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业领导要做一只聪明的“鹅”
如果把企业比做一只成长的“鹅”,那么国家对企业征税的最佳状态就是“既要拔鹅毛又不让鹅叫”,这也是税收的均衡点:国家完成税收任务指标,企业感觉不到税收的压力。
比照这个最佳的税收状态,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目前存在“鹅跳”和“鹅跑”的现象。
“鹅跳”,就是鹅毛拔得太多太疼了,鹅不得不跳起来。众所周知,我国是个高税赋国家,税法的严肃性直接约束着“鹅”的行为。而我们的税收优惠政策绝不会像红头文件一样,及时地摆在企业的案头,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优惠企业的文件,如果企业没有及时知情,进而没有享受到优惠,税务征收机关过期不候,企业就会额外增加税收成本;限制企业的文件,如果企业没有看到进而没有执行,税务征收机关查出后要做纳税调整,补交罚款或滞纳金,企业也会增加不必要的税收成本。总而言之,看不到这个文件企业就会增加税收成本。
比如我遇到的一家小企业,每年有1000万元的营业额,各种税加起来超过200万元,利润不到10万元,这几个数字让董事会大为不解,常把负责人骂得狗血喷头。这位负责人满头大汗地找我做咨询,调查后才得知,好多对企业有利的税收政策没有用足,甚至没有用上。
企业的会计人员多是懂得税法的。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会计人员——特别是一些聘用的会计人员,在处理一些涉税业务时,大都以多缴税的方式来规避税收风险。这样也不对,税法主张精确地计算和缴纳税款,无故多纳税不符合税法精神,属于道德范畴。所以一些企业的税收成本较高,“鹅”就要跳起来。
“鹅跑”,就是不让拔了,偷逃的税款大到企业愿意冒风险的程度,“鹅”就跑了。跑的方式或打“擦边球”,合理避税;或造假,直接规避税收。我对税收征管部门使用的“合理避税”这个用语,一直不敢苟同。避税就没有合理之说,至少逃避了社会责任,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何理之有?我们主张依法治税,像大禹治水一样治税,认同合法节税和节税筹划这些概念,这也是当今社会应该倡导的。
我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很猛,一方面税收制度在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国民的纳税意识有待提高,这就形成了一些矛盾,这些矛盾直接导致一些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我们平时一般感觉不到税法的存在,但当我们深切感觉到税法的存在时,大都晚了。
例如,一家民营企业领导,由于对税法的无知,纵容会计人员偷逃税款,还抗拒税务机关的处罚,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再如一家投资10亿元的外资企业,由于不知道采购国产设备可以获得退税这项优惠政策,本来到税务部门办一个手续就可以拿到的2000多万元退税款,结果打了水漂,一分钱没拿到。税务部门过期不候,这个企业的财务总监见到我就叹气:冤啊,那是2000多万元呐!都是因为不知道这条税收优惠政策。
置身这个环境,我们该怎么办?领导者——你这个“鹅”头该怎么办?
最好的选择当然是学习税务,精通税法,做一只聪明的“鹅”。规范地说,就是在吃透国家税法的前提条件下,进行节税筹划,用足国家税收的优惠政策,获得合法的税收收益。例如,依据国家的税收政策导向,投资减免税的行业;根据优惠的税收制度,在低税区开办企业;或改变经济结构,把综合业务中适用低税率的业务分拆出来独立经营,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在防范税收风险的同时,最大化地获得合法的节税效应。
爱心提示
做一只聪明的鹅,领导干部要带头。
所以,节税筹划是在经营中寻求企业行为与政府政策意图的最佳结合点。成功的节税筹划往往既能使经营者承担最轻的税收负担,又使税收法规的政策意图得以实现,对政府、对企业都有利:国家能够利用税收杠杆达到了优化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目的,企业也能强化依法纳税的意识,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如此一来,国家和企业之间就会逐渐地走向一条均衡的纳税道路,而我国的税收文化也必将通过这条“均衡之路”逐步建立。促使企业的纳税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变“要我交税”为“我要交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