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快乐的甩手家长(社科精品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培养兴趣 发现天赋 形成特长——让孩子快乐地“当自己”(1)

各位家长,你们好!今天我想和你们探讨一个话题——让孩子快乐地“当自己”。“让孩子快乐地‘当自己’”这句话是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教子格言。蔡志忠先生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家长应该顺其自然,因材施教。孩子喜欢做什么,就让他去做什么。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做这做那,不要指望孩子来实现你的理想。家长要给孩子留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让他快乐地“当自己”。

蔡志忠先生独特的教子方法实际上是继承了他父亲“无为而治“的教子方法。

蔡志忠出生于1948年,他出生前,家里夭折了四个哥哥两个姐姐。蔡志忠来到人世时,父母对他唯一的期盼是——活得健康。至于怎样成长,则是适情适性,自由发展。因此,蔡志忠从小做事,都是自己独立思考判断,后果自负。

一天,蔡志忠和大哥的两个儿子在一起玩。父亲走过来问他们:“你们长大以后想做什么?

““我长大以后要做大总统!“大哥的长子说。次子答:“我想做大老板,赚好多好多钱。”父亲的眼光转到蔡志忠身上。“我最想画招牌画!“父亲什么都没说。

小学毕业时,蔡志忠是全校唯一考上彰化中学的学生。中学时蔡志忠有空儿就去漫画书店,尝试自编剧本,作品寄到台北的出版社,采用率很高。蔡志忠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漫画勾走了,用在功课上的不及十分之一。

1963年,蔡志忠15岁,台北一家漫画出版社“集英社”邀他画漫画。当时对蔡志忠而言,放弃学业以画漫画为生,他很乐意,可他担心父亲不答应。一天,蔡志忠对正在看报的父亲说:“爸,我明天要到台北去画漫画。“父亲说:“有工作吗?““有了。““那就去吧!“这简短的对话,成就了蔡志忠的一生。

离家时蔡志忠仅带了250元钱,在出版社起初月薪300元,第二月就升为600元。三个月后,竟被当时台湾最大的“文昌出版社“以每月3000元的高薪聘去。

蔡志忠并没受过正规的绘画训练。上小学时,正值诸葛四郎、小侠龙卷风之类漫画盛行。他便照着画,课本凡没有印字的空白地方都画满了他心爱的漫画人物。奇怪的是,他一开始学画就有“好象可以出版“的自我感觉。后来,向台北投稿,果然受到赞赏。

1971年,他以自己的作品代替文凭破例获得考试资格,击败30个执有专业文凭的对手,考入光启文教视听节目服务社。花钱买了当时认为是好的卡通电影,一格一格放映临摹。五年之后,他辞职和朋友联合创为卡通公司,陆续画了好几部动画片,并以其中的《老夫子》第一集问鼎1981年卡通影片金马奖。

1983年,他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毅然关闭卡通公司,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风格独特的四格漫画。先后创作了大醉侠、盗帅独眼龙、刀客、肥龙、单身女郎、光头神探等趣味盎然、老少咸宜之作。作品在美国、日本、香港、新加坡和台湾长期连载,深受欢迎。

嗣后,在赴日商谈某出版事宜时,他第一次接触到《庄子》,十分欣喜,生意没谈成,却从日本带回了漫画《庄子说》的全部手稿。接着,漫画形式的《老子说》、《孔子说》……

相继问世,数年内竟达25种之多。为此,1985年当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并享有“台湾漫画大王“称誉。

当蔡志忠获台湾“十大杰出青年“时,他特邀父亲一同参加颁奖典礼。蔡志忠致谢辞时,请坐在来宾席的父亲站起来,他握着金手奖感谢父亲:“感谢爸爸当年没有逼我继续上学,没有叫我继承他书法的爱好,因而才使我有机会画漫画……”

蔡志忠15岁去台北当职业漫画者。如今,近40年过去了,蔡志忠的漫画已在38个国家出版发行,总印数达4000万册。冬天是蔡志忠一年中的创作高峰,作画速度极快的他,最高纪录一个月画3000张草稿,一天45张。蔡志忠说:“画对我来说,点子、想法更重要。千万不要将画画当作一回事,而是要将画什么当一回事。“蔡志忠说自己是个相当放纵的人,不赞成“勤于艺,荒于嬉“,相反欣赏“勤于嬉,荒于艺“。他说:“放纵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是我的原则。我想做的事,就是阅读与创作。”

蔡志忠为人父后,对独生女儿同样“不加施教“。喜欢狼的蔡志忠说,“是狼启发了我“。他相信狼在大自然极度恶劣的生态圈中一代一代所形成的顽强竞争力,正是得益于“不加施教”。

他带女儿去动物园看狼时问,你知不知道“狼“字为什么是“犬“加“良“而不是加“劣“?女儿摇头,他解释:“因为狼淘汰了生物圈中不胜任的角色,狼是兽中之良者哦。”

女儿还不识字时,每当带她上餐馆,蔡志忠会念菜单给小家伙听,让她自己选择。周末带女儿郊游,蔡志忠让女儿自己拿主意:“你想去哪里?“在“不加施教“中,女儿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生存能力的教育,明白了“我想要什么“,“我应该怎样做“。自由的父亲培养出了自由的女儿。画画是女儿自己的选择,蔡志忠便在自己画桌旁再摆上一张桌,“那就和父亲一起画吧!“女儿常常向编辑讨价还价:“为什么我爸爸画四幅可以赚2000块,而我的只给200块?”

她也像蔡志忠小时候一样,经常突发奇想:“三明治为什么不是圆的?““汉堡包为什么没有尖的?”

