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谨防意外,临阵磨好枪——考前心态调整……
从容应考的禅道
“这个世界上,使用中文的人口最多,那中国人为什么还要学外语?为什么不是外国人都来学中文?”
这是冰山一角,只是畏惧困难的人抵制外语考试的借口,类似的还有“没有语言环境”、“不出国所以学了没用”或者“单词背不下来”,等等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生活中理由找得太多的人,事情往往会做得很少,因为他们大量的时间都用来找理由,或者在学与不学中挣扎,直到精疲力竭,直到时间慢慢地耗尽。
如此这般,学好一门外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抵触心理会让大脑自动选择忽略甚至关闭相应的接口,让人对相关的信息接受度降低,从而更加畏惧和惊恐。一个怕水的人,又怎么学得会游泳呢?
恐惧只存在于紧闭的双眼之后
不敢面对的事情只会让人觉得更可怕,没有相貌的敌人会令人更加毛骨悚然。所以睁开你的双眼吧,直面困难是解决它的第一步。
永恒的不变就是变。亢龙有悔,事物发展总会遵循着盛衰的循环。这是坏消息也是好消息,强盛的总会衰落;但是如今的弱也必将变成他日的强。所以如果你现在觉得英语水平不高的话,不用担心,因为水平不高正是水平变高的潜质。
不要再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恐惧与逃避中了,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自己理解英美国家文化、逻辑、思维方式的能力。多读英文学术类著作,多读英美国家的新闻,多浏览专业相关网站,多看点美剧、好莱坞电影……
通过我们经年累月的努力,才能真正地提高英文水准,就如同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情一样。学好外语从未有捷径,唯有靠努力才能提高成绩,由成绩获取满足感,由满足感激发出真正的兴趣,进而催生动力,才能获取他人挖掘不到的成就。
对于“聪明人”来说,临阵磨枪也许会偶尔一两次混过考试,但是对于长期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来说,都是在给自己设置一个美好的陷阱。看起来一切完好,但掉下去就再也难以爬出来。
考试前别受负面情绪干扰
同学A在面对GRE考试的时候,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心理。
他被师兄师姐们备战GRE考试时苍白的面色吓到,在衡量了自己和前辈的差距之后,A同学想要打退堂鼓。然而GRE几乎是申请留学美国必过的关卡,A同学想要绕开它却绕不开。其实,在这时候他都没做过什么真题,只是“兔死狐悲”造成的心理压力让自己不自信了。
不过,最后A同学还是没有放弃,怀着“死也要死得壮烈”的决心,买了一本“红宝书”,然后去报了一个GRE班,做最后一搏。
在等待开课的日子里,A同学战战兢兢地翻开了词汇书,准备按照网上盛传的最“惨烈”方法:“头悬梁锥刺股”地背两遍。过了两天,A同学在一边背单词一边随意翻看下载的真题资料的过程中,逐渐发现,GRE根本没有那么恐怖。
因为他发现,GRE考试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而且其中的数学部分,对于从小接受系统数学教育的中国学生来说,容易到感觉分数简直是白捡来的。GRE考试现在在A同学眼里已经“温和”许多,之前是有一些庸人自扰了。
我描述的A同学的经历是很多认真准备完GRE考试的同学普遍拥有的经历。很多人都会跟A同学一样,都是在考完了GRE、TOEFL、IELTS等考试之后,才发现最开始的担心多余。所谓的“词汇背到崩溃、阅读选到飙泪、口语说到反胃”的情形,只是一种掺杂了戏谑和夸张的说法。“谣言止于智者”,只要仔细分析考证过了,就不会被这些情绪左右,只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听一听,便一笑而过了。
如果我们对这种描述信以为真,自然会觉得这是只有“牛人”才能通过的考试,非得给自己增加障碍只能是落得一身疲劳,未战先败了。事实上,就连大家一致公认最难考的GRE,每年也有无数的中国学生拿到足以用来申请美国名校的分数。在他们看来,这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
