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
4.“蛮夷”之人称王成帝业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王朝不计其数,而由少数民族统一天下的,只有屈指可数的两个,即元朝和清朝。汉族自认为优于其它民族,把汉族之外的民族称为“蛮夷”,尤其是北方的少数民族。然而就是这样的“蛮夷”,却独居华夏几百年,直至中国封建社会的消失。让我们看一看清朝始祖努尔哈赤的奋斗历程吧!
清朝肇兴于东北。明代的东北乃女真人居住、活动的地方。当时,女真人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每部又分为若干部,努尔哈赤(1559——1626)即属建州部。万历年间,东北女真地区陷入极大的混乱、动荡之中,“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且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这种状况给女真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史载,当时人人自危,“凡有出入者,必佩持弓箭,以避相侵害、抢掠之患”。恩格斯指出,割据所造成的“疆土分裂状态”,“分散和抵销了民族的集体力量”。只有政治上的统一,消除人为的分裂、割据状态,经济、文化才能发展,人民生活才能安定。因此,统一女真各部成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历史发展的趋势。努尔哈赤正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登上了历史舞台。
万历十一年(1583),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从明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回到建州,从而开始了他长达四十三年的统一女真、创建帝业的戎马生涯。当时女真各部许多首领都有统一的愿望,但无论从政治和军事才能方面,努尔哈赤都远远超过其他各部首领。更为重要的是,努尔哈赤有历代创业者那种勤奋向上的拼搏精神,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正因为如此,才使他从最初起兵时一支兵少将寡的弱小势力,很快发展成为女真诸部中最强大的力量。
努尔哈赤首先致力于建州本部的统一。他在起兵的时候,就确定了“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策略。同时,做好了以苦战血战打天下的充分准备。他率兵征战,从来是不畏艰辛,身先士卒。每至攻城,他或“束马而登”,或“单盾冒矢石而克”。万历十二年(1584),在攻打董鄂部的翁科洛城时,努尔哈赤的头部、颈部中了两箭,血流不止,箭拔出后还带下了两块肉,他怕乱了军心,不许部下声张,坚持作战,直至晕倒。
伤一养好,他再次组织攻城,终于取胜。万历十三年(1585),努尔哈赤率甲士二十五名、步兵五十名攻打界藩寨,后遭四百余人的追击,战于太兰岗之野。他单骑迎敌,杀死为首者,压住了阵脚,并率兵安全脱险。万历十四年(1586),努尔哈赤挥师进取鄂勒珲城。战斗中,他受箭伤几十处,仍然奋勇不退,冲锋陷阵,终取其城。努尔哈赤就这样一仗一仗打下来,到万历十七年(1589),以六年多的时间,相继征服了建州五部,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势力。至此,“环满洲而居者,皆为削平,国势日盛”。
统一建州之后,努尔哈赤又以顽强的毅力南征北伐,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相继征服了海西及“野人”女真的绝大部分部落,使“诸部始合为一”,基本上结束了女真社会的长期分裂、割据、动乱的局面,从而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
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58岁的努尔哈赤认为“帝业已成”,遂称汗登位,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建都赫图阿拉城(故址即今辽宁新宾西老城),成为与明王朝分庭抗礼的地方割据政权。但是,努尔哈赤并未满足取得的业绩。两年后,他便以“七大恨”告天伐明,雄心勃勃地向明朝发动了进攻。
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劲旅攻打抚顺,迫明守将李永芳投降。继尔,又率兵入鸦鹘关,连克清河、一堵墙、碱场等城,造成了明廷的恐慌。次年,明朝派四路大军进攻赫图阿拉,企图一举歼灭后金,挽回辽东败局。一场大战爆发了。面对来势汹汹的明军,年过六旬的努尔哈赤亲自率兵迎战,并且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正确作战方略,取得了著名的萨尔浒战役的重大胜利。此战,不仅保卫了满族的安全与发展,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辽东的形势。从此,明朝由进攻转为退却,后金由防御转为进攻。很快,努尔哈赤便兴兵取开原、铁岭。天命六年(1621),又攻陷沈阳、辽阳,整个辽河以东尽为后金所据。遂即,努尔哈赤迁都辽阳,次年又迁都沈阳。
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明,连下绵州、松山、大小凌河、杏山等城。进而围攻宁远。明宁远守将袁崇焕拒守不降,终于挫败后金军,使努尔哈赤怀恨退回沈阳。同年八月,努尔哈赤病故,终年68岁。
努尔哈赤自25岁起兵,征战四十余年,身经数百战,其间经历了众多磨难。他曾无数次受挫,多次受伤,但是始终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而一往直前,终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尽管最后兵败宁远,但毕竟已迫使明军退至宁远、锦州一线,为后来的清兵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没有努尔哈赤的艰苦创业,就不会有清朝的定鼎中原。因此,清朝皇帝经常提醒后人不要忘记努尔哈赤创业之艰难。魏源曾点明了这一用意:“知王业之艰难,则不敢谓祖宗朝徼天之幸。”
成吉思汗,努尔哈赤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骄傲,他们的辉煌业绩标炳史册,光照千秋。英雄不论出身贵践,也不论种族、肤色。努尔哈赤身经百战,壮志雄心,文韬武略,无一不备,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最终让满族的风仪礼制遍布大江南北——这也许是他没有想过的。生活中许多人,因这样那样的缺陷或者缺点,遭人歧视就不敢抬头,甚至懦弱退缩,自我毁灭,自己把自己推入不公平的境遇,而不知奋起反击,自我证明,实在可悲可叹。
