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有一种幸福叫淡定——淡是人生最深的味(9)
知足是一种处世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知足常乐,贵在调节。做到知足常乐,良好心态就会和为人处世并驾齐驱,充满和谐、平静、适意、真诚。这是一种人生底色,当我们都在忙于追求、拼搏而找不着北的时候,知足常乐,这种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宁静与温馨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是一个避风的港口。休憩整理后,毅然前行,来源于自身平和的不竭动力。真正做到知足常乐,人生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达观。
了却身心多少事,能知足才能知不足
在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对于前世,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对于后世,总是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如龙似凤。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不知足呢?这其实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如果我们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列夫·托尔斯泰说:“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财产从不满足,而对于自己的智慧却相当自信。”这就说明了知足的两重性。人们对于物欲的追求总会优越于精神的追求。在精神上的知足往往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这与人类的第一需要温饱有关。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诸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会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但我们深知,我们对于饮食的需求远不只这些,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就会要酒要肉,吃完了还想跳个舞。
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转变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穷苦的青年人还是不要知足的好,唯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一夜暴富的大款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多一些,也许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但知足的农民从不强迫自己当总统,安分守己的乡村教师会把按时领到薪水作为对自己最大的慰藉。
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毁在不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这就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是一个“度”的问题。度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就如只有在温度合适的条件下,树木才会发芽。《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那个老太婆的最大失败,就是没有把握好知足这个“度”。
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我们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地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
心安吾乡,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菜根谭》上说:“万事皆缘,随遇而安。”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是一种安详恬淡的心态,是一种处变不惊的风范。缘动则心动,心动则缘起。缘来好好珍惜,缘去淡淡随缘。随缘一世,一世随缘。
人生就像一场风吹过,走过春夏,卷过秋冬,走过悲欢,卷过聚散,走过红尘遗恨,卷过世间恩情。人生遭际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而在诡谲多变、不如意事常存的环境中,唯一能使我们不觉其拂逆而使得心情轻松的办法,那就是要做到使自己“随遇而安”。随缘任运,洒脱无拘,便可达到出世的境界,品尝幸福万种滋味。
何处是归程: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随遇”者,顺随境遇也。“安”者,一可理解为听天由命,安于现状;二可理解为心灵不为不如意的境遇所扰,无论何种处境,均能保持一种平和安然的心态,并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第一个“安”,或许可以称之为“消极处世”;而第二个“安”,则需要一种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甚至需要一种超脱、豁达的胸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苏轼的友人王定国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眉目娟丽,善于应对。王定国家世代居住京师,后迁官岭南,柔奴随之,多年后复随王定国还京。苏轼拜访王定国时见到柔奴,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好吧?”不料柔奴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闻之,心有所感,遂填词一首,这首词的后半阕是“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苏轼看来,偏远荒凉的岭南不是一个好地方,但柔奴却能像生活在故乡京城一样处之安然。从岭南归来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轻,笑容仿佛带着岭南梅花的馨香,这便是随遇而安,并且是心灵之安的结果了。
生活中拂逆的事情是很多的。俗话说:“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人生际遇不是个人力量所可左右的,而在诡谲多变、不如意事常有八九的环境中,唯一能使我们不觉其拂逆的办法,就是使自己“随遇而安”。
有一次,王先生从台中搭公家运东西的车回台北。车到中途,忽然抛锚。那时正是夏天,午后的天气,闷热难当。在赤日炎炎的公路上无法前进,真是让人着急。可是,他当时一看情形,就知道急也没用,反正得慢慢等车修好才可以走。于是,他问了问司机,知道要三四个小时才可修好,就独自步行到附近的海滨游泳去了。
海滨清静凉爽,风景宜人,在海水中畅游之后暑气全消。等他尽兴回来,车已经修好待发,趁着黄昏晚风,直驶台北。之后,他逢人便说:“真是一次最愉快的旅行!”
随遇而安的妙处由此可见一斑。假如换了别人,在这种情形之下,怕只好站在烈日之下,一面抱怨一面着急。而那辆车既不会提早一分钟修好,那次旅行也一定是一次最痛苦最烦恼的旅行。
俗话说,“胜不骄,败不馁,宠不喜,辱不惊”。这种格言的最大益处就是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能用来安慰开导一下自己。随遇而安,再大的得失也能坦然面对,再多的苦难也能淡然相对。“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真是一语道破自在和幸福人生的奥妙!
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
无德禅师一直在四处行脚漂泊,一天经过佛光禅师那里,于是便去拜访他。
佛光禅师惋惜地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为什么那么辛苦地四处奔波,不找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呢?”
无德禅师无可奈何地答道:“我也想隐居,可是我拿不定主意,请问究竟哪里才是我的隐居之处呢?”
佛光禅师不客气地指出:“你虽然是一位很好的禅师,但是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无德禅师开玩笑说:“我骑了三十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下来。”意思是说:我三十年来见过不少大风大浪,今天却被你难住了。于是无德禅师就在佛光禅师这里住了下来。
一天,有一个学僧问无德禅师道:“我想离开佛教义学,可以吗?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如果是那样,当然可以了。”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却拦住他说:“你问得很好,问得很好。”
学僧道:“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我还没有……”
无德禅师打断他:“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执着地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怎么办呢?”
无德禅师答道:“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再问:“禅师,什么是您特别的家风?”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地责问道:“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斩钉截铁地答道:“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加不满了,讥讽道:“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无奈地随口说道:“打坐!”
