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独生子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独生子女「脆弱」的一面

有些独生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下健康而快乐地成长,但也有很多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分宠爱或者其他原因,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偏差,他们往往敏感而脆弱。做错事后,父母稍微批评一下,他们也许就会哭泣或者顶嘴,甚至跑到同学家去不肯回家。孩子的心理如此脆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才能让他们变得坚强起来呢?

我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霜——敏感、脆弱是独生子女的特质

对独生子女,有媒体曾这样描述:“计划生育政策造就的独生子女,在幼年时代享受着父母亲友的百般宠爱,很少吃苦受累,因此在步入纷繁复杂的成年世界之后,他们往往会显得不知所措。”的确,独生子女心灵脆弱,难以经受挫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某媒体调查这一现象时,某大学的一位同学指着一栋楼说:“这里被称为我们学校的自杀楼,看看上面那几扇窗:从左边窗户跳楼的人是因为感情问题,而从右边窗户跳楼的是因为其他原因。窗下的地面上现在还有残留的血迹。”

这些拥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为什么会这样想不开?是因为生存压力过大还是其他因素?某机构曾对某市的大学生进行过心理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60%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并且向低龄化发展。

有个13岁的男孩在家玩游戏,爸爸让他赶紧去写作业,男孩却不肯听。爸爸有些生气,说:“你整天就知道玩游戏,连作业都不写!”男孩因此竟和爸爸顶撞起来,爸爸一气之下打了男孩一巴掌,摔门而去。

没想到,从未挨过打的男孩一时想不开,竟用刀片割了自己的手腕。等爸爸发现时,男孩已经因失血过多而停止了呼吸。爸爸没有想到,一巴掌竟会要了孩子的命……

虽说父母不应该对孩子进行体罚,但这个男孩的心灵确实太脆弱了,竟然因为这样一件小事而割腕自杀。即使没有发生父亲打他的事情,他将来在人生中遭遇挫折的时候,以这种心理素质,又如何能经得起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呢?

独生子女的心灵不但脆弱,往往还很敏感,非常关注别人对他的评价,喜欢征求别人的意见。性格敏感的孩子也比较多疑,总怕自己的言行引起别人的不满或者得不到他人的认可。

小雪刚刚读初一,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新老师,但性格内向的她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一天回到家,她对妈妈说:“妈妈,我们班主任不喜欢我,她都没有记住我叫什么名字。”妈妈说:“刚刚开学,老师无法一下记住这么多学生的名字,并不是不喜欢你。”

没两天,小雪又说:“妈妈,我的同桌总跟别人说我坏话。”妈妈说:“哦?你怎么知道同桌在说你坏话呢?”“她和别人说话的时候,眼睛总看着我,似乎怕我知道什么。”小雪说。“和别人说话并看看你,不能代表她就是在和别人谈论你,你太多心了。”妈妈说。

可是妈妈的开导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由于经常怀疑老师或同学对她不好,小雪变得越来越忧郁了,而且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像小雪一样,本该是天真快乐的少年,却因为性格敏感多疑而变得郁郁寡欢。为什么独生子女越来越敏感,越来越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其实,这与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所以父母对他就倾注了更多的关爱。孩子在年幼时需要父母为他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使其身心免受外来不必要的伤害,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没有随着他的成长做出相应的调整,过度的保护就会限制孩子能力的发展。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成长的孩子,其独立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差。

由于长期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孩子的心灵就会比较脆弱,当外界环境略有变化,有一点儿风吹草动时,他都会感到难以适应,甚至对生活感到无奈或者失去信心。

但是,身为独生子女,其未来将要担负的责任会更重大,不但要完成学业、为事业奋斗,更要担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但是,由于在幼年时期受到了父母过多的保护,他们已经形成了敏感而脆弱的性格,当面临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时,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担当。因此,父母一定要舍得放手去爱,给孩子一片独立成长的天空,避免孩子变得脆弱。

建议一:不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多种方式,不让孩子吃苦,处处为他代劳并不是爱孩子,反而会影响孩子能力的发展,最终会害了他。

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孩子生来就脆弱,脆弱是因为父母过度的保护让孩子失去学会坚强的机会所导致的。同为父母,老鹰妈妈就有一套特殊的教子方法。老鹰的巢建在悬崖上,它教小鹰挥动翅膀学飞,但小鹰最初是不敢远飞的。为了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老鹰会把小鹰从悬崖上推下去。为了生存,小鹰只好使劲挥动翅膀让自己飞起来,因此它就学会了飞翔。

