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三十六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第三计不拘一格(1)

宋朝的范仲淹用人不拘一格,不计较细小的毛病。他当元帅的时候,招纳的幕僚很多都是因为犯了罪被贬官或流放,而且未恢复原职回归原籍的人。有人对此疑惑不解。范公说:“有才能而没有过错的人,朝廷自然应当使用他们。如果某人确实有可用之才,但不幸因为做官议论政事而遭祸,不靠一些特殊情况起用他,他就成废人了。”所以范仲淹所使用的人大多是有用之才。

每一种行业、每一家公司的负责人,都希望能网罗到一流的人才,来帮助自己拓展业务。但除了一小部分比较幸运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招聘到好部属之外,大多数都很难如愿。所以,许多领导发出“人才难求”的感慨,并且把失败的责任,归咎到没有很好的人才上。然而,这个理由到底对不对呢?

其实,这并不是真的没有可用之人,而是没有把握用人的原则。各级领导如果都能把握唯才是用的原则,那人才奇缺的局面就会一举而改变。

汉武帝广选人才

公元前141年,16岁的汉武帝刘彻即位,君临天下。少年天子雄心勃勃,欲为国效力,一展才华。汉武帝深知,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选贤任能。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举贤。

不久,汉武帝颁布了一道求才的诏书:“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古文观止.卷六》)

从诏书中可以看出,武帝不是招纳一般的人才,建一般功业,而是用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对这些人不是一般任用,而是用将或负有国命的通外使节。汉武帝公开地、以正式皇帝文件的形式指出那些受世俗讥讽的人可以建立功名,这是对以往传统用人观念的一大突破。

消息传遍全国,国内学子振奋,或举荐,或自荐,各地贤良之士,纷纷汇聚京师。汉武帝十分重视,亲自出题,亲自阅卷,亲自面试,他从中选拔出大批人才,这其中就有优秀的儒学大师董仲舒。

董仲舒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据说,为了刻苦攻读,他3年不出门,以致不知春夏秋冬。武帝早已微知其名,此次亲阅其试卷,被其惊人的论点、严谨的逻辑和优美的语言所慑服,在其试卷上批了“贤良之首”四个大字,并命速传董仲舒进宫当面策问,即天子面试。

策问的当天,汉武帝就天道、人世、治乱等3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3次策问,董仲舒一一从容作答,史称“天人三策”。“天人三策”主要是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国家的治乱关键在于国君。国君首要的是用人。用人得当,方法正确,国家就会大治。反之,国家就会大乱。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被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宏大理论所振奋,决定要以儒家学说治国,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成为汉朝推行新政的指导思想。

为了选拔通晓儒经的学士,汉武帝想了很多办法:有察举选拔,天子征召,上书自荐和设立太学等。汉武帝选人用才,不拘门第,不论辈分。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的卫青、霍去病都出身卑微,却被委以重任。卫青是平阳公主家奴卫媪同小吏郑季的私生子。从小为人放牧,过着非人的生活。其妹卫子夫是平阳公主的歌女,为武帝所幸,卫青有机会接触武帝。武帝见卫青朴实、勇武,破格提拔,委以军权。后来,又决然立卫子夫为皇后,这都是前无先例之举。霍去病也是奴婢的私生子,武帝命他随卫青出击匈奴,首战有功,18岁即被封为冠军侯。

东方朔是一个诙谐、不拘小节的人。武帝即位之初,他上书自荐,说自己13岁学书,15岁学剑,16岁学《诗》、《书》,读了22万字。19岁学孙吴兵法和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22万字,总共44万字。

还说自己现年22岁,身长九尺七寸,目如明珠,齿如编贝,有古将孟贲和庆忌那样的勇敢和敏捷,有鲍叔牙和尾生那样的谦直和守信,因此,完全有资格充当皇帝的大臣。

在一般人看来,东方朔狂妄、荒唐、不近情理,但汉武帝竟然召见他,任其为常侍郎和太中大夫之职。东方朔果然不是庸才,他能寓深刻道理于幽默诙谐之中谕讽武帝,甚至尖锐批评皇帝的过失。

他曾经在《答客难》的文章中,述说一个文士不受重用、没有建功立业的种种理由,从而揭露君主不尊重人才的错误和叹惋有志之士的怀才不遇。这对于比较注重人才甚至对东方朔本人也予以任用的武帝是一个尖锐的刺激,但武帝“亦不罪之”,认为东方朔的述说“常有补益”。

对俘虏委以重任,是武帝在用人问题上与众不同的地方。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杀死了不愿投降汉朝的休屠王,率部投降汉朝。汉武帝起初让休屠王的太子日磾在御马厩养马,身份是俘虏加奴隶。后来,武帝见日磾容貌端庄,养的马肥壮,同他谈话,深深喜爱这个被俘的匈奴太子,当日提拔为马监;不久又提升为侍中和光禄大夫,并赐给金钱、车马,出入都让其陪同;后又赐其姓金。

