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2007~2008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7年

电子信息产业外贸顺差评述与对策建议

2004 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外贸顺差占全国顺差的比例超过40%,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现就顺差形成的原因和特征作一分析,并就如何调控顺差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评述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 多年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产业规模位居前列、就业人数快速增加、外贸出口连年第一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又是一个以加工贸易为主且出口依存度较高的外向型产业。

(一)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1.发展速度持续领先

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4.75万亿元(其中制造业4.27万亿元),相当于1996年的17.8倍,10年中翻了四番;工业增加值11000亿元,相当于1996年的20倍;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1384亿元,相当于1996年的13倍。

2.产业规模进入前列

2006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5470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量的25%,居世界第二位;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5.25%,列工业部门首位。

3.产品产量快速增加

2006年,我国境内生产手机4.8亿部,占全球总量的48%;微型计算机9336万台,占全球总量的42%,其中笔记本电脑5912万台,占全球总量的72%;彩电8375万台,占全球总量的45%;数码相机6695万台,占全球总量的63.2%(全球数据出自IDC和Gartner)。

4.外贸出口连年第一

2006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3640亿美元,相当于1996年(215亿美元)的17倍,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7.6%;外贸顺差762.4亿美元,占全国总顺差的43%。

(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

1.出口依存度偏高

2006 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4.27 万亿元,按2006 年的人民币汇率,合计5470亿美元,产品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66.5%(若扣除来料加工贸易和进口加工贸易中进口部分,出口依存度仍高达57%)。

2.加工贸易居主体

自1999年以来,信息产业部实施“科技兴贸”、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出口方式升级(从OEM到OBM)等战略措施,出口产品中的加工贸易比例逐年下降,但仍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部分。2006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为3640亿美元,其中来料加工贸易占比14.2%,进料加工贸易占比71.9%,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达86.1%。

3.三资企业占比过大

2006年,在华三资企业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行业总量的80%,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4.产品结构调整加快

2004 年以来,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主要依赖于新产品的出台,这促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升级。2006 年,计算机、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的销售收入已占全行业总量的65%,而增长速度最快的则是通信设备、电子元件和测量仪器,增速均超过30%,明显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在出口电子信息产品中,计算机类产品和通信设备已占出口总额的62.7%。

5.研发水平日益提升

“十五”期间,信息产业取得重大技术成果28项;发布行业标准674项;申请国内专利227711项,获准名牌产品52个(其中,海尔、联想、长虹进入“世界品牌500强”,我国企业共入围4家)。2006年全行业研究开发投入900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7个百分点。

6.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6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29332个,从业人员达724万人,人均销售收入为65.6万元(全国工业部门平均水平为每人每年12.5万元)。1987年首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序第一名的上海电视机一厂营业收入仅为5.76亿元,2006年排名第一的联想集团已达1389亿元。2006年百强企业全部营业收入为1.1万亿元,占全行业的23%。

7.国内配套能力增强

手机、显示器、台式计算机等产品的国内元器件配套率日益提高,跨国公司在华采购力度不断加大,就数量而言,加权平均约为70%(但核心元器件仍依赖进口)。

8.经济效益有待改善

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为38827亿元,利润为1384亿元,销售利润率为3.56%(见表1)。自2000年以来,产业的销售利润率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与全国工业部门相比,也相对偏低。这既有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也有结构调整的因素。一方面,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如2006年共推出1470款新手机);另一方面,结构性调整导致企业阶段性效益下滑,如彩电平板化使CRT彩管大量积压,新款手机一年内销价下降50%左右。

表1 2000— 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二、电子信息产品外贸顺差评述

(一)外贸顺差概况

1.顺差占比呈波动状态

由表2 可见,2003—2006 年电子信息产品外贸顺差逐年增加,但占全国顺差的比例则呈波动状态。

表2 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和外贸顺差占全国比重

2.主要出口产品外贸顺差

表3给出了2006年主要进出口电子信息产品的外贸顺差概况。

表3 2006年主要进出口电子信息产品的外贸顺差

(二)外贸顺差形成原因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外贸顺差较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电子信息产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实行市场对外开放,在彩电、计算机、元器件等产业领域承接国际转移,境外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厂,到2000 年前后《财富》全球500强中IT企业的90%均已在华投资,并从早期的销售本地化、制造本地化发展到元器件、技术、人才本地化,加快了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步伐。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并不断扩大规模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外贸顺差逐年增加的根本原因。

