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管理的基本概念

目标导引

1.基本了解管理的社会经济价值;

2.重点掌握管理的定义及特征、管理二重性理论及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3.熟练应用管理二重性理论分析鉴别不同社会制度下及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管理活动的共性和特殊性;

4.熟练应用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理论分析管理者的管理活动。

1.1.1 为什么需要管理

人类社会自从开始群居群猎时起,就知道“合群”抵御风险、征服自然,这种“合群”的目的就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合群”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可以说,有人类就有组织。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但是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这样,组织才能形成一种整体的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简单相加所不能完成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构成的组织,其活动需要合作、协作,这样管理就应运而生了。管理是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是协作劳动的必然产物,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凡是一个由两个人以上组成的、有一定活动目的的集体,就都离不开管理,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小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支乐队就需要一个指挥。指挥之于乐队,就像经理人员之于企业,他们的存在是确保组织各项活动实现预定目标的条件。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管理人员及其管理活动,人类如何能够修筑万里长城、建造金字塔、组织一场奥运会比赛。同样无法想象,没有管理,工厂如何能够生产出汽车、轮船等产品来,如何组织产品的运输、储存和销售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管理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是组织活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对管理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组织规模的不断壮大而日益明显。今天,社会和经济已获得高度发展,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面临的环境越来越不确定,业务或作业活动越来越现代化,管理就越来越成为影响组织生死存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国外一些学者的调查统计证实了这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英国专家小组去美国学习工业方面的经验,他们很快就发现,英国在工艺和技术方面并不比美国落后很多,然而英国的生产率水平同美国相比为什么有如此悬殊的差距呢?进一步的调查发现,英国工业在生产率水平方面比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英国的组织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而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英国快,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依靠较高的管理水平。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说过,美国经济的领先地位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美国经济上的强大竞争力与美国在管理科学上的突飞猛进显然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美国的邓思和布兹特里斯信用分析公司在研究管理作用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多年来,他们对破产企业进行了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在破产企业中,几乎有90%的企业是由于管理不善所致。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也都非常强调管理的重要性。他们把管理看成工业化的催化剂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土地、劳动和资本并列成为社会的“四种经济资源”,或者同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一起构成组织的“五大生产要素”。还有的人把管理、技术和人才的关系比喻为“两个轮子一根轴”。总之,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使现有的资源获得最为有效的利用。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但由于极度重视管理,并在管理上不断创新,从而使自己从资源匮乏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良好的管理可以使一国的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不良的管理只会造成资源利用上的极大浪费。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经济不发达,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管理不善造成的,其中的道理已是不言自明。

1.1.2 管理的定义

管理活动自古有之,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管理”一词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管”的层面,另一个是“理”的层面。有“管辖”、“管人”、“理事”等含义,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但是这种字面的解释是不可能准确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

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管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赫伯特·A·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亨利·法约尔: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都存在的一种活动,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的运用和体现。

玛丽·帕克·福莱特: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完成工作的艺术”。

彼得·德鲁克:管理就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唐纳利:管理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泰勒: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做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做。

霍德盖茨:管理就是经由他人去完成一定的工作。

加雷斯·琼斯、珍妮弗·乔治:管理就是要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就是一个协调工作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哈罗德·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的既定目标。

上述定义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义,或者是揭示了管理的某一方面的属性。我们认为,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 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过程。管理是任何有组织活动所不可或缺的,但管理也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其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而已。管理的目的性取决于社会对组织的要求,其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管理而管理,只能使管理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 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 管理工作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它们构成管理的基本职能。

* 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各种条件。

【案例】留个缺口给别人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这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启示:留个缺口给别人,这是一种管理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爬;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

此外,管理定义中还包含了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组织工作的含义,至少是对管理者来说也应该这样做。

所谓效率,指的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因为管理者能够支配处理的组织资源是稀缺的、有价的,包括像人员、资金和时间等都是稀缺资源,因此,他们必须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比如企业通过降低库存水平、缩短单位产品的生产时间、降低产品的材料消耗、提高生产过程的合格品率等来实行有效率的生产制造技术。因此,效率通常指的是“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诸如设备利用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率和单位产品成本等都是对组织效率的具体衡量。效果通常指的是“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比如,企业努力降低成本、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建设组织内部开放式的沟通文化等就是在“做正确的事”,因为降低成本等活动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效果的具体衡量指标有销售收入、利润额、销售利润率、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

可见,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方法,而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两者之间可以说是手段(方式或方法)与目的的关系。对于一个组织来说,首先必须确切地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情”,然后选择“正确的方法”来完成“正确的事情”。同时,应认识到,两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如果降低成本是组织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那么,降低库存水平与单位产品材料消耗等就是组织找到的做事的正确方式或途径。在这里,降低库存水平等是降低产品成本的手段或途径。同时,降低库存水平、降低单位产品材料消耗等也是组织认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而如何降低库存水平等又是组织必须去寻找的做事的正确方式或途径。总的来说,管理者不仅要关注达到和实现组织的目标,也就是关注效果,还要尽可能有效率地完成各项工作。在一个成功的组织中高效果和高效率是相辅相成的,而不良的管理往往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果的,或者有效果但缺乏效率,或者有效率却没有效果。

1.1.3 组织的概念

管理是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组织是管理的载体。如果没有组织的话,恐怕也就没有协作劳动的必要,也就不需要管理者了。但是,你知道什么是组织吗?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员的系统性安排。一所大学、一家医院、一家公司、一个连队、一家研究机构及某个政府机构等都是组织的典型例子,因为它们都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的特征:明确的目的、人员和精心设计的结构。

