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三十六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第四计礼贤下士(2)

到了拜大将的日子,大家才知道拜的大将竟是平日被他们瞧不起的韩信,一下子都愣了。刘邦举行拜将仪式以后,再接见韩信,说:“丞相多次推荐将军,将军一定有好计策,请将军指教。”韩信谢过刘邦,向刘邦详详细细分析了楚汉双方的条件,认为刘邦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刘邦越听越高兴,直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人才。此后,韩信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东征项羽的条件渐渐成熟了。

倘若不是萧何慧眼发现了韩信的才干,月下千里追回了韩信,倘若不是后来刘邦举办盛大的仪式拜韩信为将,恐怕后来的历史就要改写了。这就是善于发现人才、礼贤下士的重要性。

商山四皓

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戚夫人的儿子如意,言谈举止都有刘邦的风范,刘邦对他十分钟爱。如意10岁时,刘邦封他为赵王。

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天性仁厚,和刘邦的性格相去太远,刘邦一直不怎么喜欢他,认为他懦弱无能,不能成就大事。加上戚夫人的枕边进言,刘邦大有废掉刘盈的太子头衔,另立如意来继承衣钵的意向。

这件事的态势在不断发展,吕后整天胆战心惊,眼看戚姬先是夺走丈夫的爱,如今又要攫取太子的位置,一个是情仇,一个是政敌,她必须反击,但也必须小心翼翼。戚夫人有媚术,而吕后有权术。

刘邦将改立太子的意图告知大臣,希望能得到大臣的赞同,起码不反对就行,因为太子的废立已不仅仅是皇家自己的事,而是国家的储君,储君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大臣们不能不参与决策,更不会坐视不管。

意外的是,朝臣们一致反对,认为刘盈被立为太子已经8年,名位早就确定,而且为人仁厚,宽怀待人,如果无罪坐废,而以个人的私宠另立如意,则必将大失人心,动摇根本。大臣反对的奏章纷呈沓来。刘邦宠爱戚夫人,无意改变废立的决心。太子的废立便在刘邦、戚夫人、如意和吕后、刘盈、朝臣之间相持,呈对峙状态。

危急时刻,御史周昌挺身而出,力争保留刘盈太子的地位。刘邦怒气冲冲,当庭质问他:“为什么不能改立太子?”周昌口吃结巴,但还是完整表达出了他坚决反对改立太子。周昌的结巴显得十分滑稽,一番严肃的争辩被这可笑的气氛冲淡,怒气冲冲的刘邦不禁笑了起来。这场争论不欢而散。偷听的吕后捏了一把汗,事后召来周昌,拜谢说:“如果不是你的力争,太子几乎被废去了,感谢先生的直言!”

刘邦改立太子的决心很坚定,加上宠妃戚夫人的眼泪,刘邦的这个决心似乎不可动摇。仅靠大臣能力挽狂澜吗?吕后不敢相信,惶惶终日。为了巩固儿子的太子地位,吕后求计于张良。经过张良的穿针引线,刘邦都没有请动的“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和吕后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作太子的宾客。

所谓“商山四皓”就是商山之中的四位隐士,名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用里。这4位饱学之士先后为避秦乱而结茅山林。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林壑幽美,云蒸霞蔚,地势险峻,是一个隐居的好地方。

汉代定鼎以来,千方百计想要罗致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来为治理国家出谋划策,但“商山四皓”听说刘邦不太重视儒生,言语之间又喜欢不干不净地骂人,所以始终不肯应合。

请来了“商山四皓”,吕后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一天,宫中大摆筵席,4位须发皆白的长者,肃立在太子刘盈身后,等到刘邦得知他们就是“商山四皓”时,大吃了一惊,问道:“我以前请你们,你们躲避我,如今怎么却追随我的儿子?”四皓恭敬地回答说:“皇上征伐四海,令天下臣服,英豪归心。

但是,皇上一直轻视儒生,动不动就骂人;我等义不受辱,当然只能逃避皇上;太子恭敬仁孝,宽以待人,礼贤儒生,遐迩闻名,天下豪杰之上都愿意为太子所用,所以,我等自愿追随太子。”大宴结束以后,四皓簇拥着太子从容不迫地离去。刘邦目送太子一行远去,对侍从在侧的戚夫人说:“我一直想废了太子,但是,如今太子有这4个高士辅佐,名望日隆,羽翼已成,恐怕更难动摇了!”

自这次宴会后,刘邦就再也不提另立太子的事了。太子刘盈就这样靠礼贤下士保住了太子的地位,从而决定了日后的结局。刘邦于公元前195年死于长乐宫,不久,太子刘盈即位称帝,称汉孝惠帝,尊吕后为皇太后。

王莽兴学招贤

汉平帝时,王莽做了国丈。为了搜罗人才,培养儒生,宣传儒学,王莽在京师里设立了最高级学校,对那些老师和弟子们也给予优厚的待遇,给他们盖了10000多间房子。凡是有一技之长或有一种专门学问的人都可以得到录用。

前前后后各地有1000多人来投奔王莽,这些学者在王莽手下集中精力研究经学、礼学、音乐、天文、兵法、历史、古书、文字等各门学问。当时正赶上黄河发大水,王莽先在这些学者中征求会治水的人,问他们有没有办法不让黄河泛滥,这些文人学者没办法。王莽又从全国各地征求会治水的人才,应征的人有100多位,黄河的大水很快止住了。这样,王莽把全国各地有知识、有技术、有才能的人提拔了一大批,使他们各尽其才。

