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风物特产
羌族地区山体宏浑高大,相对海拔高度差悬殊,光照、降水条件随海拔增高而变化,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多样的自然环境使得当地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羌区是水果之乡,盛产苹果、樱桃、梨、桃、李、枣、杏、柿、枇杷、葡萄、花红、石榴、无花果、橙,不仅有驰名海外的茂汶苹果,花椒、核桃、板栗、白果等经济作物也是名优特产,茶树、栓皮、棕榈、油桐、桑树、竹类、刺梨、猕猴桃等也非常适合羌区自然环境。生漆也是羌区的一大特产。羌区还盛产各种中药材,有天麻、当归、贝母、党参、冬虫夏草、黄芪、禾香、羌活、大黄等。还有蘑菇、蕨根、香椿、六月韭菜等野生蔬菜。此外,羌族手工艺品久负盛名,如羌族雕刻、羌族银饰、头巾、织花腰带、扎花布鞋、鞋垫、羌笛、地毯等都极具民族特色。
一、苹果
茂汶苹果醇甜、细腻、芳香,果皮光滑有光泽,以金冠红心、红冠品种为佳。2008年,茂县引进了“苹果低产园复壮更新”项目,分别在南新镇安乡村和凤仪镇南庄村建立了“苹果低产园复壮更新”改造示范园700亩。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茂县苹果的商品性能大大提高,优质果率达到了85%。2009年,羌区苹果产量达到历年来最高产量1000吨。
二、樱桃
羌区特色水果之一。品种很多,一般有甜樱桃、酸樱桃和毛樱桃等几种,又有“含桃”的别称。樱桃是春季成熟最早的水果,因而享有“早春第一果”的美誉。羌区多种甜樱桃,成熟时颜色鲜红,玲珑剔透,味甜或带酸,果实营养丰富。2000年以后,羌区陆续引进改良樱桃树苗,结出的果比传统樱桃个更大,皮薄肉厚、晶莹剔透、香甜可口,称大樱桃。2009年,羌区樱桃种植面积近2万亩,总产量达1000多吨。
三、猕猴桃
广泛分布于北川、茂县土门、汶川县的映秀、百花、漩口、水磨、白石、三江、银杏、耿达、卧龙一带的深山中。
四、花椒
花椒又称川椒或山椒,是羌族地区历史悠久的土特产之一。晋人左思《蜀都赋》中称赞“岷山之椒特好”,指的就是羌区的花椒。新中国成立以后,花椒迅速发展,是羌区农业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汶川、茂县的“大红袍”,多于中秋节前后采收,以中秋节后采者为佳。其果以油重粒大、色泽红亮、芳香浓郁、醇麻可口的独特风味,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北川的“全椒”子母椒也久负盛名。
五、核桃
核桃又名胡桃、羌桃。羌族地区现年产核桃数百吨,有10多个品种。其中,以汶川县绵篪、威州、玉龙乡和茂县南新所产的鸡蛋壳核桃最好。其果大壳薄,核仁饱满,油多味香,被列为全国优良品种。
六、茶叶
羌区茶叶有细茶、粗茶、茉莉花茶、红茶、白茶、苦丁茶等多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盏绿昌明”中的“绿昌明”,即指北川所产的昌明茶。汶川银杏乡一碗水的茶叶条索紧细带毫,色泽黄褐油润,香气浓郁,素有盛名,曾作为“贡茶”进献皇帝。现在羌区年产茶叶上千吨,仅汶川县就有3000余亩优质茶叶基地。
七、生漆
生漆又称土漆、国漆、天然漆等。涂于木器、竹器等家具上,能在表面结成黑色光亮坚硬的漆膜,具很强的防腐蚀性,且美观、古朴,是非常好的家具、工业器材及建筑的保护膜。羌区野生漆树多,不仅可当做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的用材树种,其果皮所含油脂和种仁所含油也均可供工业用。现在羌区每年产生漆可达四五十吨。
八、天麻
天麻又称赤箭、离母、水洋芋等,是著名的中药材。
羌区各县都产野生天麻。立冬至次年清明前采挖,以冬麻为最好。挖出后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即可。近年来,羌区人工种植天麻成功,畅销各地。
九、贝母
