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卓越的商界领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夫·乔布斯(SteveJobs)(5)

2002年,数字音乐播放器市场开始爆发,一年内售出160万台相关产品,较前一年超过100%的高增长。不过iPod的销量却始终平平,推出第一年,它只售出了10万台。

再一次,乔布斯展现了自己魔术师般的才能,他用两个手术改变了iPod的命运。小手术是,一改以往苹果产品与windows不兼容的特性,让PC用户也可以直接使用iPod。大手术是,将iTunes从一个单机版音乐软件变为一个网络音乐销售平台。

在iTunes之前,已经有了两个正版音乐销售网站:Universal与SONY建立的合资公司Pressplay,以及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贝塔斯曼、EMI和靠realplay发家的Real Networks联手打造的Music Net。但这两家在线音乐商店开办一年多后的用户总数仅为22万。

其失利原因,并非是消费者不愿意在网络上购买正版音乐,而是因为音乐公司害怕CD销售的利润受损,他们在网络上并不销售歌曲的永久使用权,而是“出租”:你向网站交月租费,然后只能在固定的电脑上下载音乐,当你停止付费,音乐则自动“蒸发”。这样或许的确保护了CD的销售,但有多少人会为那些不能复制不能移动并随时可能消失的音乐付上每个月10美元呢?

“从来没人去问他的用户:你愿意为你已经买下来的歌曲每月付钱吗?”乔布斯说:人们想拥有音乐,而不是靠租。“瞧着几大唱片公司和技术公司互相恐吓要将对方送上法庭是件痛苦的事,所以我们想与其干坐在这里看双方互相扔石头,还是来做点实际的吧。”

2003年4月28日,新一代iTunes发布。推出之初,iTunes已经从世界五大唱片公司拿到了100万首歌曲的合同。虽然每次以99美分销售一首歌,它就要向唱片公司上缴65美分,但它毕竟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联合了全球五大唱片公司的在线音乐商店。

据苹果的一位副总回忆,公司最初的目标是在前六个月内卖出100万首歌,但达到这一预期只用了6天。而在2005年1月发布的财务报告中苹果称,已经售出2.5亿首正版歌曲。

与PC的兼容以及iTunes的拉动,让iPod先抑后扬:它在随后两年内销量超过1000万台,“21世纪的随身听”之名终于确立起来。虽然距离随身听的全球2亿销售量距离尚远,但它做到了随身听所不曾做到的:超越电子产品的范畴,iPod是一种符号、一个宠物以及身份表征。

影星威尔·史密斯四处向外界宣讲他是如何醉心于这个“世纪级玩具”,而以风尚着称的女星格温尼斯·帕特洛不仅对时尚杂志倾诉自己的iPod情结,更将自己的儿子起名叫“苹果”。甚至不乏有人给自己的iPod起一个名字以示亲密。

“软件是一种用户体验。就像iPod和iTunes证明的,它不仅是电脑,同样也是消费电子的驱动力。”乔布斯认为,归根结底,iPod的成功仍是过去几年间公司在创新能力上突破所致,而这也为苹果指出一条方向:消费电子产品越来越像一个“装有某种软件的盒子”,而传统消费电子厂商们在软件领域并无优势。

当然,仅有方向是不够的,就像当初没有贸然进入PDA领域一样,在外界普遍认为苹果的下一步将是进军便携视频播放器时,乔布斯相当冷静。

“人们会把自己最喜欢的歌听上1000遍,但没有人会把自己最喜欢的电影看上1000遍。”作为Pixar的拥有者,乔布斯认为电影和音乐的游戏规则完全不同:“普通消费者对音质要求不高,但对画质要求很高,而从网络上下载DVD画质的电影所用时间远多于下载音乐的时间。”

8.激发全球观众对动画的热情

在美国加州西部,有一个叫Emeryville的小城。由于近港,所以有很多仓库型的建筑,其中一幢特别引人注目:又大又高的建筑物外围一大片草地、树木,占地颇广,建筑物周围种满了各种颜色的超大型的玫瑰花,旁边围着的木桩,还不忘洒上鸟粪;停车场里常常停满了酷得不行的车,进出那里的人年纪都很轻,穿得也都很休闲,踩着直排轮滑鞋或是滑板车穿梭来去;建筑物中庭是一个很开阔的大厅,有一个超大的梦幻厨房,还有好几套各种不同风格的地毯加沙发,供人随时享受美食,或者是窝在那里聊天;室外有沙滩排球场、草地足球场、游泳池,某个星期二下午两点的时候,你甚至可以看到有人在运动场上慢跑……。

