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宽以待人,可服众人
曾氏名言
在盖宽饶、诸葛丰之劲节,必兼有山巨源、谢安石之雅量。于是乎言足以兴,默足以容。否则哓哓易缺,适足以取祸也。雅量虽由于性生,然亦恃学力以养之,唯以圣贤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度量闳深矣。
译文:有了盖宽饶、诸葛丰的节操,就一定拥有山巨源、谢安石的雅量。所以说话足以振奋,沉默足以包容。否则居位太高容易缺损,恰恰是自取其祸。雅量尽管是天生的,但通过努力学习也可以获得,只要以圣贤之道要求自己就行。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其度量自然而然就渊深了。
一个每天以敌视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人,只会陷入孤独和痛苦之中;相反的人却能在广泛的交际中获得最大的相融度。正所谓“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宽以待人是灵魂内在的修养。
处世之道,以和为贵。曾国藩认为,欲成大事,首先要有宽广的胸襟,平淡的心境;凡人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他的这种观点是教育后世之人要放开胸襟,面对每人每事皆能自制,做到宽容忍让。这样的人也是真正能让人从心里佩服的人。
要宽以待人,不可求全责备。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与拥戴,被宽容的人才会以德报德。宽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而尖刻待人则会气至伤身,惹祸上身。
宽容不仅体现在人际交往中,也体现在公事里。在初办团练时,曾国藩手中无一勇一卒,但是他能够突破深厚的宗族观念、地域观念,敢于重用有识之士,使得好多人愿意为他忠心效劳。这些都得益于他坦荡的襟怀。知人善用,事分巨细,不苛责于人,是他对“待人以诚,宽人以恕”的最好诠释。
俗话说:“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一个人的胸怀会影响他的事业发展。凡是成大事者,都有着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不因为小事而耿耿于怀。
曾国藩主张严格要求自己,宽于对待朋友。在交友方面,他提倡交友要有雅量。如果朋友间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双方应该宽宏大量,这样才不伤和气。
曾国藩为人拙诚,语言迟讷;而左宗棠恃才傲物,语言尖锐。因此左宗棠时常有得罪曾国藩的地方。
咸丰四年四月,曾国藩初次出兵,败于靖港,投水自尽未遂,回到省城,垂头丧气。左宗棠就责备曾国藩:“事情还未到不能办的时候,自寻短见是不当的行为,何必出此下策。”这使得曾国藩无言以对。
还有一次,曾国藩幽默地对左宗棠说:“季子才高,与吾意见常相左。”他把“左季高”三字巧妙地嵌了进去。左宗棠也不示弱,立即这样回敬道:“藩侯当国,问他经济又何曾。”也把“曾国藩”三字喻在其中,并嘲笑曾国藩不懂经济学问。这只是其一。
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父亲病逝,他闻讯立即返乡。左宗棠认为,曾国藩在江西瑞州营中不待君命,舍军奔丧的做法是很不应该的。于是,湖南官绅也都附和这一说法,这使曾国藩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这是其二。
尽管左宗棠时常刁难曾国藩,但曾国藩认为左宗棠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仍是不遗余力地向清廷举荐左宗棠,这也显示出他大度待人的精神,曾国藩对左宗棠始终有赞扬、无贬词,甚至说:“横览七十二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就在这样的力保之下,左宗棠有了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除了左宗棠之外,曾国藩对自己的弟子和僚友也很宽容。
咸丰十年,曾国藩决心参劾李元度失徽州之罪,以申军纪。但文武参佐却群起反对,指责曾国藩忘恩负义。李鸿章声称“果必奏劾,门生不敢拟稿”。曾国藩说:“我自属稿。”李鸿章表示:“若此,则门生亦将告辞,不能留侍矣。”曾国藩闻此,非常气愤地对他说:“听君之便。”李鸿章便负气离开了祁门。
后来,几经辗转波折,李鸿章又想回到曾国藩的门下。曾国藩不计前嫌,大度能容,并且写信恳请李鸿章回营相助。
在曾国藩的眼里,没有永远的敌对,也没有解不开的难题。当有人指出他的错误时,他深深自责,并且会立即改过。因为他雅量大度的为人,使其纵横官场几十年,声名大噪,被誉为“完人”。胸襟坦荡、大度宽容,这不仅是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也可以获得他人的支持和真诚相助。
阿里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有一次他和朋友吉柏、马沙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处山谷处,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柏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于是,马沙在附近大石头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柏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来,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记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终于忍不住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柏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而把吉柏打他的事写在沙滩上。马沙回答:“我永远感激吉柏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
生活中对别人多一些宽容,其实就是善待了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我们的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
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只想到别人曾经对自己的伤害,而应多想想别人对你曾经有过的帮助和善行,以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能够记住别人善行的人,心是宽广的,并充满了爱;常记住别人对自己伤害的人,只能体现自身的狭隘和刻薄。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切记,不要总是抓着别人曾经对你造成的伤害不放,要时刻把别人对自己的善行放在心上。能记住别人对自己善行的人,就学会了爱。如果你能接受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你不仅拥有爱,也将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