很简单,如果现在让研究生回想入学考试,让大学生评价高考,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如果再来一次机会,他们可以考得更好,而考试本身,完全没有口口相传的那么恐怖。考试之前的“听说”,很多只是闲暇聊天中的谈资,但是对于有心的听者来说,这立刻变成一种来自前辈的提醒。负面的情绪没有借鉴意义,更不会让事情因为忧虑而变得简单。
因为,人的本性总是趋向于选择安稳、舒适的事物,因此,道听途说产生的焦躁情绪,会让你对考试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令A同学想打退堂鼓再自然不过了。作为一个有自我判断力的人,就应该按照自己的信念来选择是否参加相关的考试,一旦选定,就堵住耳朵,拒绝那些过于夸张的负面描述。专心研究考试本身的特点,客观清醒地面对它。往往,如果你抓住了考试的规律、特征,很快就会发现,即使是GRE考试,也与你小学时候的口算考试没有区别,只需要你学习一种技能,然后精准地运用它。如同简单的乘法口诀,只要记住了,解答一些简单问题就能够得心应手了,很多看起来难度很大的问题也能触类旁通。
一些非常敏感的同学一旦产生了恐惧心理就无法自拔,这种时候,模拟考试或者一次真刀真枪的实际考试反而是最好的解药。由于考试本身没有伤害性,因此,你可以大胆让自己去面对这种看起来面目可憎的东西,这样有了实践才有发言权。当你确定了这种程度的深浅之后,反而会觉得安全感增加了,至少,你对这门考试的真面目有了清晰的了解,终于可以安心复习,而不是每天处在焦躁、恐慌当中。
其实,很多事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被别人吓着了,自己被自己吓着了。命运对于每个人都很公平,如果你觉得困难,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困难,所以没有必要带着悲伤情绪应战。
根本没有粗心这回事
中学时期,老师大都会要求我们建立一个“错题本”,记录所有在考试、习题册里做错的题目和出错原因。大部分学生也许都对此深恶痛绝。毕竟,在得到成绩之后再回忆当时把分数丢掉的过程,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感觉是在自己的伤口上撒盐。
“错题本”确实是一种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的好东西,在查漏补缺和细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方面,“错题本”可以为你带来质的飞跃。错的地方大多是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如果能够纠正,从此掌握了这些,岂不善莫大焉?如此往复下去,逐个击破那些坚实的壁垒,就会发现学习上的“暗礁”越来越少了。
我一般是选择用电子表格的形式把错题分类归纳,并且进行统计,看看是哪个部分的知识错得最多,往往那是思维体系的薄弱环节,很可能搞不懂的知识点都存在共同点,而统计工作则可以让这个可能藏得很深的问题明显化。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你会清晰看见自己在掌握某种知识方面的缺陷,一旦修补了它,接受新知识会变得更加容易。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经验更宝贵,更能让人学到东西。不过,“错题本”也很容易给你带来错觉,尤其是“出错原因”这栏,填进去的内容往往是“不会做”、“想不起来”和“粗心”之类泛泛的理由。其中,“粗心”大概是用得最多的一种。但是大家对待粗心的态度往往是学习没有提高的原因:
“没关系啦,下次再认真做呗。”
“粗心而已,又不是不会。”
“真正考试的时候,我会加倍细心的。”
“粗心比不会做强多了!”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必须承认的是,大部分的时间里,“粗心”这种失误的发生和你的认真程度没有关系,尤其是在英语考试当中,根本没有粗心这回事!所谓的“粗心”,说到底,只是你对自己脑力不足的一种心理上的辩解。很多东西在熟练掌握的时候“粗心”就不见踪迹了,就像1 1=2这类问题恐怕谁也不会粗心吧?
