行直接干预。1945年起就实行以《普及社会保障制度》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共有三个层次(即全面专门保障体制、义务性社会互助体制、社会援助和救济体制)和八大类(医疗、养老、工伤职业病、生育、残疾、死亡、孤寡、家庭负担)。法国的医院管理体制与这种由国家中央社会保障局所属的全国医疗保险体制相适应,决定医院属于福利事业单位,在服务方式和各种制度上充分体现服务病人和方便病人的宗旨。
(5)德国医院管理模式
德国在经济体制上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既包括市场经济,又包括社会福利和国家政策干预,即通俗公式表示的“市场经济+总体调节+社会保障”。德国的医院管理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为基础,政府对医院实行宏观管理,高度重视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医学专科特点、社会服务需求和经济结构的原则将医院划分为社区服务医院、跨社区服务医院、中心医院和特级医院四个层次。
(6)新加坡医院管理模式
新加坡推行的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模式,在文化价值观上一方面接受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冲击,另一方面又竭力保持东方文化的价值观。新加坡医院分为国家津贴医院和私立医院,政府对国家津贴医院补助约占医院总支出的58%,公立医院收费标准由政府定价。从1985年起,新加坡政府为了改善公立医院管理不如私立医院的现状,实行“重组计划”(Restructure Program),将卫生部直属公立医院转变为私人有限公司管理体制,卫生部派人员参加公司董事会,原股权由国家卫生保健局管理,但医院则全部按私人企业管理方式管理。医院管理体制由董事会委派行政总监全权负责,行政总监一般由非医务人员的企业管理专家担任。
(7)中国医院管理模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医院在筹资来源、领导管理体制、财务管理、职工奖金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即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又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使医院从纯福利型转变为体现政府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从政府唯一拨款转变为多渠道多形式办医;从全部为公立或集体医院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医院;从不重视职工的责、权、利转变为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和激励措施;从不重视经营管理转变为重视医院的生产性、经营性和效益性;从单纯医疗服务机构转变为重视扩大预防和区域卫生规划;从单纯的基本医疗服务转变为在保证基本医疗的前提下出现多种形式的特需服务;从医院单纯完成医疗服务转变为同时兴办第三产业以提高医院的自我补偿能力;从单一办院体制和安于“铁饭碗”、“大锅饭”转变从多种办院体制并存竞争增效。总之,通过改革使医院得到显著成效和较大发展。
1.2.2 医院管理的职能
同管理学基本理论中管理的几大职能相似,医院管理的具体职能和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计划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医院的计划工作是指医院管理目标的确定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医院管理的首要职能。这里的目标既有整个医院的目标,也有个别部门的目标。计划内容则既有对整个医院都具指导意义的计划,亦有各个科室或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具体包括医院总体发展规划、医疗计划、药品计划、财务计划、人员调配计划、物资供应计划、设备购置计划、基建维修计划等。在制订计划和目标时,要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和预测,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最优选择。
2. 组织
要想实现计划目标,首先要建立有效的、连续性的工作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体制、机构的建立和设置,工作人员的选择和配备,规定职务、权限和责任,建立工作制度和规范。同时建立有效的指挥系统,使单位的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协调地发展。医院组织工作的一般程序为确定医院目标、设置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授予相应责权利、协调沟通各方关系。
3. 决策
在医院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及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一系列的决策活动。例如,办院方针、工作规划、质量控制、人事安排、干部培训、财务预算、设备更新等都要做出合理的决定,即决策。从我国医院管理的现状来看,与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经验决策尚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决策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医院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必须从战略到战术,从微观到宏观,从医疗保健的经济价值到社会效果,经过周密的方案论证和各种技术经济的分析比较,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摈弃单纯靠个人“拍脑袋”或“想当然”而做出的错误判断。
4. 协调
协调就是调节各部门的工作,使之步调一致,密切配合。医院工作是多部门、多学科专业化协作的科技工作,这就必须加强协调管理,才能保证各部门步调一致,密切配合。同时,医院作为卫生系统内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从属于系统的总目的,功能与其他组成部分互补。因此,客观上还要求医院与卫生系统内其他组织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卫生系统的整体功能。医院协调的内容有:一是对医院成员的协调,二是对组织活动过程的协调。
5. 控制
