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与投资
在经济学家们所设想的理想世界中,一个国家的投资不应该取决于其储蓄水平。毕竟,如果一个国家面临良好的投资机会,它应该能够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到足够的资金,这应该与其国内储蓄无关。因此,一个国家的投资与其储蓄之间的关联度应该很低。在1980年的一篇开创性文章中,来自哈佛大学的马丁·费尔德斯坦与来自大阪大学的查尔斯·堀冈证明这个假设是不准确的。他们指出,如果资本能够在国家间自由流动,一个国家的投资与储蓄之间的正相关程度要远远高于人们的预期。
这些发现可以如此解读:一个国家,尤其是像布隆迪和厄瓜多尔这样的贫穷国家,无法得到足够的外国融资来满足其需求,因此它们不得不削足适履。然而,还有另外一种解读,未必与第一种解读相矛盾。一个国家也有可能主动限制本国的外国融资,从而使其投资行为更加符合其储蓄水平。但是,如果这个国家能够克服上一章中所提到的组织缺陷,而且有良好的投资机会,为什么还要限制外国融资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很多年前我与阿尔温德·萨伯拉曼尼安(现供职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埃斯瓦尔·普拉萨德(现供职于康奈尔大学)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考察了最近几十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经常项目盈余与其经济增长的联系。经常项目盈余就是一个国家的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额。盈余表示该国将储蓄投放到了全球金融市场,而赤字则表示该国借助外国融资来进行投资。经常项目盈余常常也意味着贸易盈余,即一个国家的出口总额大于其进口总额。我们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正相关关系,即一个国家越是借助其国内储蓄来进行投资,其经济增长越快。反之,利用的外国融资越多,其经济增长越慢。当然,一个国家之所以需要外国融资,可能是因为其储蓄相对不足,或者是因为投资过度,超出了其储蓄水平。但无论依靠什么来投资,我们发现一个国家投资越多,其增长速度越快,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通过投资建设了更多的道路,生产了更多的机器,所有这些都能够大大地提高其工人的生产效率。然而,外国融资在其投资额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其增长速度越慢。有趣的是,发达国家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发展中国家,至少是那些能够持续增长的国家,似乎总是竭力避免大规模的外国融资。
发展中国家创造了一个有利于生产者的环境,但这却阻碍了本国金融体系的发展。这使得它们很难利用外国融资来有效地扩大国内民众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确实,除了外国直接投资(比如丰田汽车在中国设立分厂),外国融资的发展程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发展中国家政府扩大内需的决心,而非私营部门的意志。因为外国贷款者注重的是国家及其政府的信誉,而不是所投资项目的具体特点。而且由于外国贷款者比国内贷款者的资历更高,它们在投资项目收益上往往表现得更加宽容。此外,政治上的因素迫使一个国家加速发展,因此它们往往会过度使用这些资金,直到外国融资的渠道枯竭为止。结果就是随之而来的破产风潮导致经济增长大幅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