也许一个语法点你确实学习过,甚至学会了,但是,在运用的时候,你发现它变得模糊了,或者变成了另一个样子。很多人把因此产生的失误解释为做题不够细致——他们认为,只要学习过或者学会过的东西,就应该是“掌握”范畴里的,因此,他们的“错题本”里永远有很多原因是“粗心”而不是对知识点掌握的缺陷。其实,掌握需要记忆为前提,理解为基础,正确灵活运用为终极目标。
因此,我们必须取消“粗心”二字在“错题本”里驻扎的资格,并且将这种错误的原因深究到思考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里去,找到出错的真正原因。
如果我们把丢分归结在细心与否的问题上,久而久之,就会习惯钻这个“下次注意”的空子。粗心是一个可以被纠正被原谅的错误,而且会让你的潜意识产生“仅仅是操作上的失误,其实知识点已经熟悉了”的错觉。由于它实在是太轻松的借口,逐渐地,你会习惯用它来掩盖错题的真相。实际上,纠正粗心和提高脑力,是两样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并不是写在“错题本”上就可以完成的。“错题本”只是一个扭转自己错误意识的工具而已,而不是最终目的。
我中学的时候就因为粗枝大叶的毛病经常在考试中犯一些低级的错误。直到后来看到了一句话,慢慢明白了粗心的根源,逐渐克服粗枝大叶的毛病。这句话大概是这么说的:粗心这件事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你脑力和注意力不够用的借口;牛顿可以把手表放进锅里去煮,但是决不会忽略天平上的一丝灰尘。对于所谓的“粗心”我们不能姑息,不能为它找借口,长此以往这样的纵容只会让知识的缺口越来越大,我们还浑然不知。
巧克力可以迅速补充脑力
除了平时训练自己的脑力与注意力之外,考试中也可以吃点巧克力以保持脑力。比如,GRE考试时间长达3小时45分钟,如此漫长的“拉锯战”,不但是考验知识的储备,更是对精神和意志的考验。但是,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保证自己的体力。
因此,我一般随身携带一条巧克力,为的是不在考场上因为“体力不支”影响发挥。
巧克力是印第安人发明的食物,最开始的时候就是用于给远途跋涉的人补充体力。对于GRE这样脑力体力兼耗的考试来说,巧克力可以迅速补充脑力,让你精神起来。现在巧克力已经不是单纯的可可脂了,还含有一定的糖分,糖分是最好、最容易补充体力和精力的物质。如果你做过一些尝试,就很容易发现,吃点儿巧克力可以让你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不过,平时不要多吃巧克力,那样会容易增加脂肪,影响健康。
GRE考试携带的巧克力,尽量选择容易拿取的小包装,在考场比较适合携带和取用。
对于中午考试的同学来说,最大的困扰就是饭后犯困,因此午饭一定要吃得正常。对考生来说,最好的午饭就是平时经常吃到的午饭,不会让你觉得“马上就有一件不得了的大事要做”,从而感到紧张,也不会让你的大脑在关键时刻只想睡觉。
对于雅思这样可能上午考完笔试下午就要考口语的项目来说,提前“侦测”好周围的餐馆很必要。如果你容易怯场,那么最好的安静下来的方式,就是让你对周围的环境没有陌生感。提前一天去看考场的举措必不可少,尤其是对于陌生的学校,你应该能够迅速找到通往考场的路线,并且至少找到一家看起来干净又合你口味的餐馆。
除去考试当天,备考的过程中,吃什么东西也是很重要的,三餐正常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你认为出国考试很“变态”,那么就要准备好足以应对“变态”考试的身体。
至于广告里天花乱坠的可以提高记忆力、促进智商增长的保健食品,最好保持科学的态度看待它们:智商的多少一部分来自遗传,一部分来自环境影响。截至目前,没有哪一项实验可以证明,吃保健品会把你的智商从110变成120;记忆力也是一样的,它靠的是脑力和技巧,并不是小药片——花在保健品上的钱,还不如去买几张莫扎特的CD——很多研究都认为古典音乐的音波可以对大脑产生有益的影响,虽然不能保证你一定比之前记单词快,但至少你接受到了一点儿音乐的熏陶,而不是一些保健品里的不明物质。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生存的根本,也是我们应对学习的基本保障。很多人不重视饮食,结果让自己的才华在关键时刻打了折扣,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爱睡觉”不是懒人思维
人的记忆力在什么时候可以达到峰值,要看你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不是学校安排好的课程表。如果你的记忆能力在早晨很弱,那么就不要强迫自己早起。科学实验很明确地展示了人脑的工作机制,如果强迫大脑在它不灵光的时间从事“劳动”,它就会处于无所适从的紧张阶段,等到你停止“劳动”的时候,大脑会飞快地从物理和化学角度调整自己,但是刚才的消耗会让它觉得“疲惫”,这就是很多人在非习惯性的时间里工作学习(比如通宵复习)之后,通常会倒头就睡的原因。