此举既为国家搜罗了人才,又使有才之士得到了提拔,有了地位以发挥其才干。

王莽做了新朝的皇帝后,又想方设法招收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想利用他们的名望抬高自己,安定人心。听说儒生袭胜十分有名,人们也很崇敬他,王莽就派使者带着厚礼去聘请他。听说薛方是个有名之士。他也派人用最讲究的车马去迎接。虽然这两个人最终都没来,但王莽礼贤下士、谦虚待人的名声广泛传开了。

急贤待士

公元210年,袁绍七十万大军与曹操七万人马对峙官渡,两个月后,曹操军力渐乏,粮食不足,陷入进退不能的困境。正在忧愁不已时,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深夜来访,曹操喜出望外,来不及穿好衣服、鞋子,就连忙出迎,远远望见许攸,就抚掌大笑,然后携手共入,并先拜于地。

许攸本来是在袁绍处受了委屈才连夜投奔曹操的,心中还考虑曹操是否能“收录”自己,今见曹操以大礼相待,深受感动,遂向曹操献上火烧,军粮食的计策。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唐朝开元某年7月15日,大雨不停,道路泥泞。唐玄宗在便殿休息,想与姚崇讨论政务。当时的姚崇还没有出任宰相,只是一个翰林学士,但才华出众,博闻多识,极得玄宗的喜爱。恰巧这一天,凉风吹拂,大雨倾盆,道路一片泥泞。玄宗就命侍从抬着步辇召学士姚崇。玄宗用皇帝坐的步辇急召姚崇,这种急贤待士的行为一时传为美谈。后来,用步辇召学士比喻急贤待士。自古以来,像玄宗这样礼贤下士的帝王是少有的。

宋璟任宰相时,朝“上下都赞扬他。有一年,宫廷设御宴,招待文武百官,玄宗以所用的金筷子叫内侍臣赐给宋璟。宋璟虽然接受了赏赐,但不知什么原因,不敢致谢。

玄宗说,“所赐的物品,不是赐给你金子而是筷子,是表彰你正直无私呀!”于是宋璟下殿拜谢。

唐玄宗在勤政楼。以七柱装饰成一座宝座、有七尺高,规定在召集学士们讲解儒家经典或议论政务,获得的人可座上它。只有张九龄议论风生,登过此座,其他的人都未登过。当时的人都赞美此事。

姜抚是宋州人,自诩通晓仙人不死之术,隐居不出。开元末年,大常卿韦祭名山时,因访隐民,找到了他,回来说姜抚已数百岁了。

于是把他召到洛阳,让他住在集贤:,姜抚说:“服用常春藤,可使白发变黑,长生下老。此藤长生在太湖一带的最好,终南山也有,但不易得到。”

于是唐玄宗派人支太湖采集大量的常春藤,用以赏赐朝中老臣。

这几则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尊重人才,才能获得成功。

齐桓公五顾

齐桓公拜访一位叫小臣稷的隐士,一日前往三次都不得见。他的随从说:“拥有万乘车辆大国的国君,拜访布衣之士,一日前往三次都不得见就算了。”

桓公说:“这样说不对,蔑视爵禄的士人,瞧不起国君;无志于霸王功业的国君,也瞧不起士人。即使这位先生蔑视爵禄,我哪敢放弃霸王的功业呢?”桓公五次前往,终于得见。

桓公五顾小臣稷的消息传开,各国诸侯都说:“桓公对布衣之士还如此尊重,何况国君呢?”于是各国诸侯都相继来朝。桓公之所以能称霸于天下,是因他如此尊敬和重视贤士。

刘备三顾始得见诸葛亮,而桓公五顾始得见小臣稷。桓公访贤次数多两次,且此事比刘备“三顾草庐”早八百多年。桓公这次拜访小臣稷得到什么教益,记载此事的刘向《新序.杂事》没有谈及,但这“五顾”已树立了桓公礼贤下士的高大形象。桓公“三顾”不得见,明知是这位蔑视爵禄的隐士小臣稷瞧不起他,但有志于霸王功业的他,不能因此而作罢,还是继续往访,终于五顾而得见。桓公如此尊敬和重视贤士,故有多贤辅助,且影响到各诸侯都愿听从其指挥。

桓公确是个能尊贤又善于用贤的明君,管仲曾跟他谈及及对待贤人的五种有害于霸业的做法。管仲说:“不知贤,有害于霸业;知贤而不用,有害于霸业;用贤而不给权,有害于霸业;给权而不信任,有害于霸业;信任而使小人参与,有害于霸业。”宁戚也对桓公谈得贤之法,他说:“大开进贤之路,察访贤者用之,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那么天下贤士会争先恐后前来了。”桓公对管仲、宁戚所说的都深为赞赏,且付以实践,身体力行。

如他忘却一箭之仇,听鲍叔牙的推荐,而用管仲为相;他出外听宁戚悲歌,知其非一般人而载之归,听其称霸天下之论大喜,便任为卿大夫。桓公知二人之贤而重用之,不仅给其权且充分信任,使二人能发挥才智。桓公能称霸天下,实有赖于重用管仲、宁戚。

桓公能尊贤,正如他“三顾”不见而其随从要他“算了”时所说的,蔑视爵禄的士人可以瞧不起国君,但他不能像那些无志于霸王功业的国君那样。

于任何大事业,必须得贤才为之助方有所成。而要得贤才,必须尊贤,不尊贤则难于发现人才和信任贤才,贤才不愿和不可能为之助,即使想助之也不行,如此而想事业有所成就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