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2002~2003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评述与竞争力分析

摘要 2002年,在复杂多变、外困内紧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本文综合论述了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系统分析了电子信息产业整体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分类评述了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主要产品的竞争力。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产业 综合竞争力 主要产品竞争力

一、电子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评述

1997—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和软件业)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4.8%、36.8%和32.3%,大大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7%的发展水平,也高于40个工业部门年均14.2%的增长速度。按产业规模,1999年起我国电子工业在全球排名第三位,2002年产业规模为170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5.1%,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02年统计范围内企业销售收入14000亿元,同比增长17.8%;实现利润575.6亿元,同比增长1.6%;出口总额920.4亿美元(海关统计),同比增长41.6%,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28.3%。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2815亿元,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0.77%提高到2.76%,在40个工业部门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3.1%上升到6.6%,成为全国制造业中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出口最多、效益最好的第一支柱产业。

(一)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台式电脑、手机、电话机、彩电、视盘机、收录放机、磁头等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据ITU的报告,2001年我国生产的DVD占全球总量的38.3%,彩电占27.4%,移动电话占21.8%,台式电脑占11.9%;程控交换机、光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显示器、打印机等的产量也名列前茅。从产品对行业经济增长拉动来看,2001年手机销售收入1503亿元(含出口41亿美元),程控交换机销售收入834亿元,显示器705亿元,计算机570亿元,分别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18.2%、10.1%、8.6%和6.9%(合计为43.8%),已成为拉动行业经济增长的主导产品。

(二)用户市场不断扩大

截至2002年年底,PC社会拥有量超过3800万台(每千人29.8台,全球2001年每千人77.4台);互联网上网户数达5910万户(ITU估计,2001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约为4.99亿户);电话用户4.21 亿户,全国普及率33.7%,其中移动用户2.0661 亿户,相当于1992年的700倍,已居世界第一位;彩电社会拥有量3.6亿台,户均普及率68%(其中城市为每百户132台,农村为每百户45台)。

(三)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中型企业纷纷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同时加大了对R&D的投入,调整了人才激励机制。全行业每年取得科研成果2000多项,在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进展,如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移动交换机、手机、SIM卡、银河巨型计算机、曙光3000服务器、中舟1号、红旗Linux操作系统、0.25μm32位CPU、32×2.5GB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TFT工业化生产技术、基于Linux的软件开发平台、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数字电视接收机等。研究开发和高科技产业化促进了我国制造业朝高层次方向发展。

(四)产品出口大幅增长

据海关统计,2002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771.7亿美元,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8.5%,其中出口增长41.6%,高于全国出口增幅20 个百分点,实现贸易顺差69.1亿美元,占全国顺差的22.8%。在出口产品中,计算机类产品增长最快,计357.6亿美元,增速为60.5%,其中显示器出口额高达57.3亿美元,是第一大宗出口电子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221.2亿美元,同比增长42.5%,其中激光视盘机出口额为35.7亿美元,彩电(含零部件)出口额为21.4亿美元。部分产品,如显示器、手机、收录放机、电话机、扬声器、磁头等产品的产量占全球的40%以上,出口量为世界之最;台式电脑、彩电、黑白电视机、印刷电路板的产量也名列前茅。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劣势分析

(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总量不大

2002年我国电子工业销售总额为1691亿美元,仅为200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营业收入(1259亿美元)的1.34倍。中国最大IT企业海尔集团销售额为87亿美元,相当于IBM公司同年收入的7.2%,与跨国公司相比,规模仍较小。

(二)质量和效益仍不容乐观

2001年以来,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比年均有所减少,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仅为1.6%,与过去10年相比,处于最低的增长水平。亏损企业和亏损额均有所增加。统计行业中独立核算的企业3974家,到2001年年底累计亏损1170家,占企业数的29.4%,亏损总额61.4亿元,同比增长63.2%。部分中小企业库存积压严重,货款拖欠过多,流动资金不足,经济效益低下,生产面临困境,下岗职工增加,再就业压力加大,严重影响行业的整体效益。

(三)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1)产业结构。一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比例失调,2002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额960亿元,不足全行业总量的7%,而1999年美国软件销售额为1434亿美元,占行业收入的30%左右;二是计算机产业硬、软件比例不当,2002年我国为4:1,而美国1996年为41:59。

(2)产品结构。一方面,短缺经济刺激重复建设,导致“产非所需,求不能供”,彩电、程控交换机、微机、显示器等多数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产品老化和开发滞后的矛盾加剧。另一方面,网卡、服务器、路由器、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等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基础元器件中有65类需要进口,2002年集成电路进口额为261.8亿美元左右,约占国内需求的95%。

(3)企业结构。集中表现为规模不经济。2001年,64家PC整机厂(核发许可证)大多数的产量在5万台以下,而政府部门确定的合理规模为50万台,仅联想、方正、长城等几家达到这一规模,但与国际大公司500万台的规模相比,仍缺乏全球竞争力。彩电企业达到合理规模(100万台)的仅为9家,却有近50家的产量在10万台以下。我国生产片式电阻器厂家的经济效益差,主要原因也是达不到合理的经济规模(50亿只)。