医院不论是惯性运作还是各项工作计划的执行,都必须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控制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行为。医院的各级管理人员都有控制的职责,不仅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而且必须对医院整体计划和目标的实现负责。控制工作离不了信息的反馈,在现代化医院中建立医院信息系统将会成为管理者进行控制工作,保证管理工作沿着医院的目标前进的一种重要手段。
6. 指导与教育
医院领导者必须使其下属明确干什么,怎么干,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并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行培训教育,就是为了不断提高医院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以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教育,使职工不断学习提高,实际已经成为生活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7. 发展与提高
管理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医院管理就是如何提高所从事管理的系统的放大倍率,就是如何促进医院业务的发展与提高,如何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1.2.3 我国医院管理的历史回顾和现状
我国医院科学管理的起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欧美等国在我国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创办了数百所教会医院。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协和医院,不仅引进了当时欧美先进医学技术,面且也完全按美国医院管理模式管理医院,它的科学管理思想和方法、技术,对推进我国医院科学管理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全面开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医院管理学科体系则起步于新中国,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80年代。
1. 起步阶段
真正的全面起步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卫生部颁发了《关于整顿全国医院的指示》。
2. 形成阶段
1957年,卫生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医院工作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医院管理的经验,颁布了《综合医院工作制度》和《医院工作人员职责》。1964年,卫生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医院工作会议,制定了《城市综合医院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举办全国医院院长进修班,我国医院管理出现了科学治理、学术繁荣的可喜局面。但1966年以后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医院的科学管理及医院的建设遭受严重破坏。
3. 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管理科学受到应有的重视。1981年,卫生部召开了全国医院工作座谈会;1982年,卫生部在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医院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修订颁发了《医院工作制度及各级人员职责》等文件,对医院的治理整顿工作发挥了指导作用,促进了医院的科学管理。1989年,卫生部颁布了《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和《医院分级管理》(试行草案),我国医院分级管理与医院评审工作正式启动。1994年,国务院发布并实施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分级管理、医院评审制度的实行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出台使我国医院管理走上了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对加强我国医院建设和强化医院管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医院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2000年,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等八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我国城镇医院的改革和管理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医院管理水平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提高。创建文明医院和分级管理,加强经济管理和医疗价格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和转换经营机制,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筹资办医,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医疗协作联合体,组建医院集团,拓展医院的社会功能,优化医疗资源,减员增效,实施后勤服务社会化,使医院取得优质、高效、低耗的经营成效。
1.2.4 医疗服务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无论是民营医院还是国有公立医院,目前都在致力于打造诊疗专业化、技术权威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国际化水平的盈利医院。但是,随着医疗市场的日益完善,医院规模和数量的增加,医院的管理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了很多单位的首要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我国医疗服务领域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现代医院应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为病人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我国医院的变革将会出现以下七大发展趋势。