我有一个同学,为了显得用功一些,盲目跟随那些比公鸡起得还早的同学去晨读。结果他中午回来就更加想睡觉,干脆一觉睡到晚上。白天的时间损失只好晚上补回来,再跟睡得比猫头鹰还晚的同学去上晚自习吧……永远都跟着别人的时间表,生物钟一直找不到自己的步调。
无规律的、不适合的学习习惯坚持不了多久,并且会彻底打乱我们花了很多年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接受知识的时间机制。如果我们在下午时分感觉头脑最清醒,大可以把记忆和计算的功课安排在那些时候,而没必要非要在早读课上背会多少古文和单词。别人的早读时间,我们可以用来复习和整理笔记,只要不浪费就好。
还有一种错觉:睡觉是懒人才干的事情,纯属浪费时间和生命。据说很多成功人士每天都只睡3~4个小时,其他的时间全用来改变世界。只能说,如果这是真相,那么这些成功人士确实属于“异类”,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每天最好睡够7个小时左右。7小时睡眠是大脑能维持正常工作的合适休息量,持续睡得太多或者太少,都容易让你的大脑习惯懈怠,逐渐变得不爱思考了。不过这些都因人而异,如果每天睡眠很少,白天还神采奕奕,那顺其自然就是。
睡觉多少和考试分数高低没有直接关系,睡得多不代表懒惰,相反,真正会学习的人都是懂得张弛有度才能出成绩的人。他们和懒虫的区别在于,不会把爱睡觉和与众不同的学习习惯当做借口,放任自己一直睡下去。
懂得休息的人才懂得学习。休息好了,才会把自己更多的精力留给学习,更多的激情留给理想。
重视“机经”,但别依赖
有这样的传言:“一经在手,天下无敌”。就像金庸笔下的屠龙刀那样“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刚刚接触GRE、TOEFL之类英文考试的时候,我就听人提过神秘的“机经”,听起来像是武林高手经常要通过坠崖或者其他传奇又危险的方式才能得到的武功秘籍。各大主要留学论坛都在相关的板块上置顶“本月机经汇总”之类的帖子,甚至还要加粗加亮。
所谓的“机经”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机经”并不是什么“武功秘籍”,来源就是GRE、TOEFL等出国考试的试题本身。国外的考试多数使用题库,定期轮换,比如GRE的轮换周期是一个月,那么这一个月的每一场考试里出现过的题目,就有很大的概率出现在下一场考试里。
考试排期在月初的考生很有可能在考试结束后,凭记忆写出作文题目、阅读的大略内容,分享到专门的网站上,大家群策群力,你记一道我记一道,就凑成了本月的“机经”。于是,考试排期在月底的考生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通过读“机经”占一点便宜,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GRE官方网站的在线报名处总是月底的排期最先被约满。大家都想在考试上占一点“便宜”,可惜有些事情并不便宜,可能带来的代价反而是很惨重的。
事先知道听力考试的大略内容,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听录音,不会为未知的学术名词纠结太长时间。即使真的时间来不及或者根本没听懂,还可以根据前人的经验“蒙”一个答案,得分的可能性也比纯凭运气要高一些。作文更不用说了,作文题目一共也就那几个,事先都认真写一遍,需要用的单词忘记了也能随时查,语法可以自己复查,逻辑不清楚可以改,到时候真碰到了,直接可以用精修过的完美版本,这简直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岂有不捡之礼?
更何况,在紧张的考场上遇到熟悉的、看过的题目,这本身就足以使人心情放松,从而更好地发挥本身的水准。
可能比真题的“机经”更好的临考冲刺材料是不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是圣经,可以“救人于水火”。
“机经”虽好,过分依赖就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本章开篇就说过的,外语考试和其他考试是一样的,考察的是考生对于这门知识的综合能力,能力来源于日积月累的努力,除了恒心和勤奋以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言。“机经”和“GRE单词红宝书”一样,都是帮助复习、备考的手段,绝对不能因为有“机经”就指望着看“机经”,而不去踏踏实实地学习。
毕竟,就在你完全信任“机经”的时候,它可能会在关键的时刻,坏你的大事。
正确的“机经”不等于正确的“真题”。GRE等考试的确是在一定期限内使用一套题库,但是同样的题目,可能会有微小改动的三四个版本,随机抽到“机经”里出现过的、自己练习过的题目也千万不能盲目乐观,一定要仔细审题。如果一不留神直接开始写之前的套路,很可能最后时间到了或者要交卷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目的性太强,往往做不好应该做好的事情,相反还容易把事情做砸。很多时候,结果在我们的追求过程之中就已经水到渠成了。刻意去追求,往往会毁掉最初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