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迷信:一种梦境的外延
何谓迷信
郭德纲的相声中说,迷信就是你迷迷糊糊就信了。这样的说法虽然是为了让观众发笑,但是细想起来也不无道理。
其实,“迷信”的含义更多地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因此,理论上,人类对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使是在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科学迷信”。
但科学与迷信、信仰或宗教有着重要区别。科学在本质上要求怀疑主义,并在实践中公开倡导怀疑主义。怀疑主义要求分析型思维及批评型思维,要求怀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事物。对已经证实的事物,也要怀疑其时空的局限性及观察的准确性。未经证实的理论称为假说或猜想,而假说或猜想完全有可能被证明是假的。假的假说或猜想必须被抛弃。
迷信,本来是指人们对事物盲目信仰或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金钱、迷信人等。
认识是有限的。人面对巨大的未知空间时,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解释。古人慑服于雷霆之威,于是提出自己的解释——“雷神、天庭”,并对此顶礼膜拜,后人称之为迷信。狭义的迷信,按照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约定俗成的习惯,是专指人们相信星占、卜巫、风水、命相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为。
现代人普遍认为迷信是由于没有判别能力,对事物本质分辨不清,而对某些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并确实相信,进而自相信至信仰,甚至到崇奉、毫不怀疑的地步。迷信的人往往由某种事物或现象媚惑而醉心,进而沉醉于此,深信不疑。迷信的人还往往随意放任,盲目地将“信仰”和“崇拜”的事物和说法付诸积极不懈的行动。
科学与迷信之争
有人认为,我们的科学无非也是对未知的种种解释。至于解释的是对还是错,只有上帝才知道。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有人迷信地心说、日心说,有人迷信牛顿力学,有人迷信唯物论。
但是,也有人认为科学的根本不是对未知的解释,这应留给哲学(包括科学家相信的各种哲学),科学告诉我们“怎么样”,给出事物变化的种种预测。对科学的一味相信,也同样是一种迷信。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是由于任何科学要求结论必须确立在严格的实验证明基础之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有理由要求所有从事科学工作的人保持务实谨慎的态度,严格区分理论与结论。反之,盲目相信科学将成为新的迷信。
科学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今天的科学,已经不是早期的“分科的学问”的定义了,我这样定义,最符合达尔文的科学思想观。
科学必须是能够达成公认、可交流、可验证、可证伪的要求。科学是可以禁得住实践检验的。
但是科学的规律与条件是密不可分的,不满足条件,则可能得不到科学预言的结果。如果出现不符合科学规律的情况,那么很可能是进行科学总结时没有注意限制条件,或实际条件超出了科学规律的范围。
亚里士多德的重物先落说已经证伪,但是我们加上限制条件:在受到相同的,与运动方向相反的阻力条件下,两物体在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则较重的物体先落到水平地面。严格地限制一些条件,才能使得我们的结论更有保证,因此科学从没有抛弃任何有实验证明的理论,只是在接近真理的过程中,给原理论增加多种以前没有考虑的限制条件。
迷信是不希望听者去验证,只希望听者接受讲述观点的传播形式。如果读者不能验证,就不是科学普及,而是让读者增加点“据说”的迷迷糊糊相信的可能,是迷信的传播方法。迷信不一定是错的,每个人都不是全才,都会或多或少地迷信权威、专家,所以迷信不可怕。但分不清科普和迷信,就可能分不清科学和假科学。
近几年来,首先是伪科学方面把现代社会对科学的信任说成是“迷信科学”。近来,也有一些人把人对科学的信任和迷信鬼神等量齐观,认为二者在心态上没有什么差别。他们认为,迷信就是“入迷(执著)的相信”。这不仅不符合迷信这个概念的本义,也不符合生活实际。
迷信不是一种心态,而是认知的迷失。
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所指称的迷信内容也不同。在基督教看来,不信仰基督教而信仰别的宗教,就是迷信。其他宗教,也是一样。也就是说,迷信的本义,乃是“相信了错误的东西”,而不是“入迷的相信”。
在特异功能、伪科学兴盛的时期,我们把相信特异功能称为迷信。因为在我们看来,特异功能是不存在的,是不可相信的东西。伪科学方面则反唇相讥,把对科学的信任也叫做迷信。这就像互称敌人一样,不过是立场不同罢了。
伪科学方面把对科学的信任称为迷信,带有一种非常虚伪的性质。第一,他们一面把对科学的信任称为迷信,一面又在冒充科学。第二,他们歪曲“迷信”的本义,把迷信解释为“入迷的相信”,因而把迷信鬼神和“球迷”、“戏迷”等量齐观。
不少宗教都反对迷信,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对于自己的信仰,则是虔诚、笃守和坚定不移的,被认可和提倡,而不认为是迷信。宗教与宗教之间,也会彼此视为迷信,其意义也是指对方相信了那不该相信的东西,并不是指他的笃诚。
那么,科学是不是应该相信的东西呢?
有人认为,科学给人类带来了福气,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祸害,如环境污染、核军备竞赛等,都使人类面临着自我毁灭的威胁。所以对科学不能坚信,而只能半信,将信将疑,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这种说法得到了不少赞同,但却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如果不带偏见,而且稍微动一动脑筋,就会发现,行善还是作恶,都是人的事情。有先进的工具,人们就借助先进工具;无先进工具,就借助落后工具。假如没有工具,人们也不会只有善行,照样也会作恶。
无论给科学多少定义,给人类提供正确、可靠的知识是科学不容争辩的唯一功能。
科学在生产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错误。然而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就在于它不断否定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使之趋于正确。而且科学从不掩饰自己会犯错误,并实事求是地说明自己所提供的知识的可信程度和适用范围。科学的坦白和真诚,也是赢得社会信任的基本原因。
科学提供的知识,是可靠的知识。对这种可靠的知识和生产可靠知识的科学,不仅应该相信,而且应该坚信。这种坚信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人们应该努力加以培养的美德。
把对科学的这种信任和执著称为“迷信”,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假如一面自认为是从事着科学或与科学有关的工作,一面又对科学三心二意,将信将疑,甚至把对科学的笃信视为迷信,这样的人,一定会迷失正道。道理很简单,因为要获得正确的认识,除科学以外,再没有别的道路可走。