2.产业发展的必然阶段

扩大出口对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减轻内需平淡压力、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保持社会经济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我国也不例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销售收入从1989年的49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827亿元(规模以上),17年间增加了78倍,主要靠出口在拉动(出口从1989年的27.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640亿美元,增长了131倍)。

3.外贸总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外贸总规模的日益扩大,贸易顺差的绝对值相应增加是必然的,但从总体上说,其相对值变化并不明显。2006年,电子信息产品外贸顺差占产业外贸总额的11.7%,基本与全国该比例(10.1%)持平。

4.本土企业配套能力明显提高

2006 年三星公司在我国境内元器件配套率已超过80%,该公司在中国直接和间接的供应商有700多家;IBM、诺基亚、英特尔、西门子、松下等跨国公司在华采购的强度也逐年增加。配套能力的提高,通过整机产品出口带动本土元器件出口,这是近年电子信息产业贸易顺差增加的重要原因。

5.加工贸易价格外企主导审定

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中,来料加工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占比较高,鉴于加工贸易的进口料件和出口成品的定价权均为外商掌握,外商从经营利润的角度考虑,人为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导致外贸顺差的虚增。

6.贸易统计不尽合理

由表3可见,顺差最大的为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而外资企业出口的笔记本电脑占总量比例约为90%,手机占比约为80%;且这两种产品基本上以加工组装为主。贸易统计在我国,而利润多为外商投资企业所在国拥有,贸易顺差实际上被转移到境外,估计占全部顺差的60%以上。

7.软件使用费与专利授权费未予扣除

不少电子信息产品须支付跨国公司的软件使用费和专利授权费,多数已在产品出口前付讫,而在产品出口时并未予以扣除,导致顺差转嫁到我国身上,这也是顺差虚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8.原产地规则不清晰

数码相机、液晶显示器等产品中的主要元器件、部件大多依赖进口,原产地仍被认为是中国,这部分顺差估计超过200亿美元。

9.部分企业高报出口低报进口

一些企业高报出口骗取出口退税,低报进口炒人民币汇率,而境外不明来源的资金也通过进出口公司利用上述手段流入我国,这是外贸顺差失真的一个重要因素。

10.政策性因素影响

包括出口退税政策、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对顺差增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电子信息产业外贸顺差评价

在产业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贸易顺差有一定的合理性。

1.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所致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原有基础薄弱,技术相对落后,虽经多年发展,目前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仍以加工后再出口模式为主,产生顺差有其必然性。

2.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

自2004 年信息产业部提出建设电子强国的基本方针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战略性调整和转型,研究开发投入不断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结构调整升级日益加快,加工贸易占出口比例有所下降。从总体上说,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与“两高一资”产品的贸易顺差有实质性区别。

3.顺差相对值并未过高

在注意到外贸顺差绝对值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相对值,电子信息产品外贸顺差占外贸总额的比例基本与全国水平持平。

4.出口对解决就业问题十分重要

200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有7522家,到2006年已达29332家,从业人员也从2001年的153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724万人,因此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对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5.顺差主要组成部分是小宗电子产品

由表3 可见,前12 大宗出口电子信息产品占全部出口额的42.5%,占全部进口额的43.40%,但只占顺差的38.7%。可以认为,顺差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小宗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这些产品大多数由中小企业生产。

三、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外贸顺差的对策建议

为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中央的部署,电子信息产业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外贸结构调整,努力减少外贸顺差,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要从以制造业为主的模式向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并举发展的模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要从以加工制造为主、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优先的集约型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核心基础产业,包括软件、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专用设备和基础材料等;要以节能和环保为切入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也是电子信息产业减少贸易顺差的必然选择。通过自主创新,逐步降低加工贸易的比例,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以此减少贸易顺差。

(三)逐步调整国际化战略

包括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模式,调整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战略,增加一般贸易出口,减少加工贸易总量。

(四)增加高技术产品和设备进口

信息产业部协同商务部等主管部门,努力寻求突破欧美对我国实行的高技术管制政策,增加关键元器件生产设备、测试仪器和基础材料的进口,以减少贸易顺差。

(五)积极参与原产地规则制定

我部已在财政部关税司的统筹安排下,参与我国原产地规则的制定。通过明晰原产地,把部分虚增的外贸顺差予以消除。

(六)加强进出口监管

应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部分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复进口、虚报出口骗取退税等违规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