无独有偶,狐狸妈妈也会故意把小狐狸遗弃,让小狐狸早早学会在大自然中独立生存。

其实,为人父母者也需要学会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也许孩子最初什么都不会,需要父母的耐心教导,但父母只要把做事的要领告诉孩子就可以了,不必事事代劳。让孩子自己去摸索,他才能在做事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并学到更多的经验。

建议二:要多鼓励孩子,而非怜悯孩子

12岁的小勇在学校运动会中参加长跑比赛,途中摔破膝盖,但他依然站起来坚持跑完全程,他的表现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

回到家,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没想到妈妈说:“天啊!你膝盖都破了还要跑步,那岂不是很疼?以后千万不能这么傻了,妈妈带你去医院吧!”这时,爸爸回来了,知道事情的经过后,他并没有急于问儿子的腿如何,而是说:“儿子,好样的!男子汉就应该学会坚持!腿怎么样了?要不要紧?”小勇说:“我已经上过药了,现在不疼了。”

同样一件事情,爸爸和妈妈有着不同的态度。妈妈更关注孩子的伤势,而爸爸则更欣赏儿子的勇气。如果每当孩子经历一次考验,妈妈都唏嘘感叹一番,并认为孩子受了很大的苦,也许下次再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就不会选择坚持战胜困难了,渐渐地,他会变得脆弱,变得惧怕困难。

但是,爸爸的态度却让小勇有一种荣誉感,认为坚持战胜困难是值得夸奖的,是一种好的品质。因此,当他下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爸爸的夸奖和鼓励,因而会继续坚持下去。

即使是遇到了相同的事情,脆弱的孩子和坚强的孩子也会因为性格迥异而以不同的态度去对待,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因此,孩子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父母都要鼓励他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而不是怜悯孩子的遭遇,让他变成一个自怜自哀的人。

建议三:让孩子懂得如何正确地信任

除夕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奶奶高兴地给了孙子500元的红包。没想到,10岁的孙子拿出钱一张张地对着灯光看,奶奶说:“你在做什么?”没想到孙子说:“我在看看钱是不是真的。”

孩子怎么会口出此言?无非是平时和父母学来的,虽然父母并没有教给他不相信奶奶,但他却从父母平时待人的态度中知道了不能“轻信”他人。从孩子的话中我们不难感觉出,当今社会人们的安全感越来越差了。可是,在抱怨没有安全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愿意去相信他人呢?

这种潜意识中的不安不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让孩子变得敏感多疑,不愿去相信别人,哪怕是自己的亲人。因此,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幸福,父母也应该从做一个真诚的人开始,相信别人、不欺骗别人,并把这种信念传达给孩子,让他做一个愿意相信他人的人。信任感强的孩子才能感觉到生活是幸福的。

建议四:让孩子拥有豁达的胸怀

独生子女敏感、多疑,还与他过分关注自己、心胸狭窄有关。心胸豁达的人,一般不会与人计较一些小事,不会因别人的一句话、一个脸色而郁郁寡欢。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拥有豁达的胸怀,不要凡事都装在心里。

父母可以带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让他去游览江河山川、观察日月星辰,向大自然学习广阔的胸怀。让他懂得“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这样,即使他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小的失败,或者受到了别人的误解,也不至于耿耿于怀或者有过激的反应。

同时,每当孩子与他人发生不愉快的时候,父母也要开导他学会宽容待人。只有让孩子的心胸变得宽广,他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中走得更为顺利。

大家都不喜欢我,这是为什么?——协作性差,因为独生子女孤傲

独生子女大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爸爸、妈妈众星捧月般地宠爱着,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往往十分孤傲,他们像小公主、小皇帝一样养尊处优地生活着,从小没有吃过苦,更受不得委屈,他们想要什么,家人都会尽量满足他们。备受娇宠的独生子女多不愿意与人合作,因为他们习惯了被人捧着、让着。

8岁的小雨在家里是个十分活泼的女孩,但到了学校,就会变得郁郁寡欢。妈妈问小雨:“你为什么不高兴?不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吗?”小雨说:“不是,他们都不喜欢我。”妈妈去向老师了解情况,老师反映,小雨不太喜欢与其他同学合作,总喜欢让别人听她的话。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不喜欢和她一起玩了。

协作性差是许多独生子女共有的缺点。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里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统统都是他的,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但到了学校,大家都是独生子女,难免会因此发生争执。

虽然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但社会却越来越需要团队精神,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合作。