(4)地区结构。2002年,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山东、北京、天津、上海、辽宁9省市的电子工业增加值占全行业的81.5%,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86.3%,利润占全行业的87.7%;中西部所占份额过低,东、中、西部销售收入之比约为13:1:1。此外,投资体制不合理造成了重复建设,使地区结构趋同,缺乏经济特色和互补性。

(5)投资结构。按国际惯例,高技术企业的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3%以下时企业将难以生存;3%~5%时企业可以维持;5%以上时企业方能发展。而我国IT企业除华为、中兴、大唐等少数几家企业外,大多厂家的这一比例不到3%。另一方面,企业广告费用和销售费用投入比例过高。由于投入不足,R&D得不到支撑,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产品开发滞后,结构调整困难,经济效益低下。

(6)技术结构。关键技术大多尚未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发展滞后;专用材料、专用设备、关键元器件依赖进口,产品以加工组装为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机构、人才、投入不到位),高技术产业化程度较低。

(7)出口结构。一是出口产品结构问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双低,服务贸易比例也低,仅占5%左右;二是出口方式不当,2002年,来料进料加工为826.2亿元,占总额的89.9%,一般贸易只占7.7%(在2002年全国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占55.3%);三是出口企业结构不合理,三资企业占79.9%,国企占16.8%(在全国出口总额中,国企占总量的45%,三资企业占51%);四是出口地区以美国、亚洲为主,美国市场占22.8%、中国香港地区占24.9%、日本占12.2%,欧洲、南美、非洲市场占有率低。

(8)人力结构。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和人才结构性短缺是制约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中型企业普遍缺乏能占领科技和市场前沿、能组织领导重大工程和攻关项目的技术带头人;高层次、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较低;IC设计、软件工程、通信产品开发的人才尤为短缺。

(四)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只是全球的一个加工组装基地。在软件、集成电路等基础产业领域和彩电、移动通信、计算机等主要产品领域均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从材料、元器件、专用设备到产品,关键部分都依赖于从国外进口,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成果总的来说不多,进入产业化阶段的高技术产品相对更少。

(五)芯片和软件开发滞后

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而软件则是枢纽。我国生产的PC、彩电、视盘机、手机等产品的芯片一直为外国公司所垄断,国内所需的集成电路90%依赖进口。我国软件销售额占世界总量的不足2%,国产软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不到40%,基础软件基本上为国外产品。1999年,美国软件销售额为1434亿美元,约占GDP的1.8%;爱尔兰软件销售额为84亿美元,约占GDP的12%;而同年我国软件销售额约为21亿美元,仅占GDP的0.2%。

三、我国主要信息产品竞争力分析

(一)计算机

我国现有计算机整机企业64家,生产能力1800万台。我国计算机工业以微机生产为主体,形成了整机、外设、应用产品、零部件及消耗材料四大类产品生产配套体系。微机、服务器、显示器、打印机、终端、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磁头、板卡、键盘、电源等产品已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其中台式电脑产量位居全球第一,显示器、打印机、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等已列入十大出口电子产品,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2001年,计算机类产品销售收入2502亿元,同比增长16.4%,出口额占电子产品出口总额的35.8%,成为最重要的一类出口产品。由于计算机市场开放较早,Compaq、DELL、HP、IBM等主要世界计算机厂商早已在国内设厂,而计算机产品的关税近几年不断调低,可以说,国内计算机厂商与跨国公司已基本处在同一环境中竞争,也使国产机的技术性能提升基本与境外同步;另一方面,个人电脑中的CPU、操作系统软件全球基本上都由Intel公司和Microsoft公司(及AMD公司)提供,而我国尚有人工费用较低、服务本地配套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将会有更多的市场机遇,有助于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但对那些规模过小、技术落后、质量低下的企业必然会形成冲击,甚至可能被淘汰出局。

(二)通信产品

通信设备与产品制造业是我国近5年来发展最快的领域,也是出口增长最快的产业。程控交换机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较为成熟的产品,规模相对集中,且具有价格、技术、服务的相对优势,产销量均为全球第一;虽然近几年国际市场尚未打开,但未来年代应有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电话单机是我国的强项,现有70多家制造企业,2002年向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16881万部(包括无绳电话和可视电话),占世界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话机生产国和出口国。移动通信2001年有近2000亿元的市场份额,其中多数被境内生产的国外品牌所占有。在移动通信专项的推动下,系统设备、终端产品、配套元器件三大领域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国内已有30家企业生产GSM手机,2002年生产13100万部,同比增长50.3%,出口6329万部,占总量的48.3%。2002年国产品牌的移动交换机、基站、手机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分别达到50%、30%和44%,预计到2003年国产品牌手机的国内市场份额可望超过50%。此外,中国联通CDMA移动通信网已开始运行,一些企业正在加大对CDMA手机的投资力度。移动通信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尚未有关键技术(射频芯片、基带芯片、Layer1层协议栈软件)的自主知识产权,由于手机更新速度快,而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滞后,国产品牌无论在数量还是品质方面近期均难以与跨国公司竞争。