5.从农民到天王
鸦片战争以后,因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以及外国侵略势力所造成的灾难,致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其中,以天地会领导的起义次数多、范围广、影响大。但由于天地会缺乏统一的组织,纪律涣散,这些反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在走上反清的革命道路过程中,逐渐吸取了这一教训,把拜上帝会作为发动和吸收广大人民群众以进行反清起义的组织形式。经过洪秀全等人多年的艰苦努力,拜上帝会终于把分散的人民反抗斗争汇集成一股汹涌澎湃的起义洪流,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原名火秀,又名仁伸,自幼家境贫寒,直接参加过生产劳动,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亲身感受,对清朝腐败的统治十分愤恨。道光二十三年(1843),洪秀全偶然翻阅了一本基督教的传道书——《劝世良言》。书中宣称:只有上帝才是真神,其他人所崇拜的偶像都是妖魔;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子女,都是平等的。上帝差遣他的儿子耶稣下凡,替世人赎罪;人人要遵守十诫等等。这本书,启发了洪秀全利用宗教组织群众进行反清斗争的思想。当时在封建重压下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政治经济上的平等,但要组织他们起来去斗争,只靠直接的动员行不通,非得通过易于使他们接受的方式不可。宗教,便是一个既合法又能使农民接受的方式,它使洪秀全为组织反清斗争找到了一个工具。从此,洪秀全开始了拜上帝的活动。他对人宣称:他是天父上帝和天兄耶稣派到凡间斩妖除魔,恢复人们对真神上帝平等信仰的代表,“劝世人敬拜上帝,对人修善,云若世人肯拜上帝者,无灾无难,不拜上帝者,蛇虎伤人,敬上帝者不得拜别神,拜别神者有罪。”
最早参与洪秀全拜上帝活动的是他的族弟洪仁玕和同学冯云山。为了表示自己独尊上帝信念,洪秀全毁弃了塾中的孔子牌位,结果引起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被迫于道光二十四年三月与冯云山一起离开家乡,外出传教,辗转到了广西贵县赐谷村。因宣传成效不大,冯云山离开赐谷村,转入桂平紫荆山区。洪秀全回到花县,一面教书,一面潜心研究教义,为广泛发动群众进行理论宣传文件的创作。
道光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1845—1848)年间,洪秀全写出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几篇“发挥宗教真理”的著作。他把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与中国农民斗争所追求的平等世界的革命传统融汇其中,在《原道救世歌》里,提出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天父上帝人人共”,“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从而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在《原道醒世训》中又提出:“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体现了经济上平等的要求。在《原道觉世训》中,他又生动形象地把现实社会的阶级对立转化为“正”的皇上帝与“邪”的阎罗妖的对立,皇上帝代表光明真理,阎罗妖是黑暗罪恶的清朝统治阶级,是“老蛇妖鬼也”,“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者也”。洪秀全的文章道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争信心,对拜上帝会的发展壮大起了重要作用。
二十七年六月(1847年7月),洪秀全到紫荆山区。此时,冯云山在紫荆山区的传教活动已收到很大成效,发展了信徒2000多人,其中大多是兼烧炭的农民。洪秀全与冯云山正式建立了“拜上帝会”的领导机构,他被会众推为教主。根据形势的发展,为将拜上帝会变成一个纪律严明的战斗组织,洪秀全制定了《十款天条》,规定会众必须遵守。为了扩大拜上帝会的影响,九月,洪秀全、冯云山率会众到象州捣毁了甘王庙,再次向封建的神权公开挑战。此事发生后,秀全名誉大起,信徒之数加增更速。拜上帝会的势力迅速扩大到数县。他们的活动引起了当地地主阶级的嫉恨,二十七年十二月(1848年1月),地主团练头目王作新勾结官府逮捕了冯云山。
冯云山被捕后,洪秀全赶回广东设法营救。拜上帝会一时无人主持,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杨秀清、肖朝贵相继出面,假托天父、天兄下凡,并以代言人的身份传言会众,才安定了人心。当洪秀全回到紫荆山后,从准备起义的大局出发,承认了杨、肖代天父天兄传言的权力,并根据教义的平等思想,与冯云山、杨秀清、肖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结为异姓兄弟,形成了拜上帝会的领导核心,开始积极地策划起义。
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前后,广西大闹饥荒。清政府向烧炭的农民大肆勒索,搞得民不聊生,激起了农民的强烈反抗。洪秀全认为起义的时机已到,二十九年六月(1850年7月),洪秀全向会众发出命令,要求各地会众在十月初集中到桂平县金田村“团营”。会众接到命令后,变卖家产,举家老小齐向金田聚集。十月,陆续到达金田村的会众约有2万人。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会在金田村宣告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广大的会众即太平军战士在洪秀全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鼓舞下,信赖皇上帝的保佑,相信“吃天父饭,活则享天福,死了就上天堂”,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终于在咸丰三年二月(1853年3月)定都天京(今南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洪秀全乃一介草民书生,在没落的封建王朝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再加上基督教人人平等的信念,使他终于揭竿而起,改变自己的事业。民间不仅是文化艺术的沃土,也是产生英雄的良田,身居高位的统治者自视甚高,不把山野粗民放在眼中,一味的欺压凌辱,起火和反搞皆因此出。平等视人之心人人都应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