贝母可分川贝母、浙贝母、新疆贝母、土贝母。其中属川西北羌区所产的川贝母最为珍贵,质量最好。川贝母性微寒,味苦甘,具有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应用历史悠久,是非常珍贵的中药材。多在夏、秋两季采挖,洗净后除去须根、粗皮,然后晒干或低温干燥。羌区的野生贝母生长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产量很小。新中国成立后,茂县在海拔较低的地带人工种植贝母成功,提高了产量,能大量销往外地。
十、虫草
虫草又称冬虫夏草或夏草冬虫,是传统的名贵滋补中药材。羌区各县都产虫草,以茂县马场虫草最为出名。从各县收购虫草的数量来看,虫草的产量一年比一年少。汶川县2009年虫草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该县虫草储量大约250千克,实际采挖量为50千克。
十一、大黄
大黄又称四川大黄、马蹄大黄、南大黄。大黄作为我国最早发现的药材之一,陶弘景对《本草经》注释和补充中记载:“大黄,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虽非河西、陇西,好者犹作紫地锦色,味甚苦涩,色至浓黑,西川阴干者胜,北部日干,亦有火干者,皮小焦,不如而耐蛀堪久。此药至劲利,粗者便不中服,最为俗方所重,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唐本草》中也说:“大黄,幽、并以北渐细,气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皆有。陶称蜀地者不及陇西,误矣。”羌族地区出产已有上千年历史。羌区各县都产大黄,茂县、汶川、理县的大黄一般分布在海拔3000~4200米地带。
十二、当归
当归又名秦归、西当归、云归等。中医药学上以根入药,性温,味甘苦辛,主治血虚、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风湿脾痛、跌打损伤等症。秋末采挖,洗净后除去须根,半干之后,捆成小把,用烟火慢慢熏干。唐《元和郡县志》称当归为茂州贡品。汶川、理县、茂县、北川都有产出。
十三、羌活
羌活又名羌青、护羌使者、羌滑等,中医以其根或根状茎入药,性温,味苦辛,主治感冒风寒、头痛、关节痛、风湿脾痛等症。唐《元和郡县志》称羌活为茂州贡品之一。羌区各县均产,多生长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高山灌木林,现在的分布范围已萎缩到海拔3000~3700米的高山林木草片地带,产量极少。早在1987年,国家发布的《野生药材资源管理条例》就把羌活定为资源严重减少的主要常用药材物种。
十四、织毯
羌民擅长编制氆氇、地毯。一般采用通经断纬的手法,将印染后的羊毛,加少量棉纱等精编细织而成。地毯上的图案丰富,工艺精湛,别具特色。传统的图案有《鹿鹤回春》《五彩回龙》《万寿团花》《三羊开泰》《双龙戏珠》《八宝如意团花》《仙鹤劲松》《凤穿牡丹》《幸福长寿》《熊猫啃竹》等品种,表现内容为民间传说、神话和传统美术、手工编织,民族风味浓郁。工艺流程为:梳毛、洗毛、染色、编织、剪花、洗毯。为了发展地方毛织品手工业,1973年建立了茂汶地毯厂,现发展到生产壁毯、挂毯、羌绣工艺品、手工编织品等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印度、尼泊尔、菲律宾等国,为羌族民间工艺赢得了声誉。
十五、织带
羌区服饰,有背带、腰带、鞋带,为手工制作。以各色毛线、棉线、丝线为原料,通常以两色对比成趣,或白底黑花,或红底黄花。图案由各种线条和几何纹组成。常见有万字、梅花、牡丹、团花、树叶、吉祥结、蝴蝶、网纹等数十种。一条织带一般由多个方块图案组成,有的达10多种。羌族织花腰带保留有上百个不同纹饰的方块图案,表示不同含义的符号,有人认为是古羌人的遗留痕迹。
十六、剪纸
羌族手工艺术。剪纸是羌族妇女的特长,一把剪刀,一张纸,即能随意剪出各种题材的图案,龙凤、日月、人物、飞禽走兽、鸳鸯、鸟、牛、羊、鱼和民间故事等。其造型鲜明,独具艺术特色,起到醒目的点缀居室与装饰的效果。羌族剪纸除了用于美化环境,或作为刺绣的纹样之外,更主要的作用是为宗教服务。剪纸多被用来装饰在神龛台、墙壁或中心柱上,作为各种神灵的物化形式,逢年过节时焚香膜拜,达到禳灾辟邪、祈福纳祥的目的,反映了羌人古朴的世界观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十七、木雕
