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关爱他人——让孩子从小与人结下善缘

关爱,顾名思义,就是关心和爱护。然而,正是这简单的五个字,却道出了人们能够和谐相处的真谛。人们要想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绝不能缺少了互相之间的关爱。

孟子曾经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尊敬,更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关爱。而要想得到这些,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爱人”,也就是关爱他人。

然而,实际的情况往往是我们可以接受别人的关爱,却很难做到关爱他人,或者是经常忽略关爱他人这件事。特别是现在的有些孩子,他们大都是在一大家人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被爱,心里想的也只是自己需要什么,根本不会考虑到别人,更不会主动去关爱他人。再加上我们的一些不正确的教导,孩子就更不会去主动关爱他人了。

“在外面机灵着点儿,别傻乎乎地把好处都让给别人,人家可不说你好!”“把给你带的零食收好,不要给别人吃。”

“在学校厉害着点儿!咱可不能让别人欺负了!”

“没事儿不要老管别人的闲事儿,管好自己就行了。”

“这支笔很贵的,只能你自己用,不可以借给别人,听到了没有!”

“管好你自己的学习,不要帮别人,小心别人超过你去。”

这些都是妈妈教导孩子时常说的一些话。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受到欺负,所以很多父母很早就告诉孩子,在外面时多考虑自己,不能让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处处维护自己,把同龄人都看成自己的竞争对手,处处防范,更有甚者,还欺负别的同学。

其实,父母存在这样的顾虑也很正常,在家我们可以处处给予孩子关爱,不让他受到伤害,可是当孩子一个人在外面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担心。可是,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思考,教会孩子主动去关爱他人呢?如果孩子能够主动去关爱别人,那么其他人又怎么会伤害他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教育孩子要关爱他人,那么,孩子之间相处得不就会更融洽了吗?这对孩子的童年成长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孩子懂得关爱他人,他就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就会交到许多朋友。相反,如果孩子总是想着如何不让自己吃亏或者如何占到便宜,那么其他孩子也不会喜欢和这样的孩子一起玩儿的,孩子也就不会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所以,为了孩子能够与人为善,受到大家的尊敬与关爱,更为了他的幸福与快乐,我们一定要教育孩子不可以自私自利,要教育他关心他人,培养他关爱他人的好习惯。

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感染孩子

孩子从生下来就开始和我们朝夕相处,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方式,所以,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善良的心,主动关爱身边的人,那么孩子也会在我们行为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学会关爱他人。

邻居张奶奶的儿女都不在身边,家中就她一个人,而且,张奶奶的腿脚不好,所以小凡的妈妈经常过去照顾老人,帮助她做些事情。

妈妈每天下班后先去学校接小凡,然后带他去买菜,而且是买两份儿菜,一份儿是自己家的,另一份儿是给张奶奶买的。回到家后,妈妈就开始洗菜做饭,而小凡则去给张奶奶送菜。几乎每天如此。

一天,妈妈接到小凡后要带他去姥姥家,所以就没有去菜市场。小凡这时却着急了:“妈妈,你怎么不去买菜啊?张奶奶晚上还没有菜吃呢!”

看,正是妈妈的善良行为影响了小凡,他在发现妈妈没有去买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今天吃什么,而是想到行动不便的张奶奶还没有菜吃,他已经做到关爱他人了。

如果我们平时对待他人和善,经常关心帮助那些有困难的街坊邻里、亲戚朋友,那么孩子都会记在心上,并且模仿我们的这些行为,从而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行为。相反,如果我们待人冷淡,对他人漠不关心,孩子也会学会这些行为,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他接触到的人,很有可能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用一颗关爱他人之心来感染孩子。

关爱他人,从心中有他人做起

现在的孩子生活空间相对比较封闭,接触到的人也有限,而且多是长辈,他们自然会无私地用爱去关爱孩子。所以,在这些孩子的心中,往往没有他人的概念,他所想的可能只是自己需要的。心中想不到他人,又怎么去关爱他人呢?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孩子融入集体生活。

所以,我们从小就要让孩子了解到在他的身边还有许多人,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社区里的其他小朋友,等等。在孩子吃东西的时候,我们可以对他说:“给妈妈尝尝好吗?”当他玩玩具的时候,我们可以对他说:“咱们一起玩儿吧!”这样,让孩子在做他的事情时也会想到其他人,这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培养他关爱他人的习惯。

教育孩子尽己之力帮助他人

当然,要想做到关爱他人光是心中有他人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让孩子拿出一些实际行动来。孩子能够想到他人之后,我们还要慢慢教会他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

林林想吃薯片了,便拉着妈妈带他去商店买。

在结账时,收银员找给了妈妈6角零钱,林林看到了非得要妈妈把零钱给他,他要把钱放进他的存钱罐里。妈妈知道他要把钱存起来,于是就把钱给了林林。

在回家的路上,妈妈看到一个小男孩儿正在向过往的行人乞讨,便对林林说:“林林,你看那个小男孩儿多可怜,他一定也想吃薯片,可是他没钱买。”

林林顺着妈妈所指的方向看到了那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想了一想便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把零钱给他吧,他看上去很饿。”

妈妈笑着说:“钱我已经给你了,你自己决定吧!”

于是林林就跑过去,把那6角钱给了那个小男孩,然后高高兴兴地跑了回来。

林林在妈妈的引导下,想到了那个小男孩儿的处境,并考虑到了他现在的感受,于是用自己准备存起来的零钱帮助了他。这就是孩子关爱他人的具体行动,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这样去做。

我们平时应该告诉孩子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一想,让他有意识地想想别人的感受,这样,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就会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别人。比如,当我们国家某些地方遭遇自然灾害时,给孩子讲那些地方的孩子是如何生活的,让孩子自己想一想他们的感受,引导孩子为灾区捐款、捐物,奉献自己的爱心;或者是让孩子知道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孩子看不到故事书,用不起漂亮的书包,鼓励孩子把他的零用钱捐给他们,使孩子懂得关爱他人。

当然,我们也要告诉孩子,帮忙要尽己所能,不可怀着逞强之心去帮助他人,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显示自己能力强,总张罗着给其他同学解决作业中的疑问,可是有时他知道的也不准确,这不就是越帮越忙了吗?这就不能算是真正关爱他人了。

告诉孩子“关爱”不要有“目的”

有一则笑话,讲的是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做一件好事,并以“关爱他人”为题目写一篇作文。结果,放学后全班同学都来到了一个路口,看到一位老奶奶要过马路,于是一组同学跑了过去,扶着老奶奶过了马路。这时,另一组同学又跑了过来,又把老人扶了回去,紧接着一组又一组的同学轮流扶老奶奶过马路,直到最后一组完成。

当然,这只是人们编出来的一则笑话,不是真实的事,但是其中的道理却发人深省。

我们在教育孩子关爱他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是要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习惯,切不可让孩子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关爱他人”,甚至为了得到什么好处才去那样做。只有发自内心地、自然而然地关爱他人,孩子才能结下真正的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