这个像极了卡通游乐场的地方就是频频创造好莱坞票房神话的皮克萨总部——“她是高科技公司,但她还是艺术家;她也得为股价和生存而战,但她还是诗人……”如此矛盾的气质就这样不可思议地在皮克萨达到了统一。可是如果告诉你,皮克萨便是由硅谷PC教主史蒂夫·乔布斯一手创立,它的反主流气质就不那么令你意外。

乔布斯在被无情的驱逐出下苹果公司后,于1986年收购了乔治·卢卡斯的电脑影像事业部创立皮克萨。1995年第一部全CG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使其一举成名,这个被外界戏谑为“消遣”的另类公司直接促成了乔布斯的东山再起。皮克萨的成功不仅使乔布斯重掌苹果大权,上演一部精彩的复出记,更令他成为在IT业和好莱坞两大领域都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这个新来者在好莱坞呼风唤雨,不由令人想起1984年苹果推出“麦金塔”电脑挺身对抗“老大哥”IBM的光辉往事。但这次在电影领域,乔布斯不再去打碎而是拥抱了“大哥”——动画巨头迪斯尼。不过,虽然与迪斯尼的关系是合作而非对抗,但皮克萨以其纯CG制作的方式彻底颠覆了迪斯尼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繁琐手绘工序,将动画艺术推向了全新的境界,迪斯尼只得沦为皮克萨的市场推销员。

2003年,48岁的乔布斯入选《商业周刊》2003年度最佳职业经理人,一个重要的成就是皮克萨制作了《海底总动员》——一部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标志着他跨越IT业成功进入了对新入行者具有很大挑战的领域——电影业。对此乔布斯说:“你不应该为了当老板而开公司,你必须真心喜欢某样东西。苹果就是这样,皮克萨也是如此,你必须热爱自己的想法并愿意为它冒险。”

皮克萨得以傲视好莱坞,其核心并不在于它遥遥领先的CG物理仿真技术,而是皮克萨人所坚持的“好的故事是电影成功的关键”的共识。

纵观自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到《虫虫特工队》、《怪物公司》、《海底总动员》等影片,皮克萨的进化有目共睹:它逐渐超越了以往CG动画“以技术挂帅”的原始阶段,进入到以内容题材的升华和剧情的内在意义为核心的动画制作模式。这种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加上出神入化的电脑CG技术,再结合传统的人性理念的制作方式,才是皮克萨足以称雄好莱坞成为CG王者的关键。

和他们的“大头目”乔布斯一样,皮克萨的主创人员都绝对不是冷冰冰的技术怪物,他们热爱动画,充满童心,想象力旺盛,其中皮克萨两大核心安德鲁·斯坦顿(Andrew Stanton)、皮特·道克特(Pete Docter)便是代表。

长着一张娃娃脸的斯坦顿是《海底总动员》的编剧和导演,他将这个胆小鬼鱼爸爸万里寻子的海底冒险故事讲得感人至深、引人入胜。明丽鲜亮的色彩、充满人情味又妙趣横生的对白令这一对胖胖的小丑鱼风靡全球。此外,斯坦顿还担任过《虫虫危机》的导演、《怪物公司》的制片,甚至在《玩具总动员2》中参加过配音工作,可以说是皮克萨的创作灵魂。在他领导下拍出的作品,总是会让人在感官享受之外,收获一点心灵的触动。

道克特则是2001年轰动全球的票房黑马《怪物公司》的导演。8岁起就迷上卡通的道克特1990年加入皮克萨,也是《玩具总动员》的创作人之一。在协助拍摄《玩具总动员》时,道克特就一直在构思如何把自己小时候对“衣柜里怪兽的恐惧感”拍成老少咸宜的动画片。这个完全用想象力架构出来的怪物世界一下子就俘获了观众的心,用评论家的话说:“比起只是把我们周围真实的世界复制下来的《玩具总动员》,《怪物公司》的想象力更为天马行空!”

相比之下,老大哥迪斯尼的原创能力远远落后于时代:迪斯尼传统2D动画基本上都是以经典童话故事为蓝本,或沿袭先前的知名卡通,稍做修改后而成,《美女与野兽》、《阿拉丁》都是代表。然而梦工厂却以后起之秀之姿相继推出大气磅礴的《埃及王子》及横扫票房的《怪物史莱克》,令数十年没有突破性进步的老牌动画巨头黯然失色。

与乔布斯的皮克萨的联手挽救了迪斯尼。皮克萨从不用任何一部旧故事作为剧本,1995年推出的《玩具总动员》上映后,令观众大喊不可思议,出人意表的想象力结合前人从未触碰的题材,彻底激发了全球观众对动画的热情,使乔布斯和迪斯尼取得了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