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羌族木雕技术历史悠久,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柏木、银杏、红木等制作。羌居的房屋、门窗及木床等家具上习惯雕刻各种动物如龙凤、孔雀、燕子、喜鹊、牛羊及兰花等花草,其手法细腻,造型生动,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十八、石雕
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羌族石雕历史悠久,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受汉藏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影响,石雕造像和题刻艺术逐渐兴起。羌区最早的石雕作品是1921年在茂县凤仪镇出土的“无量寿福石碑”,共造像15尊,并附有题记。其造像与内地风格大致相同。到了隋唐时期,羌文化又受石窟艺术的影响,创造出了大量以摩崖造像和题刻为主的石雕作品。这些石雕技术精湛,形式也更复杂,人物众多,装饰图案趋于多样化,如叠溪较场坝点将台的摩崖造像,汶川县佛堂坝造像及隋《通道记》之类的记事题刻。近现代,羌族石雕更是作为房屋装饰的构件盛行于羌区各地,通常有门坊、石狮、石龙、石狗、石马和碑刻,以及花草、山水、流云和几何形装饰。其图案工艺精细,栩栩如生。不仅可作为民居装饰,还可作桥梁、城墙、石碑等的装饰。
十九、银饰
羌族银饰历史悠久。羌族银器从唐初逐步盛行。其制作方法复杂,工序繁多。银饰品在羌族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羌族银匠打制的首饰,如妇女的头簪、耳坠、耳环、银圈、戒指等,衣襟上的银须饰、胸挂、银牌、项链、银锁、帽花等,腰带上的银针盒,童帽上的银龙、银虎、银牌等,不仅有强烈的装饰效果,还是羌族文化的传递,如小孩胸前挂的长命锁就有辟邪、福佑、增寿的寓意。羌人银腰带上佩戴的各种生活挂件:皮囊、针线包、银刀、银牙签、银勺,上面还挂有各种小铃铛体现了羌族人万物有灵的崇拜信仰。
二十、羌笛
羌笛
羌笛幽幽(茂县)
羌族吹奏乐器,流行于汶川、理县、茂县、黑水等地。古代文人诗文中多有对羌笛的描述,东汉马融的《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许慎《说文解字》曾描述:“羌笛三孔”,而宋《乐书》则又道:“羌笛五孔”。古羌人使用的笛子是用鸟兽骨头为材料,镂空,双管并列,竖起来吹。现代羌笛则用高山油竹制作,两管并列,削去竹外皮呈方柱形或将两管相邻外皮削平,在首、中、尾三处用细线捆扎。管身无节,全长16厘米左右,管上按相同孔距开5或6个按孔,管上端装竹制簧哨(正面削平、刻簧,簧舌朝上),管尾系着羌绣饰品,极具羌民族的特色。
二十一、羌绣
正在刺绣的羌族妇女
羌绣色彩鲜艳,精美绝伦,主要以五彩丝线或有色棉线为材料,无需打底稿,随心应手地挑绣出各式花样的图案,如《喜鹊梅花》《富贵牡丹》,鱼水和谐等,体现了浓郁的地方情调。精巧的技艺,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世代流传,装饰美化着羌族人的生活。羌族民间工艺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1959年7月,汶川县汪玉花的挑花围腰《幸福海洋》送成都参展,获省工艺美术品展览一等奖;1978年羌族服饰以古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精湛艺术,赢得了国内外民族学界的赞誉;同年年底,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购买羌族服饰收藏。步入2000年,羌绣技艺更加光彩夺目。2008年7月,李连杰壹基金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立羌绣帮扶中心,出品的羌绣珍品结合了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展示了羌民族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