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电子制作故障排查
1.7.1 调试过程中常见故障
故障无非是由于元器件、线路和装配工艺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例如,元器件的失效、参数发生偏移、短路、错接、虚焊、漏焊、设计不善和绝缘不良等,都是导致发生故障的原因,常见的故障有如下几种。
(l)焊接工艺不当,虚焊造成焊接点接触不良,以及接插件(如印制电路板)和开关等接点的接触不良。
(2)由于空气潮湿,使印制电路板、变压器等受潮、发霉或绝缘性能降低,甚至损坏。
(3)元器件检查不严,某些元器件失效。例如,电解电容器的电解液干涸,导致电解电容器失效或因损耗增加而发热。
(4)接插件接触不良。如印制电路板插座弹簧片弹力不足;继电器触点表面氧化发黑,造成接触不良,使控制失灵。
(5)元器件的可动部分接触不良。如电位器、半可变电阻的滑动点接触不良,造成开路或噪声的增加等。
(6)线扎中某个引出端错焊、漏焊。在调试过程中,由于多次弯折或受振动而使接线断裂;或是紧固的零件松动(如面板上的电位器和波段开关),来回摆动,使连线断裂。
(7)元器件由于布局不当,相碰而引起短路;有的是连接导线焊接时绝缘外皮剥除过多或因过热而后缩,也容易和别的元器件或机壳相碰而引起短路。
(8)线路设计不当,允许元器件参数的变动范围过窄,以致元器件参数稍有变化,机器就不能正常工作。例如,由于使用不当或负载超过额定值,使晶体管瞬时过载而损坏(如稳压电源中的大功率硅管由于过载引起的二次击穿,滤波电容器的过压击穿引起的整波二极管的损坏等)。
(9)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机内原先调谐好的电路严重失谐等。
以上列举了电子制作产品装配后出现的一些常见故障,也就是说,这些都是电子产品的薄弱环节,是查找故障原因时的重点怀疑对象。一般来说,电子产品任何部分发生故障,都会引起其工作不正常。不同类型的产品,出现的故障各不相同,有时同类产品故障类别也并不一致,应按一定程序,根据电路原理进行分段检测,将故障点的范围锁定在某一部分电路后再进行详细检查和测量,最后加以排除。
1.7.2 调试过程中故障排查法
经验来自实践。有经验的调试维修技术人员总结出 12 种具体排除故障的方法。读者可以根据电路的难易程度不同,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1)不通电观察法
在不通电的情况下,用直观的办法和使用万用表电阻挡检查有无断线、脱焊、短路、接触不良,检查绝缘情况、熔丝通断、变压器好坏、元器件情况等。因为许多故障是由于安装焊接工艺上的原因,用眼睛观察就能发现问题。盲目通电检查反而会扩大故障范围。
2)通电检查法
打开机壳,接通电源,观察是否有冒烟、烧断、烧焦、跳火、发热的现象。如有这些情况,一定要做到“发现故障要断电,查了线路查元件”。在观察无果的情况下,用万用表和示波器对测试点进行检查。可重复开机几次,但每次时间不要太长,以免扩大故障范围。
3)信号替代法
选择有关的信号源,接入待检的输入端,取代该级正常的输入信号,判断各级电路工作情况是否正常,从而迅速确定产生故障的原因和所在单元。检查的顺序是:从后往前,逐级前移,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
4)信号寻迹法
用单一频率的信号源加在电路输入单元的入口,然后用示波器、万用表等测量仪器,从前向后逐级观察电路的输出电压波形或幅度。
5)波形观察法
用示波器检查各级电路的输入/输出波形是否正常,这是检修波形变换电路、振荡器、脉冲电路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发现寄生振荡、寄生调制或外界干扰及噪声等引起的故障具有独到之处。
6)电容旁路法
利用适当容量的电容器逐级跨接在电路的输入/输出端上,当电路出现寄生振荡或寄生调制的时候,观察接入电容后对故障的影响,可以迅速确定有问题的电路部位。
7)元(部)件替代法
用好的元件或部件替代有可能产生故障的部分,若机器能正常工作,说明故障就在被替代的部分里。这种方法检查方便,还不影响生产。
8)整机比较法
用正常的、同样的整机与有故障的机器比较,发现其中的问题。这种方法与替代法相似,只是比较的范围大一些。
9)分割测试法
逐级断开各级电路的隔离器件或逐块拔掉各印制电路板,把整机分割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单元电路,测试其对故障电路的影响。例如,从电源电路上切断它的负载并通电观察,然后逐级接通各级电路测试,这是判断是电源本身故障还是某级电路负载故障的常用方法。
10)测量直流工作点法
根据电路原理图,测量各点的直流工作电位并判断电路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11)测试电路元器件法
把可能引起电路故障的元器件卸下来,用测试仪器仪表对其性能和参数进行测量。发现损坏的予以更换。
12)调整可调器件法
在检修过程中,如果电路中有可调器件(如电位器、可调电容器及可变线圈等),适当调整它们的参数,以观测对故障现象的影响。注意,在决定调整这些器件之前,要在原来的位置做个记号。一旦发现故障不在此处,还要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