有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

有一位教育家找了几个孩子,让他们做一个游戏。他把几个拴着细线的小球放进一个瓶子里,瓶口很小,一次只能容纳一个小球通过。他说:“这是一个火灾现场,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个人只有逃出瓶子才能活下去。”

他让每个孩子拿一根细线,游戏开始了,只见几个孩子按顺序挨个儿把小球取了出来。这位教育家很惊讶,他已经多次做过这个实验,但是几乎都失败了,那些孩子无一例外地争先恐后把细线拼命往上拉,导致所有的小球都堵在瓶口。

所以说,作为父母,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越有能力与人合作的孩子,越会获得事业的辉煌和人生的美满,即使是在重大灾难面前也会逢凶化吉。

不可否认的是,合作恰恰是今天很多独生子女的弱项,但协作能力的强弱将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所以,父母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但是,独生子女不仅仅是合作能力差,有的甚至连与人合作的意愿都没有。他们不愿将自己视为团体中的一份子,而是喜欢强调个性与自我。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与人合作呢?

建议一: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合作

为了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父母首先要和孩子经常进行合作。这样,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与人合作。可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哪些事情是需要合作的呢?

其实,生活中可以与孩子合作的事情有很多。例如,父母在做家务的时候,就可以和孩子合作。刷碗的时候可以和孩子商量好,妈妈刷第一遍,孩子刷第二遍,爸爸负责把碗放进橱柜;洗衣服的时候可以由妈妈洗第一遍,孩子负责漂洗干净;打扫卫生的时候,可以由妈妈来擦桌子,爸爸叠被子,孩子扫地,一家人共同把家里收拾干净。只要父母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事情是可以和孩子合作完成的。

经常与孩子合作,不但可以让孩子学会做各种家务劳动,还能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懂得了怎样与人合作。当他到了学校里或者将来走向社会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与他人合作。

建议二:适当地让孩子体验不合作的害处

6岁的暖暖去玩跷跷板,她坐在翘翘板上,却不让其他小朋友坐在另一端,谁坐上去她都哭。她要求妈妈坐上去和她玩,为了“惩罚”暖暖的不合作,妈妈故意不和她玩。于是,暖暖只能自己坐在跷跷板的一端,却没有人压起另一端。

过了一会儿,暖暖只好下来,拉起其他小朋友的手说:“我们一起玩吧。”那个小朋友坐上去,暖暖又坐在跷跷板的另一端,他们一起愉快地玩了起来。

霸占着玩具不肯和其他人一起玩,也是孩子不肯合作的一种表现。当孩子不肯与人合作的时候,父母可以不和他讲大道理,而是让他体验不合作的害处。当孩子意识到自己霸占一个玩具并不好玩时,就会想到要与人合作,并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带来乐趣。

建议三:让孩子学会在合作中做出适当妥协

妈妈带着7岁的皓皓到姨妈家去玩,姨妈家有个妹妹比皓皓小一岁。姨妈给皓皓拿来半个西瓜,并给皓皓和妹妹每人一个小勺用来吃西瓜。

可是,皓皓和妹妹都争着吃西瓜中间较甜的部分,他们谁也不肯让谁。结果,皓皓一生气就拿着勺子在西瓜上乱挖,妹妹也索性用小勺在西瓜里乱扎,最后大家都吃不成了。

独生子女有个特点,就是过分注重自己的感受,很少为他人着想,遇事不愿意对他人妥协,任性而固执。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时,便可能会因意志受挫而情绪低落,甚至通过指责对方、攻击对方等方式使自己的心理焦虑得以转移和释放。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或是喜欢单方面要求他人付出,这样是难以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的。

因此,父母要告诉孩子,在合作过程中,每个人的意志都有可能与他人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学会修正或放弃自己的意志,顺从大众的意志。这个世界并非个人独有,而是大家共享的,除非能够完全脱离社会,否则就应该学会妥协。适当地妥协不但不会让自己失去什么,往往还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所以,要想与人合作就要学会收敛自己的个性,要多为对方着想、适当妥协。若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引起他人的反感,甚至在团体中被他人孤立。

建议四:鼓励孩子多参加团队活动

为了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父母不妨鼓励孩子在学校里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如各种球队、乐队、合唱团等。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会逐渐体会到一个团队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担任主角,但每个人却都很重要,很多时候不能只想着发挥自己的能力,更要注重彼此之间的配合,只有增加与队友之间的默契,才能达到共赢的目标。

在一次次的团队合作过程中,孩子也将更加了解自己,并学会体谅他人,渐渐成为一个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具备良好合作能力的人。

