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衫,把口号刻在胸口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化衫曾是他们的集体记忆。
仿佛一夜之间,城里的小青年们都穿上了无领无袖的白色T恤。与一般T恤不同的是,T恤上写着当时流行于社会的口号,当时不是政治口号,而是反叛式、调侃式、消解崇高式的各种发泄型口号。这些口号,受王朔式的语言影响特别大。
“别理我,烦着呢”、“我是流氓我怕谁”、“跟着感觉走”、“我吃苹果你吃皮”等,还有“挣钱真累”、“没钱苦”,人们在衣服上书写自己的情绪。
90年代初,王朔式的语言占据了文化衫的主流。
1989年初,王朔、莫言、海岩、苏童、刘恒、魏人和史铁生等人组成“海马影视创作室”,扯起“议价”旗号“按质论价”出售文艺产品。媒介称此为“海马现象”。创作室终于不负重望,《渴望》没给他们丢脸。
1990年,中国第一部室内剧《渴望》诞生,一时万人空巷。《渴望》全剧54集只花了102万元,相当于不到两万元1集。该剧导演郑晓龙透露,公安部当时统计,由于《渴望》的播出,犯罪率都下降了,为此,公安部还专门举行了一次庆功会,把《渴望》剧组请去了进行表彰。武汉市有个区停电,《渴望》看不着了,市领导的电话都被群众打爆了。(参考2008年3月10日《北京日报》)
人们记得当时一句话:“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
随即,王朔及其代表的“痞子文化”,逐渐进入人们视野。
1984年,王朔在《当代》发表了处女作《空中小姐》,1989年发表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引起了反响。之后,王朔发表了一系列小说:《过把瘾就死》《动物凶猛》《玩主》《我是你爸爸》等。
此时的王朔,几乎每一个小说的名字,都会迅速成为民间流行的语言。
不妨看几条王朔“语录”:
▲ 《渴望》剧照。
“大家喜欢刘慧芳那样的人物,吃多大的苦都得自己扛着,多虚伪的价值观,我不伺候了!”
“我女性朋友太多了!过几天我就准备让安妮宝贝到我家住。”
“《满城尽带黄金甲》我没看。地主才认为金子是最好的,就跟镶了一口大金牙似的,土鳖!”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朔渐渐从文化异类,占据了主流位置,并且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英雄。他非常嚣张地喊出了“我是流氓我怕谁”、“无知者无畏”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