(三)彩电

我国现有彩电生产企业68家,生产能力7000万台,2002年生产5165万台,占全球彩电总产量的40%,出口1612万台,占全部彩电销量的31.3%,是世界彩电生产的第一大国。产品结构正在调整,国产背投式彩电、壁挂式彩电已开始进入市场,2005年开始实施的数字电视计划将会给彩电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鉴于近期从事彩电生产的跨国公司正准备大规模“移师中国”,HDTV、蓝色家电领域的竞争仍会相当激烈。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彩电业的生产营销体系已经形成,尤其是大多数彩电厂家都已建立了深入到乡镇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这将是我国彩电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优势。加入WTO以后,一方面,取消关税将使进口彩电的价格大幅下降,势必造成对国产彩电的销售压力;另一方面,我国生产彩电用的机芯、显示器件等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开发又滞后于国际产品更新,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彩电业的微利状况将难以改变。未来年代中国彩电的突破口在高端技术,支撑点仍为普通彩电,而优势则在营销网络。

(四)音响产品

2002年我国各类音响产品(包括收录放机、组合音响、激光唱机、环绕声家庭影院系统等)的产量超过3亿台,大多出口,成为我国最大宗的外贸商品之一。由于这些产品技术较为成熟,人工费用相对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已占有稳定的份额,加入WTO后,对这些产品并无负面影响,相反,降低关税、国民待遇、取消配额等将能提高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电子元器件

从1979年开始,我国电子元器件已有批量出口。2002年,我国电子元器件大宗出口产品有:集成电路、电声器件、印制电路、半导体器件、电接插元件、电容器、磁性材料与器件。我国的扬声器、传声器、送受话器、磁头等产品的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40%。但另一方面,新型元器件(如片式元件、高频器件等)将继续以引进生产线为主。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出口以低档产品为主、进口以中高档产品为主的格局难以改变。此外,国内整机企业对元件企业的压价和货款拖欠等问题依然相当严重,制约了元器件行业的快速发展。

(六)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目前我国已形成10家芯片生产骨干企业、20多个封装厂和380余家设计公司。2002年,国产芯片96.3亿块,出口80.6亿块(多为中低档芯片),进口270亿块,而实际需求约280亿块,高档芯片95%以上依赖进口;2002年,进口集成电路总值261.8亿美元,出口仅为42.8亿美元。总体来说,我国集成电路与工业化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市场份额占全球的12%,产业规模只占全球的2.2%;国内需求自给率约为15%;大生产技术落后2代,上技术档次和规模的企业较少;核心技术和产品市场基本上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对于这种我国重点扶持而资金、技术、市场又不占优势的行业,降低关税或取消非关税壁垒后,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七)软件

软件是信息产业的枢纽,目前已发展成为独立的产业,并将成为21 世纪的主导产业。“九五”期间,我国软件市场规模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在“十五”期间仍将保持这一速度发展。据信息产业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调查组的报告,2000年,2392 家软件企业的营业额为578.2亿元,出口创汇7.3亿美元,从业人员19.1万人。就全球范围而言,目前我国基础软件基本上为国外产品,国产软件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不到40%,进入国际市场的软件更少。为加快软件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已于2000年出台《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该文件的推动下,国家各项优惠政策正在得到落实,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已经建立11个国家级软件基地;已经认定2141家软件企业,登记软件产品4471 个;一批骨干企业在国际合作与分工方面取得快速进展;企业不断与国际接轨,不少地区成立了软件出口联盟。在未来年代,我国软件产业将有突破性的发展,有望成为行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八)网络产品

网络产品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产品(如网络计算机、路由器、调制解调器、集线器等)和Internet家电(也称信息家电,如上网机顶盒、连网游戏机、HPC、PDA、专用连网控制器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网络互联、路由管理、带宽优化、防火墙等功能的路由器在国内已通过设计生产鉴定,调制解调器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中继器、集线器、网桥等网络产品也相继在国内开发生产。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这些领域仍存在很大差距,研究开发能力总体上不强,中高档产品不多。加入WTO以后,网络产品实行零关税,境外同类产品将依赖它们在技术、价格、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占领中国市场。

参考文献

[1] 董云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加入WTO的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2(8).

[2]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运行司.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动态.2002(1).

[3] 曲维枝.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信息产业部出口协调办公室.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简报.2001(12).

[5] Dong Yunting.IT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in China.Proceeding of the 27th Pacific Trade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Canberra,2001.

[6] Sheng-Chen Hu.Impact on Production and Trade of Electronics in Taiwan.Proceeding of the 27th Pacific Trade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Canberra,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