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前言(点评版,摘选)
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首先,如同我们并不了解自己一样,对于我们这个项目团队,乃至于整个软件行业中的许多人,也许都从来没有去尝试认清我们自己。如此,我们又妄谈什么开发,又妄谈什么工程呢?
你认为你呆在一个“敏捷的”团队里面吗?或者是呆在一个“正规的、工程化的”团队里面吗?或者,你就只是呆在一个“松散组织”里面,三个星期以来,还没有与对面的那位大胡子兄弟打过一次招呼……
你认为这就是“我们自己”吗?那个被称为“敏捷团队”、“工程化团队”或“松散组织”的一群人,就是“我们”?我们用这些名词的时候,只是我们“仿佛像是”这些个名词而已。然而请注意,原先说出类似这些名词的人,现在有些已经作古,有些活到了七老八十,还有些已经在开始抽自己的耳光了。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这些人——他们——远在千里之外、异国他乡,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历史背景与工程背景等之下,他们说出这些名词的时候,代表的是他们——他们自己的——那个确定的团队。
以及,他们的确定的心跳。
东施效颦有什么不对吗?没什么不对,“效颦”这件事情实在太正确了,以至于无法反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与追求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一样都是人的、社会的本性。东施的问题只在于她未能在“效颦”之前看看自己的面目,也未能在“效颦”之后看看自己的面目——多数的人、多数的团队,能做到这件事情的一半,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丑态总是有的,我们只是不自知,或者不自认罢了。
点评版的一些说明
这五年来,我渐渐地接受了关于这本书的种种声音。甚至我越来越想听到更多的声音,只要这声音中包含着思考。思想是一种过程,而非某种确定的结果,所以言及你我的观点的时候,所谓的正确与错误,只有一时一事的分别。更重要地是,要看到谈论者在这其中的思想与背景。
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背景对于工程实践者及他们团队的实质影响,因此也越来越想看到不同背景下的同仁们、前辈们,以及专学者是如何理解工程的。这是我邀请几位师者、友人来合著《大道至简》点评版的初衷。所以在点评版的邀请函中,我曾告诉各位专家:我不对任何言论做任何辩解。我希望读者听到一些更加真实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思想。这些声音与思想是未经诠释的,未加修饰的,未有私念的。总之,各位专家是在为这本书的文字而阐发观点,还是这些文字只是引子,让大家有机会说出某些观点,等等这些“貌似的根源”其实并不关键。
更为关键的是:我不能去干扰这一切。正如秋桐夜雨,你我能听,已是幸甚;能有所感,便是美事;能知其美方是智者,知其寒方是醒客。读书、做事、写文章等行事之中,我们在大多数时候,忘掉了听。
在这本点评版中,我新加了一章“具体工程”,这出自我读《人月神话》时的许多感受。在近两年的实践中,我不停地关注与审视这一观念,补充它、完善它,最终,它成了本书中完整的一章。这既是对我以前所谓“灵活的工程(flexible engineering)”的最终注解,也是实现工程灵活性的必由之路。
周爱民
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