1. 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医院可持续发展转变
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要求医院在经营上通过不断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从而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优势;在管理上注重以人为本,通过不断地满足员工的需求,而不断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院长们常常会盯着医院的利润不放,因而常常会忽略了医院应该竭尽心智的服务。现代观点认为,在追求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仍然强调“利润最大化”将会导致医院的过早夭折。
2. 由传统的设备和技术竞争转向满足患者期望水平的竞争
患者对不同等级的医院有着不同的心理期望值,医院应根据自身的状况,提供高于患者期望值的服务,从而提高竞争优势。比如,患者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医院都达到协和医院等大医院的技术水平,同时也不可能要求协和医院等大医院提供小医院的简便。
3. 由方便医疗的分科体系向方便患者的分科体系的转变
可以预测,医院必将进入医疗营销的时代,未来的医院将实现以患者价值为中心,由医疗导向转变为患者导向。可以说,多数医院传统的为方便医疗而将医疗部门分为某内科、某外科的分科体系,必将被利于患者的以疾病为主的分科体系所取代。
4. 由单一的院内医疗向全程跟踪医疗的转变
现代医院也强调“客户关系管理”。医疗服务将由传统的单一的院内医疗延伸至出院后的全程跟踪医疗。医院为了患者的利益,也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建立起稳定的顾客(患者)群体,这样才能具有稳定的收入。
5. 由注重计划向注重战略的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由注重计划向注重战略的转变成为医院管理职业化的必然。医院必将由传统的围绕计划进行经营转向围绕价值理念进行医院的经营活动。
历史的发展已使我们明确地知道,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一个打破旧格局,平等竞争的年代已经出现。面对着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且充满泥泞及荆棘的社会,传统堡垒终将被打破。传统医疗观念正被无情地瓦解,数字化信息医学医疗观念及医院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适应新形势,尽快实现转轨,必将被新的一轮竞争淘汰。医学界也正处在一场转变观念、思维、学习、工作及成功方式的变革之中,面对这种关键的转折,等待及束手无策都不是明智之举。
6. 医院管理趋于职业化、专业化、法制化
现代观点认为,院长不一定是医学专家,但必须是医院经营管理专家。然而,我国目前医院院长90%是专家型院长,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教育。随着医疗竞争机制的完善,凭经验管理医院的模式将逐渐被摒弃,医院管理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医院的管理人员将逐步走向职业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医院领导者基本上是行政领导型;改革开放后,医院领导者基本上是专家型;未来医院的领导者将是具有一定的医疗常识、经过专业管理教育培训的,具有更为综合的知识、更为优化的知识结构的职业性院长。
医院的专业化趋势使得医院必将把那些非医疗卫生技术服务的工作(如水电、基建维修、绿化清扫和食堂等)从医院管理中分离出去,实行外包,由社会来承办与管理。
法制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医院法制化主要表现为领导者放弃没有标准的、个人说了算的“人治”,而实施制度管理,即管理讲制度、办事讲原则、工作讲程序。应该看到,过去依靠政策就能或者才能生存的医院,在失去政策后,仍实行“人治”,则必然不会长久。另一方面,医院的法制化还表现在更加强调医患之间的法律关系,医疗工作从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规范来加以管理,如更加强调规范行医,依照法律处理医疗纠纷等。
7. 基于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现代医疗方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以远程医疗、网络医疗营销为代表的新型医疗方式,将在未来医院的医疗活动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不同等级医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所有医院提供了平等的竞争环境。在互联网上,医院之间因规模差异而产生的营销能力差距正在变得日益模糊。在管理上,通过医院内部网络可有效让员工享有对医院事务的知情权和发表意见的权力。领导者可以通过网络与员工进行方便的沟通。借助网络的远程医疗,对于上级大医院来讲,可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对于下级地方医院来讲,一方面可以通过满足患者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患者,另一方面有利于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高。
侯庆田等曾就远程医疗发表了这样的看法:“面对信息社会带来的无限机遇,用‘混沌’二字来形容国内医学界并不过分。面对从原子时代到比特时代的飞跃,面对新兴的信息产业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面对着这一历史性转折为所有不同等级医院所提供的无限的平等发展机遇,国内医学界显得那样茫然。对竞争观念的认识多数只停留在原始的设备竞争上,对人才的竞争基本上尚未形成资源共享的理性概念。这种思想状态真是不可想象。怎样才能经历这场已经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呢?起重要作用的省、市、县医疗机构各自为政,以自己为中心的医疗格局,唯我独尊的经营思路是那样的盛行,已成为妨碍这场变革的主要障碍。政策性的诸多失误,使得我国信息医疗的发展一开始就因为带有强烈的‘金钱欲’而显得那样怪异,发展是那样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