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通信电子战的产生
1.通信侦察与通信测向和定位
在通信发明的早期,通过对电台工作频率的搜索,很容易发现敌方的通信信号,经过监听,就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其通信内容,这称为“通信侦察”。
与此同时,根据电台天线在各个方向上接收到信号强度(称为“场强”)的不同,还可测出通信发射机(即“辐射源”)辐射的信号方向,经过多站(次)方向测量,就可逐步确定辐射源的地理位置,这称为“通信测向和定位”。从技术体制上说,通信侦察包含测向和定位的内容,但因测向和定位工作方式的特殊性,故一般分开阐述。
为使敌方不能轻易地对己方侦察、测向和定位,需要采用间断通信或频繁变换通信频率、位置等方式来增加敌方侦察的难度。这样,作战双方在通信领域就展开了通信侦察与反侦察的斗争。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通信侦察和反侦察斗争的一个典型例子。
2.通信干扰
后来发明了密码,即使被对方搜索到通信频率并侦收到通信信号,破密也不容易。不过,通过密码专家,总能破解密码,仍然可知晓通信内容,无非时间上有所耽搁而已。很多谍战影视都反映了破密的情形。再后来又出现了数字保密通信,即使侦收到信号,任何密码专家也无法破解通信内容,必须通过一系列高技术手段方有可能破译。
在战争中,首要任务是直接或通过破密得到通信内容,获取情报。对于现代的数字通信无法马上破译出通信内容怎么办呢?战争的实时性要求不得不采取“即使侦听不到通信内容,也不能使敌方通信畅通”的措施。不使敌方通信畅通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找到其通信频率的同时,发射出与之同频的干扰信号(如噪声调制的压制干扰信号或虚假通信内容调制的欺骗干扰信号),使敌方无法清晰地接收通信信号甚至被虚假内容欺骗,这就是“通信干扰”。
为了使敌方不能轻易干扰己方,各种通信抗干扰措施大量涌现,如采取低截获概率通信(如跳频、猝发通信)、低检测概率通信(如直接序列扩频通信)、天线调零等措施,使干扰效果大打折扣。于是,干扰方不得不在侦察支援的基础上使用最佳干扰样式,以及采取增大干扰功率、升空干扰、抵近干扰等更强和更巧妙的干扰措施。
这样,作战双方就在通信领域展开了通信干扰与反干扰的斗争。
上述发生在通信领域内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的斗争,就是历史上最早的“电子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之后,在雷达、光电等领域中也陆续出现了类似通信领域的斗争,使电子战的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现在,水声对抗也归入电子战专业领域)。其中,在通信领域内进行的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斗争称为“通信电子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