建议五:让孩子懂得悦纳他人

合作双方最重要的是要能互相接受对方,但这里所说的接受并非容忍,而是从内心里悦纳他人。悦纳他人,就是指真正愿意接受别人,并欣赏对方。让孩子学会悦纳他人,首先要让他懂得不能对别人有过高的要求和期望,在与人相处时要多看对方的长处,并尊重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让孩子知道,没有哪个人是完美的,所以要允许别人有缺点和不足。而合作是双方长处的珠联璧合,同时也是双方短处的互相遏制,只有让孩子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才能在合作的过程中扬长避短,让合作愉悦而持久地进行下去。

你要不帮忙,我该怎么办?——依赖性强是独生子女难以自立的关键

当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很多事情都需要父母来帮他做,如喂他吃饭、给他穿衣。但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些父母还是不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独生子女更是受到父母的宠爱,有些父母甚至把能想到的事情都为孩子做好。

虽然父母可以代替孩子做事,但却代替不了孩子成长。生活中,不少父母发现孩子都已经10多岁了,却还是很爱缠人,甚至父母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和父母一步不离。有的父母认为这样的孩子比较让人放心,长大后也听话。但实际上,这正是孩子依赖性强的表现。

依赖性强的孩子做事缺乏主动性,喜欢听从别人的指挥、安排,不会主动思考和实践,他们认为自己不动手,父母就会把一切都安排好,所以只要听父母的话就行了。孩子在小的时候因为依赖性强而听话,父母也许会觉得孩子比较乖,但长大以后孩子总有独立面对生活的时候,难道父母要为孩子铺设好一生的道路吗?

有个女孩叫贝贝,她上小学2年级了。在一次手工课后,老师让同学们排队去洗手,别人都洗完了,她还蹲在水龙头下一动不动。老师问:“贝贝,你怎么不洗手?”贝贝说:“在家都是爸爸妈妈给我洗手的。”原来,贝贝在家总会有人给他洗手,上学后也期待有人帮她洗,根本想不到自己去洗手。

依赖性强的孩子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而想不起要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孩子小的时候可以由父母为他代劳,但父母毕竟没有能力为孩子铺设好一生的道路,那么他长大了以后呢?

父母为什么要处处为孩子代劳,难道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吗?有的父母是这样认为,觉得帮孩子做事就是爱孩子,但有的父母却是出于其他原因。有些父母认为教孩子做事很麻烦,例如教孩子穿衣服,得一步一步地来,而且最初孩子还常常会穿错,看到孩子穿衣服、系鞋带时艰难的样子,父母就会忍不住帮他穿好、系好。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渐渐产生自己做事情的欲望时,有的父母又以不安全、做事速度慢等理由横加干涉。的确,父母为孩子代劳,处理家务事的效率就会提高很多,许多事情在孩子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父母就已经抢先做好了。但是,这种缺乏理智的爱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却很大,如果孩子事事都听父母的,他就无法从错误和失败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更无法在做事的过程中得到成长,这无疑会影响到孩子的判断力和智力的发展。

由于很少有机会去做事,所以在遇到事情时孩子就容易缺乏自信,并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有问题就直接求助于父母,或把问题推给父母去解决。但是,父母只可以为其代劳一时,孩子未来的路还得他自己去走,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准备好一切去迎接孩子,而是应该让孩子学会准备好一切去迎接未来。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并培养他的自立能力呢?

建议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是从他会独立思考开始的,依赖性强的孩子往往懒得思考问题,而是把问题交给父母去思考,只希望从父母那获得现成的答案。因此,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不要直接给孩子答案。否则,孩子就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当孩子向父母提出问题时,父母只要给孩子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了。比如,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父母可以教给孩子如何使用各种工具书、如何到图书馆查资料、如何使用逆向思维法寻找答案。孩子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锻炼了思考能力,并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样,在找到问题答案时会充满成就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另外,父母还可以就问题和孩子展开讨论,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让孩子勇于打破常规,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迷信权威,从而有利于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建议二: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要让他自己做

避免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要让他自己去做,如上闹钟、按时起床、穿衣吃饭、整理书包、制订学习计划等,都尽量让他自己去完成。不要认为孩子年龄小,做起这些事情来会比较辛苦。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头脑中是没有辛苦这个概念的。每个孩子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什么都不会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从头学习,所以孩子从来不觉得辛苦。

可是,父母若从不让孩子做家务,等不得不做的时候再让他去做,他就会觉得辛苦,因为做起来不得要领。所以,当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类似洗手帕、擦桌子之类的事情就可以教孩子去做,等他再长大些,就应该让他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

别以为这是在“虐待”孩子,其实这样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生活技能,将来他独自面对生活的时候才不至于因为这个不会、那个也不懂而感到为难。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高低,与孩子将来获得的幸福和快乐是成正比的,遇事时有解决的方法,才会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如果孩子长大后每遇到一件事都发现自己不会做,一定会有很大的挫折感,又何谈幸福呢?