首先,每个组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通常是以一个目标或者一组目标来表示,它反映了管理者所期望的组织未来要达到的状态。其次,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组成的,独自一个人的活动是不需要建立组织的,组织借助人员来完成独自一个人不能有效完成的工作,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管理者是否能够有效地借助别人的力量。最后,所有的组织都会演化出一些精心设计的结构,以便组织中的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从事他们各自的工作。组织的结构可以是开放的或灵活的,没有清晰的或精确的岗位职责描述,也不用严格地遵循某些明确的职位安排,它可以采用简单的线性结构或松散的网络结构;另一方面,组织也可能具有清晰定义的规则、规章制度和职位描述,这是一种具有传统色彩的组织结构,其中有些人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他们具有凌驾于其他成员之上的影响力。但是,不管组织结构安排采用哪种类型,都要求具有某些精心设计的特征,以便使组织成员的工作关系得到明确并能够实现有效的协作。

1.1.4 管理的性质

1.1.4.1 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具有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通过“指挥劳动”表现出来的属性。它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和决定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需要的。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通过“监督劳动”表现出来的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表明,管理是由于有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管理活动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组织生产力。管理的自然属性只受社会化程度、生产力水平和人的一般属性的制约,而不以社会制度、生产关系性质和人的阶级属性为转移。也就是说,管理的自然属性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是一样的,管理是进行社会化生产所必需的、共有的,这是管理的共性,又称管理的一般性。例如管理中使用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些技术和方法,所有社会化大生产都可以应用,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没有关系。

管理的社会属性表明,管理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要受到一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这就要求管理活动不仅要组织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还要调整生产关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由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都会使管理呈现出一定的差别,从而使管理具有特殊性和个性。也就是说,管理必然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掌握着劳动指挥权和监督权,并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进行管理。管理的社会属性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意志,并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因此,管理的社会属性又称生产关系属性或管理的特殊性。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与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区别也主要反映在管理的社会属性上。

【案例】一面镜子解决电梯拥挤问题

国外有一家公司新搬入一幢摩天大楼,不久就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当初楼内安装的电梯过少,员工上下班时经常要等很长时间,为此怨声不断。

于是公司老总把各部门负责人召集到一起,请大家出谋划策,解决电梯不足的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大家提出了四种解决方案。

第一种:提高电梯上下的速度,或者在上下班高峰时段,让电梯只在人多的楼层停。

第二种:各部门上下班时间错开,减少电梯同时使用的几率。

第三种:装一部新电梯。

第四种:在所有的电梯门口装上一面大镜子。

如果是你,会想到哪种方案?

经过慎重考虑,该公司选择了第四种方案。该方案付诸实施后,员工乘电梯上上下下,再没有了抱怨声。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等着乘电梯的人一看到镜子,免不了开始端详自己在镜中的形象,或者偷偷打量别人的打扮,烦人的等待时间就在镜前顾盼之间悄悄过去了。

启示:管理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有的时候,看似很棘手的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往往也是最简单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你是否找到了管理中最重要的要素。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会是一种什么情景呢?这种解决方法会有效吗?

认识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于正确地认识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把握管理的性质和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4.2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这是多年来理论界和实业界都在争论的问题。目前大家基本上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认为“管理不仅具有科学性,也具有艺术性”。作为科学的管理知识和作为艺术的管理工作是应当而且是可能得到统一的。

管理的科学性表现在,管理经过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基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这种指导管理实践的科学,称为管理学。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指的就是管理学所具有的系统化、条理性的知识。管理学之于管理人员,就犹如医学之于医生,建筑学之于建筑设计师。没有系统化的医学知识的指导,这样的医生跟巫医没有两样;同样,缺乏系统化的管理学知识的指导,这样的管理人员只能凭借有限的经验进行管理,很难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管理科学可以给不同能力的管理者提供一视同仁的帮助和指导。

但是,就像阅读有关医学书籍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会成为医生一样,掌握了大量的管理理论、原理或知识,并不能表明你就是一个出色的管理人员,能保证你的管理活动就是有效的、成功的。理论并不是万能的,管理者如果只凭书本知识来开展管理工作,无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无视对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那么其管理工作注定要失败。从这种意义上说,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管理者运用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时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诀窍。管理工作就像其他各种艺术一样,都要利用经过整理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一句话,管理工作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案例】禅是什么

在日本某地,有两个寺庙,其中一个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市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个寺庙。而每当此时,另一个寺庙的小和尚总要出来与之“斗法”。

一天早上,又是如此。

“你到哪里去?”小和尚问道。“脚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买菜的和尚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他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

师父说:“明天继续问他,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他一定就回答不出来了!”

第二天,小和尚早早地等在寺庙门前,他认为自己这次一定胜券在握,一看见昨天那个买菜的和尚走过来,就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风到哪里,我就到哪里!”买菜的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只得再次回去请教师父。

师父这次有点不高兴,他说:“你怎么这么笨呢?你就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师父进一步补充,“而且,如果下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去?’他就一定答不出来了!”

听了师父这番话,小和尚高兴极了。第二天,同样的场景。小和尚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我到菜市场去!”买菜的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再一次无言以对。

启示:这是一个讲禅的故事。关于禅的故事不胜枚举。有的人说,禅是一种智慧;有的人说,禅是一种人生态度;还有的人说,禅其实什么都不是。禅与管理是不是有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