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世界上闻名遐迩、独具特色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这一模式的最大特征,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知识学习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多年以来,“双元制”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学习和借鉴的样板。
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就与德国开展了职业教育合作。时至今日,已成功走过30年。还是在1990年,中国建设行业的职业院校,就在教育部和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与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等德国有关机构合作,开始在建设行业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在我国,城市交通和出租车、汽车租赁行业曾由建设部主管。1996年,全国公交公司系统所属技工学校,在赛会职业教育专家弗乐尔(Albrecht Flor)先生的具体指导下,开展了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试点。
任何一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核心都是课程。课程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最本质体现。要提高教学质量,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进行课程改革。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工艺的改进,德国于1996年在职业教育领域着手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的课程改革。这是一种以个体在企业里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制订计划、采取行动并能最终对行动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一体化,并把技能与知识及价值观的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课程方案。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取代了传统的分科课程,创立了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属性的课程模式。2003年5月16日,按照这一改革思想,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了新一轮基于学习领域设计的“汽车机电一体化工教学大纲(草案)”。2004年,几乎与德国同步,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就在赛会长期专家弗乐尔(Albrecht Flor)、施罗德(Carlito Schroeder)和短期专家戴因伯克(August Deinböck)、克勒贝尔(Sven-Olaav Kleber)和布伦贝格(Bremberger)的指导下,组织全国8所汽车类职业院校,与德国同类职业学校合作,开展“汽车机电一体化工”专业的改革试点。试点院校借鉴德国经验,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每所试点院校都与10家以上的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一些院校的合作企业甚至达到30多家。
5年教改实验的成果表明,学生在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和企业顶岗培训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相关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又在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上卓有成效,综合素质大大提高。2007年到2009年,10所试点院校近1000名毕业生,不仅参加了我国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考试,而且也参加了德国工商行会海外部上海代表处(AHK in Shanghai)组织的考试,80%以上的考生取得了我国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德国行业协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走上了工作岗位,受到企业界的普遍欢迎。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所指的工作过程,是一个能覆盖职业资格、工作任务和职业活动的系统。它以工作过程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线,突显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特点。这是因为:其一,工作过程是一个清晰的结构,任何一个具体的工作过程,都有着明晰的步骤、环节、程序,具有可操作的“抓手”;其二,工作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同一个职业的不同时段或同一个时段的不同职业,其工作过程是不同的。特别是,工作过程不仅是具体的,形而下的;而且又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因为,任何一个人,在完成任何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之中,尽管具体的工作过程大相径庭,但其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却是一致的。由此,从变化的具体的工作过程之中寻求相对不变的“思维的工作过程”,由具体获得一般,实现能力的内化,进而应对新的具体的工作过程,实现能力的迁移。这就从逻辑的、方法论的角度,解决了一个关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相对的“静”与职业变化绝对的“动”两者之间的矛盾。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一个职业之所以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其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这一逻辑推理的结果表明,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内容序化的依据,突破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瓶颈。
显见,在中德职业教育合作30年的进程中,只有善于把握“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所蕴涵的“魂”,并将其本土化,才能取得成效,才是合作的应有之义。这套中德合作编写的“汽车机电工职业培训”教材,是在中德双方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对那些辛勤工作在职业教育改革一线教师编制的工作页及其教学实践经验予以总结、加工和概括的结果。我们相信,这套教材对提高汽车行业一线技能型人才的技能和专业水平,对汽车行业的职业教育改革,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1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