女儿年少时,蔡志忠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外工作、旅行,怕女儿寂寞,遂为她请了保姆,可女儿拒绝了:“我才不要有人陪呢!一个人在家更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后来,蔡志忠一家移民加拿大。假期里,女儿想去旅游。蔡志忠抽不出时间。女儿说:“那我一个人去好了。““那好吧。“蔡志忠遂放手12岁女儿独自旅行。当女儿只身从加拿大飞日本,在日本玩了个够回到蔡志忠面前时,蔡志忠笑了,女儿多像儿时的自己啊。如今,长大的女儿在美国读大学。平日里,父女各忙各的。蔡志忠“抱怨“:“连台湾九·二一大地震时她都没想到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她老爸。”不过,他也强调:“这说明我们充分相信对方都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一切。”

对于蔡志忠先生的这种“不加施教“的教育观点,我非常赞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活动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终身的教师。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发展。作为家长,应客观而清醒的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不要限制孩子做这做那,要让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自由健康的成长。

记得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中国的父亲,都要学富兰克林的父亲;中国的母亲,都要学爱迪生的母亲。”富兰克林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爱迪生之所以有两千多项发明,与他们父母教导有方不无关系。

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了。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会使老师恩格尔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恩格尔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爱迪生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恩格尔大为恼火,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搞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

爱迪生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是生气,她找到学校:“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爱迪生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里面的脑子坏了。“恩格尔告诉爱迪生母亲:“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结果,爱迪生离开了这所学校,由妈妈教他读书。爱迪生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给儿子讲文学、历史,讲许许多多科学知识。当同龄的孩子还在读童话的时候,爱迪生已开始阅读《英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大部头著作。在母亲的辛勤栽培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虽然家境贫寒,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12岁那年到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但母亲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经过长期刻苦钻研,他终于成为最著名的大发明家。

他一生为人类贡献了两千多项发明。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未受过高等教育,也只上过两年小学。富兰克林八岁时被送到学校开始了读书生涯。富兰克林对于词汇、文法、写作极有领悟力,阅读和写作能力高出一般学生,还练就了漂亮的书法。

10岁那年,由于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暂时未能开发出来的缘故,他对数学课总是提不起情绪,考试成绩糟糕透顶。有鉴于此,父亲决定结束他的学习生涯。于是,10岁的富兰克林回到家中,极不情愿地干起加工蜡烛、照看铺面的活计。

“至要无如教子,至乐无如读书。”富兰克林的父亲为了让儿子了解世界的玄妙,决定带他到社会上去体察民情。老乔赛亚带着这孩子穿大街走小巷,寻访了木匠、瓦匠、铜匠、刀匠等各个行当,观察他们的劳作和生活起居,借以了解儿子心中的职业倾向。经过一番考察,老乔赛亚发现小儿子对机械制作感兴趣,时常玩刀弄斧,敲敲打打,制造出一些稀奇古怪而又充满智慧的东西。不过他还发现,孩子最大的兴趣仍然是读书,权衡再三,老父终于给儿子找到了一份心满意足的职业——到他的哥哥詹姆斯那里去当印刷工,既能培养他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在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殖民地时代,这或许是能使书报文字与机械发生直接关系的唯一职业了。就这样,富兰克林一边工作,一边刻苦读书,成了美利坚共和国的缔造者。

富兰克林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要成为天才,就必须去做你喜欢做的事。”

富兰克林的这句话道出了成功的真谛。一个人只有找到属于他的位置,做他合适的事情,才会有所成就。在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东西,甚至找不到两张完全一样的树叶。更何况人呢?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外在表现、生理条件、心理状况都不同。因此,来到这个世间的孩子并不是个个都能成为科学家、音乐家的。但是,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成为“他或她自己”,这是不争的事实。

“成为自己”——意味着每个人都一定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来到这个世界的理由。因此,发现孩子的长处,发现孩子的兴趣点,这实在是第一重要的事。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培养兴趣

一、为什么要培养兴趣?

各位家长,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天天去做你不喜欢的工作,你会有什么感觉?烦躁,痛苦。对不?如果让你去做你不喜欢的工作,你就会对工作缺少热情,找不到工作的乐趣,常常失去动力,你当然不可能把它做好。同样道理,如果我们逼着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他们能把这些事情做好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是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去想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如果让孩子去学他感兴趣的知识,他学习的时间也许很长,但丝毫不觉得是吃苦,反倒像是游戏。爱迪生就是一个好例子。爱迪生几乎每天在他的实验室辛苦工作长达十八个小时,在里面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宣称,“我每天其乐无穷。”难怪他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事实上,每个从事他无限热爱的工作的人,都能成大事。我还没有发现有人在他不感兴趣的领域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来作说明。

刘立早:23岁,重庆人,现为清华大学建筑系2003级本科生。199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被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录取。2002年,获得学士学位,并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化学反应工程专业,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在保送进入清华以后,随着对研究方向的了解不断深入,刘立早开始发现,化工专业并不是特别适合自己,经过对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全面分析和权衡,刘立早决定放弃攻读硕博连读,选择建筑专业作为自己发展的方向。2003年3月,从清华大学申请退学。2003年6月,第二次参加高考,并被清华大学建筑系录取。

刘立早说,在高中阶段,很少有学生能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所在,也未必知道自己以后究竟适合学什么专业、干什么职业,所以高考填报志愿多是盲目的。同时,高考报志愿时,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太少,他们对大学和专业的知识,往往是肤浅甚至错误的,而社会当时流行和热炒的某些时髦专业,极易形成误导,影响学生的判断。他希望以后的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自由的选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