所以,父母一定要舍得让孩子学做事,这正是为他将来的美好生活打基础。

建议三: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在生活中难免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父母见孩子遇到问题,就不忍心“袖手旁观”,也许会安慰孩子说:“别着急!这个交给我吧!”可是,孩子一生中遇到的困难将会数不胜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父母能解决得了的。所以,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不要让孩子养成有难处找父母的习惯,而是应该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他积极动脑思考解决方案,并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战胜困难。如果父母习惯于在孩子遇到难处时第一时间出现,并帮孩子解决问题,那么当他下次遇到问题时,就会首先想到去找父母,而不是思考解决方案。如果父母不能解决问题,他也许还会埋怨父母无能。于是,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太不理解自己,为他付出这么多,到头来只换得几句埋怨,而孩子也会因为父母不能再帮助自己而感到失望。因此,父母要谨记,应该给予孩子的是面对困难的勇气,而不是随时随地的代劳。

建议四:让孩子帮父母做事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能够不依赖父母,好好照顾自己,独立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已经很不容易了,怎么还能让孩子帮父母做事呢?

其实,每个人生来就有孝养父母的责任,虽然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没有能力全面地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但孩子孝顺的品行却是需要父母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的。父母年老后,很多事情都需要靠儿女帮助自己去做,如果孩子年幼时就经常帮父母做事,他长大后会就觉得侍候父母、体贴父母是自然而然的事。

如果父母一直为孩子代劳,等父母年老后,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已经不能帮助自己,还需要麻烦自己,真的是很多余,因此就不愿意照顾父母,甚至嫌弃父母。所谓“子不孝,父之过”,其实,孩子将来是否孝顺与父母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仅仅教会孩子独立自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他懂得父母将来也要靠他来孝养,这件事是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

你们是不是想把我逼死?——爱走极端是独生子女经常走错的“路”

某电视台的一个谈话节目里曾邀请了一对有矛盾的母子来谈双方的关系。在节目中,一提起儿子,妈妈就一筹莫展、连连摇头。儿子向她要汽车,她不同意,于是儿子就要挟她说:“你不给我买车,我就死给你看!”

这个节目中的男孩并不是个例。还有一个女孩为了向父母要一件首饰,而拿刀片对准手腕的静脉,要挟父母去给她买。

不得不说,现在某些独生子女越来越自私,他们非常任性,想要什么就必须有什么,否则就不惜一切代价去要挟父母,甚至报复社会。

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如此不珍爱生命,甚至仇恨父母、攻击或辱骂父母?父母百般疼爱换来的就是这样性格极端、不通情理的孩子吗?

2004年12月22日下午,昆明市西山区警方接到一家单位的报案,该单位一名48岁的女职工失踪了近1个月。警察随即到了该女职工的住所并敲门,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开了门,平静地应对警察的盘问。警察在卧室发现了两具高度腐烂的女尸,死者是男孩的妈妈和外婆。

男孩坦率地承认11月17日夜里自己用哑铃和水果刀杀死了她们。在场的人几乎不敢相信,这个文弱的男孩竟然做出如此骇人听闻的事情。警方在审讯笔录中记录了这场悲剧发生的过程:原来,男孩爱好写作,但妈妈不喜欢他的这一爱好,并因此经常斥骂他,还撕了他花费7个月时间写成的文稿。外婆也跟妈妈一起骂他,并把他的文稿当成废纸卖掉了。

第二天男孩放学回来,妈妈又因为他回家晚了而骂他,男孩十分生气,并认为自己这些年来生活得很压抑,于是杀心顿起。他冲出去拿起哑铃和水果刀……看到妈妈和外婆都死了以后,他觉得自己出了一口怨气,吸了一支烟,接着写作到凌晨。

在邻居们看来,男孩一直很听话,而且妈妈也很疼爱她。妈妈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并为之倾注了许多心血,儿子一旦不顺从她,她就难以容忍。

