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云下少年的村庄(3)

少年滋味

星月少年时。在人海跋涉,我们总会怀念过去,尤其是童年那些踩着水花在雨里奔跑,或者闻着稻香在云天下歌唱的时光。无疑,那是人间最柔软的时光。无论对于谁,童年都是我们心中从不忘怀的一缕烟霞。那里,停泊着月光下的笛声、小河里的蛙声;屋顶上的炊烟、夜空上的繁星。似乎只需一阵风,就能带我们回到从前,回到那些母亲为我们轻声唱歌的岁月。可是转头一想,世事变迁,一切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如果说童年也是一处驿站,那如今,我们多想就在那里停驻,永不上路。可是谁又能让流年静止,让我们触不到物是人非的悲凉呢?

其实我们都知道,生命便是一个不断失去又不断得到的过程。我们想要得到月光,就难免要失去夕阳;想要得到溪水,就难免要失去大海。最让人无奈的是,无论我们曾经走过怎样的路,泅过怎样的海,无论我们遇到过怎样的风景、怎样的色彩,终究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能做的只是学会放下,放下蓝天,去感受乌云风暴的力量;放下春花,去感受绿树浓荫的夏日,水晶帘被风吹起时,满架蔷薇的香气。我们总会明白,世间的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过去了就只剩一段段回忆,若能偶尔忆起,就算不负流去的时光。

海子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拥有常人少有的聪颖,甚至被很多人视为天才。这当然是上天赐予他的最好礼物,可以让他轻易走入诗歌的世界,并且永远住在那里。我一直觉得,写诗是一件极美好的事,不是谁都有资格染上诗,染上月光的清凉、湖水的安详。毫无疑问,海子是为诗而生的,与其说是他遇到了诗,不如说是诗遇到了他。无论如何,当草原、麦地、琴声、野花这些意象飞入他的脑海,他就变成了诗歌世界里的精灵。不幸的是,他也因此断送了尘世的幸福。或许,一个真正的诗人,从来都不需要尘世的幸福,他们只需要自由,只需要一亩心田,在里面种花种草、种月光云霞,而他们拥有的,通常是草树斜阳里的独自沉默、断岸垂杨边的黯然销魂。

精灵般的海子,儿时便受到村里人们的注目,只因他幼小的生命拥有的那份无人可比的聪颖。而同龄的伙伴们更对他无比羡慕,尽管他身体瘦小,却像是那里的孩子王,经常为其他孩子讲一些简单的《三国演义》《西游记》里面的故事。这一点源于海子母亲从未放下对文化的渴望,她渴望做一名教师,在海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认字,给他讲故事。于是灵慧的海子便可以自豪地坐在伙伴们中间,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的焦点。那是一些淡如清风、轻如细雨的时光,海子就在这样自由自在的时光里,走入了学校。

生命的开始,大抵都是这般模样。而经过岁月的变化,看过一次次花谢花开,我们才会从那个绮丽而纯真的世界走出,走向真实的人间,走向拥挤的人潮,体味烟火人间的气息。只有经过了痛苦与挣扎、彷徨与寂寞,我们才会明白,原来童年那样美好,可是铺在童年的那些彩虹,却再也触摸不到。

秋天红色的膝盖

跪在地上

小花死在回家的路上

泪水打湿

鸽子的后脑勺

一位少年去摘苹果树上的灯

植物没有眼睛

挂着冬天的身份牌

一条干涸的河

是动物的最后情感

一位少年人去摘苹果树上的灯

我的眼睛

黑玻璃,白玻璃

证明不了什么

秋天一定在努力地忘记着

嘴唇吹灭很少的云朵

一位少年去摘苹果树上的灯

不得不佩服海子父母的远见。尽管家里日子极其艰难,他们却不忍让聪慧的海子留在土地上,他们认定海子能够出人头地,走向广阔的世界。可是我们知道,中国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了高考,到1977年才重新恢复。在海子读小学、初中的时候,还是工农兵推荐上大学。所以看上去,这个贫穷的家庭供海子上学似乎是自讨苦吃,可是海子的父母却毫不犹豫地坚持让海子上学,从未放弃。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重视文化,另一方面所有人都把海子当作天才,他们也不例外,他们相信自己的儿子总会在未来的某天迎风飞扬,所以情愿遭受生活的苦累,也要为海子插上双翼。

1969年9月,海子五岁。这个晨星般的孩子,走入了课堂。无人知道,当这个瘦弱的孩子有一天走出课堂时,生命会绽放出那样的光彩。人们只记得,在学校里的海子十分聪明,似乎不需要多努力就能明白老师所教的一切知识。我们知道,这个有过饥饿经历的孩子,一旦走入课堂,就像是在暗夜里看到了烛火,势必义无反顾地前行。海子是一个执着的人,从小便养成了这样的性格,虽然这让他在求学的路上乘风破浪,可是我们却必须看到,正因为太过执着,以至于当他以诗为信仰的时候,不愿与尘世的平淡幸福握手言和。

不管怎样,我们庆幸海子的父母将他送入了课堂,让他有机会在未来某一天立于斜阳下、秋天里,以诗之名,独自叹息。那时候很多孩子没机会上学,纵然上学也只在几年以后便匆匆结束。海子是幸运的,命运垂青于他,而父母更是为他点起了灯火,让他可以看到远方的芳草斜阳。

少年的海子,当他踏入学校时,相信就有很多人开始想象他的未来。尽管那时候高考还没有恢复,但是人们对这个灵慧的孩子却充满了期望。尽管有一些人无法理解,毕竟供海子上学会让查振全一家的生活状况雪上加霜,但是更多的人还是认为,海子像是整个村庄的一束灯光。在人们看到海子学习成绩极其优秀的时候,更是对此深信不疑。

尽管年岁很小,海子却知道父母的辛苦,更知道自己是他们的希望。那时候的他只有一门心思,便是努力学习,一步步走向自己命运的疆场。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海子有时候中午回家吃饭,父母还在劳动,他就自己弄一点冷饭,或者干脆饿着肚子;傍晚放学后,经常放下书包就去小队里赚工分,以贴补家用。这样懂事的海子,父母怎能不坚持让他上学呢?