汉武帝病重临终之前,找霍光、上官桀和金日磾托付后事,让他们辅佐年幼的太子刘弗陵,金日磾以自己是外族俘虏而推辞,武帝坚持,不许推让。武帝死后,金日磾协同霍光,为维护国家安定作出巨大的贡献。

人是国家强大的根本。汉武帝确实是不拘一格,广选人才,这就使许多有才之士,得到了重用。这对大汉空前的强盛起到了关键作用。

商汤拜奴隶为相

历史上还有个商汤不计身份拜奴隶为相的著名故事。

夏朝的最后一任国王桀荒淫残暴,民怨沸腾。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决心推翻夏桀统治。他精心治理商国,任用能人,求贤若渴。

左相仲虺对成汤说:“夏桀无道,天下诸侯都寄希望于您。大王要成就大业,一定要任用一个人,但他出身微贱,不知道我该不该举荐他?”

成汤回答说应该。于是仲虺举荐了伊尹。

伊尹本身出生于伊水河畔一个养桑人家,自幼被卖到有莘国当奴隶,为国君做厨师。他立志摆脱奴隶境遇,建功立业,因此在接待宾客时博闻强记,钻研治国施政之道。一次仲虺到有莘国,在与伊尹闲聊中,发现他通晓天下大事,是难得的治世之才,想把他买回国去委以重任,由于有莘国国君不同意,仲虺便赠给伊尹一些财物让他赎身为民,购置田产,暂且安身。

但仲虺向成汤举存伊尹后,莘国君胸无大志,虽然不敢重用伊尹,可他又怕伊尹为他国所用于己不利,便将伊尹再次贬为奴隶。

成汤依仲虺的建议,派使者带厚礼到有莘国向国君的女儿求婚,提出以伊尹为陪嫁。有莘国君心中疑虑顿失,便顺水推舟答应了成汤的要求。

伊尹到了商国以后,成汤以贵宾之礼待他,伊尹同他畅谈天下大事、治国之道,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分析得透彻又精辟,商国大臣们无不佩服。成汤更是欣喜万分,相见恨晚,立即任命为右相。

伊尹拜相后,商国势力渐强,引起了夏桀的注意。一次他把应召入朝的成汤困禁在夏台。伊尹为营救成汤,派人给夏桀献上厚礼,同时私下重贿他的宠臣赵梁。夏桀看到商国进奉的珍宝、美女,喜不自胜,加之赵梁在一边美言,夏桀就把成汤给放回去了。

此后成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内政上,宽以待民,轻刑薄赋,发展农耕,笼络人心,积聚财力;外交上,同邻国修好,对夏桀的暴行进行揭露,展开政治围攻,一方面对于夏朝加送贡赋,伪装恭顺,麻痹夏王;一方面多次派伊尹到夏朝了解情况,掌握了“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社会状况,同时在军事上相继对夏的属国进行征讨兼并,完成对夏的孤立和包围。由于成汤屡扬王威,夏民如同“大旱之望云霓”一样企望成汤的到来。

公元前1600年左右,成汤看时机成熟了,便联合各诸侯兴师伐夏,终于推翻了夏桀的统治使400多年的夏朝毁于一旦。各诸侯推举成汤为天子,建立了商朝。史称商汤。

在成汤死后,伊尹先后辅佐了其3个子孙——外丙、中壬和太甲天子,其中在太甲继位3年后,由于他不接受商汤立下的法令,伊尹便把他流放到桐邑,自己摄政。太甲在桐宫反省悔过3年后,决心弃恶从善,伊尹便派人迎回太甲,将政权交还给他。太甲从此勤政修德,天下大治。

为相20余年,伊尹为商朝600余年的统治打下稳固的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贤相。

伊尹的故事告诉我们,企业的领导者们用人不可仅仅论资排辈。

唐太宗以人才为镜

唐太宗李世民时代人才济济,这绝非偶然。他善于用人和纳谏,是他在政治上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在中国帝王中是很突出的,并且具有很多特点。

一、广泛吸收人才,包括敌对集团的人才。

在李世民征战时,吸收了原李密、王世允、窦建德集团的人才,吸收了瓦岗军的徐茂公、秦叔宝、程咬金等;在攻破刘武周时吸收了尉迟敬德;在攻破窦建德集团时,吸收了张玄素等;在消灭李建成集团时,吸收了魏征等。

二、吸收了隋朝旧臣和李渊集团的人才。

从隋朝灭亡到唐朝建立,从李渊到李世民登基,这中间有一个过渡。李世民为了政局的稳定,使用了隋朝的旧臣立纲等人。对李渊集团的人才也做了恰当的安排,李世民公布的一个予以重用的“功臣”名单中,名列榜首的正是李渊的心腹裴寂。

三、用人不避亲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