男孩爱好写作,而妈妈却一心想要儿子出人头地,不喜欢儿子将精力用于写作上,由于价值观的差异,母子之间有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妈妈的唠叨收效甚微,所以以撕碎文稿这样的方式来阻止儿子继续写作,男孩的坚持和抗争被妈妈认为是辜负和叛逆,他和妈妈之间的对抗日益升级,最终酿成惨剧。

在痛斥独生子女自我、任性、极端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想到,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是杀人犯,就会自杀或攻击他人。是谁教会了孩子这些?是谁让他们不惜以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为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个孩子心理上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之后,才会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面对孩子种种极端的行径,父母是否应该反省一下,对孩子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在男孩杀害妈妈和外婆的事例中,从表面来看,似乎只有妈妈和外婆是受害者,但事实上男孩同样是受害者。他在被捕后的忏悔书中写道:“等待刑事诉讼的这段时间,我想明白很多事情。我所犯的罪行更让我这10多年来本已脆弱不堪的心灵加上了终生无法卸下的枷锁。妈妈对我这种‘另类的溺爱’已经让我半人半鬼。请判决,我甘愿受罚,只有这样才能化掉我心灵的桎梏。”男孩也将带着终生的遗憾和痛苦来继续他以后的生活,其实他也是不良家庭教育中的受害者,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人。

那么,孩子的这种爱走极端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建议一:了解孩子的压力来自何方

孩子走极端往往是因为其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许在父母看来,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应该是幸福的,但据某心理咨询机构统计,5年前未成年患者人数仅占患者总人数的10%,现在已经上升到50%,并且以每年10%的数量增长。

孩子的压力到底来自哪里?某市对部分中小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孩子最大的压力来自学习。首先,父母、老师的责备,亲朋好友对成绩的询问,甚至于鼓励性的话都会让他们感到压力;其次,在与同学、老师相处的时候,也会有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另外,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也会让他失望,例如他本想去踢球、游泳、郊游,但课余时间却都用于学习了。

认识到孩子的压力所在,父母就应该设法为孩子缓解压力,或者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让他把心中的烦恼事说出,以缓解内心的压力,避免他在重压之下有过激行为。

建议二:不要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有个女孩学习非常好,高考时父母都劝她考某所全国重点大学,但女孩不想考那所学校。父母还是逼她报考,并说要让她给祖宗增光。

在巨大的压力下,女孩高考时竟然发挥失常,没有考上那所学校。重压之下,女孩跳楼自杀了,妈妈痛不欲生地喊着:“是我害了我的女儿啊!我为什么要逼她?”

很多时候,孩子走极端是因为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造成的。当孩子一直努力,却总也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或者是父母给了孩子过大的压力,导致孩子心理上承受不了,他就会感到绝望。无望之余,孩子就容易做出极端行为。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即使父母望子成龙,也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予期望。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光宗耀祖的责任都加到孩子身上,更不要以“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的理由去逼孩子,这样会让他不堪重负。

建议三: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

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会觉得烦,通常的做法是训斥他,不许他哭,或者用其他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但这样不利于孩子觉察自己的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孩子会习惯性地忽视自我感受,导致负面情绪被积压。

很多时候,孩子做出极端行为,都是由于长期以来内心积压了过多的负面情绪。因此,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注意他的情感变化,在他不开心的时候,要询问其不开心的原因,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孩子走极端。

建议四:让孩子懂得尊重生命

每一个自杀或杀人的人都是不尊重生命的,他们不懂得生命的可贵,更不懂得生命的意义所在。为了防止孩子在情绪极度低落时做出极端行为,父母平时可以向孩子讲解生命是怎样形成的,让他了解到能够从一颗小小的受精卵成长为一个人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

让他知道,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极其珍贵的,妈妈怀胎十月,为他吃了许多苦。因此,每一个人都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伤害自己或别人不但是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任,更是一种大不孝的行为。

建议五:用爱温暖孩子的心

容易做出极端行为的孩子,他的内心多是冷漠、自私的,并不是因为父母不爱他,而是因为父母不善于表达爱,或者爱的方式不对,从而导致孩子没有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但要细致,而且要理性,要懂得怎么做才能成就孩子良好的品质,而不是过度保护孩子,从而导致他的心理变得十分脆弱。在爱孩子的基础上,父母还要清楚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很爱你,而且很在乎你的感受。无论你是快乐还是痛苦的,我们都愿意和你一起去承受。”当孩子感到父母的心和自己连在一起时,就不会轻易放弃生命,放弃对未来美好的期望了,因为有爱的动力支持他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