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电容元件
1.电容元件及其特性
电路中的电容元件是实际电容器的理想化模型(忽略了电容介质的漏电电阻和分布电感)。电容元件用字母符号C表示,它既是这种元件的名称,又表示其物理量性质的电路参数,电容的单位为法[拉](F)。
由物理学知道,任何两金属导体,中间由不导电的绝缘材料(如空气、绝缘纸、云母、陶瓷或绝缘塑料等)隔开,就能形成一个电容器结构。
电容元件的电容量与极板的尺寸及其间介质的介电常数等有关。
式中ε——介电常数,单位是法[拉]/米(F/m);
S——极板面积,单位是平方米(m2);
d——极板间距离,单位是米(m)。
图1-25为电路中电容元件的外形。
图1-25 电容元件的外形
图1-26为电容元件电路。
图1-26 电容元件电路
由实验可知,当外电压u加至电容两极时,电容两极板上就充有等量的异性电荷q,电介质内建立起电场,储有电场能。若将外电源移走,两极板会继续保存等量的异性电荷q,电场也会继续存在。电容极板上被充有的电荷q与产生它的源电压u的比值称做电容量,简称电容,用符号C表示,即
或
其中,电荷q单位是库[仑](C);电压u的单位是伏[特](V);电容C的单位是法[拉](F)。
由式(1-28)可见,电容量C的数值越大,表明电容所能储集的电量越多。然而,实验证明,电容的电容量C的大小实际上取决于电容自身的物理结构(如极板的面积、极板之间的距离,电介质材料的性质等)。
若电容的电容量C是常数,而且不随其上电压的大小而变化,这样的电容被称为线性电容。线性电容反映了外加电压和电容极板上电荷之间的正比关系。线性电容的库伏特性如图1-26(b)所示。
在图1-26(c)中,当电容两端的电压u或电容极板上电荷量q发生变化时,回路中就有电荷的流动,根据电流的定义和q=Cu关系式可得
式(1-29)表明,电容回路中的电流i与电容两极板间电压的变化率成正比。当电容两极间电压不变化(如直流)时,回路中的电流i为零,此时,在电路中可以把电容视做开路对待。
2.电容元件的储能
将式(1-29)两边乘以u,并积分,则在t1到t2时间段内,线性电容元件吸收的电场能量为
式(1-30)表明,当电容外加电压增大时,WC>0,电场能增大,电容把电能转换为电场能储存在电容中(充电)。而当外加电压减小时,WC<0,电场能减小,电容又把电场能转换为电能释放出去(放电)。可见电容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储能与释放能量的作用,电容本身不消耗能量,这种电容元件称为储能元件。电容的储能是外界提供的,所以,电容元件又称为无源元件。式(1-30)还表明,电容的储能与电容量C有关。在相同的电压条件下中,电容量大的电容器,电场储能就越多。
在实际应用中,选用电容元件,不仅要考虑合适的电容值,而且要注意电容实际工作的最高电压不要超过其额定耐压值(电容的额定耐压值是指电容能连续工作,不被击穿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该值一般为电容击穿电压的1/2~2/3)。
在实际应用中,单个电容C不能满足实际要求时,可以将若干个电容元件串联或并联起来使用。
因此,电感L和电容C是储能元件,电阻是耗能元件。它们又都被统称为无源元件。
3.电容元件的串联
实际的电容元件在应用中像电阻和电感元件一样,也能串联、并联和混联连接。设有两个线性电容串联连接,如图1-27(a)所示。
根据电容上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为
由图1-27(a),得
则两线性电容串联时的等效电容为
实际上,当把多个电容元件串联使用时,相当于增加了绝缘电介质的厚度,由于电容量的大小与两极板间的距离成反比,所以,多个电容元件串联的等效总电容量就减小了。
两线性电容串联时的等效电容如图1-27(b)所示。当不同容量的电容元件串联时,最小容量的电容元件所承受的电压最高。
图1-27 电容的串联连接
4.电容元件的并联
设有两个线性电容并联连接,如图1-28(a)所示。
图1-28 电容的并联连接
由图1-28(a),得
所以,两线性电容并联时的等效电容为
当把多个电容元件并联使用时,相当于增加了电容极板的有效面积,由于电容量的大小与极板的面积成正比,所以式(1-32)表明,多个电容并联的等效总电容量为各电容值的和。等效电容C如图1-28(b)所示。当电容元件并联时,所有电容元件的充电电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