五年以后,1974年,海子离开家乡去高河中学读初中。这一年海子十岁,而他必须开始独立面对生活了。或许从离开家乡去往高河的那天开始,海子就开始了征程,那条路注定只有他独自前行。尽管他永远都知道,身后有两双温暖的眼睛,给他无尽的力量,但他必须一个人面对风雨,面对人世的种种变化。

海子寄宿在学校,一星期回家一次。他永远都不会忘记,当他和父亲带着行李离开家门,走向高河中学的时候,母亲在门前默默注视着他们背影的场景。就像是送儿子上战场的母亲,那份牵挂无比深沉,却也只是默默无语。以后的数年里,母亲每次都是这样默默地看儿子走向远方,然后偷偷地掉泪。尽管高河中学离查湾村并不远,走一趟也就一小时,可对于这个深爱着儿子的母亲来说,那段路却像是千里万里。而每周海子回家的那天,想必是这位母亲最喜悦的时候,只要不太忙,她就会在门前久久地等待着,看海子走入她的视野。

母亲

老了,垂下白发

母亲你去休息吧

山坡上伏着安静的儿子

就像山腰安静的水

流着天空

我歌唱云朵

雨水的姐妹

美丽的求婚

我知道自己颂扬情侣的诗歌没有了用场

我歌唱云朵

我知道自己终究会幸福

和一切圣洁的人

相聚在天堂

每次回校,海子都要带米、带菜,自己到食堂里蒸饭、蒸菜。将米放到铝饭盒里,用一只搪瓷杯蒸黄豆、干菜。吃饭时间到了,他就和同学们一起匆匆走出教室,在大蒸笼里找到自己的东西,回到寝室吃饭,然后又将铝饭盒洗干净,放上米,再淘洗一下,放到蒸笼里。有时候带来的菜吃完了,就只好光吃干饭。带得最多的是腌萝卜,整个中学阶段吃得最多,胃都吃坏了,以至于海子上大学的时候都怕提到这三个字。

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无论回家还是回校,海子很少与其他同学一起走,总是独来独往。在这个倔强的生命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他喜欢那种孑然一身,在茫茫天地间,似乎只有自己倾听天籁、静看云月的感觉。这是诗人必须拥有的情怀。我们甚至可以说,诗人若没有那样的孤独感,便是不纯粹的。海子是天生的诗人,所以在他只是个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孤独地行路了。路一直都在那里,可别人走的是别人的,他走的是他自己的,同样的路,却走出了不同的领悟,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很显然,他那颗敏感的心是最亮的灯盏,照得出别人看不见的风景。

天才逐梦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我想,这就是海子的童年,湛蓝色的快乐里藏着些梦幻与好奇。这个聪颖的少年,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如天空的蓝、草叶的绿、云朵的白、晚霞的红,他会托着腮独自坐着,思索很久,在漫长的思索中进入无人知晓的世界,那里或许是一个田园,长满花草树木;或许是一个城堡,锁着孤单和秘密。

或许当他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嬉戏时,人们看不到他的与众不同,但当他对着这个世界的星月花草茫然思索时,他便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海子,满脑子的绮丽色彩。正因他有着这样华美的精神世界,当他后来必须独自面对这个晦暗世界的纷扰时,才会不知所措。

初中时的海子,除了学习课堂上的知识之外,还开始读小说。镇里的同学有小说,他就借来读,他读书很快,看完了就马上归还,然后再找其他的书读。我们不知道,小说曾经带他走入怎样的世界,让他看到怎样的风景,我们只知道,那时候的海子,对知识、对书充满渴望。想象力丰富的他,肯定会随着那些小说情节走出很远,或许,他也曾幻想过仗剑天涯,只与白马为伴、星月为邻,或者如鲁滨逊一样,漂流到无人的小岛,面对难以计算的时间。而一旦从幻想中走出,他又是学校里最刻苦的孩子,他的学习从来不需要父母催促,因为他知道,知识对于他这样一个来自农村的平凡生命意味着什么。显然,那是可以带他走向远方的一条船。

同样的池塘榕树,同样的操场秋千,海子也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在这些地方奔跑,而当他静坐下来的时候,就看到了别样的色彩,听到了别样的声响。那些蜻蜓与蝴蝶、知了与蜜蜂,总能带他进入童话般的世界,而他,总愿意为这些微小的生命,建一些房子,抵御风雨欺凌。就像后来,他愿意为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取个温暖的名字一样,他深爱人间的每棵树木、每片花草,尘世所见的一切,他都用心珍藏。可惜偌大的烟火人间,却无力珍藏这个谜一样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