学僧顶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枚铜钱给学僧。
学僧终于省悟。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郑重其事地说道:“我现在已找到隐居的地方,那就是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
我们若看待自己的命运如不系之舟,行云流水随他去,便能随时随地,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生命的高远境界,是很难学会,甚至是学不来的。宇宙间万事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规律之所在,水在流淌的时候是不会去选择道路的,树在风中摇摆时是自由自在的,因为这是苍天大地赋予顺其自然的奥义。
缘来好好珍惜,缘去淡淡随缘
南京栖霞山的栖霞寺被誉为六朝圣地,是千佛名蓝的江南名刹。
栖霞山以石刻的千尊佛像工程最为庞大。在无人能攀上的最高山峰顶上,有一尊站立着的佛像,庄严生动,在峰下经过的人,无不举目上视。
1941年,有一信徒参观栖霞山时见到峰顶上的佛像,于是就问引导的卓成禅师说:“老禅师,那尊佛叫什么名字?”
卓成禅师回答道:“噢!那尊佛叫飞来佛!”老禅师的意思是说那个山峰很高,人没办法爬上去雕刻,这尊佛应该是从别处飞来的。
信徒听后,很好奇地又问道:“既然是飞来的,为什么又不飞去呢?”
卓成禅师道:“一动不如一静。”
信徒再问道:“为什么要‘静’在这里呢?”
禅师回答道:“既来之,则安之。”
佛说:“若想让心安宁,就要一切随缘而行,随遇而安。”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若如此,人生哪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可言。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入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这就是随缘人生的最高境界。缘动则心动,心动则缘起;缘来好好珍惜,缘去淡淡随缘。随缘一世,一世随缘。《菜根谭》上说:“万事皆缘,随遇而安。”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是一种安详恬淡的心态,是一种处变不惊的风范。
在庆辉禅师那里参禅的时候,始终不能彻悟入道。于是,法眼禅师就辞别庆辉禅师,开始云游四方。
有一天下大雨,法眼禅师就在途中的一座地藏院挂单,寺里的知客师问他:“禅师你要往哪里去啊?”
法眼禅师回答:“我也不知道,我没有什么目的,只是随便走走罢了。”
知客师问:“你对这种四方来去的云游方式,有什么感受呢?”
法眼禅师回答:“云水随缘。”
知客师赞叹说:“云水随缘!这话最逍遥自在了啊!”
法眼禅师听后,如中雷击,对“逍遥自在”四字,当下大悟!
云卷云舒,水流潺潺,适性随缘,自由自在。法眼禅师一心求道,却不曾留意,原来自己走的恰恰是道,所以脱口而出“云水随缘”。
一个人如果想要像禅者一样,放旷于天地之间,得先有颗自由飘逸的心,随风如白云般漂泊,安闲自在,任意舒卷,随时随地,随心而安。生活就如同善变的天气,有晴有雨,有风有雾。这既是莫测的苦,又是多彩的乐。从生到死,就像一场风吹过,走过春夏,卷过秋冬,走过悲欢,卷过聚散,走过红尘遗恨,卷过世间恩情。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唯有顺着因缘而行,豁达坦然,才可凡事得心安。
随遇而安比有百万家产更有福气
有一户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人家,男人做的是城里人都不愿做的清洁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往垃圾站转运垃圾;女的刚来时怀有身孕,生了孩子后,就出去给人擦皮鞋。他们租住的房子是一户人家在围墙边搭盖的简易厨房,房子很小,里面只能放下一张双人床。他们的家具都是别人丢弃的,房间也放不下这些家具,只能放在屋外。他们就连吃饭的桌子也没有,有了也没地方放,他们只能在屋外吃饭,有时将菜碗放在板凳上,有时干脆把炒菜的锅当菜碗用。
他们属于那种城市贫民,是城市里的边缘人,可是他们看上去没有一点愁苦的感觉。他们住的地方是宿舍大院的大门口,人来人往。那男的每天哼着小曲,忙进忙出,跟来来往往的人们打着招呼、聊着天,而且有求必应,特别热心,也特别快乐。
这对夫妻的物质财富与那些腰缠万贯的比起来可谓是少之又少,可他们的快乐却比那些人多了许多。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懂得随遇而安。无论是面对任何一种际遇,只要我们的那颗心安定下来了,就会快乐幸福。
其实人的实际需求是很低的,远远低于人的欲望。我们的房子再多再大,也只能在一间屋子里,一张床上睡觉;把世界上所有的山珍海味都摆在桌子上,我们也只能吃下胃那么大小的东西;我们的衣柜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名牌时装,也只能穿一套在身上;我们的鞋子有无数双,也只能穿一双在脚上;我们的汽车有无数辆,也只能开着一辆在街上跑……
可是,人们总有一种无穷尽的欲望,买了大房子还想买更大的房子;屋子装修了一遍又一遍;小汽车换了一辆又一辆;家具换了一套又一套;家用电器更新了一代又一代。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有钱,只是希望那些东西、那些身外之物看上去更气派、更豪华、更先进。一颗心总也安定不下来,当然也不会快乐。
人生在世,很不容易。风风雨雨,沟沟坎坎,苦辣酸甜都可能遇到,因此要保持一种随遇而安的平常心态。这种心态并非消极的,而是提示人们在不断进取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车水马龙还是门庭冷落,无论是辉煌夺目还是默默无闻,都要有个良好心态,笑对人生,继续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